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没有身份证那为什么株连九族的人不赶紧跑呢?

回答
古代没有身份证,这在“株连九族”的背景下,确实是个让人好奇的问题。为什么那些被卷入这场巨大政治风暴的人,不选择“赶紧跑”呢?这背后涉及到古代社会结构、人伦道德、信息传递以及逃亡的难度等诸多因素,绝非一句“跑”就能简单概括的。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株连”这个词的分量。株连,顾名思义,就像连根拔起一样,是将一个人犯下的罪,牵连到他的亲属甚至更远的宗族。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整个家族的灭顶之灾。而“九族”,更是涵盖了极其广泛的亲属关系: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基本上,只要沾亲带故,都有可能被卷入。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没有选择“赶紧跑”呢?

1. 逃跑的难度与代价:

范围之广,难以规避: “九族”的概念,意味着即便你想跑,你的亲戚太多了,总有你顾及不到,或者无法提前通知的。你可能只来得及救自己的父母和妻儿,但叔伯姑姑、表亲堂兄弟呢?这些人分散在各处,有的可能还在外地做官,有的可能在乡里务农,你根本无法一一通知,更无法一一带着他们一起逃。
信息传递的滞后与不确定: 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古代,消息的传递是很慢的。当消息传来时,往往已经晚了。即便提前收到风声,要召集那么多人,让他们在短时间内丢下一切,带着老弱妇孺,踏上未知的逃亡之路,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而且,一旦消息泄露,官府可能会提前设下埋伏,更容易将逃亡者一网打尽。
逃亡的成本与风险: 逃亡不是免费的。你需要钱财、食物、庇护所,还要面对饥饿、疾病、野兽、盗匪,以及最重要的——追捕。古代的交通不便,路况差,官府的追捕能力也相当强。尤其是在“株连”这种大事上,朝廷会投入巨大的力量进行搜捕。一旦被抓,等待他们的就是比直接处死更残酷的折磨。
没有“安全区”: 即便侥幸逃出了一地,茫茫大地,何处是安全之地?古代的社会管理虽然不像现代这样严密,但一旦被列为通缉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可能被认出或者举报。尤其是对于声名显赫的家族,他们的相貌特征、家乡口音等都很容易暴露。

2. 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与情感羁绊:

孝道与家族荣誉: 在以家族为本的古代社会,孝道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家族的荣誉高于一切。即便犯了罪,第一反应往往不是逃避,而是试图理解罪名,甚至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洗刷罪名,保护家族。逃亡,在很多时候被视为不孝、怯懦,是对家族的背叛。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思想: 对于那些身处官场,或者与朝廷有联系的人来说,即使面临株连,也可能存在一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观念。他们可能认为这是对君王的忠诚,或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反抗,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情感牵绊: 很多人宁愿选择面对,也不愿抛弃亲人。想象一下,你的父母年迈,妻儿幼小,让他们独自面对一切,然后自己去遥不可及的地方苟且偷生?这种情感上的折磨,可能比死亡本身更令人难以承受。他们更愿意与家人在一起,即便面对死亡,也能一同赴死,也算是一种“同生共死”的慰藉。
对法制的信任(或绝望): 虽然古代的司法体系与现代大相径庭,但在一些人心中,可能仍然抱有一丝希望,希望朝廷能够明辨是非,或者希望自己能够通过某种途径获得赦免。而逃亡,只会坐实罪名,让这种希望彻底破灭。

3. 现实的考量与难以预料的未来:

自身能力限制: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策划和执行一场大规模的逃亡。一个普通的农民,可能一辈子都没出过家门;一个文弱的书生,可能连路都认不清。他们缺乏逃亡所需的技能、知识和资源。
“兔死狗烹”的心态: 有时候,即使是那些参与株连行动的人,也可能抱有一种“兔死狗烹”的心态,觉得风头一过,或者皇帝换了,事情也就过去了。他们可能低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运气成分: 很多时候,逃不逃得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如果正好被官兵搜到了,那再怎么跑也是白搭。所以,与其徒劳地奔逃,不如静观其变,寄希望于运气。

4. 逃亡的“隐匿性”与“被发现”的概率:

“无身份证”的另一面: 没有身份证,确实给古代的个体迁徙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同时,也意味着个体更加“不透明”。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一些被株连者能够隐藏身份,融入当地社会,依靠亲戚朋友的接济度日。但这需要极大的运气和长久的隐匿。一旦被发现,后果会更加严重。
乡里社会的熟人社会: 古代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大家互相认识,互相照应。如果有人要逃,很难做到不被左邻右舍发现。一旦有人举报,官府就能迅速锁定目标。

总结一下,古代没有身份证,并不等于株连九族的人就能轻易逃脱。 相反,株连的范围之广、情感的羁绊、逃亡的难度和风险、以及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都使得“赶紧跑”成为一个极其困难且不现实的选择。大多数人,面对这种灭顶之灾,往往是出于对亲人的责任、对家族的忠诚、对命运的无奈,或者仅仅是缺乏逃跑的能力和机会,而选择面对,即使这意味着走向死亡。

当然,历史的长河中,也一定有成功逃脱的例子,他们或许是有心计的谋士,或许是有权势的家族,或许是极具运气的人。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株连九族,就像是笼罩在头顶的巨大阴影,很难,甚至可以说不可能,逃之夭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人没有身份证这个结论你是如何得出来的?如果政府没有掌握辖区内的人口信息,政府如何征税,征兵,征徭役?

