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古代战场上,斧头真的可以破盾么?

回答
在古代战场上,斧头是否真的能破盾,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刀两断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兵器、盾牌、使用者的技艺以及战场环境的复杂考量。

从原理上讲,斧头具备破盾的潜力。

斧头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巨大的冲击力和集中在刃口的压力。想象一下,斧头通常拥有较重的斧头身,在挥舞时能积聚相当可观的动能。当斧刃与盾牌接触时,动能转化为压强,这个压强会作用在一个相对小的接触面上。如果盾牌本身的材质、结构不足以承受,那么被破开并非不可能。

然而,这绝不是说任何斧头都能轻易斩断任何盾牌。

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古代盾牌的多种形式:

小型圆盾/方盾: 这些盾牌通常由木材制成,外面包裹皮革或金属,尺寸较小,便于单手挥舞。它们的优点是灵活,可以快速移动遮挡。但缺点也很明显,抗击打面积小,如果斧头能精准地砍到边缘或木质部分,确实有可能造成损坏,甚至直接击碎。
大型盾牌(如斯库塔姆、塔盾): 罗马军团的斯库塔姆,或者后面出现的塔盾,它们体积庞大,几乎能覆盖全身,且往往由多层木板粘合,外覆金属边缘甚至金属板。这种盾牌的设计就是为了提供强大的防御。斧头即使砍在上面,也很难一击致命。即便能够砍出裂痕,也需要多次、强力的打击。
金属盾: 虽然不普遍,但一些早期或特定文化中的盾牌也可能主要由金属制成。这类盾牌的抗击打能力会更强,但同时也更重,灵活性差。斧头如果材质足够好,且使用者力量惊人,理论上也能造成凹陷或破裂,但同样不容易。

斧头破盾的几个关键因素:

1. 斧头的类型和质量:
战斧(Battle Axe):这是专门为战斗设计的斧头,斧头部分通常比普通斧头更宽、更厚重,刃口也经过精心打磨,非常锋利且坚固。一些战斧设计有尖锐的“钩”或者“喙”,这并非为了砍,而是为了钩住、拉扯盾牌,或者用来砸击盾牌的边缘和缝隙,以期产生破坏。
投掷斧(Throwing Axe):这类斧头通常较轻便,不适合用来直接破盾。
斧刃的锋利度和材质: 锋利的斧刃能更好地切割和穿透,而坚固的金属保证了斧刃在多次打击后不易卷刃或断裂。

2. 盾牌的材质和结构:
木材: 大多数盾牌的基底是木材。木材的强度因树种、干燥程度而异。潮湿或质量差的木材更容易被斧头劈开。
包裹物: 皮革、帆布或金属边缘都能增加盾牌的强度和耐用性。金属边缘尤其能抵御斧刃的切割。
加固: 内部的加固结构(如金属条或骨架)也能提高盾牌的整体抗冲击能力。

3. 使用者的力量和技巧:
力量: 这毋庸置疑。力量越大,斧头挥舞时产生的动能就越大,冲击力也越强。
技巧: 能够将斧头瞄准盾牌的弱点(如边缘、连接处、盾牌中央的缝隙)进行打击,或者利用斧头的特殊设计(如钩状部分)来破坏盾牌的平衡或结构,比蛮力乱砍更有效。有时候,斧头并非直接“劈”开盾牌,而是通过强烈的撞击,导致盾牌连接处的松动、木材的断裂,或者直接砸碎盾牌的中心部分。

4. 战术配合:
集火: 单个斧头破盾可能困难,但当多名战士同时挥舞斧头集中攻击一个盾牌时,其效果会大大增强。
协同作战: 弓箭手可以先攻击盾牌,使其受损,然后斧头战士再进行近身打击,这样成功的几率更高。

历史上的证据和描写:

许多古籍和战场描写的确提到了斧头在破盾中的作用。例如,一些北方民族(如维京人)使用的重型战斧,就被认为能够有效地对付当时常见的木质盾牌。在某些绘画或雕塑中,也能看到斧头砍击盾牌的场景。

总结来说,斧头在古代战场上 确实可以破盾 ,但它更多的是一种 “破坏” 而不是 “切断” 。 斧头可以:

劈砍出裂缝,破坏盾牌的完整性。
撞击盾牌边缘,导致盾牌脱层或变形。
利用斧钩钩住并拉扯盾牌,使其偏离,露出防护的空隙。
在多次、集中的打击下,最终将相对脆弱的盾牌击碎。

它不是无敌的,也不是每次都能轻易做到。与那些以“斩断”为目标的剑或矛不同,斧头更多是通过其极端的冲击力,来瓦解盾牌的防御结构。 所以,当你在想象古代战场时,不要只想到如切豆腐般瞬间破盾的画面,而应该理解这是一个充满力量、技巧和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破门、破盾用的斧头跟游戏里面那个斧子其实是有区别的,一般都不会开刃,靠的就是砸……实际上效果跟锤子差不多,反而还比锤子笨重。所以为什么实际战场斧子用的少,我用锤不好吗?

user avatar

古代的盾是用来结阵的。

也就是用盾构筑一个临时防御阵地,用来防止箭矢、飞石的攻击,对于抵御以突刺为主的的武器尤为有效。大多数的盾都有斜面设计,表面光滑,一般是扎不穿的。

据说盾比较难以抵抗投枪,投枪大而沉重,较容易刺穿。如果角度稍有偏移,也很难说。

盾既然不容易扎穿,那么肯定可以用斧头劈开?

要知道盾的后面有长矛和短刀。

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去砍烂一个盾牌上。那是一个由盾构筑的阵地,你只有一次劈砍的机会,不管你有没有砍烂盾牌,后面的长矛和短刀就招呼过来了。

盾牌手因为有盾牌,生命值+1.你没有盾牌,一斧子砍到盾牌上,生命值-1.

长矛捅一下,短刀当胸一刺,这下就生死有命了。

所以斧子的作用是破阵。

只要破坏盾阵,把敌方队伍打散了,这就叫做破盾。

斧子的战斗方法是突进盾阵的缝隙,左右互拨,把盾阵砸开一个口子,后面的长枪兵跟上往里刺。

这样不断延伸,把口子越撕越大,就可以完全破坏盾阵的结构了。

这就是很简单的力学原理。

斧子正面砍,并不好使。

但是沉重的斧子砸盾牌的边缘,作用力和敌方的抵抗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就容易拨开。

使得敌方的正面防御暴露,露出身体,这就为后续的长矛手制造了攻击面。

还有一种链子锤,锤头和手柄由一根铁链连接,可以越过盾牌,敲到盾牌手的脑袋。

大而沉重的武器都可以破盾,原理是一样的。

而最有效率,最快速破盾阵的,就是重装骑兵,一个冲刺往里面突进。战马奔跑起来所产生的能量惊人,很容易就把口子撕开了。

盾阵只要一散,就没有战斗力了。

剩下的就是被屠杀的命运。

——————

重骑冲阵是一个方法,这是事实存在的。

至于说效费比,至于说这么做会带来大量骑兵损失,体现出指挥官的军事素养,那又是另一回事。

就像有人说炸鸡薯条可以充饥。你不停滴说这玩意不营养不健康,吃多了这病那病。但是人一旦饿急了,求生存的愿望就会战胜一切。

秦王李世民对于重骑冲阵就是很有一套的。

李渊大军进攻,秦王就一直观察敌方阵型,仔细寻找出敌方结阵的空隙。一旦时机成熟,就带着秦王府亲随重装骑兵,将大旗一卷,不顾一切往里面冲,一直将敌阵冲穿,然后展开大旗,高呼敌兵败了。

重骑冲阵往往是出其不意,只要步兵撕开了口子,盾阵阵型变乱,重骑就会趁势扩大战果,从薄弱处往里突击。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

所谓攻其不备,常常就是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权力的游戏》私生子之战。

这场战役虽然不是原著上的,但是战役还是拍的非常不错。

当然你依然可以说胡求乱拍,这不对那不对,如果你来拍又如何如何。这也因为尊下被埋没的缘故。

剥皮大军眼看胜利在望,用盾阵全力合围雪诺的野人军团,其后方完全空虚。此时谷地骑兵忽然杀出,从侧后方几乎没费多大力就将剥皮大军冲个稀烂。此战役过后拉姆斯·波顿被杀。

说到这里,肯定又有人要说:耍赖,说好了是冲正面,从侧后发起冲击不算。

谁告诉你冲阵就是冲正面了?

