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古代战争中守城的人不把梯子推倒?

回答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方为何不轻易推倒攻城梯?这事儿说起来,门道可不少,绝非一时的疏忽或蛮干。原因嘛,要从多个角度来细说。

首先得明白,攻城梯这玩意儿,并非是随便就能推倒的。想想看,那都是啥样的梯子?多是粗壮的木材搭建,有的甚至用牛皮或者铁条加固过,又长又重,而且往往是几十上百人合力搬运才能立稳。更要命的是,攻城方在架设梯子的时候,都会想方设法将梯子的根部牢牢固定在城墙边。比如,在城墙下挖个浅坑,把梯子下端埋进去;或者用长长的粗麻绳、铁链捆绑在城墙的突出部分,甚至是用木桩牢牢钉住。你想就那么简单地“推”一下,就能让它倒下,除非你是神仙下凡,否则难度极大。

其次,就算守城方真有能力推倒几架梯子,那也未必是明智之举。为什么这么说?这就要考虑到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了。

一、 顾此失彼,自乱阵脚

城墙那么长,防守的力量是有限的。你这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推倒一架梯子,但那架梯子可能离主力防守的位置很远。在这段时间里,敌人的攻势可能已经转移到其他薄弱环节。你把一架梯子推倒了,却让敌人顺利在别处攀爬上来,岂不是得不偿失?守城作战最讲究的是兵力部署和重点防御,一旦把有限的兵力消耗在推梯子上,就可能导致其他关键位置的兵力空虚,反而给敌人提供了机会。

二、 推倒了,敌人换个地方再架

古代战争是拉锯战,攻城更是如此。攻城方既然来了,就说明他们准备充分,攻城意图坚决。你把一架梯子推倒了,人家休息一下,换个角度,或者直接再搬来一架新的,继续往上架。这种此起彼伏的攻防,守城方哪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去应付?与其费力去推倒,不如集中力量解决已经爬上来或者即将爬上来的敌人。

三、 梯子也是一种“诱饵”

你可能觉得这说法有些奇怪,但有时候,梯子确实能起到“诱饵”的作用。攻城方架设梯子,那是把自己的兵力暴露在守城方的火力之下。守城方可以利用城墙的高度优势,用弓箭、弩箭、石头、滚木,甚至热油等武器,在敌人攀爬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沉重的打击。如果守城方把梯子推倒,那么攻城方可能会改变战术,比如改用云梯车、冲车等更复杂的攻城器械,这些器械的威力更大,也更难应对。有时候,守城方宁愿让敌人徒劳地往梯子上爬,消耗他们的兵力,再集中起来反击,效果可能更好。

四、 城墙上的限制,难以施展

守城的人员是站在城墙上的,活动空间比在城下的人员要受限制得多。推倒一架巨大的攻城梯,需要很大的空间和力量才能完成。在狭窄的城墙上,如果再加上箭雨和敌人的干扰,想要安全有效地推倒梯子,难度极高。一旦操作不当,守城士兵自己都可能跌落城墙,反而成为敌人的牺牲品。

五、 留下梯子,便于“借用”

这听起来更不可思议了,但历史上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有时候,守城方会故意留下一些未完全固定的梯子,或者在撤退时暂时不推倒。当敌人涌上城墙后,守城方可能会在城内进行巷战。如果他们能夺回梯子,就可以利用这些梯子从城内反击敌人,甚至从城墙上对城下的敌人进行骚扰。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应对,但并非完全不可能。

六、 防御策略的多样性

守城作战并非只有“推倒梯子”这一个选项。守城方的首要任务是阻止敌人登上城墙,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

近距离火力压制: 城墙上的士兵可以用箭、弩、长矛等近距离武器,在敌人爬到最高处时,直接将他们射杀或砍杀。
城上抛物攻击: 如前所述,滚木、礌石、滚油等,这些都是对付攀爬者的利器。他们可以直接砸毁梯子,或者对梯子上的敌人造成巨大杀伤。
城墙上的结构优势: 城墙上通常会有垛口、女墙等防御工事,守城方可以在这些掩体后进行射击,同时保护自身。
陷阱和障碍物: 有些守城方会在城墙边缘设置陷阱,或者故意留下一些易燃物,在敌人攀爬上来时点燃,形成火墙,阻碍其前进。

