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人会“种菜”?

回答
古人“种菜”,可不是一时兴起的时髦,而是实打实的生活智慧和时代印记。这背后牵扯着太多方方面面,可以从几个大方向来细细聊聊。

一、 最根本的——吃饱肚子,填饱自家灶台

这应该是最直接也最核心的原因。咱们想想,在古代,交通远不如现在发达,信息传播也慢得像蜗牛爬。粮食物资的运输是个大问题,而且风险也高,一场水灾、一场旱灾,可能就让北方的粮草运不过来,南方的米运不上去。所以,自家能种点东西,尤其是那些容易生长又管饱的菜蔬,就等于多了一层保险。

食物的多样化和营养补充: 光吃谷物,那得多单调啊!而且长久下来身体肯定会出问题。蔬菜里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还有膳食纤维,这些都是谷物难以完全提供的。古人虽然没有现代营养学的概念,但他们通过长期的生活经验,早就知道不同食物搭配起来吃,身体才更结实,抵抗力才更强。种菜,就是为了给自己家餐桌增加点“绿色”,让日子更有滋味,也让身体更健康。想想看,冬日里自家地里拔出来的萝卜,或者春日里鲜嫩的菠菜,这滋味,绝对是外头买不到的!
应对歉收和饥荒: 那个年代,天灾人祸是家常便饭。庄稼歉收了,最先受影响的就是老百姓的口粮。这个时候,自家菜园里的收成,往往就能成为救命稻草。虽然不能完全解决温饱,但至少能顶一顶,熬过最难熬的日子。有些家庭甚至靠着自家种的菜,才能在荒年里不至于饿死。这就像现在说的“自给自足”,那时候是无奈的生存之道。

二、 经济上的考虑,精打细算过日子

除了填饱肚子,种菜还能实实在在地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好处。

节省开销,开源节流: 菜蔬也是需要钱去买的。尤其是在收成不好的时候,菜价可能会涨得离谱。自己种,就省去了这笔开销。想想看,一个家庭,一年下来能省下多少买菜的钱?这笔钱,就可以用来购置别的日用品、或者支付其他必要的开支。对于普通的百姓家庭来说,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余粮和余菜的交换或售卖: 如果自家菜地收成不错,除了自家吃,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去交换点别的需要的东西,比如盐、油、布匹,甚至是一些小物件。如果收成特别好,还能直接卖掉换钱。这在很多时候,也是家庭收入的重要补充。比如,一些农民可能会专门种点香料或者比较值钱的蔬菜,拿到城里去卖,补贴家用。

三、 仪式感和文化习俗的传承

种菜,也承载着一些文化和习俗的意义。

顺应时令,体验自然: 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大程度上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春耕秋收,夏长冬藏,这种与自然的互动,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种菜,让人们更直接地感受到四季的更迭,植物的生长。从播种到施肥,从浇水到采摘,整个过程都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感恩。这种体验,是现代生活里很难再找到的。
节气与农事的结合: 很多蔬菜的种植时间都和节气息息相关。比如,清明前后种豆类,立秋后种白菜萝卜。这些都是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规律,也与古人对天时的把握和节气的重视有关。种菜,也是在践行这些古老的农事智慧。
家庭的责任和教育: 种菜这件事,往往是全家参与的。大人教小孩如何辨认种子、如何施肥、如何拔草。这不仅是生产劳动,更是对孩子进行勤劳、耐心、责任心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明白食物来之不易,培养他们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四、 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演变

古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也促成了种菜的普及。

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 和现代一些高楼林立的城市不同,古代的许多民居,尤其是在乡村,往往都带有一小块空地,可以用来种菜。即使是在城市里,有些人家也可能有一个小院子或者屋顶花园,可以种上一些应季的蔬菜。这种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为种菜提供了便利。
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 在古代,许多家庭都奉行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自己种粮,自己养殖,自己做衣物,当然也包括自己种菜。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生活方式,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总而言之, 古人“种菜”,是出于对食物安全、营养健康的追求,是精打细算过日子的经济考量,也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更是家庭教育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古人智慧、勤劳和对生活的热爱的体现,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青菜只是相对于主食-谷物而言称为副食。

