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的平均寿命很短,而先秦诸子百家的寿命却很长呢?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你提出的“古代平均寿命很短,而先秦诸子百家的寿命却很长”这个观点,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误解和事实真相。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先秦诸子百家的寿命普遍很长”这个说法,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选择性记忆的产物。

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误解,以及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一、 为什么会有“先秦诸子百家寿命很长”的误解?

1. 信息来源和筛选效应:
史书的侧重: 史书(如《史记》)往往更侧重记录那些在政治、思想、军事等方面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对于这些“显赫人物”,即使他们寿命不算特别长,只要其事迹流传下来,我们才得以知晓。而普通民众的生死,除非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否则很少被详细记载。
思想的传播和生命力: 诸子百家的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传播,其思想的“生命力”非常强大,远超他们个人的肉体生命。我们今天读到他们的著作,感受到他们思想的深刻和智慧,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他们是伟大的、不朽的”感觉,这种感觉容易被投射到他们的个人生命上,认为他们一定也活得很长久,才能留下这么多智慧。
个别长寿者的突出: 历史总会有一些寿命远超平均水平的个例。如果恰好有几位著名的诸子百家寿命较长,那么这种个例就会被放大,形成一种普遍印象。例如,老子据传活了很长时间,孔子活了73岁(在当时已属高寿),但这些都是相对的,并且他们的名声远大于他们的具体生活细节。

2. 现代人的长寿观念对比:
我们现代人平均寿命已经很高(发达国家可达80岁以上),我们自然会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古代人,觉得古代人普遍不长寿。当看到古代某些人物比当时的平均寿命活得久时,就显得“很长”了。但“长”是相对而言的。

3. 文学和艺术的塑造:
在文学作品和戏剧中,为了突出人物的智慧、德行或影响力,有时会对其寿命进行艺术加工或淡化其衰老的过程,使其形象更加“完美”或“超凡”。

二、 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平均寿命为何普遍较短?

这是问题的核心。古代社会,尤其是先秦时期,平均寿命之所以普遍较短,原因非常复杂,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恶劣的生存环境和高致病率:
疾病: 这是最主要的杀手。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医学体系,对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治疗手段更是原始粗糙。传染病(如瘟疫)可以轻易夺走大量生命,婴儿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极高。即使是成年人,也容易因各种感染、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而丧生。简单的腹泻、高烧都可能致命。
医疗条件: 即使有医生,也多是基于经验、巫术或简单的草药疗法。手术更是极其罕见且危险。人们普遍缺乏卫生知识,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差,也容易导致疾病传播。
营养不良和食物安全: 食物短缺、饥荒是古代常见的现象。即使有食物,也可能营养不均衡,缺乏维生素、蛋白质等关键营养素,导致身体抵抗力低下。食物储存条件差,也容易变质,引起食物中毒。

2. 高婴儿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
这是拉低平均寿命最关键的因素。很多孩子在出生后不久或童年时期就夭折了。如果将这些夭折的生命计算在内,平均寿命可能只有2030岁。而如果只计算那些能够成年的人,他们的寿命可能会长一些,但仍然远低于现代水平。

3. 战争和暴力: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大分裂的时代,战乱频仍。大规模的战争不仅直接造成士兵的死亡,也会破坏生产,导致饥荒,间接造成更多人的死亡。即使在和平时期,民间也存在盗匪、械斗等暴力冲突。

4. 艰苦的劳动条件:
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等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且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意外事故(如跌落、耕作时的伤害等)也时有发生。

5. 缺乏卫生习惯和公共卫生:
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的观念和实践都非常落后。饮用水不干净、食物不洁、排泄物处理不当等都容易引发疾病。

三、 先秦诸子百家的情况分析

现在,让我们回到诸子百家。他们虽然是古代人,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所处的阶层与普通大众还是有区别的,这可能影响了他们相对而言的“较长”寿命,但并非必然长寿。

