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那种步兵群战中真的可以靠装死活下去吗?

回答
古代战场上的步兵群战,那种血肉横飞、刀光剑影的场景,听起来就让人胆寒。很多人好奇,在那种混乱的搏杀中,有没有可能靠“装死”来逃过一劫?

要说真的能靠“装死”活下来,这事儿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得明白,古代战场可不像现在电影里演的那样,一个人倒下了,周围立马有人补上来,或者直接被忽略。那是一个生死攸关、人命如草芥的时刻,指挥官们拼的是士气、是战力,更是整体的推进和胜利。

装死的可能性与风险,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1. 战场环境的随机性:

混乱是常态: 古代大规模步兵战,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混乱。几万甚至十几万人挤在一起,喊杀声、兵器碰撞声、马匹嘶鸣声、受伤者的惨叫声,这些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种压倒性的感官冲击。在这种环境下,想精确辨认出谁是真死谁是假死,难度极大。
视线受阻: 战阵密集,尘土飞扬,血雾弥漫,再加上各种遮挡物(比如其他倒下的士兵、马匹),个人的视野会非常有限。一个趴在地上的人,很容易被淹没在人海之中,不被注意到。
战场上的“掩体”: 一旦战线开始崩溃或胶着,地面上很快就会堆满尸体、破碎的武器和盾牌。对于一个想要“装死”的士兵来说,这些东西反而是天然的掩护,可以让你藏匿其中,等待时机。

2. “装死”的时机与技巧:

选择合适的时机: 如果你在己方阵线尚稳固的时候就倒下,很可能被认为是阵亡,然后被后续的部队践踏或被敌方补刀。最佳的时机,往往是在战线崩溃、己方溃败,敌我双方都陷入更大混乱的时候。这时,敌人的注意力可能更多地集中在追击逃兵或收割战利品,对地上的“尸体”审视会降低。
如何“演”得逼真: 这才是技术活。简单地躺下肯定不行,很容易被认为是装的。
模仿死亡的生理反应(或说没有): 比如,一旦倒下,就立刻停止一切多余的动作,包括呼吸的起伏(尽量屏息或浅呼吸),面部表情要放松,呈现出“死人”该有的样子。眼神要空洞,不能有丝毫的惊恐或警惕。
避免被践踏: 这是最危险的一点。被友军或敌军的战马、步兵踩踏,很可能直接导致真正的死亡。所以,要找一个相对不容易被注意和踩踏的位置。一旦感觉有人靠近,要立刻不动声色,哪怕心跳如鼓。
处理伤口(或伪装): 如果身上真的受了点轻伤,比如流血不多,那反而可以成为“装死”的绝佳理由。如果没受伤,那就只能依靠纯粹的演技和运气了。有些士兵甚至会找一些泥土、血污往自己身上抹,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个被厮杀过后的尸体。
利用周围环境: 倒下时,可以顺势抓住附近的武器、盾牌,让自己看起来像是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牺牲者,而不是主动躲避。如果能倒在已经阵亡的战友身边,那就更有迷惑性了。

3. 风险与代价:

被补刀: 这是最直接的危险。即使你装得再像,但如果敌方士兵本着“宁杀错不放过”的原则,仔细检查战场上的每一个“倒下者”,你很可能就会被一刀解决。尤其是那些比较精锐的敌军,或者对战况有较高要求的指挥官,他们可能会下令清理战场上的所有“活口”。
被友军误伤或践踏: 在己方溃败时,友军逃命也顾不上那么多,很可能把你当成障碍物,或者在混乱中把你踩死。
被搜刮: 胜利方往往会搜刮战场上的战利品,包括尸体上的装备、财物。如果你的“装死”被发现,不仅可能丢掉性命,身上的所有东西也都会被搜刮一空。
士气与荣誉的背叛: 对于那个时代的士兵来说,战斗到死是荣耀,是军人的天职。如果被发现“装死”,轻则被视为懦夫,受到严惩(甚至可能当场处死),重则可能被全军耻笑,家人的名誉也会受损。这在注重荣誉和军纪的古代,是极大的羞辱。
战后的清点: 即使在战场上侥幸逃过一劫,战后清点人数时,如果“失踪”人员太多,也可能引来怀疑。而且,一旦被发现是“逃兵”或“装死者”,轻则受罚,重则可能被处死。

