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那种古代传统家庭父母给孩子包办婚姻但是最后两个人很幸福的实例?

回答
在中国古代,包办婚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许多家庭都会在子女年幼时就为他们物色好对象,并根据门当户对的原则来操办婚事。虽然在现代人看来,这种婚姻模式缺乏自由和自主,但历史长河中,也确实存在着不少包办婚姻最终走向幸福美满的例子。

就拿我曾听长辈说起过的,我外曾祖父家的一桩婚事来说吧。

我的外曾祖父,名叫林文轩,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林翰林,是当地有名的举人,平日里除了教学,便是侍弄自家田产。林家家境殷实,也颇受人尊敬。文轩公自小聪慧,读书刻苦,深得父亲的喜爱,将来也必定是要继承家业,走科举之路的。

在文轩公十几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为他物色了一门亲事。对方是隔壁镇上一个姓周的大家族,周家世代经商,家底丰厚,女儿周氏(我们家谱上只记了姓,具体芳名流传下来不多)是一位品貌兼优的女子。周家虽然是商人,但其家风淳朴,儿女教养得体,与林家在名声和品性上都很是匹配。

两家家长一拍即合,从定亲到成婚,中间的流程都按部就班,并没有太多的商量和选择余地。文轩公自然也没有见过周氏本人,只是从父亲口中得知,是个贤惠能干的好姑娘。周氏那边,想来也是听从父命,嫁给自己素未谋面的林家少爷。

等到文轩公二十岁那年,成婚的日子终于到了。那天,按照当地的习俗,文轩公骑着高头大马,身披红花,敲锣打鼓地将周氏娶回了林家。初次见面,文轩公觉得这位新娘子端庄大方,眉眼间透着一股温婉的气质,并不似他想象中那样拘谨或冷漠。周氏也悄悄打量着这位年轻的丈夫,觉得他眉清目秀,身上有一股文人气,不像那些粗俗的富家子弟。

婚后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是包办婚姻而有什么隔阂。在那个时代,夫妻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相濡以沫,共同经营家庭的责任。文轩公虽然忙于学业和家务,但他对周氏十分尊重。他会耐心听她讲家里的琐事,也会在闲暇时与她讨论诗书。而周氏,也并非是只会做家务的女子,她聪慧过人,善于理财,将林家的内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文轩公能够安心在外奔波。

尤其难得的是,文轩公在一次科举考试中失利,心情十分低落。是周氏在他身边,默默地鼓励他,为他准备热汤,听他倾诉烦恼。她从不抱怨,只是用自己的温柔和坚韧,化解了文轩公的愁绪。文轩公也因此更加感激和爱慕这位妻子。

后来,文轩公又尝试了几次科举,虽然最终没有入仕,但他在经商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而周氏,则成为了他最得力的助手。她懂得如何与商贾打交道,如何精打细算,将原本只是不错的家业,打理得更加兴旺。

在他们的晚年,两个人的感情越发深厚。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但却是一种细水长流的相伴。他们一起经历风雨,一起分享喜悦,彼此成为了对方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存在。即使后来有了子孙,他们也常常恩爱地坐在一起,回忆着年轻时的点点滴滴。