1. 生活条件相对优越:
社会地位和经济来源: 诸子百家大多是知识分子、学者、卿大夫的后裔,或者得到贵族的资助。他们通常衣食无忧,不需要像普通农民那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学习。
营养相对充足: 相比于普通民众,他们能够获得更充足、更稳定的食物供应,虽然未必精细,但能满足基本营养需求,有助于维持健康。
居住条件较好: 可能居住在相对安全、干净的居住环境中,远离了战乱的第一线和恶劣的自然环境。

2. 注重养生和精神修养:
思想家的智慧: 很多诸子百家的思想本身就包含了对养生、治国、修身养性的探讨。例如道家强调“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儒家强调“慎独”、“仁爱”,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调适身心,减少不必要的精神损耗。
规律的生活: 作为学者,他们的生活节奏可能相对规律,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和思考,避免了过度劳累。
养生术的探索: 一些思想家可能也涉猎或研究过当时的养生术,虽然这些与现代医学相去甚远,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

3. 相对远离危险:
虽然他们可能参与政治或游说,但多数时间是作为一个思想家、教育者存在的,不像士兵那样直接面对战场。当然,政治斗争的风险依然存在,但与直接的生理威胁相比,性质不同。

四、 总结与澄清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理解:

古代的平均寿命非常短,主要原因是高婴儿死亡率以及普遍的疾病、战争、饥荒等生存威胁。 如果只看婴儿死亡率,平均寿命可能只有2030岁。
先秦诸子百家的寿命并非普遍“很长”,而是相对于当时极低的平均寿命而言,他们的个体寿命“可能”会相对长一些。 这得益于他们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更好的营养、相对规律的生活以及可能对身心健康的关注。
我们之所以觉得他们“长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筛选效应和对他们思想生命力的联想。 我们记住的是他们的思想和成就,而不是他们作为一个凡人可能经历的病痛和早逝。那些早逝的诸子,如果不曾留下辉煌的思想,我们根本不会知道他们的名字。
我们熟悉的很多诸子百家,比如孔子(73岁)、老子(虽然有争议,但常被认为长寿,比如说是160岁甚至200岁,这很可能是传说)、孟子(约83岁)、荀子(约70多岁)等,他们的寿命在当时已经算是相当高了。 例如,孔子活到73岁,在古代绝对是长寿的。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个例,就推断整个群体都长寿。

举个例子来说明信息筛选效应:

设想一个现代村庄,有1000人。其中100个孩子在1岁内夭折,100个孩子在110岁夭折,剩下800人成年。这800人中,有些人活到8090岁,有些人活到6070岁,但也有人在3040岁因疾病或事故去世。那么这个村庄的平均寿命可能是3040岁(考虑夭折的婴儿)。
现在,如果村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者,他因为生活条件好,又注重养生,活了85岁。我们只关注这位学者,很容易觉得“看,在我们村里也有活这么长的人”,甚至觉得“学者们都长寿”。但这是忽略了村里大量早夭的儿童和早逝的成年人。

先秦诸子百家的情况也类似。我们今天所读到的他们的著作,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筛选,筛选出了那些最终能留下不朽思想并被后人记住的人物。而他们的寿命,作为个人生命的信息,在历史长河中被我们记忆和传播的方式,与他们的思想成就相比,是被弱化了的。

所以,要理解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区分平均寿命的统计事实、个体寿命的记录事实以及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偏差。诸子百家并非“天生”寿命很长,而是因为他们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让他们在极端恶劣的古代环境中,有更高的概率活过平均寿命,并最终有机会留下他们的思想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代的国医大师寿命还都很长呢,猜猜为什么?

是因为喝药酒?还是因为打太极?


显然都不是!