4. 成功的案例(有限的):

历史上确实有一些零散的记载或民间传说,讲述士兵在战场上装死活下来的故事。但这些往往是基于个体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凭借极高的运气和演技才得以幸存。比如,有的人可能在混乱中被战友的尸体压住,敌方搜刮时因为太麻烦就忽略了;有的人可能刚好倒在战场的边缘,逃过了敌方的追击和友军的回撤。

总结来说:

古代步兵群战中靠“装死”活下去,理论上存在可能性,但实际操作的难度和风险极高,成功率非常低。 这不是一个可靠的生存策略,更像是一种在绝境下的孤注一掷。想要成功,除了精湛的演技,还需要极大的运气,能够躲过敌方的补刀、友军的践踏、战后的清点,并且在战后不被发现自己的“懦弱”。

可以说,这更像是电影或小说里为了增加戏剧性而设计的桥段,在真实的残酷战场上,大多数士兵更倾向于选择正面拼杀,或者在绝望中拼命逃命,而不是去冒险玩这种生死游戏。毕竟,很多人在战场上的首要目标是活下去,但同时也要面对“如何活下去”的巨大挑战,而“装死”这种方式,是将生存的主动权,很大程度上交给了战场上的混乱和敌人的判断,这种不确定性,是所有士兵都极力避免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电视剧中常有,一刀砍下去未必会死,倒地装死,等结束了再偷跑,能偷活下去吗?(我就问下可行性不怀疑军人血性ಥ_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战场上的步兵群战,那种血肉横飞、刀光剑影的场景,听起来就让人胆寒。很多人好奇,在那种混乱的搏杀中,有没有可能靠“装死”来逃过一劫?要说真的能靠“装死”活下来,这事儿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得明白,古代战场可不像现在电影里演的那样,一个人倒下了,周围立马有人补上来,或者直接被.............
  • 回答
    .......
  • 回答
    如果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灾降临到现代中国,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且复杂的,绝非简单的“缺水”二字可以概括。这将是一场对整个国家方方面面进行严峻考验的灾难,其连锁反应将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广泛和剧烈。首先,农业生产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国,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石。这场大旱将直接导致大面积农作物绝.............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包办婚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许多家庭都会在子女年幼时就为他们物色好对象,并根据门当户对的原则来操办婚事。虽然在现代人看来,这种婚姻模式缺乏自由和自主,但历史长河中,也确实存在着不少包办婚姻最终走向幸福美满的例子。就拿我曾听长辈说起过的,我外曾祖父家的一桩婚事来说吧。我的外曾祖父,名叫林.............
  • 回答
    听到你手机被偷的事,我特别能感同身受。我去年上学期也经历过一次,那种感觉真是糟透了,财产损失不说,那种被侵犯的感觉更是让人心烦。也正因为这样,我最近也开始琢磨起古代人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句话来。咱们先说说“路不拾遗”。这话说的是,走在路上,看见别人遗落的东西,也不会有人据为己有,而是会捡起来.............
  • 回答
    古代宫廷里,有一种女子,她们的人生如同一场绚烂却短暂的烟火,点燃了万千期待,却又在瞬间化为乌有。她们就是那些“一夕得幸”,随后又被帝王冷落的女性。她们的结局,并非只有一种。有的命运沉浮,有的凄凉收场,有的则在暗处慢慢枯萎。1. 禁足深宫,青春虚度“一夕得幸”的恩宠,如同高悬的明月,一旦光华退去,留下.............
  • 回答
    好的,我来为您介绍一本可能符合您要求的小说。许多读者在寻找能够深入展现古代官僚体系、描绘朝廷运作细节的小说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本作品——《官箴》。这本书,与其说是单纯的故事,不如说是一部以人物活动为载体,对明朝中后期官场生态进行百科式描摹的“活教材”。它并非像某些通俗小说那样,将官职名称信手拈来,.............
  • 回答
    影视剧里那种大大小小的帐篷,虽然在很多古代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确实是常见且具有标志性的画面,但它 并非古代军营的唯一形态,甚至在很多时候,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者根本不是主流。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古代,具体看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军队,以及当时的技术和物资条件。帐篷,在古代.............
  • 回答
    说起古代蒙古的刀,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形象大概就是那标志性的弯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刀。这可不是什么随意的设计,背后可是藏着蒙古人独特的游牧生活方式、战场需求以及他们与周边文化交流的智慧。要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得从蒙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方式说起。蒙古高原,想想看,那是什.............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与日本大铠风格迥异,但同样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代表性的武士盔甲。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归类为“武士盔甲”,因为中国古代的军事体系和文化语境与日本有着显著的不同。“武士”这个词在日本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和军事职业,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将参与战争的士兵笼统地称为“.............