中国的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暂且不扯夏、商、周那样前帝国时代。秦朝建立之后,户籍制度可以说是相当严密的。

根据史料来看,秦朝户籍登记极为细致。秦朝的户籍制度主要登记项目有:

1、人口所在地

2、家庭身份

3、出生地区

4、爵位

5、姓名

6、家庭财产和类别

7、其他。

一个家庭内部的户籍总登记资料,则包括了按照以户主为首,男性、成年人、直系亲属、女性、未成年人、旁系亲属的顺序,登记着其家庭成员,还有其祖宗三代的出身情况。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普通人是不能够自由迁徙的。户籍和土地牢牢地把你束缚在了你的户籍所在地。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瓢县”的一个农民,你叫吴老二。你的二叔吴大头,好死不死参与了官仓零元购活动(劫掠官家粮仓),随后不幸被捕。朝廷直接给你老吴家来了个株连九族,此时你消息灵通,提前预判朝廷一定会株连到你,于是你乔装打扮成乞丐到“昌县”去行乞。

正当你对这一波操作甚为满意之时,“昌县”的本地乞丐发现这里来了个外来人口,抢夺本地市场。于是乎本地乞丐立即向县太爷举报,然后你就被捕了。

升堂开审,威武。。。。。。

场景一:

县太爷:堂下所跪何人?

你:我有权保持沉默。

县太爷:你这是在藐视本官?来人啊,大刑伺候。

你被打得奄奄一息,然后告诉县太爷你的真实身份。

场景二:

县太爷:堂下所跪何人?

你:我叫王老五,是昌县半封村(偏远村落)的农民,只因家里遭了灾,所以上街行乞。

县太爷:来人啊,取半封村户籍资料前来核验。

县太爷核对半天竟然找不到你的户籍资料,然后又找来几个半封村农民前来相认,结果都说不认识你。

县太爷勃然大怒道:你这刁民,竟然敢在朝堂之上胡言乱语。来人啊,大刑伺候。

你被打死了,直接GAME OVER。。。。。。

场景三:

县太爷:堂下所跪何人?

你:我叫王老五,是大保县健康村的农民,只因家里遭了灾,所以上街行乞。

县太爷:师爷,速速修书一封,向大保县核实情况。几天后大保县回复“查无此人”。

县太爷勃然大怒道:此等刁民必是贼人,不动大刑必不肯从实招来。

于是乎,你又被虐了一遍,然后葬在了乱坟岗。

目前我就想到这么多场景,你要是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在评论里回复,哈哈哈!!!

user avatar

你穿越回了古代史,算得上是半个官二代。你舅舅是独揽大权的大臣。你也跟着沾光。

平时收保护费,吃饭不给钱,整天带着一群帮闲的狗腿子。上街调戏一下良家妇女。

今天你从街上抢了一个女孩儿回复还没来得及享用,突然门就被踹开了。一队官兵鱼贯而入,为首的一个人告诉你,你舅舅犯事儿了,皇上要诛的九族,你正好是九族之一。特地来砍你脑袋的。