而是国医大师评选标准中有一条硬指标“必须是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55年以上”

user avatar

搞学术,尤其是搞政治学、伦理学这样纯理论的,必须得熬到一定的年龄,才会有像样的“成果”出来。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先秦时期的士人,你主要钻研“瓢学”。在你年轻的时候,你没什么名气,周围也不会有人来向你拜师学艺,此时的你只能苦心学习与思考(子曾经曰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经过若干年的积累,你的学术理论有了一定的进步,也开始自成体系了。于是你打算走出去宣传你的理论,你身边的乡党成为你的首要目标。乡亲们冲着你“肉食者”的身份,多多少少会给你点面子,就这样你收获了第一批“信徒”。

你逮着这批最原始的信徒,不断强化洗脑,让他们对你的理论深信不疑,培养死忠粉,并且下发任务,每个人必须发展自己的下线(子曾经曰过:有教无类)。此时的你,算是事业的关键期,必须带队去各大野区涮名声(与其他诸子开展学术辩论)。

当你的团伙达到一定规模后,你就开始有了更高的追求——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当时想要实践自己的理论,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获得当政者的青睐,任命你为官员(子曾经曰过:学而优则仕)。即便没有被任命为官员,起码也要得到统治者的礼遇。如果这两项都跟你不沾边,那对不起,你不配被称为“瓢子”。

想要获得统治者的垂青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要么你的学术理论恰好符合统治者的胃口,例如商鞅、张仪、李斯等人。要么你在野区刷出来很大的名声,搞的君王不得不装装样子对你礼遇,例如孔子、孟子、荀子等。

以上基本程序走完,你的年龄就不会小了,如果你的寿命没有超过平均寿命一大截,基本不可能成为“子”。所谓的诸子百家很长寿,说白了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现象。

稍微总结一下:

20岁-30岁:潜心学问;

30岁-40岁:开宗立派,广收门徒;

40岁-60岁:带队刷怪或浪迹于各路诸侯王廷;

60岁-驾鹤西游:客死异乡或回归故里,升华学术,笑看人生。

user avatar

(篇幅略长~)

勉强回答一下:

因为你叫得出来名字的“先秦诸子”,除了道家的庄子之外,全都是社会上层,无论是出身就是贵族,还是后天努力改变自身阶层,都是社会前1%的存在,与一般大众相比说句“养尊处优”真不过分,毫无生计的忧虑,而且其中很多人都是“不治而议论”,真正意义的“无案牍之劳形”,他们活得比平均寿命高,真不是什么“意外”

全社会前1%的人,使用“平均寿命”为标准,极其不科学。

古代春秋战国平均30岁的“平均寿命”,是“早夭”以及社会90%的普通人拉低平均值,这些绝大多数的人在乱世无法“寿终正寝”,实际上如果物质条件允许,古人活到55~60岁并不意外,而先秦诸子们,毫无后面的担忧,各个“吃香喝辣”(在春秋战国生活标准下)。

作为一个生物狗,我从来不太相信什么“人生境界”促使人长寿的论断,长寿绝对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一定的心理基础(心情舒畅),而先秦诸子全都具备,下面一个一个说:


儒家:孔子,73岁

抛开儒家思想在后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其他情感因素,孔子本人生平在春秋战国还是比较“励志”的知识改变命运案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司马迁 《史记 孔子世家》

孔子本身算“没落贵族”,其父叔梁纥已经地位不高,作为大力士举城门的故事广为人知,不过家庭已经不是贵族了,而且很早去世,孔子年幼贫贱,但是迅速通过效忠季氏走入上层,做官颇有业绩,很快做到“司空”。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司马迁 《史记 孔子世家》

在鲁定公14年,已经是“大司寇行摄相事”,打个不严谨的比方,已经是鲁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话事人”,代理宰相。

敢问春秋战国时期“平均寿命”的百姓们,有多少能到这个位置?这些先不提,我们看看孔子的“年薪”是多少,司马迁的《史记》里面记得明明白白的:

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

——司马迁 《史记 孔子世家》

孔子的“年薪”是“奉粟六万”,在鲁国是这个待遇,周游列国也是这个待遇,齐国、卫国都给了孔子这个待遇。如果,春秋战国中那些“平均寿命”的普通人,都能年薪达到“粟六万”的标准,那么平均寿命也会大大提升。

大家不要觉得孔子在陈、蔡挨饿的经历是“常态”,这些事情都是“反常”的,或者说在孔子一生中不太常见的情况,常见的情况是庙堂之高,常见的情况是衣食无忧

我们看看孔子平时,都是怎么样的生活,《论语》里面一大堆: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论语·雍也》

