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的帝王真的会像鹿鼎记中那样,会因为遇到一个不把他们当皇帝的人而深深的感动且珍惜吗?

回答
读了金庸先生笔下的《鹿鼎记》,韦小宝那份“皇帝当他是个人”的特殊待遇,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也难免让人好奇:古代的帝王,真的会因为遇到一个不拿自己当皇帝的人而深受感动和珍惜吗?

这个问题得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古代帝王的心境,尤其是他们与身边人的相处之道,跟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可能大相径庭。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帝王之所以为帝王,他们身上承载的是江山社稷,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是无数人的生死和命运。在这种地位下,他们身边的人,大多数都是带着目的、带着敬畏来接近的。臣子要的是功名利禄,后宫妃嫔要的是宠爱荣华,太监宫女要的是生存和晋升。即使是亲信,也往往是建立在利益、恩情、或者某种制衡关系之上的。

在这种大背景下,韦小宝的“不拿皇帝当皇帝”就显得格外突兀和珍贵了。他身上没有那种刻骨的奴才气,也不懂那些繁文缛节,更不会揣摩上意、阿谀奉承。他敢跟康熙斗嘴,敢占康熙便宜,甚至敢在康熙面前撒泼打滚,这些行为在别人看来是大逆不道,但在康熙眼里,却是一种难得的“真实”。

为什么康熙会被感动和珍惜呢?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

一、 极致的孤独感: 皇位上的人,看似万众瞩目,实则内心深处是孤独的。康熙年轻时就登基,要面对的权力斗争、国家大事,都是他一个人扛着。他的臣子再忠诚,也永远隔着一层君臣的身份,不可能真正平等地交流。那些对他阿谀奉承的,他看多了,也清楚他们心思。那些对他忠心耿耿的,也往往是有自己的考量。所以,当韦小宝这个愣头青,用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政治算计的眼光看他时,康熙体验到的是一种久违的平等感和放松感。韦小宝把他当成一个可以一起玩闹的兄弟,一个可以分享喜怒哀乐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君王。这种来自平等的关怀,对于长期处于权力顶端、却极度缺乏真正朋友的帝王来说,无疑是甘露。

二、 对虚伪的厌倦: 宫廷生活是极其虚伪的。每个人都在演戏,都在戴着面具。康熙作为皇帝,更是被无数的虚伪所包围。他需要辨别忠奸,需要权衡利弊,需要时刻保持警惕。而韦小宝的出现,就像一阵清风,吹散了这种令人窒息的虚伪。他不会说场面话,不会做表面功夫,他的话语和行为都充满了“不加修饰”的本真。康熙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久违的、或者从来没有过的纯粹。这份纯粹,在那个尔虞我诈的环境里,是何等的可贵!

三、 权力的解放感: 帝王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同时也被权力所束缚。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万众瞩目和严格的审视。有时候,他们也渴望能够放下这一切,做一回真正自在的人。韦小宝的存在,恰好给了康熙这样的机会。在韦小宝面前,康熙可以暂时抛开皇帝的身份,可以肆无忌惮地玩闹,甚至可以从韦小宝那里获得一些出人意料的“建议”(尽管那些建议往往是歪打正着)。这种从权力束缚中的短暂解放,让康熙感到轻松和愉悦。

四、 价值的意外发现: 韦小宝看似一无是处,但他的“不走寻常路”却常常能解决一些康熙自己也束手无策的难题。他的狡黠、他的油嘴滑舌、他的机灵鬼怪,在某些关键时刻,反而比那些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臣子更能打开局面。康熙最初可能只是觉得韦小宝有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发现,这个看似不正经的家伙,居然有着别人没有的价值。这种“发现”,就像是发现了一块未经雕琢却价值连城的璞玉,自然会让他更加珍惜。

