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的动物名多连绵词?

回答
古代动物名多连绵词,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有趣的语言学和文化原因,并非简单的偶然。它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语言的表达习惯,以及自然环境对人们思维的深刻影响。

一、 模拟与传神:聆听自然的语言

最直接的原因,我认为是古人对动物声音和形态的模仿。连绵词,尤其是叠词,天然地带有节奏感和重复性,很像动物的叫声,或是它们移动时的声音。

模拟叫声: 许多动物的叫声本身就是重复的、有韵律的。例如,猫头鹰的“咕咕”叫,小鸟的“唧唧”喳喳。在给它们命名时,模仿这种声音是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比如,“猫头鹰”这个名字,虽然不是严格的叠词,但“猫头”二字连读,也带有一种声音上的呼应感。而“布谷”鸟,直接就是模拟了它“布谷,布谷”的叫声,这比一个抽象的词汇更能让人立刻联想到这种鸟。
模仿动作或形态: 有些动物的连绵词名字,可能是描绘它们的动作或者身体特征。比如“蝴蝶”。“蝴”和“蝶”两个字,虽然不是完全相同的叠词,但它们放在一起,读起来有一种翩翩起舞、轻盈灵动的韵味,非常贴切蝴蝶扇动翅膀的姿态。又比如“蜿蜒”这个词,形容曲折前进的样子,如果某种爬行动物行动起来很像这样,古人很可能就会用带有这种韵味的词来命名,或者直接用叠词来形容。
拟声修辞的广泛运用: 在早期汉语中,象声词(拟声词)的运用非常普遍。连绵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象声词变体,自然也就被广泛运用到动物命名中。这种命名方式,就像给宠物取昵称一样,带着一种亲切感和个性化的色彩。

二、 强调与生动:凸显动物的独特性

连绵词不仅仅是模仿,更是一种强调和突显。古人通过重复,来强化对某种动物的认知和印象。

突出重要或独特的特征: 当一种动物具有某种特别明显、或者引起古人注意的特征时,用叠词来命名,能够立刻抓住这个重点。比如,如果有一种鸟,它的叫声特别响亮、特别有穿透力,或者它的外形特别醒目,用叠词来命名,就能让这个名字更容易被记住,也更容易在众多鸟类中区分开来。
增加名称的辨识度: 在那个信息传播不发达的时代,一个易于记忆、容易发音的名字至关重要。连绵词由于其重复性,天然就比单纯的单音节词更容易被口耳相传,也更容易在大众中普及。这就好比我们今天给孩子取小名,很多都会用叠词,显得亲切又好记。
表达一种“多”或“反复”的概念: 有时候,连绵词的命名也可能暗示着数量上的“多”或者动作上的“反复”。虽然这在动物命名中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比如,如果某种小虫子数量很多,或者在某个动作上反复进行,名字中带有叠词也可能是一种侧面的反映。

三、 语言发展与演变:汉语本身的特性

汉语本身的发展演变也为连绵词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中古汉语的音韵特点: 有研究认为,中古汉语(唐宋时期)的韵部和声调特点,也可能促使了一些叠词的产生和流行。当时的一些音韵结构,可能使得叠词读起来更加和谐悦耳。
虚词化与功能词汇: 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些叠词可能逐渐脱离了纯粹的拟声或模仿,演变成一种固定的词汇,甚至是成为一些动物名称的组成部分,带有一定的虚词性质,用来修饰或定义。
“名从主人”的语言原则: 古代社会,“名从主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即事物(包括动物)的名字往往是人们根据其特征和感知来命名的。这种命名方式,让语言更加具象化和生活化。

四、 文化与情感:古人对自然的态度

连绵词的命名方式,也间接透露出古人对自然的态度和情感。

亲近与喜爱: 很多用叠词命名的动物,比如小动物、常见的鸟类,往往是古人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也可能带有喜爱之情的。叠词的亲切感,也为这些动物增添了一层情感色彩,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亲近和人文关怀。
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古代,人们普遍存在“万物有灵”的观念,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和灵性。给动物取叠词的名字,也可能是一种表达尊敬和对它们生命活动的认可,让名字本身也充满了生命力。

