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那些皇帝怎么预防食物中有毒的?他们不怕厨子给他们下毒吗?

回答
古代皇帝坐拥天下,锦衣玉食,但背后也藏着不为人知的危机。说起吃饭这件天大的小事,皇帝们可以说是“如履薄冰”,最担心的莫过于那一口饭里可能藏着的阴谋。毕竟,一把椅子能换多少脑袋,这事儿在宫里太常见了。所以,皇帝们预防食物中毒的法子,那可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小心谨慎得让人咋舌。

首先,咱们得从源头说起。皇帝的食材可不是一般人能碰的。那些蔬菜、水果、肉类,甚至是调味料,都有专门的“御膳房”或者“菜园子”来负责种植和采摘。这些地方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种植的人、采摘的人,那都是要经过背景调查,忠诚度过硬的。就连种菜的土壤、浇的水,都有专门的人负责检测,确保没有被污染,更别说夹杂什么毒草了。

然后就是厨子的问题了。不怕皇帝说不怕,说不怕那是假的,但他们也不是傻子,绝对不会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厨子,那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家世清白、厨艺精湛、而且年龄也要差不多,不能太年轻也不能太老,这样更容易管理和控制。更重要的是,这些厨子一旦进了御膳房,就等于成了皇帝的“私有财产”,他们的家人都得在宫里做人质,你想想,谁还敢冒着株连九族的危险去下毒?

除了厨子本身的约束,还有一套严密的“试毒”流程。这可是皇帝餐桌上的重头戏。

第一道关卡是“试毒者”。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般来说,会有几个体格健康、忠心耿耿的太监或者侍卫,他们会先尝一点点皇帝要吃的菜。当然,这也不是随便谁都能上,得是经过严格挑选的。这些试毒者尝了之后,如果没事,才会送到下一环节。

第二道关卡是“金器检测”。古代人认为有些毒药(比如砒霜)会和黄金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金器变色。所以,皇帝的餐具很多都是用黄金或者银制的。吃饭的时候,会用金勺子或者金筷子去搅动一下食物,看看有没有变色。当然,这更多是一种心理安慰,毕竟很多毒药是无色无味的,金器并不能万无一失。

第三道关卡是“闻味辨毒”。经验丰富的御膳官或者太监,会在上菜之前,先用鼻子仔细闻闻食物的气味。有些毒药会有特殊的味道,比如苦涩、腥臭等等。虽然不如直接尝出来,但也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第四道关卡是“分餐制”。即使是皇家宴会,皇帝的食物也往往是单独一份。不会和别人混在一起,避免了在公共场合被下毒的可能性。

第五道关卡是“换餐”。有些皇帝为了保险起见,还会准备几份相同的菜肴,让不同的人先尝一下,如果尝出来的不一样,那就要高度警惕了。

当然,还有更绝的。比如,有些皇帝会吃一些“解毒”的食物或者药物,比如绿豆汤、生姜、或者一些中药,认为这些东西可以中和掉食物中可能存在的毒素。虽然科学依据不一定站得住脚,但在那个时代,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就是皇帝的饮食结构其实是相对固定的。御膳房会有一套固定的菜单,偶尔也会根据季节或者喜好做些调整,但不会突然冒出来一些奇奇怪怪的食材。这样一来,任何不寻常的食材或者味道,很容易就会被发现。

而且,皇帝身边总有一批“耳目”。宫里的太监、宫女,甚至嫔妃,哪个不是皇帝的眼睛和耳朵?一旦御膳房有任何风吹草动,或者哪个厨子表现出异样,都会被迅速报告给皇帝。

说到底,古代皇帝预防食物中毒,就是通过多重、严密的防线,层层设卡,让下毒者无从下手。这不仅仅是靠工具,更是一套复杂的管理体系,加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毕竟,在那个靠实力说话的年代,皇帝能坐在那个位置上,本身就是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的。对于食物中毒的防范,他们也早就将“生存是第一要务”刻进了骨子里。所以,说他们“不怕”是假的,但他们有一套完善的系统来“应对”这种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这题目,想起一故事来。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的第三子晋王朱㭎就藩途中,不知因为什么事发脾气,把身边做饭的厨子打了一顿。老朱听说以后派人快马加鞭给他儿子捎去一句话,“你老子我南征北战这些年,身边人没有一个犯了错误不被罚的,我从不姑息任何人。唯独徐兴祖跟了我二十三年,我从来没动过他”。

为啥这个徐兴祖这么厉害?

