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近代战争可以发生战死至个位数仍坚守阵地,而古代却战亡百分之一二十就崩溃了?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战争形态、军事技术、士气维持、指挥体系乃至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变化。简单地说,近代战争能够承受极低的伤亡率依然保持阵地,而古代战争稍有损失就可能崩溃,其根本原因在于近代战争体系的整体效率和韧性远超古代,并且其核心驱动力和战场管理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

一、 古代战争的脆弱性:为何一点损失就可能让战线崩溃?

古代战争,尤其是冷兵器时代,其作战模式和维持力都有着天然的局限性,导致其对伤亡的承受能力非常低。

1. 士气与个体意志的极端重要性:
血缘与亲缘纽带: 古代军队很多时候是征召或招募来的农民、雇工,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地缘、血缘、家族关系。一旦身边熟悉的战友倒下,尤其是在大规模的血腥场面中,这种亲近感会直接转化为恐惧和绝望。
个人生死与命运的紧密相连: 在古代,士兵的训练程度参差不齐,装备简陋,个体战斗力差异很大。每一个人都是战场上的“孤胆英雄”或“炮灰”,他们的生死往往取决于自己的近身搏杀和瞬间判断。当身边大量个体倒下,意味着自己也面临着极高的死亡威胁,这种个体层面的恐惧会迅速蔓延。
缺乏可靠的后方支援与撤退保障: 古代军队的后勤非常依赖于辎重队和沿途的补给,一旦阵线崩溃,往往意味着溃逃,后方补给和医疗系统几乎荡然无存。士兵知道一旦战败,等待他们的可能是被追杀、俘虏甚至屠戮,逃跑是唯一的生路。

2. 指挥体系的粗放与信息传递的滞后:
缺乏有效沟通手段: 古代主要依靠旗帜、鼓声、号角、传令兵来传递命令。在激烈的战场噪音和混乱中,这些信号很容易被误解或接收不到。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部队的协调就会出现断裂。
指挥官的直接影响: 将领往往身先士卒,或站在高处指挥。一旦将领阵亡或被俘,往往意味着指挥链的断裂和士气的毁灭性打击。士兵失去主心骨,很容易陷入混乱。
士兵的自主性与纪律的局限: 虽然有严明的军纪,但在信息不畅、指挥不力的情况下,士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战友和直观的战场态势来行动。一旦看到周围的人开始逃跑,很少有人能独立坚持下去。

3. 武器装备的限制与战场残酷性:
近距离的血腥搏杀: 冷兵器作战,士兵之间需要近距离砍杀、搏斗。这种直接的、血淋淋的肉搏场面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理摧残力。每一次挥刀、每一次格挡都可能意味着生命。看到周围的人被利刃肢解、被长矛穿透,对普通人来说是极大的心理考验。
缺乏防护与医疗: 盔甲防护有限,很多士兵几乎是赤膊上阵。伤口一旦出现,在缺乏消毒和有效治疗的条件下,轻伤可能迅速转为重伤甚至死亡。战场上的惨状,例如血肉模糊的伤口、肢体残缺,都会对士兵的心理造成严重伤害。
密集阵型与群体恐慌: 古代战争常采用密集阵型(如方阵、长矛阵),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防护和战斗力,但也意味着一旦某个点被突破,整个阵型就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瓦解。群体恐慌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染。

4. 后勤与补给的脆弱性:
补给线短且易被切断: 古代军队依赖于随军携带的粮草和沿途征集,补给线一旦被敌人切断,士兵很快就会陷入饥饿和恐慌。
医疗体系的缺失: 没有有效的野战医院、医疗兵、消毒技术。受伤的士兵往往只能在战场上等死,或者被送回后方(如果还能回得去)。这使得每一次伤亡都更加沉重,因为它往往意味着彻底失去一个战斗单位。

总结古代战争的特点: 士气高度依赖于个体心理、指挥官的魅力、以及眼前可见的战友生死。战场本身就是高度血腥和残酷的肉搏,缺乏有效保护和心理疏导,一旦出现突破或大规模伤亡,士兵的个体恐惧会迅速演变成群体性恐慌,导致迅速崩溃。损失百分之一二十,可能就已经是在一个小规模的接触战中,使得队伍的完整性和作战能力锐减,迫使指挥官选择撤退以避免全军覆没。

二、 近代战争的坚韧性:为何可以承受极低伤亡仍坚守?

