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古典战场中所向披靡的骑兵,在二战中几乎销声匿迹?

回答
曾经在古典战场上翻江倒海的骑兵,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其身影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背后是军事思想、技术和战场环境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因素。

一、 战争形态的剧变:速度与火力的压制

古典战场上的骑兵之所以能无往不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具备了当时战场上最快的机动性和最强的冲击力。一队训练有素的骑兵,如同一股疾风,可以迅速迂回、包抄,强大的冲锋能够冲垮步兵阵列,骑兵的长矛和刀剑在近距离的杀伤力更是毋庸置疑。他们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时步兵机动性不足的缺陷。

然而,二战的战场,早已不是冷兵器和早期火器时代的模样。

火力的爆炸式增长: 机枪、马克沁重机枪、速射火炮、迫击炮等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武器,在二战中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和发展。这些武器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倾泻出毁灭性的弹雨。想象一下,一个由机枪组成的火力网,其覆盖范围和杀伤力是冷兵器时代任何阵型都无法比拟的。一队冲锋的骑兵,在进入近距离交战之前,就会在敌人密集的火力下被撕碎。即使是再勇猛的战马,也无法在子弹雨中穿行。

速度的重新定义: 过去骑兵的速度是相对的优势,但在二战,陆地机动性的定义被彻底改变了。装甲车辆,如坦克和装甲车,以更快的速度、更强的防护和更具毁灭性的火力,成为了战场上的新主宰。它们不仅能快速突击,还能在火力压制下前进,甚至摧毁敌人的坚固工事。相比之下,骑兵的速度优势荡然无存,反而因为其暴露的身体和无法穿透装甲的劣势,成为了活靶子。

二、 技术革新对战场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军事技术的发展简直是飞跃式的。

机动化部队的兴起: 汽车、卡车、摩托车等内燃机车辆的成熟,使得步兵部队的机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一个机械化步兵师可以快速调动,其部署和反应速度远超依赖马匹的骑兵。更进一步的是,装甲部队的出现,将机动性、防护性和火力完美结合,彻底改变了战场上的游戏规则。

空军的独立与崛起: 空军在二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侦察机可以提前发现骑兵的踪迹,战斗机和轰炸机则可以将骑兵视为极易攻击的目标。一架低空掠过的飞机,其机关枪和炸弹足以让整个骑兵部队瞬间溃散。骑兵的机动性再快,也无法与空中力量抗衡。

反坦克武器的普遍: 虽然不像坦克那样具有压倒性优势,但反坦克步枪、反坦克炮等武器也得到了发展。即使是对付轻装甲目标,骑兵的马匹也完全不堪一击。

三、 战场环境的变化

二战的战场环境也与古典战场大相径庭。

交通网络的成熟: 现代战争越来越依赖于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进行部队和物资的快速输送。虽然这并不直接影响骑兵的冲锋,但它意味着整体战场的机动性和后勤补给的效率大大提升,使得大规模的战线运动成为可能,而骑兵的局部冲击力在广阔、快速变动的战场上显得愈发微不足道。

战场侦察能力的提升: 除了空军侦察,无线电通信、先进的地图绘制和情报分析也使得战场信息传递和分析的速度大大加快。骑兵过去赖以生存的“突然性”和“隐蔽性”在现代侦察手段面前难以维持。

四、 军事思想的演变

军事思想也随着技术和战争形态的变化而调整。

闪电战(Blitzkrieg)的理念: 德国在二战初期推行的闪电战,便是将装甲部队、摩托化步兵和空军协同作战的极致体现。这种战术强调的是速度、冲击和分割包围,完全不需要骑兵的参与。骑兵的战术价值在这种高度机械化、立体化的作战模式下被稀释到了几乎为零。

对骑兵战术的重新审视: 军事理论家们开始认识到,在火力密集、机动性极强的战场上,骑兵的冲锋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伤亡会极其惨重。曾经被视为决定性力量的骑兵冲锋,在机枪和火炮面前,更像是自杀式的攻击。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骑兵在二战中彻底消失

尽管在主要战场上骑兵几乎绝迹,但在某些特定的地区和战术场景下,骑兵仍然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只是不再是主导力量。

侦察和巡逻: 在一些地形复杂、道路不通或缺乏机械化装备的地区(如苏联的一些偏远地区、中国广阔的农村地区),骑兵仍然是进行侦察、巡逻和通信的有效手段。他们的静默性和适应性在这些地方依然有价值。

游击战和反游击: 在某些区域,骑兵的机动性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机动,追击或骚扰敌人的游击部队。同时,他们也可能被用于反游击作战,以其机动性深入山区或复杂地形。