这一前提是主食足够食用,完全可以靠主食解决饥饿问题。

而实际上,古代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产量严重不足。

如果只种植谷物的话,很多人会因为食物缺乏而患病或者死亡。

谷物的种植期较长,受气候土壤的影响很大,如果当年的谷物收成不好甚至于绝收,就会出现大规模灾荒或者社会动乱。

古代一直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粮食作物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基石。

我国最终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也就最近这几十年,当中有个大功臣,当然大家都知道他是谁。

应对粮食不足的困境,就是加大种植其他作物,作为粮食不足时的一个补充方案。

青菜就变成了很好的一个食品来源。

青菜也是由自然界的野生植物品种驯化而来,多种青菜品种现在依然有原生物种。

大多数青菜的种植期较短,生长迅速,抗病能力较强,且多是本地品种。一些外来品种也是经过挑选和自然淘汰,在适应本地土壤气候的情况下,推广种植。

青菜的种植方案多种多样,田间地头,间搭种植,专门种植,有些青菜还有防病虫害的作用。

我们现在一般情况下的将副食做菜,佐以主食的方式,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权贵地主的餐桌形式。普通百姓一般只是在节日庆典才可以享用。

更多的平民是将谷物和副食煮成一锅,以节省粮食。

现在西南地区农村还有这种吃法,比如四季豆烘(kong)饭、红苕烘(kong)饭、洋芋烘(kong)饭、南瓜烘(kong)饭、苞谷烘(kong)饭等,这种是干饭。古代家里吃得起这种饭,起码是中农。由于红苕、洋芋、苞谷大约是明代才传入,这已经是生产力提高的表现了。

红苕尖稀饭、冬寒菜稀饭、莴笋叶稀饭、白菜稀饭等,其中的粮食含量大幅减少,以青菜为主,经常食用这种食物的,在古代多半家境贫寒,其中的粮食大多是杂粮。这种吃法估计流行时间更长。经常吃这种东西,很明显会出现营养不良,免疫能力低下,造成寿命较短的后果。

家境较好的人家,会在这种混合主食里放一点油和盐,更好的会放一点咸肉或者咸鱼。

大家拿着大碗盛上,最多用一些咸菜下饭,这就很好了。

我国北方常吃的面条,也是极珍贵的食物,在古代吃一碗面条是很不错的生活,如果全吃面条,是一种败家的行为,里面必然要放大量的青菜,以减少粮食的消耗。

这也是一部分人吃面时不喜欢吃青菜的原因,其祖先就是希望自己的碗里全是粮食,而不是有大量的青菜。这种基因信息是可以遗传的。

古代因为没有大棚种植,在初春时节甚至于连青菜也没得吃,不得不动员家里的妇女儿童到野地里挖野菜充饥,像著名的折耳根、荠荠菜、野葱等,都是这样端上餐桌的。野地里的蘑菇更是鲜美,但也夺去了无数人的性命。

总之,青菜是粮食的补充食物,青菜的难消化性形成的饱腹感可以延缓饥饿,是生存需要。

这一口吃的,真是一言难尽。


有些人是不是对“古人”这个词有什么误会?觉得挖野菜充饥这样的事情太过于玄幻,以至于“何不食肉糜”颇为得计于自己对蔬菜的热爱。

没有粮食这根“定海神针”某些人的小热爱算甚?真想不到有些人对于饥饿的理解如此肤浅。

看来这样的问题,是大有价值的。

user avatar

噫,评论区好欢乐啊。没想到这么多赞了,把文里错误的地方改了改。

知道什么叫做“菜粥”吗?现代的菜粥是为了养生,古代是为了节约粮食。

听说过萝卜饭吗?好像一休吃过,现代也有,也是为了养生,而在古代也是为了少放那么一把粮食。

记得小学学过一篇课文叫做《榆钱饭》,榆钱就是榆树的种子,文章里面也提到了榆钱的做法,九成榆钱加一成玉米面上笼蒸熟。据说很好吃,但能比得过大米白面?还不是为了节约几口粮食。

