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古代历史上,真的有那种无论生死无论兴衰一生都保护主人的贴身护卫吗?

回答
在风云变幻的古代历史长河中,寻找那种即便面对生死、无论主人是兴是衰,都始终如影随形、誓死守护的贴身护卫,并非易事。这种人物,与其说是历史的必然,不如说是人格的极致,是忠诚与勇气的化身。

我们常常在史书中读到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身边总有几个默默付出的身影,但他们往往被笼罩在主人的光环之下,事迹鲜有详细记载。真正意义上那种“一生守护”的护卫,更多的是融化在主人的命运之中,他们的忠诚并非简单的职责,而是一种烙印在骨髓里的信念。

想象一下,在那个刀光剑影、尔虞我诈的年代,一个出身卑微的少年,被一位贵族或将领看中,收归帐下,从此踏上了守护之路。他并非出身名门,也没有显赫的家世,但他拥有过人的胆识和敏锐的洞察力。随着主人地位的起起伏伏,他也在主人身边一步步成长,从一个青涩的少年,蜕变成一个经验丰富的战士。

当主人意气风发,坐拥权势时,他可能是最不显眼的那一个,却也是最警惕的那一个。在酒宴之上,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周围每一个举杯投足的人,在行军途中,他总是第一个巡视营地,确保主人的安全。他不必言语,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便能让主人心领神会。他的存在,是主人在万众簇拥中,那份来自暗处的、不可动摇的安心。

而当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主人遭遇危机,权势如同流沙般滑落时,这种贴身护卫的价值才真正显现。在那些冷箭射来、刀剑加身的关键时刻,他会毫不犹豫地挡在主人身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化解致命的威胁。他的眼中没有恐惧,只有一种坚定的决绝。他可能因此身负重伤,也可能就此香消玉殒,但他绝不会后退半步。因为对主人而言,生死早已是次要,守护主人的性命,就是他生命中唯一的目标。

即便是主人已经落魄,身无长物,甚至被流放或囚禁,他依旧会陪伴在主人身边。当所有人都离他而去,当曾经的荣华富贵化为泡影,只有他,依然不离不弃。他可能会为主人寻觅食物,为主人疗伤,为主人提供精神上的慰藉,甚至在最绝望的时候,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为主人争取哪怕一丝生存的希望。他不是为了回报,也不是为了前途,他守护的,是那份最初的承诺,是对主人人格的认同,是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追寻。

这样的护卫,他们的名字或许没有被载入史册的功名簿,他们的英勇事迹也没有被大张旗鼓地宣扬,但他们的存在,却以一种更深刻、更持久的方式,铭刻在历史的某个角落。他们是主人最真实的镜子,映照出主人最脆弱和最需要依靠的一面。他们用一生践行了一种最纯粹的忠诚,那种不求回报、甘愿牺牲的守护,是古代历史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尽管它常常隐藏在宏大的叙事之下,不为人所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这个问题下面竟然没有人提尉迟敬德吗?

著名的“三次救主”了解一下?

第一次,李世民征洛阳期间亲侦敌阵猝遇单雄信,尉迟敬德横刺之落马:

因从猎於榆窠,王世充出步骑数万来战,贼将单雄信恃其骁悍,领骑直入,以趋太宗。敬德乃跃马大呼,横刺单雄信,中之。贼徒稍却,敬德翼太宗以出围,因率骑兵与王世充交战数合,其众大溃。擒伪将陈智略等,获排槊兵六千人。——《册府元龟·帝王部·推诚》

第二次,河北对阵刘黑闼期间,李世民为了营救李世勣身陷重围,尉迟敬德率领敢死队破围而出:

又从讨刘黑闼于临洺,黑闼军来袭李世勣,太宗勒兵掩贼,复以救之。既而黑闼众至,其军四合,敬德率壮士犯围而入,大破贼阵,太宗与江夏王道宗乘之以出。——《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李世勣:真正的名将敢于直面最黑的黑历史,“发现我的笑容成长在你哭泣里”就是写给我的没错。)

第三次,在玄武门当天射杀了正要勒住李世民脖子的齐王元吉。

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嗯对,之后“擐甲持矛”地去“保护”李渊的也是他,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就不说了。

要说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大概就是不太符合题目中“无论兴衰”的要求,因为李世民没有给过尉迟敬德衰败的机会。

只有当唐军众将都怀疑尉迟敬德投降的诚意时,李世民会将尉迟敬德引入卧内,对他说:“大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

当尉迟敬德果真救主报恩,李世民会在战斗结束憩于古丘的间歇,对他说:“天诱我意,福善有征,何相报之速也”

当闲来无事,李世民与玄甲军众将漫步汜水滨顺便考察敌营时,会独独对尉迟敬德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贼见我而还,上策也。

惜字如金的史书从未记载那天天气如何,但是每次看到这句话,脑海里浮现出来的,一定是一个晴朗得可以奋衣而云翔,回雕戈于日光的四月天(别想多,真的是阳历四月。)