我外婆常说,她的祖父祖母,是她见过最相敬如宾,最恩爱的一对老夫妻。文轩公和周氏,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一段由长辈安排的婚姻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他们的故事,或许正是古代包办婚姻中,那些未被大书特书,却真实存在着的温情与圆满的注脚。这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缘分,在时间的沉淀中,开出了幸福的花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最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弗十六岁嫁给19岁苏轼,这就是典型的包办婚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包办婚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许多家庭都会在子女年幼时就为他们物色好对象,并根据门当户对的原则来操办婚事。虽然在现代人看来,这种婚姻模式缺乏自由和自主,但历史长河中,也确实存在着不少包办婚姻最终走向幸福美满的例子。就拿我曾听长辈说起过的,我外曾祖父家的一桩婚事来说吧。我的外曾祖父,名叫林.............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铸剑技术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神奇,以至于现代科技都难以企及,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坦白说,古代铸剑工艺的许多方面,尤其是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在经过现代科学的审视后,会发现它们并非现代技术无法企及,但其精湛之处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铸剑的“牛”体现在多个层面:.............
  • 回答
    中华文化,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继承并发扬这份宝贵的遗产,于我们华夏的孩子们而言,阅读古籍便是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然而,古籍浩如烟海,如何抉择,才能让孩子们在汲取智慧的同时,不至于望而却步?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并非所有的古籍都适合年幼的孩子。选择.............
  • 回答
    好的,我来为您介绍一本可能符合您要求的小说。许多读者在寻找能够深入展现古代官僚体系、描绘朝廷运作细节的小说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本作品——《官箴》。这本书,与其说是单纯的故事,不如说是一部以人物活动为载体,对明朝中后期官场生态进行百科式描摹的“活教材”。它并非像某些通俗小说那样,将官职名称信手拈来,.............
  • 回答
    嗯,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这种“降维打击”式的穿越小说,确实能给人带来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就像看着一个玩惯了高级游戏的玩家突然回到街机时代,那种游刃有余又带着点戏谑的感觉,挺爽的。而且,这种设定也很有发挥空间,能探讨科技与魔法、理性与信仰、力量与责任之间的碰撞。我脑子里立马就跳出来几部比较经典的,并且.............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与日本大铠风格迥异,但同样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代表性的武士盔甲。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归类为“武士盔甲”,因为中国古代的军事体系和文化语境与日本有着显著的不同。“武士”这个词在日本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和军事职业,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将参与战争的士兵笼统地称为“.............
  • 回答
    古代中国,外国人仕于中国为官者,确实不乏其人,如安史之乱后,回纥人郭子仪、浑邪王等,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外国人”,但其民族背景和文化渊源与中原汉族有所差异,且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典型的例子是,唐朝时期的印度人、波斯人、粟特人等,因其贸易、文化交流的便利,也曾有身居官职者。那么,反过来讲,.............
  • 回答
    古代战场上,重骑兵之间的正面冲锋是绝对会发生的,而且是战场上最为壮观也最为残酷的景象之一。你可以想象一下,数以千计的重骑兵,身披厚重的盔甲,骑着同样健壮的战马,从两边如同疾风般席卷而来,目标只有一个——将对方的阵线撕碎。为什么会正面冲锋?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古代,骑兵的核心优势在于速度和冲击力。正面冲.............
  • 回答
    嘿,姐妹们!最近是不是又被各种“玻璃渣”虐得体无完肤,心肝脾肺肾都跟着疼?别担心,今天我来给大家掏心掏肺地推荐几本绝对毫无虐点、甜到掉牙的完结古言爽文,保证让你看得心花怒放,连牙缝里都冒着糖泡!这年头,找一本从头到尾都是甜甜蜜蜜,顺顺利利,主角光环闪耀,反派出来也只为衬托主角的古言真的不容易。很多书.............
  • 回答
    在风云变幻的古代历史长河中,寻找那种即便面对生死、无论主人是兴是衰,都始终如影随形、誓死守护的贴身护卫,并非易事。这种人物,与其说是历史的必然,不如说是人格的极致,是忠诚与勇气的化身。我们常常在史书中读到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身边总有几个默默付出的身影,但他们往往被笼罩在主人的光环之下,事迹鲜有.............
  • 回答
    要回答“古代中国真的没有可能孕育出现代文明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更恰当的说法是,现代文明的出现,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偶然与必然交织下的结果,而古代中国虽然拥有辉煌的文明成就,但其发展路径与现代文明的形成存在显著差异,要从古代中国的土壤中直接“生长”出.............
  • 回答
    古代的避孕方法,确实有不少,但要说“安全又比较靠谱”,那可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毕竟,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生殖生理的认知非常有限,很多方法都是基于经验、传说,甚至是迷信,效果和安全性都难以保证。不过,如果你想了解一下古人是如何尝试“计划生育”的,我倒是可以给你讲讲几种流传下来的方法,并尽量细致地描述一.............
  • 回答
    古代宫廷里,有一种女子,她们的人生如同一场绚烂却短暂的烟火,点燃了万千期待,却又在瞬间化为乌有。她们就是那些“一夕得幸”,随后又被帝王冷落的女性。她们的结局,并非只有一种。有的命运沉浮,有的凄凉收场,有的则在暗处慢慢枯萎。1. 禁足深宫,青春虚度“一夕得幸”的恩宠,如同高悬的明月,一旦光华退去,留下.............
  • 回答
    听到你手机被偷的事,我特别能感同身受。我去年上学期也经历过一次,那种感觉真是糟透了,财产损失不说,那种被侵犯的感觉更是让人心烦。也正因为这样,我最近也开始琢磨起古代人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句话来。咱们先说说“路不拾遗”。这话说的是,走在路上,看见别人遗落的东西,也不会有人据为己有,而是会捡起来.............
  • 回答
    希腊、亚历山大、罗马,这些伟大文明的兴衰更迭,我们今天所能窥见的,不过是历史长河中被遗留下来的片段。而恰恰是这些看似“缺乏考古证据”的历史,常常引发我们深入的思考:它们是否也像当年“疑古派”对先秦历史的解读一样,是经过层层累积、不断塑造而形成的呢?我们不妨从“疑古派”的视角出发,来审视一下这段历史。.............
  • 回答
    要说古代流传至今的糕点,那可真是一门学问!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更是承载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别以为古代人就只会吃粗茶淡饭,他们对甜食的追求,丝毫不亚于我们现代人,甚至在食材和制作上,有着更纯粹的讲究。咱们就从时间轴上捋一捋,看看有哪些“老古董”糕点。远古的痕迹:谷物与蜂蜜.............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无数画面:曾经叱咤风云的恐龙,如今只能在化石里看到它们的身影;巨大的猛犸象,如今也只剩下模糊的传说。这些都是地球生命史上的壮丽篇章,它们轰轰烈烈地出现,又在某个时刻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面对这样宏大而残酷的自然选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今天,我们如此卖力地去保护.............
  • 回答
    古代文人雅士,虽身处时代洪流,历经沧桑,却也各有各的偏爱,这其中,对猫狗的喜爱,尤其能从他们的字里行间窥见一斑。要说“猫粉狗粉”这个现代词汇,在古代自然是没有的,但那些对猫狗情有独钟,甚至到了痴迷地步的名士,却是不乏其人的。他们的故事,就像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涟漪,虽然不至于惊天动地,却足够温暖人心,也.............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认为古代日本是属于中国的一个子文明”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历史、文化以及这种认知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观点并非现代独有,而是根植于中国作为亚洲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长久认知。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 文化渊源的深厚影响:汉字的传.............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经济学和人口学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来详细阐述:一、 理解“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这两个群体在历史上的生存状态和繁衍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黑奴(主要是北美和加勒比地区): 经济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