有个成语“青黄不接”,什么意思?去年的粮食已经吃完了,但是今年的粮食还没有成熟,这个时候最是难熬,而谁都知道地主家的粮食好借不好还。所以在平时做饭的时候加上各种杂粮和蔬菜瓜果,以节约那么一把两把粮食,免得落入青黄不接的窘境。

想顿顿吃干饭?别做梦了,地主家也办不到啊。

古代的普通人惨啊,没有蛋糕,没有肉糜,连蜂蜜水都喝不上一口。低下的粮食产量,加上地主和朝廷的剥削,粮食在收获以后,能留给他们的非常少,完全不够一家人食用,不加上各种野菜根本就活不下去。万一遇上天灾人祸,而国家又无力赈济的时候,分分钟就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啼的惨剧。中国的农民起义那么多,归根结底一句话:活不下去了啊。

要不然为什么古人要崇拜“神农”,因为他尝百草,教会了人们哪些草是安全可以食用的。而中国的蔬菜种类那么多,还不就是千千万万的“神农”用自己的生命和勇气探索出来的,要不然怎么办呢?总要活下去吧。

所以古人种菜,不是为了维生素,不是为了纤维素,只是为了活下去。

user avatar

第一,人们充饥靠的是主食,米面啥的,而不是菜,以前说吃饭就是吃饭,菜是用来下饭的,而不像今天说吃饭纯粹是吃菜。

第二,大部分蔬菜都是没有味道的,你烧菜都是需要放油,放盐的。至少在以前,很多人家是吃不起肉的,但是不能不买盐,不买油。

第三,青菜很好种,一年四季种的最多的也是青菜 。田地里中的最多的也是青菜。有些蔬菜需要看季节。青菜里面个别品种冬天还有。

第四,青菜品种很多,本身可以烧菜,可以喂猪,农村青菜收割后,黄叶子喂鸡喂猪的多了去了,青菜还能做咸菜,冬天弄上一缸咸菜,可以吃很久,还可以做成腌菜,做酸菜,做风菜,平时还能拿来包馄饨,包饺子,包团子。

第五,青菜好不好吃,看你怎么烧。说青菜不好吃,是不会烧。烧菜不是简单地把食材下锅翻炒,不同菜,不同处理,不同搭配。青菜吃的就是它的口感和它自带的香味,然后盐佐味,猪油和猪油渣点缀。很多时候越是简单菜越是见厨艺。


很多事情,不要用当前的条件去看待。你只要知道,如果是古时候,你现在能吃到的大部分菜是没有的,饭也吃不饱,一年都不一定能吃到几次肉,你还嫌青菜没味道?

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

我小时候,菜地里能吃的也就,韭菜,空心菜,茄子,南瓜藤,豌豆藤,四季豆,长豆,青菜,黄瓜,西红柿,扁豆。 韭菜就一小洼,吃一次要等很久。南瓜藤和番薯藤也不是常有,四季豆,长豆,茄子是夏季才有的,其中长豆秋天也有,可以煮过后晒干,后面拿出来搭配肥肉最佳。萝卜和青菜最多,是拿来做咸菜的,平时可以清炒,青菜加点水面筋和猪油渣不要太好吃了,最喜欢的还是空心菜,这货长的很快。而菠菜,也是后来有了薄膜大鹏才多了起来。