原宪做孔子的“管家”,然后孔子给他“九百粟”,原宪嫌多而推辞,孔子说,多的话就给乡里的人吧。(毕竟是年入粟六万的人,九百都不往眼里加)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读《论语》的时候,读到这一段什么感觉,我反正是脑补不出来什么“至圣先师”,我脑补的孔子如下图

我如果穿越到春秋战国,我眼中的孔子肯定是上图形象,一个穿金戴银的土豪,还很有文化。真是出手阔绰。然而孔子“周济”自家学生,早就不是一次两次:

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

这个物质条件,绝对全社会前1%的存在,甚至前0.1%的存在,春秋战国时期,2000万中国人口中,能达到孔子水平的,能有2万人就不错,他们的平均寿命长一些,难道不正常?

除了“主业收入”之外,孔子最成功的地方是他拥有很厉害的“副业”,现在提到孔子,就是“至圣先师”,是“私学始祖”,然而私学很多时候恐怕不是“无偿”的: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 述而》

过去两千年中,无数大儒对“束脩”具体是什么争论不休,常见说法是“十条肉干”,也有成人礼或者泛指一般“见面礼”的说法。如果“十条肉干”说法为真,按照史书上面弟子三千的描述那么孔子家基本能开肉店(不夸张)。即使不为真,即使见面礼没那么夸张,孔子“副业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毕竟已经名满天下的老师,弟子众多。

说个不恰当的比较,即使单说收入,知乎所谓“年入百万的大V”们,没几个能达到孔子当年的水准和地位的。(如果有的话)

最后,孔子是不折不扣的“肉食者”,这一点请不要怀疑,在春秋战国时代,和一般百姓相比,孔子伙食算是很不错的: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礼记 檀弓上》

《礼记》这段故事很著名,子路死的时候,被砍成肉酱,使者又比较KY,情商一般,大概没注意孔子在吃肉酱,报告子路被砍成肉酱,导致孔子直接把肉酱倒掉了。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论语 述而》

且不说孔子父亲大力士(活76岁),基因应该不错,就这后天的物质条件,也超越99%同时代的人,长寿太正常了。“平均寿命”永远是被数量占绝对主导的老百姓左右的,到了孔子这个级别,“平均寿命”就不是个“限制”了,他享受了太多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的条件和待遇。

儒家:孟子,84岁

到了孟子,生活更“惬意”了,战国中期的齐国,已经有了专门的“稷下学宫”,孟子养活自己甚至不用“从政”,不用参与政治: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邹衍、淳于髡、田骈、接舆、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司马迁《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齐宣王这个行为记得明明白白,类似孟子等战国时期“文学游说之士”,甚至不用做事情,可以“不治而议论”,享受“卿大夫”级别待遇。

这显然不是正常人享受得到的,孟子可能还有更多的物质待遇。待遇好到周围的人都有点“看不下去”了: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孟子 滕文公 下》

彭更说你在诸侯国中吃完这个吃那个,然后身后几十辆车跟着,还啥事不干,是不是太过分了?当然,他被孟子怼了,孟子觉得符合大道,尧舜得天下都不多,不符合大道,那么多拿一碗饭都不行。

当然孟子可以觉得自己“理所应当”享受这个待遇。但是春秋战国老百姓,那些“平均寿命”的普通人,可没这福分。他们有徭役、赋役,可没法“不治而议论”,不能啥事不干,出门就有一个豪华车队跟着自己。

而且孟子还是有点“喷子”属性的人,没事就“怼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在魏国,怼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

在魏国,怼梁惠王(“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也。”)

在齐国,怼齐宣王(“王顾左右而言他”)

怼杨朱、怼墨子(“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如果你能够名重天下,能够完全不为生计担忧,能够享受到古代大夫级别待遇,出门有个豪华车队,业余时间就骂权贵(对面还不敢把你怎么样),你也能活84岁,相信我。这和人生境界云云,没有任何关系,吃喝不愁,锦衣玉食,还心情舒畅,基因差一些,也绝对有活到70岁的机会。

儒家:荀子,75岁

荀子同理,他也在稷下学宫待过,而且他在稷下学宫的时候,已经是“祭酒”,以“学术圈宗师”的地位存在:

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司马迁 《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

后来被人陷害,回到出国,通过春申君拿到了“兰陵令”,这可不是普通人做得到的。活得长一点,不奇怪吧,再说儒家得到“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的曾子也活了73岁, 你不会觉得他也是“普通人”吧?