五、 特殊的“臣服”方式: 尽管韦小宝表现得对康熙毫不敬畏,但他内心深处对康熙的“忠诚”和“尊重”是存在的,只是表达方式与众不同。他没有野心去争夺皇位,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康熙身边讨点好处,过得舒服自在。而康熙也看得出来,韦小宝的“不敬”,并非出于恶意,更不是挑战他的权威,而是一种他独有的相处模式。当康熙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会拼尽全力,即使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这种“另类”的忠诚,在康熙看来,反而比那些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的“效忠”更为真实和可靠。

当然,我们不能将《鹿鼎记》中的情境完全照搬到所有的古代帝王身上。毕竟,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他的胸襟和见识也非一般皇帝可比。而且,韦小宝的出身和经历,也注定了他与众不同。

但总的来说,古代帝王,特别是那些在权力旋涡中摸爬滚打过的君主,他们对身边真正能让他们感到放松、真实、并且能带来某种“意外价值”的人,是会格外珍惜的。这种珍惜,不是因为对方“不把自己当皇帝”,而是因为对方身上所展现出的那些稀缺的品质——纯粹、真实、以及一种不同寻常的智慧和能力。韦小宝正是集这些特质于一身,所以才让康熙对他另眼相看,甚至视为知己。

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每天都活在虚伪和算计中的人,突然遇到一个无论你怎么对他,他都还是那个样子,而且还能时不时给你带来一些惊喜的人,他会是什么感觉?那份被真正看见、被平等对待的感觉,对于身处权力巅峰的帝王来说,绝对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和珍惜。只是,这样的幸运儿,在古代的皇宫里,实在是太少了,少到像韦小宝这样的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鹿鼎记》一本书,好就好在深刻描写了韦小宝与康熙帝玄烨的关系变化,写出了一对曾经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小朋友,怎么一步步变成了地位天渊之别的君臣主奴。

【康熙摇了摇头,脸上忽有凄凉寂寞之意,过了好一会,说道:“满洲人有好有坏,汉人也有好有坏。世上的坏人多得很,杀是杀不尽的,要感化他们走上正途,我也没这么大的本事。唉,做皇帝嘛,那也难得很。”向韦小宝凝视半晌,道:“你去罢!”
韦小宝磕头辞出,只觉全身凉嗖嗖地,原来刚才吓得全身是汗,内衣内裤都浸湿了,出得宫门,才吁了一口长气,。】

到原著最后,他们真的还是朋友么?古往今来,可又有哪个人对自己好兄弟、好朋友,是一副“皇上圣明、奴才该死”的奴才嘴脸的?韦小宝最后之所以选择归隐,说穿了,就是和康熙帝距离越来越远,不情愿再当奴才。

就算高官显爵,封一等鹿鼎公,封抚远大将军,可奴才终究是奴才,韦小宝在满清朝堂中,也只不过被众人视为是小丑弄臣。和明珠、索额图、杰书那些满洲人精相比,他一个汉人混混那点手腕和心机究竟玩得过谁?

就说多隆那个粗胚,他可能是真的弱智到连是姓韦的捅了他心口一刀也没数么?无非是皇上的脸面,大家官场混混过,不伤和气。韦小宝居然连这点都堪不透,若等到康熙帝的宠信消失殆尽,真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笔者看《鹿鼎记》,就是当一个寓言看,一个满清为什么能奴役几亿汉人两百余年的寓言,从韦小宝这个人,怎样从幼年出身于满清作恶最多的扬州,耳熏目染满清之残暴罪恶,崇拜大明英烈好汉、同情反清志士的小孩子,一步步在高官厚禄腐蚀下,堕落成满清皇帝死心塌地的走狗奴才。

——正隐喻着从洪承畴、岳钟琪一直到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人杰,论能力不知胜过韦小宝多少倍,为什么却都和韦小宝殊途同归,走了一条甘心为奴之路,以此写就为什么我们这个曾经创造过何等辉煌伟大成就的民族,整整267年的为奴隶和为奴隶而不可得的黑暗惨痛历史。