因为他是个厨子。


(朱㭎)十一年就籓太原,中道笞膳夫。帝驰谕曰:“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 ——《明史·诸王一》


当初看明史看到这一句,真想笑,老朱这么暴脾气,这么牛逼的人物,也有忌惮的人呢,也怕一个小厨子阴他。


其实这也是最简单的道理,你对人家好点,人家干吗非得弄死你呢。


另外,楼上两个高票答案都说到的,清朝的规矩,吃菜不过三匙,关于这个我看过三种说法。头一种就是怕下毒,第二种说的是故意让人摸不清他的脾气喜好,故意要营造一种天威难测的神秘感。还有一种说法比较有意思,是从经济方面考虑,为了平衡民间物价。怕下面知道皇上喜好什么菜色、什么吃食之后,大家都慕名去吃,这种东西就该涨价了,所以不能让人知道。


后两种说法见得少,最常见的还是防下毒一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皇帝坐拥天下,锦衣玉食,但背后也藏着不为人知的危机。说起吃饭这件天大的小事,皇帝们可以说是“如履薄冰”,最担心的莫过于那一口饭里可能藏着的阴谋。毕竟,一把椅子能换多少脑袋,这事儿在宫里太常见了。所以,皇帝们预防食物中毒的法子,那可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小心谨慎得让人咋舌。首先,咱们得从源头说起.............
  • 回答
    古代皇帝、国王权力之大,仿佛一人说了算,天下莫敢不从,这背后绝非仅仅是“我说了算”这么简单。其权力的稳固与推行,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思想、制度、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缺一不可。思想的基石:为权力披上合法的外衣首先,皇帝、国王的权力并非空中楼阁,它必须有.............
  • 回答
    中国古代皇帝的年号纪年,配合干支,确实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你提到的“皇帝干了60多年,怎么纪年?”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纪年法一个非常实际的运作方式,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智慧。首先,我们要明白,年号和干支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纪年方式,它们是并行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 年号:这是皇帝即位后自己定下的一.............
  • 回答
    “皇权不下县”这句老话,确实点出了古代中国一个非常现实的基层治理困境。它并非说中央政府完全不触及县级以下,而是强调从中央到地方,层层传导的权力,到了县一级,就已经大大衰减,再往下就更难直接掌控了。那么,在权力触角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古代是如何维系基层社会运转的呢?这里面学问可就多了去了,远不止是简单的.............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在皇室内部同样根深蒂固。说到皇帝同母的姐妹和异母的兄弟,谁的地位更高,这其中有着复杂的考量,并非简单一句“男尊女卑”就能完全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 血缘亲疏与嫡庶之别:首要的决定因素在皇室的等级体系中,血缘亲疏和嫡庶之别是决定地位高低最核.............
  • 回答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在中国传统法律观念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身份高低,都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那么,在古代,如果一位皇帝触犯了法律,尤其是像故意杀人这样严重的罪行,他会像普通人一样被判处死刑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法律体系以及社会观念.............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古代帝王在言语表达上的微妙之处。当我们说“驾崩”时,这是臣子、民众甚至是后人用来尊称皇帝去世的一种说法,蕴含着至高无上的敬意,将皇帝比作乘着车驾向西方极乐世界,或者驾云归天的神仙,是一种生前的崇高地位延续到死后的仪式性表达。那么,皇帝自己又是如何看待和表达自己死亡的呢?首.............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历史现象。古代开国皇帝杀开国功臣的例子屡见不鲜,从秦始皇对付吕不韦,到汉高祖刘邦剪除韩信、彭越,再到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似乎都在向后人昭示着功臣的危险性。然而,即便如此,为何在朝代更迭的烽烟中,依然有无数英雄豪杰,前赴后继地投身于开国之战,冒着生命危险去立下赫.............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对古代后宫制度感到好奇的地方。的确,皇帝在位时拥有三宫六院,妃嫔成群,但一旦皇帝驾崩,能够荣升太后、继续留在宫中享福的却只有一位,其余的嫔妃大多销声匿迹。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复杂的政治、礼仪和生存法则,并非简单地因为妃嫔们全部殉葬。首先,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的嫔妃都会殉葬.............