对于兵种的合理运用,最后实现军事斗争胜利才是真正的目的。

淞沪会战,蒋介石舍不得克虏伯大炮,将炮阵放到非常靠后的位置,不用大炮去发挥更大的作用,将轻武器步兵师往前堆。

结果日本全力发挥重炮和大口径舰炮的威力,打得国军毫无还手之力,一个步兵团一天就打没了,一个齐装满员的步兵师抵抗不到一周时间。

最后战役失败撤退的时候,因为带不走笨重的克虏伯大炮,只好就地炸毁。可惜这批武器。

蒋介石的算盘很精,坚决不做败家子。克虏伯大炮,这多金贵,那是可以轻易往前放的吗?

想当初李云龙要是舍不得带上他娘的意大利炮,宝贝似的放在库房里,你说,你哪来的表情包?

所以说蒋介石是某些人的精神领袖和著名军事导师,那是没错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古代战场上,斧头是否真的能破盾,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刀两断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兵器、盾牌、使用者的技艺以及战场环境的复杂考量。从原理上讲,斧头具备破盾的潜力。斧头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巨大的冲击力和集中在刃口的压力。想象一下,斧头通常拥有较重的斧头身,在挥舞时能积聚相当可观的动能。当斧刃与盾牌接触时,动能.............
  • 回答
    罗马共和国时期,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居民,也就是你所说的“黑人”,与罗马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结构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大规模的交集,所以罗马自然也就没有去“征服”他们,更谈不上让他们充当“炮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罗马共和国时代,以及当时世界的认知和地理范围。首先,地理的隔阂是关键。罗马帝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难直接回答的,因为古代战场太复杂了,影响因素太多,而且“击杀”这个概念也很模糊。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下,试着描绘一个相对靠谱的图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175正常体型男性”在古代算是个啥水平。175厘米的身高,在现代算中等偏上,在古代,考虑到平均身高可能没那么高,.............
  • 回答
    我的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还在高速公路上,导航仪里传来熟悉的女声:“前方一公里,请注意左侧出口……” 我正打算变道,突然间,眼前一阵刺眼的白光闪过,紧接着就是一阵剧烈的颠簸,我的思绪仿佛被生生拽离了轨道。下一秒,我感觉自己像被扔进了洗衣机,车身在剧烈地摇晃,耳边充斥着各种嘈杂的声音——什么金属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古代八十万秦军穿越到现代百强县,这其中的差距是天壤之别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在没有现代军队干预的情况下,现代百强县的市民能否抵挡住这支古代大军。秦军的优势与劣势:优势:1. 绝对的军事力量和战斗经验: 人数庞大: 八十万人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即使在现代,也足.............
  • 回答
    古战场上,将领亲自冲锋陷阵,万夫莫当,杀敌几百,这在很多史书中都有记载,听起来确有几分传奇色彩。但要理解这其中的“几百”,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统计学去衡量,而要结合当时的战争模式、武器装备、个人能力以及史书的记述方式来分析。首先,让我们看看“冲锋陷阵杀几百个人”这背后可能是什么样的场景: “杀”的.............
  • 回答
    剑,这个在古欧洲战场上熠熠生辉的金属器物,它的地位绝非仅仅是冰冷的刀刃,而是集工艺、战术、社会象征以及文化信仰于一身的复杂存在。它在战场上的存在感,随着时代变迁、军事技术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演化,呈现出丰富而深刻的图景。早期:粗犷与实用并存的战场力量在青铜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早期,欧洲战场的剑尚不普及,.............
  • 回答
    在浩瀚的古代战场上,弓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地位之显赫,贯穿了数千年的军事史。它并非简单的武器,而是战略战术的延伸,是战场力量的象征,更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弓箭的军事地位:战场上的“远程炮火”与“精准打击”首先,弓箭是古代战场上最主要的远程攻击武器,其地位堪比现代战争中的炮兵和步兵的火力支援。在.............
  • 回答
    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无疑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璀璨明珠,其壮举之豪迈,威名之远播,足以让后世无数人引以为傲。要在浩瀚的中国及外国古代史中,找出能与之比肩,甚至超越的战绩,确实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毕竟,“封狼居胥”不仅仅是一场胜利,更是汉朝国威远扬、匈奴哀鸿遍野的象征,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压制。然而,如果.............