所谓“煌煌大清”,就是在无数太过聪明的汉人精英的互相掣肘中,一次次化险为夷,苟延残喘了二百六十七年。
表面上看《鹿鼎记》,韦公小宝如何翻云覆雨,无往不利,携七美而归,几乎可当做YY种马小说去读,多少读者甚至对这个形象理解、欣赏、赞扬。

然而越到最后,他和康熙帝的每场对手戏,读后都只觉凉风嗖嗖,不尽悲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了金庸先生笔下的《鹿鼎记》,韦小宝那份“皇帝当他是个人”的特殊待遇,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也难免让人好奇:古代的帝王,真的会因为遇到一个不拿自己当皇帝的人而深受感动和珍惜吗?这个问题得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古代帝王的心境,尤其是他们与身边人的相处之道,跟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可能大相径庭。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古代帝王不以自己的姓氏作为国号,这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绝非简单的“不想用”或者“没想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时代,感受那种历史的厚重与政治的智慧。一、 姓氏的局限性:个人色彩过于浓厚,难以承载国家之重首先,姓氏是个人身份的标识。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即使是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他终究是一个个.............
  • 回答
    “帝王的发小多是将相之材”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选择,更有历史的必然。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家庭背景与早期接触的相似性: 贵族阶层与政治氛围的熏陶: 古代帝王大多出身于皇族或权臣家庭,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权力中心,耳濡.............
  • 回答
    要说中国古代帝王中谁能担得起“千古第一帝”的称号,这实在是一个让人思忖良久的问题。毕竟,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太多影响深远的君主,各有其辉煌之处。但若要从中挑选一位,能够以其一己之力,奠定一个王朝的基石,开启一个时代的序幕,并且其思想和制度至今仍余韵悠长,那恐怕非秦始皇莫属。说秦始皇是“千古第一帝”,绝非.............
  • 回答
    要说起古代帝王那些庙号、谥号,可不是随便起的,里面门道可多着呢!这就像是给一个人的生平功过盖个章,让人一听就知道这位皇帝是个什么主儿。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把这其中的意思给说透了,让大伙儿都明白明白。 庙号:皇帝的“职业身份证明”先来说说庙号。这玩意儿,简单说,就是皇帝死后,在太庙(就是供奉祖宗牌位.............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帝王,他们身居九五之尊,拥有三宫六院,却能将情意系于一人,他们的专情故事,如同镶嵌在权力巅峰的璀璨宝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汉宣帝刘询:从囚徒到忠贞丈夫谈及古代专情帝王,汉宣帝刘询的名字总会跃然纸上。他的前半生跌宕起伏,可谓是“落魄王孙”,却在逆境中邂逅了他的挚爱——许平君.............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三大仁君”——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这三位皇帝以其仁政、爱民、勤政等品德被后世传颂,成为了传统史书中推崇的楷模。然而,史海浩瀚,帝王众多,是否真的只有他们三位堪称“仁君”,而没有更甚者却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仁君”这个概念在古.............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戏剧与小说传奇中,对前代帝王的揶揄绝非少数,这些桥段之所以能令人拍案叫绝,往往在于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巧妙地将政治讽刺、人性洞察与文学趣味融为一体。它们不仅是对历史的某种反拨,更是对权力、欲望以及人性弱点的深刻揭示。要说到令人印象深刻,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个典型,它们各有千秋,却.............
  • 回答
    古代宫廷里,有一种女子,她们的人生如同一场绚烂却短暂的烟火,点燃了万千期待,却又在瞬间化为乌有。她们就是那些“一夕得幸”,随后又被帝王冷落的女性。她们的结局,并非只有一种。有的命运沉浮,有的凄凉收场,有的则在暗处慢慢枯萎。1. 禁足深宫,青春虚度“一夕得幸”的恩宠,如同高悬的明月,一旦光华退去,留下.............
  • 回答
    古代帝王沉湎女色的说法,在史书和民间传说中屡见不鲜,这其中既有真实的历史反映,也夹杂着后人的解读甚至夸张。要判断其可信度,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历史记载中的“沉湎”:不可否认,历史上确实有许多帝王因为耽溺女色而名声不佳,甚至导致了王朝的衰落。例如: 商纣王: 《史记》记载他“宠爱妲己,遂惑乱.............