以前冬天都要踩咸菜,脚冻的冰冷,有伤口还很疼,但是没办法,来年就指着这点咸菜度日子。农村也养鸡,养鸭,甚至养猪,但是往往都不敢轻易吃。鸡蛋也不是常常有。以前差不多一个月左右一次,卖鸡蛋的老太婆路过,可以买上一点鸡蛋,中午炖一碗炖鸡蛋,超级好吃, 还有就是开水里放两个鸡蛋,弄点白糖超美味,可惜现在试了好几次,也没有曾经的味道。以前还喜欢吃的是 炖碎肉 ,碎肉+水,加点盐,别提多好吃了。

这还是我们那时候,往前推,古人估计也就青菜萝卜了。

↓一般吃的青菜是这种,比这大一点的一般拿来做咸菜,比这小的小青菜一般拿来下面和做馄饨馅。

这种青菜,冬天或者越冬的最好吃,就和萝卜一样,蔬菜在越冬的时候,防止细胞被冻坏,会增加细胞液的含糖量,于是一些蔬菜在冬天吃会感觉有些可口,微苦略甜,外加油盐的辅佐,清淡至美。


做咸菜的是那种叶柄很长的,炒咸菜特别下饭尤其是白菜梗又酸又咸,不习惯重口味的可以拿来下粥。

↑这种小青菜,一大篮开水烫一下,就一点点,拿去剁碎了和肉一起,包团子包馄饨,可以抵消肉的油腻感,吃起来有一股子菜香味。

而冬去春来,青菜开花的时候,是最受人们喜爱的。菜薹↓

我也不是从小就喜欢吃青菜,很长时间我都拒绝青菜,直到有一次中午调皮不吃饭,下午饿的半死,这个时候开水泡饭就着中午吃剩下的青菜,别提吃的多欢了。同样的还有萝卜和醋。这些年也吃过很多青菜,有烧的好的,也有烧的一般般甚至难以下口的。

我们这边以前矿山很多,很多外来的打工人,最喜欢吃的就是炒青菜放一点肉和猪油渣,这本是很美味的,奈何这些人干活竟然还喜欢清淡。

萝卜,本身的味道很多人不喜欢,这个最考验厨艺了,烧的好的不说让你爱上萝卜,至少那种让你讨厌的味道可以在你喝完几碗汤后才渐渐感觉上来。

很多时候蔬菜没有那么美味,还有一丝丝苦涩,但是恰恰是这些苦涩,和那些肥腻肉类搭配才相得益彰。而且一点点肉能让人吃出一盆肉的感觉。

中国人很爱吃蔬菜,即使现在肉类供应充足,可以顿顿吃肉不皱眉,但是蔬菜的地位依然不输荤菜,去菜场或者超市,一半甚至一大半都是蔬菜。

今天没事出去溜达了一圈,我家宜兴,太湖西,和苏州隔湖相望,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我们这边有丘陵地带,也有圩区(圩应该指的是有大量河流水系适合耕种的大面积平面。未深究)

↑芋头,富含大量淀粉,适合烧粥,不过味道我不喜欢。

↑韭菜和辣椒,夏天不能没有韭菜,如果是农村,土灶烧饭都有锅巴,晒一晒,夹上吃剩下的韭菜,隔壁的二哈都馋疯了。

↑大豆,黄豆,毛豆,成熟后可以榨油,但是现在这种嫩青也很好吃,可以炒青椒,炒肉,可以下面,也可以直接煮盐水毛豆。大豆一般可以炒黄豆,还可以做黄豆酱,黄豆酱配上带皮的肥瘦肉吃过的都知道猪皮多么回味无穷。另外中国人很神奇了获得了转化技能,吧不容易吸收的黄豆转化为了豆腐,佩服祖先的智慧。菠菜豆腐,善美也。