平均寿命对社会前1%的人真是不适用的。

儒家还算是“政治失意”的团体,你如果看看法家诸子,他们基本只要不卷入政治斗争,全都能活到60岁以上,因为他们的物质条件更好!


法家思想、理论虽然受到后世学者诸多批评,不过法家的“霸道”取得政治实践上的空前成功,春秋战国各国变法,皆是法家人物主导,法家人物基本都处于庙堂之高,寿命长过于正常,大多数早死都是卷入斗争。例子比比皆是:

法家:管仲,78岁

至于管仲有多有钱,司马迁在他的列传里给他写的明明白白的,他是真的可以和诸侯“比富”的存在,毫不夸张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反坫是一种宴会用具,一般诸侯才会有这种装备。管仲自己用,而且富可敌国的存在。不管齐国人是不是真的觉得这是管仲应该得到的待遇,管仲实际上享受了恐怕是中国前0.01%的待遇,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没有的生活条件。他这个生活条件,换一个其他人来,也能活到60岁以上。

齐桓公使管仲平戎于周,使隰朋平戎于晋。王以上卿礼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陪臣敢辞。”王曰:“舅氏,余嘉乃勋,毋逆朕命。”管仲卒受下卿之礼而还。

除了物质财富外,管仲心情应该也比较舒畅,周天子都对他恭恭敬敬。有一天,如果你富可敌国,联合国秘书长对你待若上宾,你也可以冲击79岁的寿命,退一万步讲,你到管仲的这个级别,即使真得了什么疑难杂症,自有人遍访天下名医为你治疗的。问题是,当时有几个人有管仲这个条件

法家:李斯,76岁(为赵高所害,不然稳稳80+)

如果一直在蔡郡做一个文书小吏,李斯恐怕活不到76岁,不甘贫苦,拜师荀子,投奔秦国,最终位极人臣,才是真正的“长寿”的原因:

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说秦王曰:“……”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李斯在秦国迅速取得信任,从客卿到廷尉,再到丞相。至少从中年开始,他过的已经不是普通人的生活,他们思考的早就不是生计,而是自己在历史中的地位。即使晚年被赵高害死,依旧活了76岁,如果他还是那个小吏,恐怕难以高寿。

商鞅同理,死时57岁,如果善终的话,妥妥60+。不说别的,就商、於十五邑封地,他的收入恐怕在当时,算前1%的存在。这些法家诸子,真正的“有钱人”,而且权势熏天,只要不是死于政治斗争,长寿太正常了。

还不算还有韩非这种本身就是“贵族”的人。他们这些人早就没有生计问题,怎么可能活不长久?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先秦诸子,养尊处优,而且基本很少卷入战乱(属于文士),如果还达不到平均寿命,那才是见了鬼了

不只是法家,诸子都是如此。


阴阳家:邹衍,74岁

一提到阴阳家,很多人就觉得是“跳大神”的,不过,实际上,阴阳家创始人邹衍在战国,不要说普通人,他享受的很多士人都享受不到的待遇,《史记》记得清清楚楚:

是以驺子重於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於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

——司马迁 《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

各种诸侯王(魏惠王、燕昭王)、重量级人物(平原君等)甚至对他执以师礼,这些人根本都是诸侯座上客待遇,怎么可能用平均寿命来衡量呢?他们活70岁,都不算长的,这些待遇能够普及到大众,平均寿命也会有60~70岁的。