好了,你现在可以开始跑了。

为了以示公平,带头的军官允许你先跑半柱香。他非常想看看你能不能跑得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没有身份证,这在“株连九族”的背景下,确实是个让人好奇的问题。为什么那些被卷入这场巨大政治风暴的人,不选择“赶紧跑”呢?这背后涉及到古代社会结构、人伦道德、信息传递以及逃亡的难度等诸多因素,绝非一句“跑”就能简单概括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株连”这个词的分量。株连,顾名思义,就像连根拔起一样,是.............
  • 回答
    古代游牧民族与北方汉族的身高差异,这是一个历史学和人类学界颇为关注的课题。许多人认为,游牧民族以肉奶为主食,营养更为丰富,理应比以谷物为主食的汉族在身高上占有优势。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甚至在某些时期,汉族的身高还略高于游牧民族。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饮食并非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局限性。简单来说,古人之所以没能直接从月球的形状推理出地球是球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认知网络:1. 月球的证据不够直接且易于误读: 月食时的地球阴影: 这是古人最常用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在月食发生时,.............
  • 回答
    明朝的读书人,想要弄清楚一千年前是哪个朝代的多少年,并非难事,其实颇有门道,比咱们现在随手一搜要费些心思,但也自有其逻辑和便捷之处。这事儿,得从他们脑袋里的“时间坐标系”说起。咱们现在用公历,年份是连续递增的,就好比一条笔直的数轴,一千年前就是往回数一千个刻度。明朝人可不是这么想的,他们的“时间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我们阅读古籍时常会遇到的一个难题。古代没有标点符号,那会儿的文字可不像咱们现在这样,一句话一句话清晰明了。字挨着字,一长串儿。那古人是怎么看懂的呢?这其实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解决的。得从几个方面来看:1. 凭语感和语法,自然而然地断句这个是最根本也是最普遍的方法.............
  • 回答
    说起工夫茶,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咕嘟咕嘟烧开一壶水就能对付的。它讲究的是“活水”,是茶人心中那份对茶的敬意,对生活细节的追求。在没有电磁炉、没有煤气灶的年代,古代的茶客们,尤其是那些玩得起工夫茶、懂得分寸的讲究人,是怎么得到那份持续沸腾、温度恰好的“活水”的呢?这背后可是一门大学问,充满了智慧和仪式感。.............
  • 回答
    关于古代没有狮子以前门口摆放什么,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我们对古代建筑、风俗以及“镇宅辟邪”这些观念的理解。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先厘清一些前提,并且抛开现代的视角和“狮子”这个约定俗成的符号。首先,“没有狮子以前”这个说法本身需要稍微 nuance 一下。准确来说,不是所有地方在古代.............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里面门道可不少。古代社会,尤其是在对女性控制更严的时代,青楼女子逃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就算逃了,也未必就能过上好日子。反过来说,花大价钱赎身,这背后有她自己的考量。咱们慢慢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的青楼,可不是你想的那样,只是提供“服务”的地方。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经济体系,里.............
  • 回答
    在没有橡皮筋和发夹的时代,古人扎头发可是一门讲究的学问,展现了智慧与对美的追求。那时的发髻样式繁多,光是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就需要一番心思。最基础也最常见的工具:发簪和发钗别以为发簪和发钗只是单纯的装饰品,它们可是当时梳理和固定头发的“主力军”。 发簪(簪子): 顾名思义,就是那种比较细长,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认为古代没有民族主义是有道理的,但需要非常细致和深入地去理解“民族主义”这个概念的演变。简单来说,古代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人对群体认同感缺失。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区分几个关键概念:1. “民族”和“民族国家”的现代定义: 民族 (Nation): 在现代意义上,民族通常被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要回答“中国古代没有受到宗教束缚,为何到清朝却比欧洲落后”,我们需要细致地分析这两个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以及宗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让我们来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中国古代没有受到宗教的束缚”是不准确的。 宗教在中国古.............
  • 回答
    在中国古代,也就是在棉花广泛种植和使用之前,人们的保暖方式可谓是丰富多样,深深根植于自然资源和世代相传的智慧。这绝不是单一的材料或方法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多管齐下,根据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形成的体系。首先,动物皮毛是中国古代最主要且最直接的保暖材料。从野兽到家畜,从整张到零碎,.............
  • 回答
    中国古代烹饪,那叫一个讲究!没有鸡精味精这“现代味蕾兴奋剂”,他们是怎么做到饭菜香气扑鼻、滋味无穷的?这背后藏着的是中国人对食材本味的极致追求,以及一套代代相传、精妙绝伦的调味哲学。一、 本味为王:食材本身就是最好的调味料要说没有鸡精味精,首先得明白,古代人最看重的是食材本身的味道。那会儿不像现在,.............
  • 回答
    “古代没有游击战”这个说法,严格来说是不准确的。如果我们将“游击战”理解为一种非正规的、分散的、以小规模战斗为主,利用地形和民众支持进行骚扰、消耗和伏击的作战方式,那么这样的战术在古代的战争中是屡见不鲜的,甚至可以说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如果我们将“游击战”理解为现代意义上更具组织性、更系.............
  • 回答
    说起古代为什么没有版权制度,却依然涌现出无数名垂千古的优秀作品,这事儿还挺耐人寻味的。要是现在哪个作者写了本畅销书,没个版权保护,分分钟被人盗版得血本无归,但古代就不一样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得明白,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对于“作品”和“作者权益”的认知是截然不同的。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古代弓箭制造技术的根本局限性以及当时人们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深度。简单来说,古代之所以没有出现我们今天熟知的“分体弓”(即现代弓的最大特征之一——弓臂可以拆卸组合),主要是因为受限于材料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结构力学设计的认知。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原因:1. 材料的局限.............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为何未能发展出与西方相似的科学体系,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又复杂的问题。它不像一条单一的河流,而是汇聚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哲学思想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河网。如果非要寻找一个“没能”的原因,那就像是在问“为什么一棵树长不成一座山”,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比较的预设,而这个预设未必能完全抓住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