推倒梯子固然是一种直接有效的阻止方式,但它消耗的精力,可能不如在原地进行火力压制来得更有效率和安全。

总而言之,古代战争中守城方不把攻城梯轻易推倒,是一个复杂的策略选择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对敌人意图的判断、自身兵力的部署、战场环境的考量,以及多种防御手段的权衡。与其说是“不推”,不如说是“不会轻易推”,或者说“有更优的选择”。每一次军事行动,都是在有限的资源下,追求最大的效率和最有利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云梯一般长这样↓

带轮子 底下是个车底盘 梯子顶端还有钩子 你探出身体来 就被弓箭手给……

这是现代云梯,用于消防之类的。

所以,那时候破坏梯子的方式是

  1. 燃烧 爆炸类投掷武器 如火油 万人敌 火箭
  2. 直接出城作战,然后一把火烧了。


坚壁清野 的 清野 就是把野外的人口 粮食 搬进城,而且砍伐城外树木 拆毁房屋 使得对方难以寻找建材攻城。

两个回答可以放一起看。

当然,也可以不打梯子而打人,利用滚木 礌石 金汁等砸下去杀伤人。

由于城内材料是有限的,所以守军还会制作这个来反复杀伤敌人。重复利用,节能环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方为何不轻易推倒攻城梯?这事儿说起来,门道可不少,绝非一时的疏忽或蛮干。原因嘛,要从多个角度来细说。首先得明白,攻城梯这玩意儿,并非是随便就能推倒的。想想看,那都是啥样的梯子?多是粗壮的木材搭建,有的甚至用牛皮或者铁条加固过,又长又重,而且往往是几十上百人合力搬运才能立稳。更要命的.............
  • 回答
    曾经在古典战场上翻江倒海的骑兵,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其身影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背后是军事思想、技术和战场环境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因素。一、 战争形态的剧变:速度与火力的压制古典战场上的骑兵之所以能无往不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具备了当时战场上最快的机动性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审视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却又饱受争议的扩张性运动时,十字军及其后裔确实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其他许多文化中的“祖宗阔过”叙事,往往伴随着一种近乎神圣的自豪感,强调祖先的勇武、功绩以及对异族“教化”或征服的“正当性”。然而,十字军的后裔,特别是随着近代欧洲思.............
  • 回答
    古代战争中流传着“不斩来使”的规矩,这可不是什么儿戏,而是贯穿古今、维系国际交往的重要准则。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考量,简单来说,是为了维护外交的畅通,防止战火的无序升级,以及为和平解决争端留下后路。咱们把话说透了,之所以会有这么个规矩,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外交的生命线:沟通的桥梁不容.............
  • 回答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步兵和骑兵在战场上的主导地位使得长柄武器成为了绝对的主角。而在众多长柄武器中,长枪和长矛无疑是最为普及和流行的一类。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其自身的设计、制造、使用以及战术适应性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首先,从武器本身的构造和原理来看,长枪和长矛拥有最直接有效的杀伤方式——刺击。 相.............
  • 回答
    盐,在古战场上绝非寻常之物,它的重要性,往往被许多宏大的战役和英勇的将士所掩盖,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战争的走向和军队的生存。我可以肯定地说,盐在古代是至关重要的战争资源,而且其重要程度,即便是在今天看来,也毫不逊色。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没有冰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的时代.............
  • 回答
    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发明,总是在无辜的生灵涂炭与文明的残垣断壁间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不能将战场限定在荒无人烟的山区,或是浩瀚无垠的海洋?在那里,两国军队可以进行一场纯粹的军事较量,没有家园的破碎,没有无辜的生命被卷入战火,也没有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迹被夷为平地。然而,现实.............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长枪兵为何能成为主流,而非刀盾兵,这背后涉及了战略、战术、武器性能、成本效益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要素。 1. 武器性能与战场功能: 长枪的“触及范围”优势: 攻击距离: 这是长枪兵最核心的优势。一杆长枪的长度往往超过士兵的身高,.............
  • 回答
