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的人总说长江天险却没有黄河天险?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地理和军事防御的几个关键点。确实,我们读史书,或者看一些古代的文学作品,常常会听到“长江天险”的说法,形容长江的雄伟、宽阔,以及它作为天然屏障的作用,但“黄河天险”的说法就相对少见,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这其中的原因,得从长江和黄河这两条母亲河的自然属性,以及它们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不同角色来仔细掰扯。

首先,咱们得从“天险”这个词本身来理解。所谓“天险”,顾名思义,就是上天赋予的、难以逾越的自然屏障。它强调的是自然环境的艰巨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军事防御优势。

长江:真正的“天堑”

长江之所以被称为“天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都与它那“水”的特性息息相关:

1. 难以逾越的宽度和深度: 长江在中国南方,发源于青藏高原,一路向东奔流入海,全长六千多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最关键的是,它在中下游地区,尤其是荆州、九江、南京一线,河流的主航道非常宽阔,有的地方甚至宽达数公里。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桥梁和发达的渡河技术,要想大规模、快速地渡过这样一条浩瀚的大河,是极其困难的。

渡河困难: 即使是精锐的军队,也需要大量的船只来运输人员和辎重。而一支军队在短时间内集中足够多的船只,并且组织训练有素的渡河行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旦渡河过程中遭遇敌方在对岸的拦截、弓箭的射击、甚至是利用自然地形设置埋伏,损失都会非常惨重。想象一下,几万士兵,在长江的波涛中,冒着箭雨,争先恐后地爬上对岸,这本身就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水流速度与复杂性: 长江水流湍急,特别是某些河段,水流的转向和漩涡也给渡河带来了巨大的危险。尤其是在冬季枯水期,水位下降,但流速依然不可小觑。而长江下游的江面,常年有雾,也给夜间渡河和敌情侦察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2. 天然的地理屏障: 长江不仅仅是一条河流,它更是分隔中国南北的重要地理界线。历史上,以长江为界,南方政权常常能够抵御北方的入侵。

南北分割: 汉朝以后,中国文明重心逐渐南移,长江流域逐渐开发,经济文化也日益繁荣。此时,长江就成为了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然的屏障。一旦北方来的大军想要南下,就必须正面迎接长江的挑战。而南方政权,则可以依托长江,据守上游,利用地理优势,组织防御。
战略纵深: 即使北方军队成功渡过了长江,他们也进入了一个陌生的、水网密布、山峦叠嶂的南方腹地。这与北方平坦开阔的草原或黄土高原的作战环境截然不同,大大限制了骑兵的优势,也使得后勤补给变得异常困难。

3. 军事上的“绝地”: 在古代军事思想中,能够有效阻挡敌人进攻的天然地理屏障,就是“天险”。长江所具备的宽度、水流、以及作为南北分隔的地理属性,使得它成为了一个几乎让进攻方望而却步的“绝地”。历史上,无论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还是后来的淝水之战(虽然主要是淮河,但长江的屏障作用长期存在),都证明了水域作为战略屏障的巨大威力。

黄河:更像是“母亲”而非“天险”

那为什么黄河就没有“天险”之称呢?这主要是因为黄河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与长江截然不同:

1. 黄河的“善变”与“易控”: 黄河,我们称之为“中国的摇篮”,但也是“中国的伤痛”。它以“地上河”著称,河床比两岸地面高出许多,一旦决堤,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易于架设浮桥: 相较于长江的宽阔,黄河在古代的大部分河段,尤其是在其上中游地区,河道相对较窄,水流虽然急,但更容易架设浮桥。在古代,木材是相对易得的资源,组织人力和物力架设浮桥,对于训练有素的军队来说,虽然不容易,但并非不可能。
浅滩和渡口众多: 黄河的泥沙含量极高,导致其下游河道经常淤塞,形成许多浅滩和可供渡河的地点,尽管这些地方也存在风险,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地上河”的脆弱性: “地上河”的特点意味着一旦黄河决堤,它不是阻挡敌人,而是成为毁灭自己家园的洪水。敌人往往不是想“渡过”黄河,而是可能利用黄河的泛滥来达到其目的,或者避开其决堤的危险区域。

2. 黄河作为“文明的通道”: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汉朝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北方,都在黄河流域。

