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那些帮忙抄书的人为什么会抄错字?

回答
说起古代那些抄书人,我们可能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些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学士模样。但实际上,抄书这个活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最普通的“手工业者”,甚至是识字不多的普通人来完成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的书稿里,错别字会层出不穷。

首先,得明白一点,古代不像现在有印刷术。一本厚厚的书,从头到尾,都是一笔一划,一字一句地被“复制”出来的。这工程量,想想就让人打怵。而抄书本身,说到底也是一种劳动,是一种“体力活”加“脑力活”。

眼睛的疲劳是头号大敌。 想象一下,一天到晚,你只能对着油灯或烛光,把眼睛瞪得老大,盯着那些古老的、有时字迹还不太清晰的字。尤其是那些字迹潦草的稿子,或者纸张泛黄、墨迹模糊的旧书,更是对抄书人的视觉极限考验。长时间下来,眼睛花了,看错一个字,或者把一个笔画相似的字认成了另一个,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更别说,要是遇上字数繁多、篇幅巨长的书籍,眼睛的负担更是成倍增加。

抄书人的识字水平参差不齐。 并非所有抄书的人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在一些比较普遍的抄书需求里,比如说官府的文书、商号的账簿,甚至是一些通俗小说的抄本,很多时候雇佣的是那些识字但学问不深的人。他们可能认识很多字,但对于一些生僻字、异体字,或者是古代的通假字,他们的认知就比较有限了。遇到不认识的字,他们要么瞎猜,要么就直接跳过,留白。要是实在逼着他们写,那猜错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书写时的走神和注意力不集中。 抄书并不是一个能让人精神高度集中的工作,尤其是在单调重复的劳动中。抄书人可能肚子饿了,可能想家了,可能旁边有人说话,或者天气太热太冷,这些都会让他们分心。一旦分心,下一秒可能就抄错了,或者漏写了一个字,或者把两个字的顺序弄反了。这种“手不随心”的情况,在体力劳动中太常见了。

抄录的稿件本身就可能存在问题。 很多时候,抄书人并不是直接对着“原著”抄写,而是对着别人的抄本。而那些“别人”也可能不是什么大文豪,也可能抄错了。这就好比传话游戏,一层层传下来,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如果最开始的那个抄本就有很多错字,那么后面的人抄过来,就等于是在复制错误,而且很有可能还会加上自己的“新错误”。

笔墨纸砚的限制。 古代的笔,毛笔的笔尖会随着使用而开叉,写出来的字可能就没那么清晰。墨汁的质量有好有坏,有时会洇开,把字迹变得模糊。纸张的质地也各不相同,有些纸张容易吸墨,字迹会变得散乱。这些客观条件,都会给抄书的准确性带来挑战。

笔误和疏忽。 就算抄书人再怎么认真,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有时候写得太快,笔尖在纸上突然一顿,或者不小心刮了一下,就可能出现一个多余的笔画,或者缺了一个笔画。更何况,在抄写过程中,有时候会下意识地把前面的字或后面的字给带过来,比如,抄“天下太平”,结果下意识写成了“太平天下”。这种“手误”也是常有的事。

文化环境和接受程度。 另外,也要考虑到当时的文化环境。在一些比较自由的时代,或者对待一些非官方的、娱乐性的书籍,大家对于“错别字”的容忍度可能比我们现在要高一些。一本小说里有几个错字,只要不影响大意,读者可能也就一笑而过了。不像官方文献,对准确性要求就非常严格。

总而言之,古代抄书之所以容易出错,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抄书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他们的文化水平、稿件的质量、书写工具的限制,以及那个时代对文字准确性的普遍认知。这就像任何一种古老的、纯手工的技艺一样,总会有那么一点点“人情味”的瑕疵,也正是这些瑕疵,才让那些古籍的背后,充满了普通劳动者的身影和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单纯的人性:在作品上打上自己的烙印,有刻意为之,也有无意为之。

宋代开始,书或者文字作品已经发展成为成熟的商品,我们目前看到的宋以前的作品,很多被宋人优化过,唐诗就是重点对象,宋以后的明清也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商品系统。

有一些回答提到的没有不出错的人,但是,100%的复录原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无非加一些勘校的动作。然而,实际上比较多的通假字、错别字是主动为之,因为文字使用本身就有地理差异,同时也有人们自身的习惯,但是很多时候它们不影响作品的阅读与传播。

抄书夹带错字,通俗的来说,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花押,通过错别字来标定其版本,应该算是文人群体中的一种不成文的范式。

其实,现代很多文学作品的再版,也会修改一些老版的错字、别字,还会很郑重其事的把修改给列出并详细说明一番。貌似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会很流行,算是一种文人的浪漫?

