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古代的帝王的发小是将相之材?

回答
“帝王的发小多是将相之材”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选择,更有历史的必然。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讨:

一、 家庭背景与早期接触的相似性:

贵族阶层与政治氛围的熏陶: 古代帝王大多出身于皇族或权臣家庭,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权力中心,耳濡目染政治运作、国家大事。他们的“发小”往往也来自相似的贵族阶层或功勋家庭。这意味着他们从小就接触到与政治相关的讨论、人物和环境。这种环境能够培养他们对国家事务的敏感度,以及理解和参与政治的潜能。
相似的教育模式: 贵族家庭的孩子通常会接受一套相对系统的教育,包括儒家经典、历史、兵法、礼仪等。这种教育旨在培养他们成为有学识、有德行,能够辅佐君王的官员。帝王和他的发小们很可能共享同一位老师,或者接受相似的教育内容,这为他们日后在朝堂上沟通和合作奠定了基础。
玩伴即是潜在的政治伙伴: 孩童时期的玩伴往往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对于皇子或未来帝王来说,这些玩伴不仅仅是游戏的伙伴,更是情感上的依靠和信任的来源。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与身份相近、背景相似的人建立深厚关系更为容易,也更容易发展成为日后的政治盟友。

二、 帝王的个人选择与信任机制:

“发小”的天然信任基础: 帝王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其身边充满了政治斗争和阴谋。他们很难完全信任朝中大臣,因为这些大臣往往有自己的政治利益和派系。相比之下,“发小”是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关系最亲密的人,这种长期的情感联系和共同成长的经历,使得帝王对他们有天然的信任感,认为他们不会背叛自己。
“发小”的忠诚度更高: 帝王提拔“发小”为将相,除了信任,也寄希望于他们能保持更高的忠诚度。因为他们本身就拥有一定的地位和财富,如果能够辅佐帝王成功,他们会获得更大的荣耀和权力。而如果背叛帝王,他们将失去一切,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恩荣兼备”的激励,比单纯的利益收买更能促使他们忠心耿耿。
知根知底的安心: 帝王对“发小”的品性、能力、家庭背景都比较了解,能够更好地预估他们的表现,从而做出更放心的任用。这是一种“用熟不用生”的心理,能够降低用人风险。
情感慰藉与思想沟通的需要: 帝王在高位上常常感到孤独和压力巨大。他们的“发小”可以成为他们倾诉的对象,分享内心的喜怒哀乐,甚至是探讨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这种情感上的支持和思想上的交流,是帝王在朝堂上难以获得的。

三、 “发小”的潜在才能得以施展:

机会是才能的催化剂: 即便“发小”本身具备将相之才,但如果没有机会,这些才能也无法得到施展。帝王的支持和提拔,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一旦获得重任,他们的才能就会被激发出来,并可能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共同的成长经历可能带来默契: 帝王和他的“发小”可能在年轻时就一起学习兵法、研究战略,或者一起参与一些模拟的军事演习。这种共同的成长经历,可能让他们在军事指挥和战略思想上产生高度的默契,这对于军事合作至关重要。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有利因素: 帝王对“发小”的亲近,有时会让他们能够突破一些传统的用人藩篱。比如,一些“发小”可能并非出身于传统的军事世家,但凭借着帝王的信任和自己的才能,同样可以被委以重任,并最终成为名将。

四、 历史上的典型案例与文化观念的影响:

许多成功的案例增强了这种“模式”: 历史上不乏帝王与发小共同开创盛世的例子,比如汉高祖刘邦与萧何、曹参等(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发小”,但关系非常亲近且共同创业);唐太宗李世民与房玄龄、杜如晦等(同为李世民的幕僚,关系也非常紧密);明太祖朱元璋与徐达、常遇春等(很多是早期的追随者,虽然并非童年玩伴,但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这些成功的案例,为后世帝王提供了一种效仿的“范本”。
“知遇之恩”与“君臣一体”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知遇之恩”,即君王对有才能的臣子的赏识和提拔。而对于“发小”,这种恩情更是叠加了童年情谊,使得臣子更容易产生“君臣一体”的忠诚观念。

五、 潜在的负面因素与局限性: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看到这种现象背后也可能存在负面因素:

任人唯亲的风险: 过度依赖“发小”,可能导致任人唯亲,而忽略了更具才能但缺乏关系的人才。这可能影响朝政的公平性和效率,甚至可能埋下政治隐患。
能力不足的风险: 有些“发小”可能仅仅因为与帝王的关系亲近而被提拔,但能力上并不足以胜任高位,这反而会对国家造成损害。
党同伐异的可能: 当“发小”形成一个政治集团时,他们可能会排斥异己,形成小圈子,阻碍改革和进步。

