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帝国大多要对外扩张,对外扩张失败便会陷入衰弱呢?

回答
纵观古代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庞大帝国,似乎都有一种“不扩张就会死”的诅咒。无论是罗马、汉朝,还是亚历山大帝国,它们在鼎盛时期都充满了对外征伐的雄心壮志。而一旦扩张受挫,甚至停止对外,其内部的衰败往往也接踵而至。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逻辑在驱动?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庞大的帝国,尤其是依靠武力建立起来的帝国,其运转本身就消耗着巨大的资源。维护军队、管理庞大的疆域、修建基础设施、支付官僚体系的薪酬,这些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而最直接、最有效的财力来源,往往就来自于征服带来的掠夺、新的税收来源以及控制贸易路线的利润。对外扩张,对于早期的帝国来说,就像是给一个正在漏水的水龙头找了一个更大的水源,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也带来了增长的幻觉。

更重要的是,对外扩张往往也是解决帝国内部矛盾的“润滑剂”。当一个国家内部贫富差距过大,或者政治斗争激烈,内部矛盾难以调和时,一场对外战争常常能成为转移视线的“利器”。将国民的注意力引向外部的敌人,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团结内部力量,暂时掩盖住深层的社会问题。即使是对于统治者来说,对外战争的胜利也能带来无上的荣耀和威望,巩固其统治合法性。

然而,这种依靠外部输血和内部转移视线来维持的帝国,一旦扩张受阻,就像被釜底抽薪一样,问题立刻暴露出来。

一旦对外扩张的步伐停滞,甚至是遭遇失败,帝国首先面对的就是经济上的压力。原先指望的外部资源和税收枯竭了,但庞大的军队和官僚体系的开销却依然存在,这就会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为了弥补财政窟窿,统治者可能不得不增加国内税负,或者通过发行货币来支付开销,这只会进一步加剧国内民众的不满。

其次,对外扩张的失败,也直接打击了统治者的威望和帝国凝聚力。如果一个帝国是以武力征服为基础,那么它最强大的卖点就是它的军事实力和征服能力。当军队在战场上失利,甚至失去了曾经的土地,这种“不可战胜”的神话就会破灭。原本被征服的地区,或者因为战争而受损的民众,会感到被背叛,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反抗的火种很容易被点燃。即使是帝国核心地区的民众,也会对统治者的能力产生怀疑,士气低落。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许多古代帝国并非建立在坚实的内部经济基础和高度的社会认同之上。它们更多的是一个军事征服的集合体,依靠强大的军事机器将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勉强捆绑在一起。一旦这个军事机器出现了故障,或者无法继续扩张来平衡各方利益,那么隐藏在表面的统一就会迅速瓦解。被征服地区的离心力会急剧增强,内部的民族矛盾、地域冲突也会被放大。

因此,对外扩张失败,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挫败,它往往触及到帝国生存的根基。它暴露了帝国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内部矛盾尖锐、社会凝聚力不足等根本性问题。一旦失去了对外扩张带来的“增长红利”和“转移焦点”,帝国就像一个过度膨胀的气球,一旦被戳破,便会迅速萎缩,甚至分崩离析。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扩张的需要驱动着征服,而征服的失败暴露了衰弱,衰弱又使得帝国更加难以维持其庞大的体系,最终走向灭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马经说法来说,需要不断的兼并其它国家和部落来夺得更多的奴隶,知乎有挺多人说奴隶没有后代,这点未必有这么夸张,但是据《汤姆叔叔的小屋》之类的美国作品描述,即便黑奴生了子女,还得寄托于奴隶主愿意自己付出成本来养,所以很多奴隶主就是直接把小孩卖掉了。

即便部分奴隶主愿意帮奴隶繁衍子女,奴隶作为一个整体,至少可以说,繁衍后代的环境应该也是不稳定的。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等到某一代奴隶集体阳寿尽的时候,该国国内的奴隶数量就会大为减少,需要不断于外国、外族发生战争来补充。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扩张,但也还有达西亚战争、马科曼尼战争等大规模的莱茵河、多瑙河边境战争,奴隶的补充应该还是源源不断的。