兵家、纵横家两家不再多说,他们和法家诸子类似,很多人都是庙堂之高,早就不考虑生计问题,而且待遇优厚。

纵横家:张仪 63~69岁

苏秦、张仪等生卒年还有争议,不过保守估计也至少活了60岁以上,他们也都根本不是“普通人”: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惠王乃以张仪为相,更名少梁曰夏阳。

——司马迁 《史记 张仪列传》

客卿待遇和一路升迁,他们早就不再是普通大众,活得久一些很正常。

兵家:孙武 75岁、吴起 59岁(死于政变,不然稳稳60+)

兵家自然不用说,孙武、吴起都是当时名将,前者险些倾覆楚国,后者一生不败,都有兵法传世:

先秦诸子很多“起点”就比一般人高,这里的吴起、前文中的法家韩非以及后面要提到小说家的屈原都是如此

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你现在能够在史册上看到吴起,很大程度上也和他年少时家里有钱有关系,穷孩子家根本让吴起这么折腾。真是穷孩子出身,早就饿死在外面了,而吴起凭借“有家可败”活了下来,才有后面兵家先圣的传奇。


小说家:屈原(62岁,自杀,不然估计稳稳70+)

我们要生在春秋战国,“拼爹”可拼不过屈原,屈氏本身就是楚国大族,和楚国王室是“本家”,年纪轻轻就任重要职位,虽然官职现在还有争议,从秘书长到副宰相(令尹副职)说法都有,但是绝对不是普通人: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他们的条件,远比普通人优越得多,没有赋役,不用上战场,在后方无论是伙食、住房甚至是出行,都比一般人便利太多,毫无生计的忧虑。


医家:扁鹊 91岁

先不说医家可能比较重视“养生”,就说他们的待遇,也不是一般人有的,诸侯像款待先秦诸子一样对待他们: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適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他曾经救活过虢国的太子,曾经受到过齐桓侯礼遇,而且名扬天下,自然不是普通人能够达到的程度。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不说别的,你当医生,如果当世无双,能够“救活死人”,救活权贵的公子,医术高超,你也能活到90+。问题是,古代有几个扁鹊这样的人?平均寿命怎么可能都像扁鹊一样?


墨家:墨子,92岁

很多人觉得墨家生活不好,实际上并不是墨家“条件不允许”,而是“刻意以此训练自己的意志”,这是墨家自己的主张,墨子并不为自己的生计有任何担忧,反而乐在其中,作为“巨子”,墨家弟子收入是要交给他的,他一点不缺钱

墨子子游荆耕柱子于楚。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耕柱子处楚无益矣!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子墨子曰:“未可智也。”毋几何而遗十金于子墨子,曰:“后生不敢死,有十金于此,愿夫子之用也。”子墨子曰:“果未可智也。”

——《墨子 耕柱》

耕柱自己不敢吃好的,却把十金直接交给墨子,害怕违反墨家的规矩,被巨子处死。墨子是完全可以过得花天酒地的,他根本不缺钱,但是他的思想是通过朴素的生活约束自己,然而他绝对不存在任何生计问题,所以墨子能活92岁并不意外。


所以,结论很明显,社会中前1%的人活多久,和全社会平均寿命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他们享受到的条件,远远高于同时代的普通人,他们的寿命并不能代表时代的平均寿命,也不会因为乱世而活得更短,他们的阶层基本超越时代的限制。

大家想要像先秦诸子一样“长寿”,应该:

学习他们的人生境界和精神追求(×)

努力达到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条件(√)

你在哪个时代,进入社会前1%,大概率都会活得比平均寿命短长很多的,虽然不是100%。

对于某些物质条件不好,却无心努力改变命运,毫无行动,在键盘上“愤世嫉俗”,鼓吹自己“人生境界高”,宣传以此活得更好的、活得更久的、这些故作清高之徒,李斯年轻时候的话可以原封不动的送给你们: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史记 李斯列传》

他们真的活得还没有两千年前的李斯明白。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

user avatar

我们直接问,孔子40岁就死了,还能不能成为孔圣人?