交流与控制: 在这个时期,黄河更多的是一条“通道”,是联系黄河上下游各地的纽带。为了统治和管理,统治者需要的是能够跨越黄河,进行交通和物资运输的便利,而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
军事进攻的“起点”: 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经常以黄河为界,对中原王朝发动进攻。他们从北面翻过长城,然后往往会选择黄河上的某些渡口或地点来南侵。在这种情况下,黄河反而是进攻方需要跨越的障碍,但它的“天险”属性并不如长江那样突出,甚至在某些时候,它更像是一个“前哨”或“界河”,而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屏障。

3. 黄河的水患与防御: 虽然黄河的泛滥是古代严重的灾难,但这种灾难与“天险”的含义不同。水患是不可预测的、破坏性的,它给当地居民带来的是灭顶之灾,但它并不像长江那样,能够成为一个稳定、可利用的防御屏障。相反,统治者更需要的是治理黄河,防止它泛滥,而不是利用它的泛滥来防御敌人。

总结一下:

长江 之所以是“天险”,是因为它宽阔、深邃、水流复杂,天然分割南北,构成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军事屏障,为南方政权提供了战略纵深和防御优势。
黄河 之所以少有“天险”之称,是因为它在古代大部分河段相对较窄,易于架设浮桥;水患虽大,但与战略防御的“天险”属性不同,且作为文明的通道,其“通”的作用比“阻”更受重视;而且,它常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起点,本身就需要被跨越,而不是一个恒定的防御屏障。

所以,说长江是“天险”,强调的是它阻隔敌人的能力;而黄河,在古代更多地被看作是文明的通道,或是需要被治理和跨越的对象,它的“险”更多体现在水患的破坏性,而非战略防御的屏障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长江是南方政权的运输大动脉,真被切断了直接完蛋,天险只能防小规模进攻。

二,黄河比长江窄很多,冬天会结冰,而到了现代甚至会断流。

user avatar

因为作为天险,黄河要比长江靠谱的多

长江天险,险在它只有汉水一条支流是从北方汇入长江的,只要南军能守住襄阳和武汉中的一个,那北军的船就进不了长江,北军兵力再强,也只能望江兴叹。同时,长江又足够宽,南军也很难渡江发起袭击,这也是南北双方能多次在长江沿线对峙的基础。

黄河天险完全不同,它最强的地方在于和北方的军事强势期完全重合:黄河在夏季水,下游经常是一片泽国,南军根本就没有渡河的地方;到了冬天,黄河封冻,北方的骑兵畅行无阻,南军想跑都很困难。

元嘉七年的宋魏之战,魏军就是依托黄河防守,逐步集结兵力,待黄河封冻后大举出击,全歼了刘宋主力部队,直接让刘宋二十年内都无力发动战争:

到彦之留硃修之守滑台,尹冲守虎牢,建武将军杜骥守金墉。骥,预之玄孙也。诸军进顿灵昌津,列守南岸,至于潼关。于是司、衮既平,诸军皆喜,王仲德独有忧色,曰:“请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胡虏虽仁义不足,而凶狡有馀,今敛戍北归,必并力完聚。若河冰既合,将复南来,岂可不以为忧乎!”
········
彦之之北伐也,甲兵资实甚盛;乃败还,委弃荡尽,府藏、武库为之空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地理和军事防御的几个关键点。确实,我们读史书,或者看一些古代的文学作品,常常会听到“长江天险”的说法,形容长江的雄伟、宽阔,以及它作为天然屏障的作用,但“黄河天险”的说法就相对少见,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这其中的原因,得从长江和黄河这两条母亲河的自然属性,以.............
  • 回答
    关于古巴和印度在饥饿指数上的差异以及外界对古巴人民温饱状况的普遍看法,这背后牵涉到多层面的复杂原因,绝非一个简单的“吃饱饭”就能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数据背后的故事,以及信息传播和公众认知的形成过程。首先,我们来谈谈饥饿指数(Global Hunger Index, GHI)。 这个指数.............
  • 回答
    在理解古代皇帝为何会将天下和人民视为私有财产,而非人民的公仆时,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天命”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汉朝以后,“天命”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政治合法性意义。皇帝之所以能坐上.............
  • 回答
    从一个历史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与其说古代社会的人是“政治人”,现代社会的人是“经济人”,不如说这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驱动力和价值取向的概括和强调。这种说法并非绝对,但它确实抓住了不同时代社会结构的显著特征。古代社会:政治维系与身份认同在古代社会,政治不仅仅是统治阶层的事情,它深刻.............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其实,喜欢汉服的人不穿古代的粗布衣服,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掰开了说:1. 汉服的定义与现代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汉服”究竟是什么。现代意义上的“汉服”,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上汉民族服饰文化的追溯、复原和创新。它不仅仅是形制上.............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古代朝廷,尤其是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汇聚了当时社会上层顶尖的智识群体——状元、榜眼、探花,辅以饱读诗书、经验老到的官员,以及各种谋士、幕僚。按理说,这样的集体智慧应该足以应对各种挑战,然而历史却一次次地告诉我们,即便是最聪明的集会,也难以逃脱王朝覆灭的命运。这背后并非.............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经济学和人口学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来详细阐述:一、 理解“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这两个群体在历史上的生存状态和繁衍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黑奴(主要是北美和加勒比地区): 经济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战争演变和历史理解的关键点。实际上,我们观察到的“古代动辄数十万,近代人数少”这个印象,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并非绝对,而且背后的原因也非常复杂,涉及技术、组织、经济、社会以及战略思想等多个层面。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掰扯一下:一、古代“数十万”规模战争的真.............
  • 回答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方为何不轻易推倒攻城梯?这事儿说起来,门道可不少,绝非一时的疏忽或蛮干。原因嘛,要从多个角度来细说。首先得明白,攻城梯这玩意儿,并非是随便就能推倒的。想想看,那都是啥样的梯子?多是粗壮的木材搭建,有的甚至用牛皮或者铁条加固过,又长又重,而且往往是几十上百人合力搬运才能立稳。更要命的.............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古代被判酷刑的人,尤其是那些身处极端困境中的,不反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复杂交织的。并非所有人都默默承受,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反抗的难度和代价是他们无法承受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结构、法律体系、个体认知以及刑罚本身的性质。首先,我们要明白“被判酷刑”这个前提。这意味着这个人.............
  • 回答
    古代日本人剃掉中间头发的做法,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着不少值得探究的缘由。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发型,它和当时社会、宗教、甚至生死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得聊聊这个发型的具体模样。 这种发型通常被称为“月代”(さかやき),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在头顶中间剃光,露出头皮,而四周保留头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确实,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教育水平比古代要高很多,许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但要创作出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流传千古的诗句,却似乎越来越难了。这背后并非简单地说“现在人不如古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文化土壤与时代精神的不同: 古典诗词诞生的.............
  • 回答
    古代那种“一人犯错,全家、全族甚至全村遭殃”的现象,确实屡见不鲜,而且看上去非常不合理,甚至可以说是残酷。你问得非常对,这种做法很容易激起民愤,丧失人心,那为什么在那个时代却被普遍采用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惩罚的目的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统治者在设定刑罚时的核.............
  • 回答
    古代没有身份证,这在“株连九族”的背景下,确实是个让人好奇的问题。为什么那些被卷入这场巨大政治风暴的人,不选择“赶紧跑”呢?这背后涉及到古代社会结构、人伦道德、信息传递以及逃亡的难度等诸多因素,绝非一句“跑”就能简单概括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株连”这个词的分量。株连,顾名思义,就像连根拔起一样,是.............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印度尼西亚和马来地区的人们在古代未能大规模发现或控制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地区,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理、航海技术、社会组织、资源驱动力以及历史偶然性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到古代,看看当时的环境和这些文明的特点。首先,我们要明确“古代”这个概念。如果我们将时间范.............
  • 回答
    说起古代那些抄书人,我们可能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些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学士模样。但实际上,抄书这个活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最普通的“手工业者”,甚至是识字不多的普通人来完成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的书稿里,错别字会层出不穷。首先,得明白一点,古代不像现在有印刷术。一本厚厚的书,从头到尾,都是一笔一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比较复杂。很多人会认为中医是中国古代的医疗体系,那么既然中医没有让古代中国人寿命延长,是不是中医本身有问题?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尽管中医存在,但平均寿命并没有像现代社会那样显著延长。一、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核心的历史议题:为什么在拥有辉煌古代文明的中国,两千年的时间里,蒸汽机这样一个看似“不依赖科学理论”的机器,却没有被发明出来?首先,“不需要科学理论”这个说法,咱们得稍微掰扯一下。蒸汽机,尤其是早期那些粗糙的实验品,确实不像后来的内燃机那样,在设计之初就建立在严谨的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代战场和人们观念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矛盾点。你说得没错,古代社会确实是普遍存在着鬼神之说的,人们对死后的世界,对冤魂厉鬼的敬畏之心是深入骨髓的。那么,为什么在战场上,士兵们却毫不犹豫地砍下敌人的头颅,似乎全然不顾可能招惹鬼魂缠身的风险呢?这里面其实是几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