  • 回答
    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发明,总是在无辜的生灵涂炭与文明的残垣断壁间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不能将战场限定在荒无人烟的山区,或是浩瀚无垠的海洋?在那里,两国军队可以进行一场纯粹的军事较量,没有家园的破碎,没有无辜的生命被卷入战火,也没有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迹被夷为平地。然而,现实.............
  • 回答
    古代先锋将领在战场上的作用,那可不是一句“冲锋陷阵”就能概括的。他们身上担负的责任,其份量之重,对一场战役的成败影响之大,往往是决定性的。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锋镝之尖,打破僵局的利刃:首先,先锋将领最直接、最显眼的作用,就是作为进攻的尖刀,直插敌阵心脏。古代战争,尤其是早期,兵.............
  • 回答
    曾经在古典战场上翻江倒海的骑兵,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其身影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背后是军事思想、技术和战场环境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因素。一、 战争形态的剧变:速度与火力的压制古典战场上的骑兵之所以能无往不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具备了当时战场上最快的机动性和.............
  • 回答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方为何不轻易推倒攻城梯?这事儿说起来,门道可不少,绝非一时的疏忽或蛮干。原因嘛,要从多个角度来细说。首先得明白,攻城梯这玩意儿,并非是随便就能推倒的。想想看,那都是啥样的梯子?多是粗壮的木材搭建,有的甚至用牛皮或者铁条加固过,又长又重,而且往往是几十上百人合力搬运才能立稳。更要命的.............
  • 回答
    盐,在古战场上绝非寻常之物,它的重要性,往往被许多宏大的战役和英勇的将士所掩盖,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战争的走向和军队的生存。我可以肯定地说,盐在古代是至关重要的战争资源,而且其重要程度,即便是在今天看来,也毫不逊色。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没有冰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的时代.............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地理优势的作用无需赘述。险峻的山川可以成为天然的屏障,限制敌军的行动,甚至为己方提供绝佳的伏击地点。易守难攻的城池,如险峻的山城、扼守咽喉的关隘,能够极大地增强防守方的力量,让进攻方付出惨痛的代价。水系同样重要,河流可以阻碍大部队的推进,提供水源,而湖泊和海洋则能影响海军的部署和作战。甚.............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1. 逃难的现实逼.............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审视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却又饱受争议的扩张性运动时,十字军及其后裔确实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其他许多文化中的“祖宗阔过”叙事,往往伴随着一种近乎神圣的自豪感,强调祖先的勇武、功绩以及对异族“教化”或征服的“正当性”。然而,十字军的后裔,特别是随着近代欧洲思.............
  • 回答
    这事儿,你说得挺到位,还真有不少人是这么想的。一谈起古代战争史,尤其是涉及到跟咱们邻居打交道的时候,很多人就一股脑地往“我们如何吊打他们”上靠,生怕说得不够狠,不够解气。日本战国时期,更是成了这种“习惯性贬外”的重灾区。怎么看这现象?我琢磨着,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背后也挺复杂的,有历史原因,也.............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古代战乱人口锐减是常态,而民国三十年(1941年)的中国,虽然经历了军阀混战,还有持续了四年多的全面抗日战争,人口总数却依然维持在四亿多,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长远,对比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以及人口的构成和影响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确.............
  • 回答
    古代骑兵冲锋,马儿们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这个问题,若是问那些真正与战马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将士,或许能得到一些更贴近真实的答案。不过,要捕捉一匹马的思绪,如同探究风的形状,总带着几分揣测。想象一下,当战鼓擂响,号角齐鸣,那股震慑人心的声浪如同潮水般涌来,首先唤醒的,必然是马匹体内那股原始的、强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