举例说明:

“蟋蟀”: 这种小虫的叫声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低沉而有规律的“唧唧”声,用“蟋蟀”来命名,贴切地模仿了它的鸣叫。
“蛱蝶”: “蛱”字本身就有振翼而飞的意思,加上“蝶”,更加生动地描绘了蝴蝶飞舞的形态。
“鹦鹉”: 这种鸟的叫声非常独特,而且善于模仿人言,“鹦鹉”这个名字,可能也是在模拟它的叫声,或者形容它“鹦鹦”学语的样子。
“蝙蝠”: 尽管“蝙蝠”并非严格的叠词,但“蝙”和“蝠”连读,加上蝙蝠夜间飞行的特性,也给人一种奇特、不寻常的感觉。

总而言之,古代动物名多连绵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是古人观察自然、模仿声音、描绘形态的智慧结晶,也是汉语语言特性、文化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体现。这些名字,就像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充满生命力的“音乐”和“画面”,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眼中那个鲜活而多彩的自然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缩水版】

题主的观察不完全,动词形容词中也存在双音节不可拆语素的情况。因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固而双音节语素显得特别,引起题主注意。

题主的问题可以变形为:为何现代汉语中存在从历史传承下来的双音节不可拆语素,特别是名词中?

答案简单来说如下。

汉语名词,特别是动植物名称中的双音节不可拆语素,主要有三个来源:

1. 因为语言融合等原因,使用了一些非汉语成分的词缀,定形成汉语词汇后,不能分拆出来释义;

2. 上古汉语的复辅音或半音节形式,在历史语音变化中变成了双音节。在一类近义词中可以找到痕迹;

3. 一些上古时代的音译词后世发展为不可拆分的双音节词素。

至于为什么是双音节结构,这与汉语的双音节趋势有关,在此不作分析。


【灌水版】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

题主的意思是一些古代名词是用两个汉字表达的,但是不能完全拆分出来讲。比如现代汉语造词,“熊猫”、“长颈鹿”是可以分别拆出一个个词汇来讲的,但是一些历史传承下来的词汇“蝴蝶”、“蚂蚁”则不是这样。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看:

汉语词汇在历史发展到现代,

· 虽然有双音节化的趋势(如:象—大象;师—老师),

· 但是语义单位,即语素,是以单音节为主(如:大、象、老、师);

· 可是,一些词汇的语素呈现出不可拆分双音节的形式(如:蜻蜓、蜘蛛、参差、徘徊)

题主观察到的主要是一些名词词汇,集中在动物名称,其实还有植物名词,如“芙蓉”;动词,如“徘徊”;形容词,如“参差”等等。要回答题主的问题,其实是要解释双音节词素的产生原因。

我们下面以动植物名词为例,简单说明一下这些双音节形式词素的来源。虽是挂一漏万,但是也许能大概解决题主的疑惑。

在说明具体的词例之前,我们必须有几个起点:1) 不同历史时代的汉语和汉字读音是不同的,越是久远,汉字对应的读音与今天各方言汉字的读音相差越大。2) 古代汉语的语音结构,要么是有复杂的复辅音或半音节,要么是成串的多音节。我们这里选择复辅音和半音节理论。3) 汉语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许多东亚的语言,并使其汉语化,在词汇方面则保留了一些非汉语的词汇。

一、第一类词汇是成组词缀式。代表词汇是蚂蚁、蚂蟥。

这一类词汇中,其中一个音节是核心词汇,词义主要通过这个字表达,另一个音节带有词缀性质,没有明确的涵义,且有一组相关词汇。

比如蚂蚁这个词,蚁已经表达了词汇的全部意思,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蚂则没有明确的涵义,我们把它看作前缀。这种词汇往往是成组出现的,如蚂蚁、蚂蟥、蚂蛉/蚂螂、蚂蚍(-_-|||)、蚂蚱等等。这里各个词汇中蚂的读音可能各有不同,但在这一组词汇中,各个“蚂”的读音仍是比较接近的。