近代战争(特别是进入火器时代后,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及以后)其作战模式、组织方式和技术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军队对伤亡的承受能力大大提高。

1. 高科技武器与非接触性作战:
火器与远程杀伤: 火炮、步枪、机枪等武器的出现,使得战争从近身肉搏转向了远程对射。士兵的伤亡不再是直接的血腥砍杀,而往往是炮弹爆炸、子弹击中。虽然同样致命,但这种“看不见”的杀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心理上的直接冲击。士兵可能在阵地里被炮弹炸得粉身碎骨,但只要阵地本身还在,其他人可能并未直接目睹惨状。
战壕、工事与机械化防护: 战壕、工事、重型装甲车辆、航空炸弹等技术的发展,为士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防护。即使在激烈的炮击中,只要工事坚固,士兵就可能安然无恙。这种“物理隔离”大大降低了士兵直接面对死亡的频率。
作战区域的扩展与分散: 近代战争的战场范围极大,战线也极其漫长。即使在某个节点遭受重创,整个战线可能依然稳固。士兵的伤亡分布可能更加分散,个别单位的损失不至于立即影响整个战场的态势。

2. 高度发达的后勤与医疗保障:
完善的补给体系: 近代战争的补给线是国家机器运作的体现,铁路、卡车、舰船等确保了弹药、食物、燃料的稳定供应。即使在前线受阻,也能通过多种方式维持。
野战医院与医疗技术: 专业的医疗兵、野战医院、手术、消毒、麻醉、甚至早期抗生素的使用,使得伤员的存活率大大提高。即使是重伤,也有很大机会被救治并送往后方,而不是在原地等死。士兵知道自己受伤后“有救”,这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坚持下去的信心。
伤员的转移与部队的恢复: 受伤的士兵会被迅速后撤,不至于长时间地留在阵地上影响士气。被救治后恢复的士兵甚至可以重新回到战场。这使得部队损失的是“暂时减员”,而非“永久性损失”。

3. 强大的指挥与控制体系(C2):
无线电、电话等通信技术: 现代通信技术使得指挥官能够实时掌握战场情况,并迅速向各个单位传达命令。即使某个前线单位暂时失去联系,后方也能很快了解情况并作出反应,而不是像古代那样陷入完全的黑暗。
标准化训练与严明纪律: 近代军队通过严格、科学的训练,建立了高度的专业性和纪律性。士兵的服从性、团队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都经过了系统性的培养。即使在极端环境下,也有专业的训练来应对。
心理战与宣传: 国家机器通过宣传、电影、教育等方式,塑造士兵的爱国情怀、英雄主义,并进行心理疏导和战前动员。士兵作战不仅仅是为了身边的战友,更是为了国家、民族、理想,这是一种更宏大、更抽象的凝聚力。

4. 战争形态的变化与战术的演进:
阵地战与消耗战: 许多近代战役(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成了漫长的阵地战和消耗战。在这种模式下,双方都承受着巨大的伤亡,但为了战术或战略目标,部队需要坚持,因为一旦阵地失守,可能会导致连锁反应。
个体战术的优化: 掩护射击、火力压制、交替前进等战术的出现,使得士兵在前进或坚守时能够相互支援,降低个体暴露的风险。

为什么个位数伤亡仍坚守?

“坚守”的意义不同: 在近代战争中,一个阵地可能由数百甚至数千名士兵防守。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个位数(比如5个)士兵阵亡,而其他人都完好无损或只是轻伤被撤下,那么这个阵地依然拥有绝大多数的兵力和火力。
局部与整体的平衡: 整个战线可能长达数百公里,一个几百人的阵地承受几个人伤亡,相对于整个战线的规模微不足道。除非这几个人是关键的指挥官或技术兵,否则整个战线不会因为这点损失而动摇。
信息不对称与心理韧性: 由于通信发达,指挥官可能知道伤亡数字很低,并有信心通过后备力量或炮火支援来维持。士兵自身也经过训练,知道个人伤亡是战争的“成本”,但只要整体防线没有被突破,只要还在执行命令,他们就会继续坚守。
“战损比”概念: 近代战争的指挥官会权衡战损比,只要我方伤亡低于对方,或者我方付出的代价能够换取战略目标,就值得坚持。个位数的伤亡,意味着战损比极低,坚持的合理性非常高。