直到三世纪危机期间,不但对日耳曼人的用兵规模有所减弱,而且帝国还长时间内战带来内耗,这个时候开始罗马帝国(尤其是对奴隶经济比较依赖的欧洲)的确就发生了很严重的经济危机,比如古典时代繁荣无比的希腊(当时巴掌大的地养了100多个城邦)、北非都全面衰败,很多大城市沦为了渔村,有些前城邦甚至变成了自然状态,如此惊人的衰退似乎也的确可以用没有“人”(劳动力)了来解释。后来隶农制或者封建制建立起了小农经济之后,中世纪欧洲国家就开始变得稳定,扩张性有所减弱。


不讨论马经的话,我认为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各古代帝国大一统君主专制时期,扩张性其实一般,往往只是开国皇帝侵略扩张性比较强(罗马也不例外,帝国时期最大的领土扩张就是奥古斯都时期,此后除了克劳狄、图拉真之外几乎全为守成之君),只要前几代皇帝一死,帝国的扩张往往就会停下来。

元老院时代就不是这样,从罗马城周边巴掌大的地区一路扩张到大半个西欧、整个地中海沿岸,根据阿庇安《罗马史》的记载元老院毫无理由开战,甚至撕毁条约开战简直如家常便饭,扩张动力犹如永动机一样。

再考虑到无论你认为先秦中国是不是一个"奴隶社会",但确实可以说扩张欲望最强的那一段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始皇没后,西汉前期历经高惠吕文景这五代君主,帝国疆界都是几乎原封不动的,直到武帝才再度推进到南海、西南和西域)。