孔子是公元前551年人,30岁时刚刚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而立。

但直到40岁,孔子仍旧没有过大的成就。他要这时候死了,历史压根就没这人。

孔子周游列国,著书立说,广收门徒,这些都发生在孔子五十岁以后。

如果孔子50岁的时候死掉,他同样不可能有现在这样大的名气。


不独独是孔子,再说孟子,有关孟子的记载和细节,同样大多在40,50岁以后。

孟子早年,在齐国同样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

可以肯定的说,孟子40岁要是死了,同样一文不名,不可能成为亚圣。

这还是儒家最出名的两位名人,他们40岁的时候,地位名气远远不够开宗立派。


早死了的人,成不了诸子百家。

这就像战争中早死的人,不可能成为开国皇帝一样。

大家去查古代开国皇帝的寿命,没有一个短命的。

但继承来的皇帝,医疗条件,养尊处优,生活环境优越得多。

哪怕到了明朝,清朝,排除掉夭折,皇帝的平均寿命,也只有40多。


诸子百家是先成为诸子百家,然后才有人知道他。

其实正常算一算,一个学成出师,学有所成的人,最少就20多岁了。

十多年的时间,又能积累多大名气?唯有熬死了同辈,成为上一辈的名家。

这些人才有资格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宣扬学说,培养出继承人和学徒。


孔子,孟子,又或是其他子,我们按照30岁成名,开始收弟子,到40岁。

十年时间,最多教育出一代弟子,这样短的时间,根本没法将学术发扬光大。


古代崇拜名人,崇拜老人,就算是学术,也得有一个好的出身。

各种学术,有意神话创始人,这是非常常见的一个现象。

一个短命40岁就死的人,自己都活得这么惨,谁愿意去学他们的学术?

至于战国是不是贵族就都能活60-70岁,查查战国皇帝的寿命就知道了。

这种统计,不能专门去选那些活得久,所以留下名气的古人去举例。

user avatar

因为……

伟大的非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郭德纲老师曾经说过

“健康很重要,把别人熬死了,剩自己说什么是什么”

