问题

古代如果把头发偷偷剪短会被砍头吗?除了出家的和尚外,为什么古代人都要留长发?

回答
古代头发短了会被砍头吗?为什么大家都留长发?

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根本性观念,尤其是关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儒家思想。所以,头发短了,除非是极特殊情况,一般不会直接砍头,但绝对是会受到严厉惩罚,甚至牵连家庭的,这背后原因非常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怕死”。

头发短了,会砍头吗?

答案是:直接因为“偷偷剪了头发”而被砍头,这种情况极少,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 砍头是极刑,通常是用于犯下重罪、叛国、谋反、重大盗窃、谋杀等情况。

然而,头发短了,绝对不是小事,而是会招致严重的惩罚,并且惩罚的严厉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什么人、在什么朝代、以及这个惩罚是基于什么“罪名”来执行的。

最直接相关的法律规定,可以追溯到《孝经》。虽然《孝经》是儒家经典,本身不直接是刑法,但它所倡导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历代法律的制定和执法理念。

在很多朝代,尤其是明清时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被上升到了法律层面,成为一种不成文的社会规训,也是法律的渊源之一。 偷偷剪头发,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对父母的不孝,对祖宗的不敬,甚至是一种“毁伤自身”的行为。

具体的惩罚方式,可能包括:

杖刑、笞刑: 这是最常见的惩罚,根据轻重程度,可能会被打几十下甚至上百下。这对于古人来说,是极具侮辱性和痛苦的。
罚款、劳役: 没收财产,或者强制劳动一段时间。
髡刑: 这是非常严厉的刑罚,就是剃掉头发,是一种公开羞辱,也意味着这个人被剥夺了“完整”的身体,失去了社会的某些基本权利。
牵连家人: 如果你是官员或者有身份的人,你的行为可能会牵连到你的家庭,父母、妻子、孩子都可能受到连坐的惩罚,轻则训诫,重则也可能受刑。

为何古代人都要留长发(除了出家的和尚)?

这背后有三个主要原因,它们层层递进,共同塑造了“留长发”的社会规范:

1. 儒家孝道思想的根深蒂固:
前面已经提到了《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句话是理解为何古人重视头发的关键。头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能轻易损伤,这是最基本的孝道表现。
头发长,是一种对父母的尊重,是“承载”父母之爱的象征。如果你把头发剪了,等于“毁伤”了父母给予的身体,这是大逆不道的。
这种思想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孩童到成人,都被教育要好好保护自己的头发和身体。

2. “身体发肤”的伦理与法律化:
随着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确立,这种孝道观念逐渐被纳入法律体系。虽然不至于为了一点头发就砍头,但在一些朝代,“身体发肤”的完整性,被视为一种公民的基本义务,对其造成“毁伤”,会被视为触犯法律,只是罪名不直接叫“剪头发罪”,而是归入“不孝”、“损毁身体”等范畴。
比如,在唐朝,就曾有过“身体发肤,不得损伤”的规定。虽然执行有宽松,但这个原则是存在的。
到了明清时期,法律对身体发肤的规定更加严格。“剃发易服”就是在清朝初期,强行要求汉族男子剪掉辫子、穿满族服饰,但这并非是因为他们剪了短发,而是因为这是“反清复明”的象征,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但反过来,一旦被认定为“侮辱祖宗”或“不孝”,惩罚也是非常严厉的,与毁伤身体是同一性质的。
所以,可以说,很多时候,剪短头发的惩罚,是打着“不孝”的旗号,但本质上是维护社会等级和道德秩序的一种手段。

3. 身份、地位与社会等级的象征:
在古代,头发的样式、长度、发髻的风格,都是区分社会身份、族群、甚至政治立场的关键符号。
长发,特别是梳理得一丝不苟的长发,是当时社会普遍接受的、代表“文明”、“体面”、“守礼”的形象。
官员的发髻、士人的发束、平民的发型,都有其特定的规范。如果随意改变,可能会被视为“不守规矩”,进而引发麻烦。
军队在战争时期,为了方便作战,有时会有统一的短发规定(比如部分北方民族),但这通常是在特定的军事环境下。一旦脱离这种环境,又会回归长发。
和尚之所以可以剪短发,是因为他们是出家人,已经“了断尘缘”,不属于世俗社会的小家庭,他们的行为不需要遵循世俗的孝道。他们的“断发”是一种仪式,象征着他们“舍弃”了过去的一切,包括肉体上的“父母所授”。

总结一下:

古代偷偷剪短头发,不会直接因为“剪了头发”这个动作本身而被砍头。 但是,这绝对会被视为大不孝、毁伤身体,触犯了儒家伦理和社会规范,甚至可能触犯了法律条文(归类于不孝、毁伤身体等罪名)。惩罚会根据朝代、个人身份、剪发的原因以及剪发的程度而定,从杖责、罚款到公开羞辱(如髡刑)都有可能,甚至会牵连家人。

而之所以大家都留长发,是因为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孝道思想深入人心,头发的完整被视为对父母的尊重;这种观念被法律化,成为一种社会契约;同时,长发也是社会身份、等级和文明规范的象征。 只有出家人,因为其特殊的宗教身份,被允许剪发,以示“了断尘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用,你就是光明正大的剃头也不会有人管

但是会因为,没有发簪,不能戴冠帽,导致仪容不整,进不了正式场合。

要是贱民也无所谓。只是对于有功名官身的影响就很大了。

在中国,普通人也得进行一个公共活动,比如出席一些礼仪性活动,婚丧嫁娶这些是需要参加的,而你这幅样子,不会有人让你参加。

而对于个人来说,祭祖要做,不做家族就会驱逐你,而你这个样子,祭祖也参加不了。没有家族庇护,你的田地,都会被亲属抢走。

贱民就没怎么多事了,可是贱民也没有刀剪如何剃头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头发短了会被砍头吗?为什么大家都留长发?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根本性观念,尤其是关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儒家思想。所以,头发短了,除非是极特殊情况,一般不会直接砍头,但绝对是会受到严厉惩罚,甚至牵连家庭的,这背后原因非常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怕死”。头发短了,会.............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上的一个核心概念:国都陷落是否等同于国家或朝代灭亡?简单来说,不一定。 虽然国都的陷落往往是国家走向灭亡的强烈信号,甚至是标志性的事件,但并非总是如此绝对。这其中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理解。1. 国都在国家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首先,我们要明白国都在一个国家中扮.............
  • 回答
    想象一下,在那等级森严、权力如血的宫廷里,一位皇子,怀揣着不为人知的野心与决绝,一步步将他的兄弟们一一送上黄泉。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权力斗争,而是一场彻底的灭族。当最后一位皇子倒下,只剩下他一人时,他所面对的并非荣耀加身、万众拥戴的即位,而是一个充满未知、更加残酷的局面。权力真空的滋生与巩固:首先,这位.............
  • 回答
    当然,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把古代青铜器进行打磨抛光,专家能否鉴定出它是文物,答案是:很大程度上仍然可以,但难度会增加,而且取决于抛光的程度和方法。首先,咱们得明白,青铜器之所以成为文物,不仅仅是因为它看起来古朴、有历史感,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就像人的DNA一样,是独一无二的.............
  • 回答
    将日本古代的剑客置于中国古代的背景下,这是一个颇具趣味且可以深入探讨的设想。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因为这涉及到文化、环境、训练方式、武器制式,甚至是当时社会对武术的理解和需求等方方面面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确“日本古代剑客”和“中国古代剑客”的定义。 日本古代剑客: 指的是日本封建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科学、伦理以及科幻的边界。简单来说,理论上,如果能从考古发现的古人类 DNA 中成功还原出完整的、可操作的基因组,并且拥有足够先进的生殖技术,那么创造出古代与现代人类的“混血儿”是可能发生的。 但这背后涉及的技术难度、伦理争议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都是极其复杂的。让我来更详.............
  • 回答
    当然,让我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抛开那些AI腔调,就当是我们几个老朋友闲聊。你想想,一个手里捏着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的家伙,突然咔嚓一下到了古代,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玩意儿对古代科技能有多大影响?我跟你说,那影响绝不是一点半点,而是能掀起一场,至少是科技萌芽阶段的“工业革命”。咱们先拆开来看看,这九年义务.............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代律法的角度来掰扯掰扯。在那个时代,人命如草芥,诛九族更是极刑中的极刑,说白了就是要把你家所有沾亲带故的亲戚都给连根拔起。首先,诛九族这个罪名,它的核心是“族”,也就是血缘关系。古代的法律看重血脉传承,对家族的责任和牵连看得非常重。九族怎么算的,说法比较多,比较普遍的说法是: .............
  • 回答