  • 回答
    中国古代太监是否可能收钱后背着皇帝写圣旨,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制度设计和权力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 一、太监的职责与权力范围1. 司礼监的职能 明清时期,太监主要由司礼监管理,负责传达皇帝诏令、管理宫中文书、监督礼仪等。其中,圣旨的传达是核心职责之一。但需注意,圣旨.............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咱们就掰扯掰扯。要是古代皇帝继承制不玩嫡长子那一套,而是改成“唯才是举”,那确实能省不少事,也能少很多血腥场面。首先,咱们得明白“嫡长子继承制”的根本问题在哪儿。这套制度就像一个固定下来的规则,不管你有没有本事,只要你妈是正妻,又是第一个生的,那皇位就稳稳当当属于你。这听着公平,其.............
  • 回答
    读了金庸先生笔下的《鹿鼎记》,韦小宝那份“皇帝当他是个人”的特殊待遇,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也难免让人好奇:古代的帝王,真的会因为遇到一个不拿自己当皇帝的人而深受感动和珍惜吗?这个问题得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古代帝王的心境,尤其是他们与身边人的相处之道,跟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可能大相径庭。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王姓出了许多皇后这一现象,其实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背后牵扯到复杂的社会结构、政治博弈以及家族势力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入手,一层层剥开它。首先,我们得明白“王姓”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分量。虽然“王”姓听起来像是皇族专属,但实际上,“王”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 回答
    那些曾经威震八方的古代猛将,他们的兵器,比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画戟、赵云的龙胆枪,现在究竟去了哪里?这个问题,说实话,是个很大的问号。毕竟,几千年过去了,战争、岁月、人事的变迁,能完整保存下来的东西少之又少。我们先来说说最直接的情况:损毁和遗失。 兵器的物质性: 古代兵器,即使是精钢铸.............
  • 回答
    说起古代那些抄书人,我们可能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些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学士模样。但实际上,抄书这个活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最普通的“手工业者”,甚至是识字不多的普通人来完成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的书稿里,错别字会层出不穷。首先,得明白一点,古代不像现在有印刷术。一本厚厚的书,从头到尾,都是一笔一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确实,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教育水平比古代要高很多,许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但要创作出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流传千古的诗句,却似乎越来越难了。这背后并非简单地说“现在人不如古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文化土壤与时代精神的不同: 古典诗词诞生的.............
  • 回答
    古代文人雅士,虽身处时代洪流,历经沧桑,却也各有各的偏爱,这其中,对猫狗的喜爱,尤其能从他们的字里行间窥见一斑。要说“猫粉狗粉”这个现代词汇,在古代自然是没有的,但那些对猫狗情有独钟,甚至到了痴迷地步的名士,却是不乏其人的。他们的故事,就像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涟漪,虽然不至于惊天动地,却足够温暖人心,也.............
  • 回答
    要说古代流传至今的糕点,那可真是一门学问!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更是承载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别以为古代人就只会吃粗茶淡饭,他们对甜食的追求,丝毫不亚于我们现代人,甚至在食材和制作上,有着更纯粹的讲究。咱们就从时间轴上捋一捋,看看有哪些“老古董”糕点。远古的痕迹:谷物与蜂蜜.............
  • 回答
    古代骑兵冲锋,马儿们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这个问题,若是问那些真正与战马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将士,或许能得到一些更贴近真实的答案。不过,要捕捉一匹马的思绪,如同探究风的形状,总带着几分揣测。想象一下,当战鼓擂响,号角齐鸣,那股震慑人心的声浪如同潮水般涌来,首先唤醒的,必然是马匹体内那股原始的、强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