这一类词缀式的双音节词汇,是一种口语式的,因此在农业生活中的动植物词汇使用较多,现代汉语将这些口语词汇规范化,成为双音节词汇,但在古典正式文献中,较少出现这种词缀式的双音节词汇。

这种词缀的来源比较复杂,很难完全追本溯源,但总的思路是,这些没有明确涵义的词缀原本是有实义的类词。

比如我们这里的“蚂”,一种观点认为,这个词汇与侗台语有关,是汉语向长江、珠江流域扩展时吸收入的侗台语表达。这种观点有两个证据:

一是,侗台语中,“跳蚤”、“蚂蚁”两词的语音形式如下(摘自《壮侗语族语言词汇集》):

这个词汇mat7、mot8即对应“蚂”,本是表示“昆虫”的类词(具体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内容这里不详细列明)。也就是说“蚂”的本义是“虫”。

二是,侗台语的语法特色是核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类名词在前,具体名词在后。

例如

西双版纳傣语:狗 ma;雄 pu;雌 mɛ;公狗 ma pu;母狗 ma mɛ

武鸣壮语:树 fai;果 ma:k;桃 ta:u;桃树 fai ta:u;桃子 ma:k ta:u

“蚂”打头的系列词汇可作类比,是类词“蚂”(=虫)在前,具体名词在后。

二、第二类词汇是不成组词缀式。代表词汇是蝴蝶、蜥蜴。

这一类词汇的特点是,也有一个音节是核心词汇,另有一个音节没有明确的涵义,但没有明确涵义的音节并不出现在其他词汇中,不形成规律。

比如“蝴蝶”这个词,“蝶”已经表达了全部词义了,蝴没有实际涵义,但蝴仅出现在蝴蝶这一个词汇中,并不作其他动物名词的词缀。在这点上就和“蚂”类不同。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引入古汉语拟音,即推导的古代汉语读音。

蝶(拟音l’e:b)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与藏缅语的对应关系明确。(以下摘自《藏缅语语音和词汇》)

如:藏文 (phje ma) leb;缅文 lip (pra);凉山彝 (bu21) ɬu21;

如果连同前缀看的话,其实有两类,大拨的是 b-lep类,少数是ka-lep类的(白语、贵琼)。而我们知道,蝴本来就是写“胡”,拟为ga,就是说蝴蝶就是 ga-l’e:b。考虑到前缀的半音节性质容易变化和受影响,所以ga-l’e:b和前面的ka-lep是对应的,我们假设为kǝ-l’e:b。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蝴蝶这个词,在上古汉语中,词根是l’e:b,有kǝ-l’e:b的说法,也有l’e:b的说法(或者原来kǝ-l’e:b,后来把前面部分丢失了),kǝ-l’e:b变成蝴蝶,l’e:b变成蝶。

其实,kǝ-l’e:b还有一个走向,就是合音:kǝ-l’e:b > kle:b > krep (夹) > kep (蛱)

与蝴蝶可作类比的例子是蜈蚣,我们假设原为ŋǝ-klo:ŋ,后世变为ŋu kuŋ。

另外说蜥蜴,虽然我们今天有巨蜥这样的词汇,但至少在《说文解字》的时代,许慎很明白地说,蜥就是没有具体意思的词头,并且作“蜥易”。

我们把易拟为le:g,蜥与析同音的话,应是se:g。

但是我们注意到,从易得声的字还有:锡sle:g;赐sle:gs

所以,蜥蜴可能的情况也是本来是sǝ-le:g,分开作se:g le:g (蜥蜴),只保留词根就是le:g (易)。

类似的例子是khǝ-laŋ,合起来就是蜣,分开的时候韵母受到同化,又变成蜣螂。

而螳螂则不排除是dǝ-laŋ,别名蚚螂则很可能是gǝ-laŋ,则与蝴蝶的情况类似了。

以上这些例子说明,一些上古汉语中带有前置半音节的情况,拆分为两个音节之后就形成双音节语素。这种词汇以叠韵词居多(螳螂、蜥蜴、蜻蜓、螟蛉),少量是其他语音形式(蝴蝶、蜈蚣、蚚螂)。