黄豆田埂边的小路最适合种植,缺点是臭虫太多,剥毛豆很辛苦,指甲疼,豆类吃多了会增加碳排放量。

↓各种青菜,大的小的。好吃的,不好吃的。

↑这种到了冬天或者初春会很好吃。我们这边喜欢把卷心菜和大白菜都叫做包心菜,把大号的是和做咸菜的青菜叫做大白菜或青菜。

↑韭菜,中间紫色的是苋菜,我们这边叫做哈菜,其中有一个青色品种的,特别嫩,适合清炒或下面,嚼过后没渣,不过上市时间很短,有时候采摘晚了就会变老,而紫色的颜色无法消化。

↓野苋菜不大好吃,但是它长的时间长了会很大,茎秆很粗,剁成一节节放在臭水里,特别好吃,中午上锅一蒸,外皮又酸又脆,里面还有嚼头,可惜我家没有臭水不会做,只能蹭别人家的吃。

↑↓苋菜旁边的是长豆(正式是叫 豇豆 我一直读刚豆),这种需要竹竿搭架子,可以种三季,种个两三排架子可以吃上一个暑假。豇豆一般就是清炒,我个人喜欢是炒了炖烂,不求营养只求口感,夏天这个不能少,这个还能做酸长豆,超简单,超好吃,有一年我做了一罐,等了一个星期想吃了,被我哥偷偷抢先,把我气得。

和长豆差不多的就是四季豆,长豆四季豆炒咸菜,不说了,都快帮我给馋疯了。

↑扁豆↓丝瓜,这二者都是能攀藤的高手,屋脚种下可以爬满整面墙,堪比爬山虎,扁豆我不怎么喜欢,偏老口感不佳,难得吃到好吃的。丝瓜小时候也不喜欢,因为丝瓜表面是苦的,直到有一次在小溪里抓螃蟹捡到两条烂丝瓜,恰巧回家没的吃,少了,口感爽滑,从此不惧。而且有一年我爸爸跟我闹矛盾,把米给藏起来,我饿了一个星期,就靠丝瓜酸菜烧汤给撑下来。

↓南瓜藤,我不喜欢,但是很多人喜欢吃,这个季节应该不适合吃,南瓜藤番薯藤都可以做菜,不够都需要处理,尤其番薯藤,茎秆上的皮要去掉,摘个半天,炒出一盘,三两口没了。南瓜+番薯藤+糠扶+水花生+烂菜瓜可以烧熟了喂猪,猪特别爱吃。南瓜可以煮粥,也可以直接少南瓜汤,小时候曾经爱吃,南瓜丝+青椒清炒也很好吃,味道很特殊也很爽滑。


↑番薯,红薯,我们叫山芋,做菜吃的是叶子下的那个茎秆,地下是块茎,冬天可以煨山芋,烤红薯,煮粥,或者直接饭锅上蒸,小时候最喜欢那种又想吃又烫手的感觉。

↓茄子,我记得茄子比较娇贵,要想长得好,得特别毒辣的太阳,得经常浇水,但是地又不能太湿,茄子可以炒,可以蒸了凉拌,茄子本身有种特别的口感略微带酸,我的最爱之一。别人喜欢青椒清炒,我喜欢加老抽重盐。炒茄子对火候要求比较高,一不小心就做成煮茄子,无趣。

↑小葱小青菜,下面,烧菜佳佐。

↓不知名的野菜,我们叫做马兰,这种开水焯一下,挤掉水凉拌有一股清香的味道,不过本人不喜,我家枣树下以前就有,一下午一大盆,别人很贪。

↓玉米 又叫卢梭(音),包谷

↓大蒜是最好种最好长的菜了,小时候特别喜欢吃,就是有味道,不管是直接炒,还是炒咸肉,或者炒平菇,最喜欢的就是大蒜炒金针菇,小时候两年都不一定能吃上一次。

↓空心菜,这货饭店常客,不过饭店烧的我不喜欢吃,尤其他们喜欢放大蒜。这货在地上到处乱长,长的很快,有时候吃都来不及。要趁早,太老口感不佳,且微微发苦。

↓萝卜,白萝卜,白萝卜适合刨丝凉拌,适合做排骨汤,萝卜考验厨师的功力,所以我是介于喜欢萝卜和讨厌萝卜之间,大部分时候是讨厌。种的好的白萝卜,拔出来洗干净,剥掉皮,清甜微辣,特别好吃。不过不建议就是了。萝卜叶子其实也可以拿来做咸菜。白萝卜还可以拿来做酸萝卜,以及萝卜干。