象征性意义: 在一些军队中,骑兵部队被保留下来,更多的是出于历史传统、象征意义,或者是在非主要战线上的辅助角色。例如,苏联在战争初期和中期仍然拥有相当数量的骑兵部队,并在东线战场上发挥了一些作用,尤其是在冬季的雪地或泥泞地带,马匹的机动性甚至优于部分机械化装备。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也广泛使用了骑兵,尤其是在华北等地区,他们承担了侦察、袭扰等任务。

总结来说,骑兵之所以在二战中几乎销声匿迹,根本原因在于战争形态已经从冷兵器时代的阵地对抗、冲击推进,转变为以机械化、立体化、火力化为核心的快速、大规模的机动作战。过去骑兵所能提供的速度、冲击力和侦察优势,都被更先进的技术和战术手段所取代,而且在现代火力面前,骑兵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他们的时代,随着钢铁洪流的到来,已经告一段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仅谈美军,其他国家的军队我不懂。

骑兵在一战中并没有“所向披靡”,甚至在美国内战时就已经疲态尽显了。一战东线战场我不熟悉,但显然骑兵是无法在“绞肉机”一般的西线堑壕战中生存的。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骑兵自身羸弱的防御能力无法保证自身在对方步兵和炮兵的强大火力之下生存。这一趋势在美国内战之时就已开始。以骑兵为代表的这类具备较高战场机动能力的部队需要担负三种类型的任务:突破、穿插和侦察。然而由于米涅弹(minie ball)和由滑膛枪改进而来的线膛枪的大量装备,美国内战时的骑兵无法在步兵火力之下生存。此时南北双方的骑兵部队已经不可能执行突破任务,只能完成一些侦察和穿插至敌军后方进行一些袭扰的任务。所以我们在美国内战史中只能看到类似“Army of the Potomac或Army of Northern Virginia只保留一个骑兵师走在整个集团军的最前面进行侦察”、“J.E.B. Stuart的骑兵逼近华盛顿特区造成北方首都一定程度的混乱”、或者“P.H. Sheridan的骑兵深入南方腹地掠夺了南方的后勤系统”,却在正面战场极少见到骑兵部队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建树。

美国内战尚且如此,骑着马的骑兵在二战的那种环境下就更难生存了。

有意思的是,美国陆军算是二战主要参战国的军队中最晚转向机械化的(1940年),却以相当快的过程对马匹进行了“清算”(1942年就鲜有保留马匹的部队了)。其绝大多数骑兵部队转变为了机械化的侦察部队,而原本由骑兵主导的穿插任务转由新成立的Armored Force承担。这一过程可以翻阅我的旧回答:

user avatar

骑兵换了座骑,你就不认识了?