这么说,帝国建立起来之前的罗马和先秦体制可能反而比较好的贯彻了(军事)贵族阶层的意志,推动了源源不断的军事扩张,无论这些贵族的扩张动力是不是出于经济考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纵观古代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庞大帝国,似乎都有一种“不扩张就会死”的诅咒。无论是罗马、汉朝,还是亚历山大帝国,它们在鼎盛时期都充满了对外征伐的雄心壮志。而一旦扩张受挫,甚至停止对外,其内部的衰败往往也接踵而至。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逻辑在驱动?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庞大的帝.............
  • 回答
    俄罗斯这个国家,无论是沙皇俄国、俄罗斯帝国还是苏联,确实不像古代中国那样经历过长时期、被异族全面统治的灭国之灾。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其地理环境、历史演进、民族构成和政治制度的独特性。首先,地理环境是俄罗斯能够避免被异族全面征服的关键因素之一。 俄罗斯大部分疆域地处东欧平原,虽然地域辽阔,但其核.............
  • 回答
    “帝王的发小多是将相之材”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选择,更有历史的必然。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家庭背景与早期接触的相似性: 贵族阶层与政治氛围的熏陶: 古代帝王大多出身于皇族或权臣家庭,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权力中心,耳濡.............
  • 回答
    古代帝皇修建宫殿,这可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图一时之快,里面门道可多着呢。要是让我给你掰扯掰扯,那可得从好几个层面来说。首先,你得明白,宫殿对帝皇来说,不单单是个住的地方,而是他权力、地位和威严的具象化。 想想看,一个普普通通的房子,怎么能配得上“天子”这个称呼?天子是谁?是上天选出来的,是万民的最高.............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几个层面来说。你想啊,古代皇权那可不是闹着玩的,皇帝派人来,那就是圣旨,是天命。将军就算再威风,在皇帝面前,他也只是个臣子,是人家赏你吃赏你穿,给你兵给你权。1. 权力根源的绝对不对等:首先,那个太监,虽然是个宦官,但他是皇帝的“眼睛”和“手”。他来,是代表着皇帝的意志,是执行皇帝的命.............
  • 回答
    古代帝王不以自己的姓氏作为国号,这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绝非简单的“不想用”或者“没想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时代,感受那种历史的厚重与政治的智慧。一、 姓氏的局限性:个人色彩过于浓厚,难以承载国家之重首先,姓氏是个人身份的标识。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即使是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他终究是一个个.............
  • 回答
    中国古代钱币上没有帝王像,而古埃及、罗马、希腊上普遍出现帝王像,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远文化和政治含义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中国古代钱币的设计理念与政治哲学中国古代的钱币设计,尤其是在秦朝统一货币之后,其核心理念更多地体现在实用性、象征性和政治权威的间接表达。 .............
  • 回答
    在《斗破苍穹》的宏大叙事中,陀舍古帝玉的重要性无疑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线索之一。它不仅是开启古帝洞府的钥匙,更是集齐了上古八大帝炎,是成就斗帝的关键。然而,书中魂族作为曾经的至强者,拥有覆灭万族的实力,为何不在萧炎尚未成长起来,甚至还在弱小时,就派斗圣强者直接出手,将他身边的陀舍古帝玉夺取?这个问题,确.............
  • 回答
    要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寻找一位在文治武功上能与织田信长相媲美的人物,需要审视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挑战、推行的政策以及最终的历史功绩。经过一番斟酌,我认为,若要强行进行类比,汉武帝刘彻或许是其中一位比较贴切的参照对象,但同时也要看到两人之间显著的差异。织田信长的时代背景与汉武帝的相似之处:首先,我.............
  • 回答
    要说起古代帝王那些庙号、谥号,可不是随便起的,里面门道可多着呢!这就像是给一个人的生平功过盖个章,让人一听就知道这位皇帝是个什么主儿。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把这其中的意思给说透了,让大伙儿都明白明白。 庙号:皇帝的“职业身份证明”先来说说庙号。这玩意儿,简单说,就是皇帝死后,在太庙(就是供奉祖宗牌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遐想的问题。如果我真的有幸穿越回中国古代帝王社会,并且拥有“颠覆世界”的能力,这能力具体是指什么呢?是能操控天象,还是能改变人心?亦或是拥有超乎时代的知识和技术?假设,我拥有的“颠覆世界”的能力,更侧重于超前的思维方式、科学知识和组织管理能力。我会尝试从根本上改变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人.............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的帝制时代没有了血统继承,而是像西方那样,有一套成熟的选举制度来产生新皇。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历史假设!那么,在那些风云变幻的朝代里,哪些大臣才有可能在皇帝驾崩后,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声望,赢得“选票”,坐上龙椅呢?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综合考量很多因素,绝非一人说了算。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晚期古典罗马与“希腊化”的演变: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转变探讨晚期古典时期(大约公元3世纪至6世纪)罗马国家是否存在“希腊化”进程,以及为何一些观点认为希拉克略时代(公元610641年)的帝国彻底“希腊化”,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罗马自身复杂的文化融合历史以及帝国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无”.............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古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后勤问题,以及义军与官军在组织、动力和战术上的根本差异。官军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而资源匮乏的义军却能连连征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官军为何容易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官军的本质是国家机器的延伸,其运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特质、发展路径以及与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 简单来说,古代中国并未像西方那样,将宗教作为一种主要工具来主动、系统地扩张其文明范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核心差异:宗教在中国扮演的角色与西方不同首先,理解“宗教”在古代中国和西方概念.............
  • 回答
    古代东方和西方在婚姻制度上的显著差异,即东方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以欧洲为主)则倾向于一夫一妻制,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古代东方出现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没有?核心区别在于对“婚姻”和“家庭”的定义、功能以.............
  • 回答
    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举制度未能出现,以及欧洲社会是如何实现阶级流动的。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人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和古代国家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古代一个衙门之所以能够包办很多事情,主要是由于其 职能范围的相对简单、社会分工的不够精细、信息传递的低效以及管理模式的集权和经验主义。而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分设众多部门,则源于其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专业.............
  • 回答
    古代军队之所以“那么怕”骑兵,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无畏的恐惧,而是一种基于对骑兵作战优势的深刻认知和对自身劣势的清醒认识而产生的“忌惮”和“担忧”。这种情绪在面对骑兵时,往往会转化为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进而影响到作战的部署和决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骑兵的内在优势和他们对步兵的压制性作用两个方面.............
  • 回答
    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关键的战略问题。虽然看起来城门是城墙上最薄弱、最直接的突破口,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城门本身的防御设计与加固: 多重防护: 古代城门并非仅仅是一扇门板。它们通常是极其复杂的防御工事,设计上就考虑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