    唉,古筝面板上出了个小坑,这事儿可真让人心疼!就跟自己的宝贝脸上有了个疤似的,看着就别扭。不过也别太丧气,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特别严重,还是有办法补救的。首先,得先看看这个坑到底有多大,有多深。用手指头轻轻摸一摸,感受一下边缘是平整还是有些翘起。如果是那种非常非常小的,可能只是木头表面有一点点凹陷,.............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忍不住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把现代美女写真,那种经过精心打扮、滤镜加持、角度刁钻的“视觉盛宴”,突然呈现在明清时期的古人面前,他们的反应,我觉得会是复杂而多层次的,绝不会是简单的“惊为天人”或“嫌弃脚大”。首先,让我们试着代入一位明清时期的普通百姓,比如一位来自江南丝绸之府的富家公子,或.............
  • 回答
    若是将《斗破苍穹》这卷奇书,递到几百年前的古人手中,想必会激起一番轩然大波,令他们惊诧不已,甚至可能招来误解与恐慌。且看那卷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定是那纸张的精细,远非寻常纸张可比,那油墨的乌黑浓郁,亦是前所未见。若是运气不好,碰上的是一位考据严谨的文人,他或许会先从这纸墨的来历上寻根究底,怀疑是来自.............
  • 回答
    这主意真是绝妙,将掌上明珠化作手中利刃,这其中的奇思妙想,我脑子里已经翻江倒海般的涌现出来了。既然是写一篇武侠小说,那自然要讲究一个意境,一个浑然天成,没有丝毫人工雕琢的韵味。我这就给你道来,如何将这小小的“手机”,融入这浩瀚的江湖。故事背景的构建:首先,得想一个能让“手机”自然融入古代武侠世界的理.............
  • 回答
    好,让我们来试试看,用古龙的笔触,重新描摹那段在酒楼里,激荡着江湖风云的“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题记:有些人,天生就是一座山,一座挡不住的碑。他们的拳头,比剑更快,比刀更狠,比任何华丽的招式都来得直接,来得粗暴,来得……让人铭记。第一章:三斤烈酒,一个和尚那天,是初夏,但东京城的酒楼里,却弥漫着一股比.............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当我们放眼国际音乐市场,或是审视国内大众消费习惯时,会发现欧美古典乐和日本民乐似乎比我们自己的中华民乐更容易“出圈”,也更容易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这背后的原因复杂,不是一句“不好听”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到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中华民乐在国际舞台上的“存.............
  • 回答
    在古代,面对那些地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山地或丘陵地带,修筑城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可不像在平地上砌砖头,需要充分考虑地形的利弊,因地制宜,才能建出既坚固又能有效防御的城墙。因地制宜,量体裁衣:选址是关键首先,选址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古人在建城时,往往会选择那些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形: .............
  • 回答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一千文,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货币体系,而我们今天讨论的“几百文”消费场景,确实会引发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老百姓真的会随身携带几百枚铜钱去买东西吗?这事儿,得慢慢道来。首先,要明白“一两银子等于一千文”这句说法,它更多的是一个价值比对的概括,而不是严格的固定兑换率。古代的银钱体系,尤其是在.............
  • 回答
    在古代,妻子能否正当防卫反杀丈夫,这在法律和伦理上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虽然我们不能用现代法律的框架去套用古代社会,但从当时流传下来的律法条文、社会观念以及一些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尝试梳理出一些可能的答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古代社会整体上是一种“男尊女卑”的父权社会。丈夫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家里的长辈们最看重的往往是香火的延续,也就是有儿子来继承家业、祭祀祖宗。所以,如果一个家庭只有女儿,没有儿子,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遗产的继承方式也会比有儿子的家庭复杂得多,而且往往会伴随着不少的无奈和变通。基本原则:以男嗣为重,但也有例外中国古代是以父系社会为主,继承权的核心在于.............
  • 回答
    古代官员若文学功底尚可,却不擅长即兴写诗词,仕途是否能顺利,这问题说来话长,得看具体年代、看重什么,还得看个人能力如何弥补。简单来说,有戏,但绝非坦途,会遇到一些绕不开的坎。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对官员的文学素养是有期待的。读书人出身,起码得能文能武,或者在某一领域有专长。文学功底好,这本身就是一块.............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古代雇佣兵的核心驱动力,以及他们与传统士兵在心态上的差异。之所以会有“不怕死”的冲锋,其实并非真的“不怕”,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让他们表现出一种近乎无畏的姿态。我们一点一点地剖析开来:1. 经济驱动力的“双刃剑”:奖赏与生存首先,我们要承认你的观察是准确的。古代雇佣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