他们只是把马换成了“虎”、“豹”,谢尔曼、T29,这些人工马能。

所以,你也可以把二战看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马能大会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曾经在古典战场上翻江倒海的骑兵,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其身影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背后是军事思想、技术和战场环境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因素。一、 战争形态的剧变:速度与火力的压制古典战场上的骑兵之所以能无往不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具备了当时战场上最快的机动性和.............
  • 回答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方为何不轻易推倒攻城梯?这事儿说起来,门道可不少,绝非一时的疏忽或蛮干。原因嘛,要从多个角度来细说。首先得明白,攻城梯这玩意儿,并非是随便就能推倒的。想想看,那都是啥样的梯子?多是粗壮的木材搭建,有的甚至用牛皮或者铁条加固过,又长又重,而且往往是几十上百人合力搬运才能立稳。更要命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审视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却又饱受争议的扩张性运动时,十字军及其后裔确实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其他许多文化中的“祖宗阔过”叙事,往往伴随着一种近乎神圣的自豪感,强调祖先的勇武、功绩以及对异族“教化”或征服的“正当性”。然而,十字军的后裔,特别是随着近代欧洲思.............
  • 回答
    古代战争中流传着“不斩来使”的规矩,这可不是什么儿戏,而是贯穿古今、维系国际交往的重要准则。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考量,简单来说,是为了维护外交的畅通,防止战火的无序升级,以及为和平解决争端留下后路。咱们把话说透了,之所以会有这么个规矩,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外交的生命线:沟通的桥梁不容.............
  • 回答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步兵和骑兵在战场上的主导地位使得长柄武器成为了绝对的主角。而在众多长柄武器中,长枪和长矛无疑是最为普及和流行的一类。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其自身的设计、制造、使用以及战术适应性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首先,从武器本身的构造和原理来看,长枪和长矛拥有最直接有效的杀伤方式——刺击。 相.............
  • 回答
    罗马共和国时期,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居民,也就是你所说的“黑人”,与罗马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结构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大规模的交集,所以罗马自然也就没有去“征服”他们,更谈不上让他们充当“炮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罗马共和国时代,以及当时世界的认知和地理范围。首先,地理的隔阂是关键。罗马帝国.............
  • 回答
    我的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还在高速公路上,导航仪里传来熟悉的女声:“前方一公里,请注意左侧出口……” 我正打算变道,突然间,眼前一阵刺眼的白光闪过,紧接着就是一阵剧烈的颠簸,我的思绪仿佛被生生拽离了轨道。下一秒,我感觉自己像被扔进了洗衣机,车身在剧烈地摇晃,耳边充斥着各种嘈杂的声音——什么金属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武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古代战场上弩为何没能完全取代弓,而火枪一出现就迅速将两者边缘化,这背后有技术、战术、成本、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慢慢捋一捋。一、 弩的优势与局限:为什么没能“完杀”弓?首先,得承认弩在很多方面确实比弓更“先进”。 易于上手,训练成.............
  • 回答
    关于古代武将画像中肚子普遍偏大,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也引出了“挺着将军肚能上战场”的疑问。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古代武将画像肚子普遍偏大?这并非仅仅是艺术家的随心所欲,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1. 身份地位的象征: 富足和优越感: 在古代,战争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代战场和人们观念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矛盾点。你说得没错,古代社会确实是普遍存在着鬼神之说的,人们对死后的世界,对冤魂厉鬼的敬畏之心是深入骨髓的。那么,为什么在战场上,士兵们却毫不犹豫地砍下敌人的头颅,似乎全然不顾可能招惹鬼魂缠身的风险呢?这里面其实是几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古代雇佣兵的核心驱动力,以及他们与传统士兵在心态上的差异。之所以会有“不怕死”的冲锋,其实并非真的“不怕”,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让他们表现出一种近乎无畏的姿态。我们一点一点地剖析开来:1. 经济驱动力的“双刃剑”:奖赏与生存首先,我们要承认你的观察是准确的。古代雇佣兵.............
  • 回答
    盐,在古战场上绝非寻常之物,它的重要性,往往被许多宏大的战役和英勇的将士所掩盖,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战争的走向和军队的生存。我可以肯定地说,盐在古代是至关重要的战争资源,而且其重要程度,即便是在今天看来,也毫不逊色。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没有冰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的时代.............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1. 逃难的现实逼.............
  • 回答
    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发明,总是在无辜的生灵涂炭与文明的残垣断壁间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不能将战场限定在荒无人烟的山区,或是浩瀚无垠的海洋?在那里,两国军队可以进行一场纯粹的军事较量,没有家园的破碎,没有无辜的生命被卷入战火,也没有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迹被夷为平地。然而,现实.............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古代战乱人口锐减是常态,而民国三十年(1941年)的中国,虽然经历了军阀混战,还有持续了四年多的全面抗日战争,人口总数却依然维持在四亿多,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长远,对比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以及人口的构成和影响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确.............
  • 回答
    古代骑兵冲锋,马儿们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这个问题,若是问那些真正与战马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将士,或许能得到一些更贴近真实的答案。不过,要捕捉一匹马的思绪,如同探究风的形状,总带着几分揣测。想象一下,当战鼓擂响,号角齐鸣,那股震慑人心的声浪如同潮水般涌来,首先唤醒的,必然是马匹体内那股原始的、强烈的.............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位身着全套现代防暴装备的士兵,穿越时空,赫然出现在我们古代的战场上。这绝对是一个颠覆性的场景,其战力评估,需要我们细致地剖析不同朝代的具体环境和军事体系,才能给出有说服力的回答。我们不妨从装备本身的功能性出发,再结合古代战争的特点来逐一分析。现代防暴装备的关键要素及其在古代的体现:首先,.............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长枪兵为何能成为主流,而非刀盾兵,这背后涉及了战略、战术、武器性能、成本效益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要素。 1. 武器性能与战场功能: 长枪的“触及范围”优势: 攻击距离: 这是长枪兵最核心的优势。一杆长枪的长度往往超过士兵的身高,.............
  • 回答
    古代战乱动辄导致数百万人死亡,这并非夸张的数字,而是残酷历史的真实写照。要理解这个庞大的数字,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一、 战争的直接破坏: 大规模的屠杀与征伐: 这是最直观的原因。古代的战争往往伴随着极端的暴力。胜利者为了彻底清除敌人,巩固统治,或者仅仅是出于报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古代战争中一些非常现实的考量。不是说古代战将不能一箭射死对方,而是说在“出城单挑”这个特定场景下,这样做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甚至适得其反。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明白,古代战将“出城单挑”这事儿,它本身就不是一场简单的个人恩怨的解决,更不是一场秀。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