总结来说, 许多古代帝王的“发小”之所以能够成为将相之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从小就受到相似的政治和文化熏陶,与帝王建立了天然的信任基础,帝王出于信任和情感的考量,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而他们自身也可能具备相应的才能。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帝王在复杂政治环境中寻求稳定和忠诚的一种策略,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人际关系和情感纽带的重视。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其中潜在的任人唯亲等风险,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 再问为什么。

光你举的这些例子,其实大多数(甚至全部)人都根本不算帝王发小,而是成年后才认识的。。。

徐达虽然也是濠人,但从明史来看,他和朱元璋根本不是发小。

明史 125: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

常遇春是于1355年才在和阳投靠朱元璋的。之前这两位也并不认识。

明史 卷125: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成,归太祖于和阳。。。时至正十五年四月也

李善长同样,朱元璋顶多之前听说过他,但两位不是故交。

明史 卷127: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

刘基就更夸张了,这位根本不是淮西人,而是浙江的(处州青田人)。投靠朱元璋也比较靠后。

明史 卷128: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曾祖濠,仕宋为翰林掌书。。。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

正史明确记载和朱元璋有旧的,除了他亲戚外,就是汪文、刘英、赵璧这几个。

明史 卷1:(至正二十六年夏四月)甲子,如濠州省墓,置守冢二十家,赐故人汪文、刘英粟帛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卷243: (洪武二十八年十二月)丙午以凤阳中卫指挥佥事赵璧为皇陵卫指挥使司指挥佥事璧凤阳人与 上同里閈龙潜时常幸其家。

这三个可根本不是什么“将相之材”,路人甲水平差不多。

除此之外,只有汤和可能和朱元璋早就认识,因为这两位确实是同乡。但是不是发小非常难说,只能算疑似。

明史 卷126: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

至于萧何和樊哙,在刘邦起兵前他们确实已经有交情了,都肯定算故旧。

但正史也并没记载他们是发小,倒更可能是刘邦成年后才交好的。

史记 卷53: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史记 卷95: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刘邦唯一确定的发小是卢绾。