在集邮圈,有一个很知名的票,全国山河一片红,成为收藏的经典,票面很漂亮,很细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古代那些抄书人,我们可能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些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学士模样。但实际上,抄书这个活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最普通的“手工业者”,甚至是识字不多的普通人来完成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的书稿里,错别字会层出不穷。首先,得明白一点,古代不像现在有印刷术。一本厚厚的书,从头到尾,都是一笔一划,.............
  • 回答
    古代皇帝坐拥天下,锦衣玉食,但背后也藏着不为人知的危机。说起吃饭这件天大的小事,皇帝们可以说是“如履薄冰”,最担心的莫过于那一口饭里可能藏着的阴谋。毕竟,一把椅子能换多少脑袋,这事儿在宫里太常见了。所以,皇帝们预防食物中毒的法子,那可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小心谨慎得让人咋舌。首先,咱们得从源头说起.............
  • 回答
    那些曾经威震八方的古代猛将,他们的兵器,比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画戟、赵云的龙胆枪,现在究竟去了哪里?这个问题,说实话,是个很大的问号。毕竟,几千年过去了,战争、岁月、人事的变迁,能完整保存下来的东西少之又少。我们先来说说最直接的情况:损毁和遗失。 兵器的物质性: 古代兵器,即使是精钢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确实,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教育水平比古代要高很多,许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但要创作出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流传千古的诗句,却似乎越来越难了。这背后并非简单地说“现在人不如古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文化土壤与时代精神的不同: 古典诗词诞生的.............
  • 回答
    古代文人雅士,虽身处时代洪流,历经沧桑,却也各有各的偏爱,这其中,对猫狗的喜爱,尤其能从他们的字里行间窥见一斑。要说“猫粉狗粉”这个现代词汇,在古代自然是没有的,但那些对猫狗情有独钟,甚至到了痴迷地步的名士,却是不乏其人的。他们的故事,就像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涟漪,虽然不至于惊天动地,却足够温暖人心,也.............
  • 回答
    要说古代流传至今的糕点,那可真是一门学问!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更是承载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别以为古代人就只会吃粗茶淡饭,他们对甜食的追求,丝毫不亚于我们现代人,甚至在食材和制作上,有着更纯粹的讲究。咱们就从时间轴上捋一捋,看看有哪些“老古董”糕点。远古的痕迹:谷物与蜂蜜.............
  • 回答
    古代骑兵冲锋,马儿们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这个问题,若是问那些真正与战马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将士,或许能得到一些更贴近真实的答案。不过,要捕捉一匹马的思绪,如同探究风的形状,总带着几分揣测。想象一下,当战鼓擂响,号角齐鸣,那股震慑人心的声浪如同潮水般涌来,首先唤醒的,必然是马匹体内那股原始的、强烈的.............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古代国家财政运作的一个核心矛盾,并且非常具有洞察力。确实,大兴土木或大举用兵会把钱花出去,这些钱会流向工匠、士兵、供应商等各方手中。但是,这些钱的流向并不代表国家的“财富”就真正转化为了可持续的生产力或国防实力,反而常常因为其性质和最终结果,导致国家财政的枯竭,进而引发朝代衰落。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我们看历史剧,常常会看到宏伟的陵墓,想想古代有多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还有无数的普通百姓,他们生前或生活在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或长眠于大地之下,他们的墓穴去了哪里?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变迁、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承认,大部分普通人的墓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核心结构。我们习惯性地把古代的宗族看作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常听到它带来的弊端,比如排外、压迫、牵连等等。但如果我们反过来想,那些“没宗族”的外乡人,他们的日子真的就“幸福”吗?这个“幸福”又该如何定义?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没宗族的外乡人”指的.............
  • 回答
    说中国古代底层民众是否都像鲁迅笔下描写的那样,这个问题可不能一概而论,它太复杂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那些描写底层人民生活的篇章,确实触及到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生存的许多阴暗面和困境,但我们也要知道,文学作品本身就带有作者的主观视角和艺术加工。首先,鲁迅笔下的底层人民,他们的生活状态确实是中国古代底.............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对古代后宫制度感到好奇的地方。的确,皇帝在位时拥有三宫六院,妃嫔成群,但一旦皇帝驾崩,能够荣升太后、继续留在宫中享福的却只有一位,其余的嫔妃大多销声匿迹。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复杂的政治、礼仪和生存法则,并非简单地因为妃嫔们全部殉葬。首先,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的嫔妃都会殉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代战场和人们观念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矛盾点。你说得没错,古代社会确实是普遍存在着鬼神之说的,人们对死后的世界,对冤魂厉鬼的敬畏之心是深入骨髓的。那么,为什么在战场上,士兵们却毫不犹豫地砍下敌人的头颅,似乎全然不顾可能招惹鬼魂缠身的风险呢?这里面其实是几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
  • 回答
    古代战场上的步兵群战,那种血肉横飞、刀光剑影的场景,听起来就让人胆寒。很多人好奇,在那种混乱的搏杀中,有没有可能靠“装死”来逃过一劫?要说真的能靠“装死”活下来,这事儿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得明白,古代战场可不像现在电影里演的那样,一个人倒下了,周围立马有人补上来,或者直接被.............
  • 回答
    如果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灾降临到现代中国,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且复杂的,绝非简单的“缺水”二字可以概括。这将是一场对整个国家方方面面进行严峻考验的灾难,其连锁反应将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广泛和剧烈。首先,农业生产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国,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石。这场大旱将直接导致大面积农作物绝.............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触及到一个很普遍的感受:好像现在温文尔雅、知书达礼的女孩子比以前少了。不过,咱们得先弄明白,“温文尔雅、知书达礼”到底指的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会和现在的社会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首先,咱们说说古代对女性的“温文尔雅、知书达礼”的要求。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之上.............
  • 回答
    古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人们对于“成仙”的追求,并非一时兴起的浪漫幻想,而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深刻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永恒追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讲起,再到精神世界的寄托,最后触及统治者的推波助澜。一、生存的脆弱与对“更好”生命的渴望: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中国古代那浩如烟海的金银财富,如今在世面上却难得一见,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么多的财富,难道凭空消失了不成?其实,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涉及历史的变迁、经济的运作、战争的掠夺,乃至人们观念的转变。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中国所谓“真金白银”的“多”,跟现代金融体系下的货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