以及,当尉迟敬德回朝之后遭人构陷,被高祖李渊“下狱讯验,将杀之”,李世民会不顾自身亦处于猜忌之地,跑到高祖面前去“固谏”,终获保释。

这大概就应了那句著名的心灵鸡汤:没有人值得你为他去死,因为值得你为他去死的人是不会让你死的。


不过呢,在尉迟敬德的生平事迹中,最为传奇的不是三次救主,不是背锅逼宫,而是一场“无关生死兴衰的小事”:

王世充兄子伪代王琬,使於建德军中。乘隋主所御骏马,铠甲鲜华,出於军前。太宗眄之曰:“彼之所乘,真良马也!”敬德曰:“请往取之。”因与高甑生、梁建方两三骑直入贼军,擒琬,引其颈、持其肘以归。贼众无敢当者。——《册府元龟·将帅部·勇敢》,并《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没错就是这个虎牢关决战当天「阵前夺马」的故事。

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最为传奇,是因为:

战场厮杀,是将军之职;

临危救主,是部下之命。

“阵前夺马”属于哪一种???

若说“两军对阵,气势为先”吧,然而先声夺人可以有无数种方式,比如窦建德派人来“请选锐士数百”先小试一个回合的时候,就可以陪他玩玩嘛!何必非要选择如此高难度如此挑战想象力的玩法?

这就好比什么呢?

最初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值红得发紫的小甜甜布兰妮刚刚发表了《Oops I did it again》(暴露年龄系列)。其中间奏部分有一段对白是这样的:

  • 男主:Britney,我有东西要送给你。
  • 小甜甜:哦,好漂亮……等一下,我记得那老太太不是把它给扔到海里去了吗?(冰山撞船梗,指露丝将“海洋之心”丢入海中)
  • 男主:是的,我下去帮你找回来了。
  • 小甜甜:Oh you shouldn't have…

当年尚不能理解歌词的我,听完之后满脑子就记住了这一个经典句型 "Oh you shouldn't have~~~"

你品,你细品。

“岂可以一马丧猛士?”——李世民如是说。

实际上心里是不是甜到爆炸就不知道了。


所以我也很能理解为什么后来尉迟敬德会变得那么轴,直至在国宴上因为座次问题当着李世民的面大打出手。

天下太平已久,那一段“只要敢冲上去干仗就能牢牢占据主君身边最重要的位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李世民再也不需要尉迟敬德为他栏枪夺马了。

这对于当年主君亲口盖章“天下有我们两个人就能搞定”犹在耳畔的人来说,的确很失落吧?

好在后人并没有忘记尉迟敬德。

北宋名臣田锡在其《鄂公夺槊赋》中用一句「非太宗不能得我之死力,非我不能赴太宗之指踪」高度概括了尉迟敬德的一生。直到现在这种认知依旧是大多数历史爱好者心中对尉迟敬德的形象注解。