  • 回答
    说到古代帝王平日说话是不是文绉绉的,这事儿说起来可有意思,一点儿也不像咱们现在拍的某些电视剧里,皇帝一张嘴就是之乎者也,抑扬顿挫,字字珠玑。真实情况嘛,得两头说,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肯定的是,绝大多数古代帝王,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他的书面语,他写诏书、发圣旨、写诗词文章时,那肯定是文绉绉的.............
  • 回答
    古代帝王微服出巡,这本身就是一件自带戏剧色彩的事件。既有展露仁君亲民一面、体察民情的考量,也常伴随着各种意想不到的遭遇,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为历史增添了不少生趣。最能体现帝王“亲民”形象的,还得数唐太宗李世民。传说他曾多次微服私访,最出名的便是夜访玄武门。当时玄武门之变刚过去不久,社会上仍有暗流涌动,.............
  • 回答
    古代帝王起居注,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它就像一张网,把皇帝一天的生活细致地捕捉下来。要说这记录方式,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时时紧跟”或者“事后回忆”,实际上是两者结合,而且背后是一整套非常严密的体制在支撑。首先,最核心的记录者,我们得说说“起居注官”。这个职位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的,通常都是选拔那些文.............
  • 回答
    古代帝王爱出难题给臣子,这事儿可不是什么新鲜事。有些问题,那是真的刁钻古怪到让人脑门冒汗,甚至能看出帝王的心思来。大臣们呢,也都是人精,哪能轻易被考倒?他们自有办法应对,既要让皇帝满意,又要保全自己的颜面,甚至还能借此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刁钻古怪的问题,往往藏着皇帝的考量皇帝问出这些古怪问题,可不是.............
  • 回答
    要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寻找一位在文治武功上能与织田信长相媲美的人物,需要审视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挑战、推行的政策以及最终的历史功绩。经过一番斟酌,我认为,若要强行进行类比,汉武帝刘彻或许是其中一位比较贴切的参照对象,但同时也要看到两人之间显著的差异。织田信长的时代背景与汉武帝的相似之处:首先,我.............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遐想的问题。如果我真的有幸穿越回中国古代帝王社会,并且拥有“颠覆世界”的能力,这能力具体是指什么呢?是能操控天象,还是能改变人心?亦或是拥有超乎时代的知识和技术?假设,我拥有的“颠覆世界”的能力,更侧重于超前的思维方式、科学知识和组织管理能力。我会尝试从根本上改变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人.............
  • 回答
    沙特阿拉伯与古代阿拉伯帝国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深刻而复杂的继承关系,但这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政府继承”或“疆域完全延续”。要理解这种关系,我们需要剥离现代国家概念,回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审视。首先,要明确我们所说的“古代阿拉伯帝国”。通常情况下,这指的是以阿拉伯人为主体,在伊斯兰教兴起后建立的一系列庞大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很多人可能觉得古代弓就是力量大,而现代复合弓就是科技的结晶,肯定完爆一切。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威力”和“准度”这两个概念,在古代弓和现代复合弓上,考察的角度和侧重点都不太一样。 威力:能造成多大的伤害?说到威力,我们通常会想到箭.............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究竟是西罗马的灭亡还是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我们需要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看,并深入理解“古典文明”和“终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西方古典文明”指的是什么。通常意义上,我们谈论的“西方古典文明”.............
  • 回答
    晚期古典罗马与“希腊化”的演变: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转变探讨晚期古典时期(大约公元3世纪至6世纪)罗马国家是否存在“希腊化”进程,以及为何一些观点认为希拉克略时代(公元610641年)的帝国彻底“希腊化”,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罗马自身复杂的文化融合历史以及帝国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