↓红萝卜,球状那种表皮分红里嫩的,俗称心里美,切块凉拌很好吃。

↓种族技能,哪都能种菜。有地就行,没地给点土也可以。

还有很多菜没有看到,什么番茄,土豆,黄瓜,有些没看到种,有些这个季节没有。尤其怀念黄瓜,以前到了夏天基本中午都要摘一条,一边吃一边去上学,黄瓜做法也很多,最喜欢的是拌黄瓜,但是好吃的需要切薄片,这个考验刀工。切割半天腌一下就一点点,加入菜籽油非常开胃,也可刨皮烧汤,鲜美和冬瓜一样,别有一番风味,而且黄瓜适合搭配咸肉,善解油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人“种菜”,可不是一时兴起的时髦,而是实打实的生活智慧和时代印记。这背后牵扯着太多方方面面,可以从几个大方向来细细聊聊。一、 最根本的——吃饱肚子,填饱自家灶台这应该是最直接也最核心的原因。咱们想想,在古代,交通远不如现在发达,信息传播也慢得像蜗牛爬。粮食物资的运输是个大问题,而且风险也高,一场水.............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理解古代农业和社会结构的一个关键点。咱们得从头好好捋一捋,为什么古人明明知道山林里有野菜,却不像咱们现在这样,搞个“野菜种植基地”来防饥荒。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着很多现实的因素。首先,得明白“种植”这个词在古代跟现在可不一样。咱们现在说的“种植”,那是经过.............
  • 回答
    古人认为“天下财富有定额”,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和社会根源,绝非是凭空想象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穿越回那个时代,去体会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生存环境。一、 农业社会的现实局限:生产力低下与自然风险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中国绝大多数时间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对自然.............
  • 回答
    “疽发背而死”是古代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描述,在现代医学看来,这是一种严重感染的后果,但古人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与现代截然不同。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古人为什么会有“疽发背而死”?古人之所以会描述“疽发背而死”,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 微生物概念的缺失: 古代缺乏对.............
  • 回答
    古人之所以会想象出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对自然界诸多现象的观察、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敬畏、期盼等复杂情感的集合。这并非单一原因的产物,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最终凝聚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神圣而威严的龙的形象。首先,自然界的宏伟与神秘是孕育龙形象的土壤。想象一下,在古代,人.............
  • 回答
    话说回来,古人中了进士,那可是鲤鱼跃龙门,从此仕途亨通,做官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这事儿啊,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背后是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和观念在支撑。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进士是啥。这可不是现在咱们说的“进士”这么简单。在古代,尤其是唐宋以后,科举制度发展成熟,“进士”这个头衔,.............
  • 回答
    人们常常感觉古代的太后、妃子似乎总比皇帝活得长,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它们深深植根于古代的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个体生存环境的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太后”和“妃子”这两个身份的特殊性。她们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政治环境所塑造的。当皇帝还是少年,甚至刚登基不久时,他的母亲或.............
  • 回答
    古代军队出现“炸营”的情况,并非什么罕见之事,它就像一把无形的利剑,能瞬间瓦解一支看似强大的军队,其原因盘根错节,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解释。如果要细究起来,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一、信息不对称下的恐慌蔓延:这恐怕是炸营最直接的导火索。古代通信方式原始落后,军情传递往往缓慢且容易失真。.............
  • 回答
    古代和西方吃乳猪的历史渊源相当悠久,并且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原因也相当多元化,涵盖了经济、宗教、习俗以及烹饪的考量。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根基1. 古代中国: 早期驯化与重要性: 猪在中国是早期被驯化的家畜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乳猪(或称.............
  • 回答