这是某著名直男引战论坛前几天搞的投票贴,尉迟敬德如果泉下有知,想必会非常开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风云变幻的古代历史长河中,寻找那种即便面对生死、无论主人是兴是衰,都始终如影随形、誓死守护的贴身护卫,并非易事。这种人物,与其说是历史的必然,不如说是人格的极致,是忠诚与勇气的化身。我们常常在史书中读到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身边总有几个默默付出的身影,但他们往往被笼罩在主人的光环之下,事迹鲜有.............
  • 回答
    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一个夹缝中求生的三国雄魂谈论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就如同审视一个在巨石夹缝中顽强生长的幼苗。它不像汉朝那样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也缺乏曹魏的广阔疆域和强大的国力基础,甚至连东吴在地理上也占据了天然的优势。然而,季汉却以其独特的政治理念、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对蜀汉政权合法性.............
  • 回答
    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无疑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璀璨明珠,其壮举之豪迈,威名之远播,足以让后世无数人引以为傲。要在浩瀚的中国及外国古代史中,找出能与之比肩,甚至超越的战绩,确实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毕竟,“封狼居胥”不仅仅是一场胜利,更是汉朝国威远扬、匈奴哀鸿遍野的象征,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压制。然而,如果.............
  • 回答
    要说古代哪位历史人物能在游泳比赛中夺冠,这可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毕竟古代不像我们现在,有专门的体育记载,很多时候得从他们的事迹和传闻中去揣摩。不过,如果让我这个“老学究”来选,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一个人——屈原。您可能会想,屈原不是个诗人吗?写《离骚》、《九歌》的那个?没错,他确实是伟大的诗人,.............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从属化的状态,这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中也并非孤例,女性的普遍被压制和约束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而时至今日,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顽固,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遗留、文化传.............
  • 回答
    山西:从晋之崛起,到转型之困,再到未来可期提到山西,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黄土高原的苍茫,是晋商的传奇,是那一句句“人说山西好风光”。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版图的不断变化,关于山西地位“越来越低”的论调也时常萦绕耳畔。这背后,是历史的沉淀,是现实的挑战,更是对未来的期盼。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山西究竟经.............
  • 回答
    荆州,这座承载着无数风云变幻的古老城池,在中国近代史的洪流中,似乎与省会的宝座擦肩而过,将那份荣耀拱手让给了冉冉升起的武汉。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时代变迁?武汉又是凭借何种力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港,蜕变成如今的华中重镇?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晚清。荆州:辉煌过往的.............
  • 回答
    古代人看待他们之前的历史,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崇拜古人”或“批判古人”就能一言蔽之的问题。它复杂、多变,甚至带着点宿命感,跟我们现在讲历史的态度,那是完全两码事。想象一下,你生活在战国时期,你爷爷的爷爷可能还在见证秦国统一六国前的乱世。你听说的,是那些英雄豪杰的故事,是国家的兴衰,是诸侯间的争霸。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穿越时空,细细掰扯一下。古代的“人上人”和现代的“人上人”,虽然都占据着高位,但那种“爽”的体验,可真是天壤之别。古代的“人上人”,爽在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掌控感。想象一下,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你是那金字塔尖上的少数人。你的话就是圣旨,你的意愿就是法律。 无上的权力与.............
  • 回答
    在古代,当一个最懒、最没出息、最没威胁的皇子,并且成功地和兄弟们搞好关系,这确实是一件“爽翻天”的事情,但其背后的“爽”点和潜在的风险,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爽”的维度解析:1. 安逸无忧的生存模式: 免于政治漩涡: 作为最没威胁的皇子,你最大的优势就是不会成为权力斗争的焦点。当其他兄弟.............
  • 回答
    在古代偏远山区,人们确实有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知道皇帝换了。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信息传递、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信息传递的极端缓慢与不畅通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在古代,信息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式传播: 官方文书与驿站系统: 这是最主要的.............
  • 回答
    在古代天气好的夜晚,虽然不一定每晚都呈现出我们今天所说的“满天银河”的壮丽景象,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天气好的夜晚,尤其是远离现代光污染的夜晚,都会展现出比现在明亮得多的星空,其中银河的可见度也会显著提高,并且在特定时段和季节,会非常壮观。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光污.............
  • 回答
    古代,半路劫杀上任官差后冒名顶替,这个事儿啊,听起来像是演义小说里的情节,但真要说它可行性有多大,那得细细掰扯掰扯。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得看具体情况,还得看操作的人有多大的胆子和多深的脑子。先说说这事的“简单”之处:首先,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缓慢。官差走的是官道,但路途遥远,而且很多地方.............
  • 回答
    在古代军事史上,冷兵器时代弓弩的运用是一个颇有意思的对比。我们看到在同时期的中国,弩这种高效的射击武器早已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战场,甚至组成了强大的弩兵部队。然而,放眼古罗马和古希腊,弩的出现虽然不晚,但却始终未能像在中国那样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部队。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
  • 回答
    在古代,能遇到朱元璋和刘邦这样的老板,那绝对是九死一生中的“生”路,更多时候是往“死”里逼。想在这两位帝王手下保命,那可得下足了功夫,还得有点石破天惊的好运气。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怎么才能在这两位“活阎王”面前,混个不被砍头的安稳日子。先说说这位“朱老四”——明太祖朱元璋:这老朱啊,年轻时候苦过.............
  • 回答
    古代军事作战中,“七天”这个时间段的重要性,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概念,而是贯穿了从战略规划到战术执行,再到后勤保障的方方面面。它既是一个基本的周期性单位,也常常是关键的转折点。让我们细致地聊聊这个“七天”在古战场上的分量。一、 战略节奏与作战周期: 行军与部署的节律: 古代的军队行进速度受限于步兵.............
  • 回答
    想知道中国古代武术有没有过“黄金时代”,这事儿我跟你掰扯掰扯。其实,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有或者没有一个绝对的“高峰期”。武术这玩意儿,它是随着社会发展、战争需要、文化演变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所以它渗透在历史的各个角落,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采”。但如果要说发展最“显眼”、最“出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总有人觉得古代武功高手就跟开了金手指似的,天下无敌,谁也奈何不了。但你要真这么想,就有点太简单化了。咱们先得明确一下,古代的“武功很高”到底是个什么概念。那不是现在电影里飞天遁地的神仙,更像是精通十八般武艺,力量、速度、技巧都远超常人。比如,力能扛鼎,一拳能打倒好几个人,或者轻功.............
  • 回答
    在古代战场上,斧头是否真的能破盾,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刀两断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兵器、盾牌、使用者的技艺以及战场环境的复杂考量。从原理上讲,斧头具备破盾的潜力。斧头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巨大的冲击力和集中在刃口的压力。想象一下,斧头通常拥有较重的斧头身,在挥舞时能积聚相当可观的动能。当斧刃与盾牌接触时,动能.............
  • 回答
    在古代,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不是像如今背个双肩包,刷刷手机就能搞定的事。它更像是一种对命运的挑战,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某种程度的“逃离”。首先,你得是个有一定资本的人。别指望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夫,能立刻扔下锄头,说:“我要去看海!” 至少,你得手里有点银钱,能应付路上的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