三、第三类词则是音译词。代表词汇鬱金、葡萄。

今天我们很清楚音译词是不能拆开讲的,比如“幽默”。一些中古的汉语词汇,我们也理解其为音译词,比如“刹那”。但一些久远时代的音译词,我们可能没有想到它是音译的。

比如:鬱金 (今作“郁金”,但其实鬱、郁不同字)

鬱金是一种植物,其具体含意历史上一直在变化,既指姜黄属的各类植物,也指藏红花一类的植物。鬱金这个词很可能是来自波斯语。

鬱金,拟音为: qud krɯm

姜黄,波斯语为 kurkoma (波斯文此处未能正确显示) (英语称为Curcuma是转借自阿拉伯语)

而且,这个词汇还有可能是广西地名“桂林、鬱林”的来源(有关内容参见潘悟云相关论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动物名多连绵词,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有趣的语言学和文化原因,并非简单的偶然。它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语言的表达习惯,以及自然环境对人们思维的深刻影响。一、 模拟与传神:聆听自然的语言最直接的原因,我认为是古人对动物声音和形态的模仿。连绵词,尤其是叠词,天然地带有节奏感和重复性,很像动物的叫声.............
  • 回答
    明朝小说中出现“豹子头”这样的外号,与其说是因为古代中国出现了非洲的豹子,不如说是因为中国本土就有的“豹子”这种动物,以及人们对它性格和外形的认知,再结合小说创作中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增加趣味性和象征意义而进行的艺术加工。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 一、 “豹子头”外号的由来:本土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时代的变迁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古代百姓对行刑的热衷,和现代人对类似场面的避讳,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是社会、文化、经济、心理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古代行刑,百姓为何趋之若鹜?首先得明白,古代社会的“娱乐”方式远没有现在丰富多样。电影、电视、网络、游戏……这些现代人习以为常的消遣.............
  • 回答
    古书上的“彪”,这个字眼,读起来总带着一股子野性和神秘感。提起它,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不是什么温驯的家畜,也不是什么寻常的野兽,而是一种介于现实与传说之间的奇特生灵。如果非要把它拉回到我们熟悉的动物世界里,那它最接近的,恐怕是传说中的“豹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豹猫(Leopard Cat)。但请注.............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王朝更迭并非总是风平浪静,而改朝换代之际,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其中大规模的屠城事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这些悲剧性的历史画面,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残酷的政治斗争,也透露出统治者在夺取与巩固权力过程中,种种复杂而扭曲的动机。提起大规模屠城,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秦末汉初的项羽屠城。项.............
  • 回答
    古代农民在遭遇旱灾或蝗灾时,之所以会“动辄全省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即使南方收成尚可,原因非常复杂且环环相扣,绝不仅仅是因为农民没有存粮那么简单。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古代农业的脆弱性、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以及当时的灾害应对机制。一、 古代农业的根本脆弱性:对自然的绝对依赖1. 单一作.............
  • 回答
    古代妓女之所以需要掌握琴棋书画,而现代妓女(在法律和道德框架下应称之为性工作者)则不需要,这是一个涉及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经济模式和法律法规的复杂演变过程。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 古代妓女需要学习琴棋书画的原因:古代妓女的定位并非仅仅是提供性服务,她们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社会润滑剂”和“文化商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你提出的“古代平均寿命很短,而先秦诸子百家的寿命却很长”这个观点,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误解和事实真相。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先秦诸子百家的寿命普遍很长”这个说法,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选择性记忆的产物。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
  • 回答
    关于古代武将画像中肚子普遍偏大,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也引出了“挺着将军肚能上战场”的疑问。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古代武将画像肚子普遍偏大?这并非仅仅是艺术家的随心所欲,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1. 身份地位的象征: 富足和优越感: 在古代,战争是.............
  • 回答