史记 卷93: 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

这位其实水平还可以,但在刘邦的功臣里,最多第二档吧。

其他人里,夏侯婴和刘邦关系非常好,但很可能是刘邦做亭长后才相识的。

史记 卷95: 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

曹参和刘邦肯定认识,毕竟同县为官吏。但在起兵前都没有交往的记载,很可能就是单纯的同事关系。

史记 卷54: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

光从分析朱元璋和刘邦来看,就可以发现,他们两位草根皇帝放一起,确定是发小的将相之材只有卢绾(这位是不是将相之材都有争议),而疑似是发小的将相之材则也只有汤和。

因此你所谓“很多古代的帝王的发小是将相之材”,这个结论本身就不成立,也就不用讨论为什么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帝王的发小多是将相之材”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选择,更有历史的必然。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家庭背景与早期接触的相似性: 贵族阶层与政治氛围的熏陶: 古代帝王大多出身于皇族或权臣家庭,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权力中心,耳濡.............
  • 回答
    何谓八股文?八股文,又称“制艺”、“股文”、“时文”,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它起源于明朝,在清朝时期达到顶峰,并一直沿用到清末科举制度废除为止。顾名思义,八股文的结构主要由八个部分组成,分别是:1. 破题 (pò tí): 这是文章的开头,对考试题目进行初步的解释和分析,点明主旨,提出自己.............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趣的观察,而且背后蕴含着不少人的情感和认知逻辑。说到底,这事儿跟咱们对“历史”的定义、个人经历的烙印,以及文化传承的方式都有点关系。咱们一步一步来聊。首先,得掰扯清楚为啥大家会觉得“历史”就等于“古人的事儿”。1. “历史”的惯性定义:人类的文明脉络咱们从小到大接触的“历史”,很大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历史问题,许多伟大的文明都经历过类似的命运。简单地说,强大文明的衰落和被所谓的“蛮族”所取代,并非单纯的武力碾压,而是 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生产力低下并非“蛮族”唯一或主要的优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他们适应环境和生存的优势。下面.............
  • 回答
    一谈到古代的城池,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巍峨的城墙、错落有致的街区,甚至是繁华的市集。然而,在我们脚下的土地里,却隐藏着无数曾经辉煌的城池,它们沉默地被层层泥土掩埋,成为考古学家们探寻历史的宝藏。那么,古代的许多城池究竟为何会消失在地下,被泥土吞噬呢?这背后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一、.............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常常会被那些古老的手工艺深深吸引,无论是精美的珐琅彩瓷器,还是巧夺天工的木雕,亦或是温润如玉的丝绸,它们似乎自带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让人惊叹不已。那么,为什么这些绝妙的技艺が多く (很多) 都来自古代,而我们现代人好像不太能“发明”出同等令人叹为观止的东西呢?首先,得承认.............
  • 回答
    中国人对古代辉煌的理解,确实常常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简单地说,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社会伦理体系和政治哲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社会的结构、价值观、教育方式乃至政治运作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些影响汇聚起来,自然就塑造了人们对中国古代“辉煌”的认知。要详细地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历史和军事的固有印象。说“古代军队肉搏能打赢现代军队的刺刀”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基于特定角度和简化理解的误解,它混淆了不同时代的战争形态、训练方式、武器效能以及战斗精神的解读。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以及这种看法有多大的局限性,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们对历史和文明的普遍认知。如果真的存在过比我们现在更发达的文明,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遗迹,特别是那些宏伟的建筑,却主要由石头构成呢?难道他们没有更便捷、更具科技含量的建造方式吗?答案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充满了历史、技术和文化层面的考量。我们不能简单地.............
  • 回答
    自古以来,那些才华横溢、谋略过人的人物,比如我们熟知的诸葛亮,他们究竟为何心甘情愿地成为他人羽翼下的臣子,而非选择独立称王,建立自己的基业呢?这个问题,细究起来,实则牵扯到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个人价值的实现方式,以及一股深植于士人内心的传统观念。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时势”二字。古代社会,.............
  • 回答
    那些年的绿皮火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段段流动的时光,一种鲜活的怀旧符号,尤其在许多“文艺青年”心中,它们占据着一个特别的位置。为什么是“绿皮”?为什么是“古老的”?这里面的门道,说来话长。首先,得从“绿皮”本身说起。1. 视觉的冲击与象征意义:你想想,在如今充斥着闪亮金属、流线型设计的时代,一.............
  • 回答
    在那些光怪陆离的玄幻世界里,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越是古老的东西,往往越是强大。一把沾满岁月痕迹的残剑,一个尘封万年的古老传承,或者是一个沉睡了无数岁月的远古巨兽,它们似乎总是拥有着超越时空的恐怖力量,足以颠覆乾坤,改写历史。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藏着许多作者精心设计的逻辑和情感共鸣点.............
  • 回答
    日本人对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态度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对古代中国的尊敬与喜爱(“崇古”情结):日本人对古代中国的尊敬和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吸收和借鉴。这种.............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入,触及了中国古代刑罚体系的重要特点。确实,与西方一些国家或近代殖民时期相比,中国古代历史上“流放海外”作为一种独立的、普遍存在的刑罚类型,其痕迹相对较少,也鲜为人提及。这其中有诸多深层原因,涉及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对“海外”的认知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乃至人性的方方面面,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祭拜”二字就能解释清楚的。我们看到的许多“突然被发现”的古墓,它们的主人大多是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或是某个时代的显赫家族。按理说,他们应该有后人一代代继承香火,维系祭祀。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古墓在被我们发现之前,已经沉寂了数百年.............
  • 回答
    古代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划,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变的领域。比起耳熟能详的郡、县,这些更基层的设置常常淹没在宏大的叙事中,以至于很少有人深入探究。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既有史料本身的局限,也有研究者的选择倾向。古代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划:一个层层叠叠的体系要理解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划,首先得明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你提出的“古代平均寿命很短,而先秦诸子百家的寿命却很长”这个观点,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误解和事实真相。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先秦诸子百家的寿命普遍很长”这个说法,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选择性记忆的产物。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在绝大多数时期,宗教势力并未能达到超越王权的程度。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政治制度的基石:中央集权与皇权至上 集权体制的天然排斥性: 中国自秦汉以来,便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皇帝作为.............
  • 回答
    古代皇帝的寿命普遍不长,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试着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就像揭开尘封已久的史书一样,一点点梳理清楚。首先,生活方式与健康管理上的天然劣势是核心问题。 纵欲过度与身体透支: 皇帝虽然坐拥天下,但他们也是凡人,同样有生理需求。然而,由于地位尊崇,皇帝往往拥有极其庞大.............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理解事物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核心,也很好地反映了一些人在面对“现代问题”时,为何会转向“古代智慧”的困惑。别误会,这绝对不是说中医药或中国功夫停滞不前,更不是说现代科学技术失效了。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们都在发展,才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新的挑战,或者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根源上去审视和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