成为诸子的先决条件就是比别人活得久,墨翟厉害吧?杨朱厉害吧?孟子喷他们的时候,这两位在盒里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你提出的“古代平均寿命很短,而先秦诸子百家的寿命却很长”这个观点,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误解和事实真相。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先秦诸子百家的寿命普遍很长”这个说法,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选择性记忆的产物。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比较复杂。很多人会认为中医是中国古代的医疗体系,那么既然中医没有让古代中国人寿命延长,是不是中医本身有问题?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尽管中医存在,但平均寿命并没有像现代社会那样显著延长。一、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古代妓女之所以需要掌握琴棋书画,而现代妓女(在法律和道德框架下应称之为性工作者)则不需要,这是一个涉及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经济模式和法律法规的复杂演变过程。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 古代妓女需要学习琴棋书画的原因:古代妓女的定位并非仅仅是提供性服务,她们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社会润滑剂”和“文化商品.............
  • 回答
    关于古代武将画像中肚子普遍偏大,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也引出了“挺着将军肚能上战场”的疑问。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古代武将画像肚子普遍偏大?这并非仅仅是艺术家的随心所欲,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1. 身份地位的象征: 富足和优越感: 在古代,战争是.............
  • 回答
    古代的三纲五常之所以没有明确提出“官为民纲”和“兄为弟纲”,主要原因在于这八个字所代表的关系,在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中,已经以更普遍、更核心的方式包含在三纲五常的框架之内,并且有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逻辑。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三纲五常是什么: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古代社会最核心.............
  • 回答
    古代皇帝的寿命普遍不长,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试着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就像揭开尘封已久的史书一样,一点点梳理清楚。首先,生活方式与健康管理上的天然劣势是核心问题。 纵欲过度与身体透支: 皇帝虽然坐拥天下,但他们也是凡人,同样有生理需求。然而,由于地位尊崇,皇帝往往拥有极其庞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眯眯眼”这个说法,用在我们今天看古代女子画像时,确实是挺形象的。但要说古代画像里的女子“眯眯眼”,这其实是一个咱们现代人根据自己审美习惯产生的解读,里面藏着不少关于古代审美、绘画技法和文化观念的学问呢。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像,跟我们现在看到的照片或者写实风.............
  • 回答
    在理解古代皇帝为何会将天下和人民视为私有财产,而非人民的公仆时,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天命”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汉朝以后,“天命”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政治合法性意义。皇帝之所以能坐上.............
  • 回答
    古代动物名多连绵词,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有趣的语言学和文化原因,并非简单的偶然。它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语言的表达习惯,以及自然环境对人们思维的深刻影响。一、 模拟与传神:聆听自然的语言最直接的原因,我认为是古人对动物声音和形态的模仿。连绵词,尤其是叠词,天然地带有节奏感和重复性,很像动物的叫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地理和军事防御的几个关键点。确实,我们读史书,或者看一些古代的文学作品,常常会听到“长江天险”的说法,形容长江的雄伟、宽阔,以及它作为天然屏障的作用,但“黄河天险”的说法就相对少见,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这其中的原因,得从长江和黄河这两条母亲河的自然属性,以.............
  • 回答
    古代那些以商业为驱动力的共和国,比如威尼斯、热那亚、汉萨同盟,乃至更早时期的雅典和迦太基,它们在各自的时代都曾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建立了庞大的贸易网络,积累了巨额财富,对当时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要说它们真正意义上成为“长久的世界强国”,就有点站不住脚了,它们大多只能算是在特定区域或特定时期.............
  • 回答
    古代女性地位普遍较低,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单一因素,而是多重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相较于现在,这种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社会结构: 宗法制度与血缘继承: 绝大多数古代社会都建立在父权制基础上,强调父系血缘的延续。男性继承父姓、财产和家.............
  • 回答
    高二文科生,你好!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直击了历史和政治概念的核心。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听起来好像都是“底层人民”,但实际上它们在历史进程和革命的性质上,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来好好捋一捋。农民阶级,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依靠自己的劳动,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为生的人。在古代社会,土地是生产资料中最核心、最主要的.............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长枪兵为何能成为主流,而非刀盾兵,这背后涉及了战略、战术、武器性能、成本效益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要素。 1. 武器性能与战场功能: 长枪的“触及范围”优势: 攻击距离: 这是长枪兵最核心的优势。一杆长枪的长度往往超过士兵的身高,.............
  • 回答
    “古代西方战争格局小”,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但细究起来,可能需要先掰扯清楚“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以及我们对比的参照系是什么。如果我们把“小”理解为参与战争的国家数量少、地理范围窄、动员能力弱、对社会影响有限,那么从某些角度看,早期古代西方(比如希腊城邦时代,或者罗马早期)的战争,确实与我们想象.............
  • 回答
    说起古代蒙古的刀,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形象大概就是那标志性的弯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刀。这可不是什么随意的设计,背后可是藏着蒙古人独特的游牧生活方式、战场需求以及他们与周边文化交流的智慧。要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得从蒙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方式说起。蒙古高原,想想看,那是什.............
  • 回答
    “帝王的发小多是将相之材”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选择,更有历史的必然。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家庭背景与早期接触的相似性: 贵族阶层与政治氛围的熏陶: 古代帝王大多出身于皇族或权臣家庭,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权力中心,耳濡.............
  • 回答
    伊朗古代的史书与考古发现之间存在差异,这在任何古老文明的研究中都并非罕见,但伊朗的情况确实尤其引人深思。这种不符,与其说是一种断裂,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交织,是历史记载、文化记忆、政治解读以及物质遗存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谈谈伊朗古代历史的“史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古代中国和欧洲在军事技术、资源利用、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差异。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探讨一下。1. 材料与技术的可获得性: 中国:夯土为基石,包砖是改良。 中国古代筑城最普遍、最基础的材料是夯土(rammed earth)。这项技术非常古老,早在商周.............
  • 回答
    中国古代贵族氏族没有像西方那样明确设立“家徽”(Heraldry)的传统,这背后是中西方文化在家族认同、社会结构以及象征符号运用上的根本性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家族认同的表征方式不同:身份、爵位与名号的叠加西方家徽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