    古代的三纲五常之所以没有明确提出“官为民纲”和“兄为弟纲”,主要原因在于这八个字所代表的关系,在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中,已经以更普遍、更核心的方式包含在三纲五常的框架之内,并且有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逻辑。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三纲五常是什么: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古代社会最核心.............
  • 回答
    古代皇帝的寿命普遍不长,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试着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就像揭开尘封已久的史书一样,一点点梳理清楚。首先,生活方式与健康管理上的天然劣势是核心问题。 纵欲过度与身体透支: 皇帝虽然坐拥天下,但他们也是凡人,同样有生理需求。然而,由于地位尊崇,皇帝往往拥有极其庞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眯眯眼”这个说法,用在我们今天看古代女子画像时,确实是挺形象的。但要说古代画像里的女子“眯眯眼”,这其实是一个咱们现代人根据自己审美习惯产生的解读,里面藏着不少关于古代审美、绘画技法和文化观念的学问呢。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像,跟我们现在看到的照片或者写实风.............
  • 回答
    在理解古代皇帝为何会将天下和人民视为私有财产,而非人民的公仆时,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天命”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汉朝以后,“天命”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政治合法性意义。皇帝之所以能坐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地理和军事防御的几个关键点。确实,我们读史书,或者看一些古代的文学作品,常常会听到“长江天险”的说法,形容长江的雄伟、宽阔,以及它作为天然屏障的作用,但“黄河天险”的说法就相对少见,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这其中的原因,得从长江和黄河这两条母亲河的自然属性,以.............
  • 回答
    古代那些以商业为驱动力的共和国,比如威尼斯、热那亚、汉萨同盟,乃至更早时期的雅典和迦太基,它们在各自的时代都曾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建立了庞大的贸易网络,积累了巨额财富,对当时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要说它们真正意义上成为“长久的世界强国”,就有点站不住脚了,它们大多只能算是在特定区域或特定时期.............
  • 回答
    古代女性地位普遍较低,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单一因素,而是多重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相较于现在,这种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社会结构: 宗法制度与血缘继承: 绝大多数古代社会都建立在父权制基础上,强调父系血缘的延续。男性继承父姓、财产和家.............
  • 回答
    高二文科生,你好!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直击了历史和政治概念的核心。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听起来好像都是“底层人民”,但实际上它们在历史进程和革命的性质上,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来好好捋一捋。农民阶级,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依靠自己的劳动,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为生的人。在古代社会,土地是生产资料中最核心、最主要的.............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长枪兵为何能成为主流,而非刀盾兵,这背后涉及了战略、战术、武器性能、成本效益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要素。 1. 武器性能与战场功能: 长枪的“触及范围”优势: 攻击距离: 这是长枪兵最核心的优势。一杆长枪的长度往往超过士兵的身高,.............
  • 回答
    “古代西方战争格局小”,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但细究起来,可能需要先掰扯清楚“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以及我们对比的参照系是什么。如果我们把“小”理解为参与战争的国家数量少、地理范围窄、动员能力弱、对社会影响有限,那么从某些角度看,早期古代西方(比如希腊城邦时代,或者罗马早期)的战争,确实与我们想象.............
  • 回答
    说起古代蒙古的刀,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形象大概就是那标志性的弯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刀。这可不是什么随意的设计,背后可是藏着蒙古人独特的游牧生活方式、战场需求以及他们与周边文化交流的智慧。要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得从蒙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方式说起。蒙古高原,想想看,那是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