    古代战争可不是简单的“排队射箭”那么回事。虽然弓箭是重要的远程打击手段,但战争的复杂程度远超这个简单的描述,涉及到的因素多如牛毛,从士兵的构成、战术阵型、地形利用、武器装备,到后勤补给、将领指挥、士气军心,甚至是天气因素,无一不影响着战场的胜负。首先,我们得明白,“排队射箭”本身就是一种战术,而且是.............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探马(或称斥候、侦察兵)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如同军队的眼睛和耳朵,负责侦察敌情、地形、兵力部署,为指挥官的决策提供关键依据。然而,即便探马的出现往往会带来危险,古战场上却常常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使探马被发现,也并不总是被立刻射杀。这并非源于什么仁慈的“君子协议”,而是背后有着更为实际和.............
  • 回答
    “古代西方战争格局小”,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但细究起来,可能需要先掰扯清楚“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以及我们对比的参照系是什么。如果我们把“小”理解为参与战争的国家数量少、地理范围窄、动员能力弱、对社会影响有限,那么从某些角度看,早期古代西方(比如希腊城邦时代,或者罗马早期)的战争,确实与我们想象.............
  • 回答
    抗日战争和古代战争,虽然本质上都是武装冲突,但它们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感受却天差地别。抗日战争带来的那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家国情怀,甚至一种近乎绝望却又充满希望的史诗感,是古代战争难以比拟的。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乃至个体体验的巨大差异。一、 战争的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战争演变和历史理解的关键点。实际上,我们观察到的“古代动辄数十万,近代人数少”这个印象,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并非绝对,而且背后的原因也非常复杂,涉及技术、组织、经济、社会以及战略思想等多个层面。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掰扯一下:一、古代“数十万”规模战争的真.............
  • 回答
    我国在拍摄高水平的中国古代战争电影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挑战,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文献的局限性与细节的缺失: 细节的模糊性: 虽然我们有丰富的史书记载了战争的大致经过、参战人数、主要战役和将领,但对于许多具体细节,如军队的.............
  • 回答
    古代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士兵们面对的战场环境和主要威胁有着天壤之别,这就解释了为何古代士兵普遍使用盾牌,而二战士兵在冲锋时却鲜少如此。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武器的演变是核心原因。古代战争,主要的远程攻击手段是弓箭、投石索、长矛等。这些武器虽然也有杀伤力,但它们的动能相对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战争形态、军事技术、士气维持、指挥体系乃至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变化。简单地说,近代战争能够承受极低的伤亡率依然保持阵地,而古代战争稍有损失就可能崩溃,其根本原因在于近代战争体系的整体效率和韧性远超古代,并且其核心驱动力和战场管理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下面.............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战争的胜败问题,以及军队维持的根本目的,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讨论空间的历史议题。简单地说,认为中国古代军队“老是输”对外战争,或者军队维持的“主要目的”是对内镇压,可能过于片面和简化。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历史的多个侧面。对外战争的胜败并非一边倒首先,中国古代王朝并非在所有对外战争中.............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都会冒出的疑问。西方文明悠久先进?中国古代也经历过战乱灭族?为什么一个似乎“没落”了,一个却顽强地传承至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界定一下“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很多人提到西方文明,脑子里会蹦出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名字。它们确实在哲学.............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1. 逃难的现实逼.............
  • 回答
    罗马共和国时期,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居民,也就是你所说的“黑人”,与罗马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结构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大规模的交集,所以罗马自然也就没有去“征服”他们,更谈不上让他们充当“炮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罗马共和国时代,以及当时世界的认知和地理范围。首先,地理的隔阂是关键。罗马帝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