    古代家里藏有盔甲,之所以会被视为有谋反的嫌疑,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的社会秩序和权力管控的体现。这不是一个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军事力量的垄断、政权的稳定性以及社会等级制度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社会一个最核心的特点:军事力量的绝对垄断权掌握在统治者手中。 无论是哪个朝代,哪个政.............
  • 回答
    古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人们对于“成仙”的追求,并非一时兴起的浪漫幻想,而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深刻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永恒追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讲起,再到精神世界的寄托,最后触及统治者的推波助澜。一、生存的脆弱与对“更好”生命的渴望: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华夏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延续最长的文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过辉煌的成就。然而,在近代,尤其是在与欧洲文明的接触和碰撞中,华夏文明在科技、军事、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等方面显得相对落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
  • 回答
    古代因为人头税导致不敢生孩子,甚至出现溺婴的现象,这在历史上并非罕见,尤其是在一些以农业为主、人口压力较大的地区。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税收制度、社会结构、家庭观念以及经济压力等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人头税的本质与影响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人头税。顾名思义,人头税是一种直接根据人口数量征收的.............
  • 回答
    在古代,一个女人性格倔强又为人开朗,这在现代人看来或许是优点,但在古代,尤其是在强调“夫为妻纲”的封建礼教下,却可能成为休妻的理由。这背后涉及到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严格定义、婚姻的功能以及对“家和万事兴”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婚姻的核心是什么。在那个时代,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一种社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古代朝廷,尤其是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汇聚了当时社会上层顶尖的智识群体——状元、榜眼、探花,辅以饱读诗书、经验老到的官员,以及各种谋士、幕僚。按理说,这样的集体智慧应该足以应对各种挑战,然而历史却一次次地告诉我们,即便是最聪明的集会,也难以逃脱王朝覆灭的命运。这背后并非.............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在武侠小说领域,金庸和古龙的支持者之间常常存在着“针锋相对”的火药味,而到了诗歌领域,李白和杜甫的拥趸却能和平共处,甚至欣赏对方的偶像呢?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因素,咱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聊聊。一、 风格的差异与认同的门槛 金庸与古龙: 这两位大师虽然都是武侠小说巨.............
  • 回答
    纵观古代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庞大帝国,似乎都有一种“不扩张就会死”的诅咒。无论是罗马、汉朝,还是亚历山大帝国,它们在鼎盛时期都充满了对外征伐的雄心壮志。而一旦扩张受挫,甚至停止对外,其内部的衰败往往也接踵而至。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逻辑在驱动?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庞大的帝.............
  • 回答
    中国古代,确实存在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压制寡妇改嫁的价值观,这与我们当下“重视人口”的朴素理解似乎有些矛盾。但如果我们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以及经济基础,就会发现这种压制并非无迹可寻,反而是一种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首先,宗法制度和家族利益是根基。中国古代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真好!让我想想……嗯,我们来聊聊这件有趣的事。你看啊,我们的大脑是个特别神奇的地方。它就像一个图书馆,里面装满了我们学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有些东西是“书本上的知识”,就像那些古诗,它们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地去读,去记,去背。而有些东西呢,更像是“身体的技能”,就像骑自行车,它是需要我们动手.............
  • 回答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能用“准”或“躲”来概括的问题,其中涉及的因素可复杂着呢。首先,你想啊,战场上那是什么景象?成千上万的士兵,鼓声震天,呐喊震耳欲聋,尘土飞扬,马匹嘶鸣,刀剑碰撞,那叫一个混乱。在这种环境下,即便是最顶尖的弓箭手,要精准地瞄准一匹正在奔驰的马,难度系数可不是一般的大。马匹在冲锋时,整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