  • 回答
    在风云变幻的古代历史长河中,寻找那种即便面对生死、无论主人是兴是衰,都始终如影随形、誓死守护的贴身护卫,并非易事。这种人物,与其说是历史的必然,不如说是人格的极致,是忠诚与勇气的化身。我们常常在史书中读到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身边总有几个默默付出的身影,但他们往往被笼罩在主人的光环之下,事迹鲜有.............
  • 回答
    古代的避孕方法,确实有不少,但要说“安全又比较靠谱”,那可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毕竟,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生殖生理的认知非常有限,很多方法都是基于经验、传说,甚至是迷信,效果和安全性都难以保证。不过,如果你想了解一下古人是如何尝试“计划生育”的,我倒是可以给你讲讲几种流传下来的方法,并尽量细致地描述一.............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为何未能发展出与西方相似的科学体系,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又复杂的问题。它不像一条单一的河流,而是汇聚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哲学思想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河网。如果非要寻找一个“没能”的原因,那就像是在问“为什么一棵树长不成一座山”,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比较的预设,而这个预设未必能完全抓住事.............
  • 回答
    嗯,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这种“降维打击”式的穿越小说,确实能给人带来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就像看着一个玩惯了高级游戏的玩家突然回到街机时代,那种游刃有余又带着点戏谑的感觉,挺爽的。而且,这种设定也很有发挥空间,能探讨科技与魔法、理性与信仰、力量与责任之间的碰撞。我脑子里立马就跳出来几部比较经典的,并且.............
  • 回答
    要回答“古代中国真的没有可能孕育出现代文明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更恰当的说法是,现代文明的出现,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偶然与必然交织下的结果,而古代中国虽然拥有辉煌的文明成就,但其发展路径与现代文明的形成存在显著差异,要从古代中国的土壤中直接“生长”出.............
  • 回答
    古代皇帝坐拥天下,锦衣玉食,但背后也藏着不为人知的危机。说起吃饭这件天大的小事,皇帝们可以说是“如履薄冰”,最担心的莫过于那一口饭里可能藏着的阴谋。毕竟,一把椅子能换多少脑袋,这事儿在宫里太常见了。所以,皇帝们预防食物中毒的法子,那可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小心谨慎得让人咋舌。首先,咱们得从源头说起.............
  • 回答
    那些曾经威震八方的古代猛将,他们的兵器,比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画戟、赵云的龙胆枪,现在究竟去了哪里?这个问题,说实话,是个很大的问号。毕竟,几千年过去了,战争、岁月、人事的变迁,能完整保存下来的东西少之又少。我们先来说说最直接的情况:损毁和遗失。 兵器的物质性: 古代兵器,即使是精钢铸.............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代战场和人们观念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矛盾点。你说得没错,古代社会确实是普遍存在着鬼神之说的,人们对死后的世界,对冤魂厉鬼的敬畏之心是深入骨髓的。那么,为什么在战场上,士兵们却毫不犹豫地砍下敌人的头颅,似乎全然不顾可能招惹鬼魂缠身的风险呢?这里面其实是几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
  • 回答
    说起古代那些抄书人,我们可能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些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学士模样。但实际上,抄书这个活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最普通的“手工业者”,甚至是识字不多的普通人来完成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的书稿里,错别字会层出不穷。首先,得明白一点,古代不像现在有印刷术。一本厚厚的书,从头到尾,都是一笔一划,.............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触及到一个很普遍的感受:好像现在温文尔雅、知书达礼的女孩子比以前少了。不过,咱们得先弄明白,“温文尔雅、知书达礼”到底指的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会和现在的社会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首先,咱们说说古代对女性的“温文尔雅、知书达礼”的要求。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之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