举例来说:

设想一个拥有1000名士兵的营,负责防守一个关键的村庄。如果发生战斗,但炮火和步枪火力只是零星地落在阵地上,最终只有5名士兵牺牲,20名士兵受伤(其中大多数可以被送往后方救治),那么这个营仍然有近975名健康的士兵可以继续作战,并且拥有村庄的工事作为掩护。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坚守,而且坚持下去是大概率的胜利。

对比古代,如果一支由1000名士兵组成的军队,在冷兵器时代进行肉搏战,由于没有有效的防护和医疗,如果50人(即5%)阵亡,可能意味着阵线前方有许多士兵已经受伤或被杀伤,近战部队的锋芒已经大大削弱,士气也因为眼前血腥的景象而受到严重影响。如果这时敌军发起冲锋,这支部队很可能就会因为士气崩溃而溃散。

总而言之,近代战争能够承受极低的伤亡率依然坚守阵地,是技术进步(远程武器、防护工事)、组织优化(后勤、医疗、通信、训练)、以及战争形态的根本性改变(非接触、分散化、消耗战)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使得个体士兵的生存概率大大提高,军队整体的韧性和持续作战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从而能够以一种与古代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应对战场上的损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沥屎学家们个个表演的这么尬,真的好么?


题主问了两个脍炙人口的战例,咋没见你们针对这两个栗子发发言啊

某些高赞回答BB那些又古代又现代的,跟题主的栗子有关系吗?

强行为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结论加戏,也是醉了


题主大概是Sabaton乐队的歌迷吧……

但是波兰军队成功阻挡了德军三天

德军主要是被纳雷夫河还有北边的维斯瓦河阻挡了两天

波兰这点人的外围阵地从下午6点开始打,一打就撤回去了

为啥是下午6点呢?因为德军几个团长根本就不知道要继续进攻

当天早上北边的步兵就报告说,进攻成功了

古德里安一看,河是过去了,但是说好的进攻呢?

而且只有人过去了,重装备和坦克还在原来的地方撂着

古德里安一问,才发现他们居然都不知道要进攻,估计就是拿下了河滩的阵地

古德里安也很不爽,就亲自带着团长往波兰阵地方向走

什么时候波兰人开火了,就画个线,让他从这条线开始准备进攻

但是总得弄点坦克来,古德里安又跑到装甲团去

一看他们的桥也没搭好,直接下令用船渡河,下午才拿下外围阵地,第二天上午就彻底拿下了

古德里安事后也抱怨,这几个指挥官要是不出岔子,本来早上就能打完的


另外多说一句,德军之所以从这里进攻,是因为德军发现这里是波兰防线的薄弱点

但是从某些描述看来,这又好像是一个坚固的筑垒群

有人也指出来,某些人说“阵地中心有20个碉堡”——这显然不是薄弱防线

但其实只有3个,整个阵地也一共只有7个碉堡,前面五个后面俩

所以说参战的德军也其实只有那一下午坐船过了河的,还有第二天到的工兵

至于具体多少人,就不知道了


第二件事怎么说呢

后人对他们的称颂

主要是因为他们把桥炸了(相比之下,法军最无能的地方莫过于此)

“坚守阵地”这一点的作用比较小

而且,比利时军队当时的焦土做法,怎么说呢,经常(always)把自己的电话线给炸了

所以我们不知道具体原因啊,这只是个猜测,为什么他们没接到撤退命令呢?


当然,在这两个栗子里

“战死至个位数”应该不存在

所以题主的栗子既然举的有问题,所以这个结论就要商榷一下

有些答主也说了,这个结论显然有问题

近代战争发生过,有别的栗子,古代战争也有

至于多少的问题,都很少,也不能说是近代多古代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