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的三纲五常里边没有“官为民纲”和“兄为弟纲”?

回答
古代的三纲五常之所以没有明确提出“官为民纲”和“兄为弟纲”,主要原因在于这八个字所代表的关系,在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中,已经以更普遍、更核心的方式包含在三纲五常的框架之内,并且有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逻辑。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三纲五常是什么: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古代社会最核心的伦理原则,强调了社会等级和家庭秩序中的支配与从属关系。
君为臣纲:君主是臣下的首领和依靠,臣子必须忠诚于君主。
父为子纲:父亲是家庭的权威和依靠,子女必须孝顺父亲。
夫为妻纲:丈夫是家庭的中心和依靠,妻子必须顺从丈夫。
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家推崇的五种道德品质,是维系社会和谐与个人修养的基本原则。
仁:爱人,仁爱之心。
义:适宜,合宜的行为规范。
礼:行为规范,礼仪。
智:明辨是非,智慧。
信:诚实,守信用。

现在,我们来详细分析为什么没有“官为民纲”和“兄为弟纲”:

一、 “官为民纲”为何不独立成纲

“官为民纲”的概念,在古代的社会结构下,实际上已经被“君为臣纲”所涵盖和解释了。具体原因如下:

1. “君为臣纲”的普适性与层层推演:
“君为臣纲”最初强调的是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政治伦理。然而,在古代高度集权和等级森严的社会中,这种“纲”的逻辑可以被层层推演到各个层级。
君主官员关系:君主是最高的“君”,官员是君主的“臣”。
中央官员地方官员关系:中央的达官显贵,相对于地方官员而言,也可能扮演着“君”的角色,而地方官员则处于“臣”的地位。
官员百姓关系:虽然没有直接说“官为民纲”,但从“君为臣纲”的逻辑延伸下去,官员是君主的代理人,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具体执行者。君主依靠官员来统治百姓,官员的职责就是协助君主管理好人民,维持社会秩序。
在古代的理念中,官员的权力来自于君主,官员对百姓的统治也带有“君主意志”的色彩。因此,官员对百姓的管理和约束,被视为君主权力在地方的延伸,属于“君为臣纲”的逻辑范畴,而非独立于此的“官为民纲”。

2. 儒家强调“德治”而非简单的权力支配:
虽然三纲强调的是一种支配关系,但儒家更强调的是“德治”和“礼治”。理想的官员应当是“为政以德”,是以仁爱、公正的态度来治理百姓。
如果将“官为民纲”独立出来,可能更偏向于一种纯粹的权力压迫关系,而这与儒家倡导的“仁民爱物”的政治理念有所出入。官员的“纲”在于“为君分忧”,在于“治理百姓”,其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和社会的整体秩序,而不是官员个人的绝对支配权。
五常中的“仁”、“义”、“礼”等,正是规范官员行为的要求。官员应该“仁”于民,对百姓有仁爱之心;应该“义”以待民,公平公正;应该“礼”于民,以礼貌谦逊的态度与百姓打交道。这些都是对官员如何“为民纲”的道德要求,但这些道德要求是通过“五常”来体现,而不是通过一个单独的“纲”来定义官员的地位。

3. 社会秩序的内在逻辑:
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宗法制度为支撑。君主臣民的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构成了社会最基础和最稳定的三个支柱。
官员的职责是维护这些基本秩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的治理。他们的统治和管理是建立在君主赋予的权力和社会现有等级秩序之上的,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与君主并列的“纲”。

二、 “兄为弟纲”为何不独立成纲

“兄为弟纲”的概念,在古代社会中同样存在,但它被更广泛地包含在“父为子纲”和“五常”(尤其是“悌”)的框架内。

1. “父为子纲”的延伸与宗法制的体现:
在传统的宗法制度下,兄长作为父亲的继承人,承担着延续家族血脉、管理家庭事务的责任。在父亲不在或年幼时,兄长往往要承担起“父”的角色,照顾弟妹。
因此,“兄爱其弟,弟敬其兄”在伦理上是符合“父子之道”的延伸的,这是一种同气连枝的家族情感和责任。兄长的管教和照顾,可以看作是父亲责任在兄长身上的体现。
然而,兄长毕竟不是父亲,其权威来自于血缘的自然继承和在家庭中的辈分,而不是像君主那样来自于政治权力,或像父亲那样来自于生育和绝对的家庭权威。因此,这种关系虽然重要,但不如君臣、父子、夫妻那样具有 foundational 的、具有国家层面的意义,因而没有被列入“三纲”的核心位置。

2. “悌”作为五常之一的涵义:
儒家将“悌”列为五常之一。“悌”指的是尊敬兄长,友爱弟妹。
“悌”的内涵包括了兄长对弟妹的关爱、引导和责任,也包括了弟妹对兄长的尊敬和服从。可以说,“悌”就包含了“兄为弟纲”的大部分精神。
如果将“兄为弟纲”单独列出,可能会显得重复,或者将“悌”的内涵过于局限在兄长对弟妹的支配上,而忽略了弟妹应有的尊敬和友爱,这也不符合儒家强调的互惠和德行的完整性。
将“悌”作为五常,更能体现出这种亲情关系中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强调的是一种相对平等和尊重的互动,而非单向的支配。

3. 等级的有限性:
兄长对弟妹的“纲”是基于血缘和年龄的自然秩序,这种秩序在家庭内部有效,但其效力范围和政治影响远不如君臣关系。
古代社会需要的是维护国家机器运转和整体社会秩序的伦理规范,而君臣、父子、夫妻这三对关系,直接关联着政治统治、家庭结构和人口繁衍,它们构成了社会秩序的三个最基本且最关键的支点。
兄终弟及(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家族传承的模式,但它不是普遍的社会政治统治模式,其“纲”的意义相对较弱。

4. 历史的形成过程:
“三纲五常”的概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儒家学者的阐发。汉代董仲舒的“三纲”说对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强调其重要性。而“五常”则更加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道德修养。
“三纲”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当时社会结构和政治需求,强调的是稳定统治秩序和维护社会基本结构。虽然兄友弟恭是重要的社会伦理,但它被更广泛的社会价值体系所包含和规范。

总结来说:

“官为民纲”不独立成纲,是因为官员的治理责任和权威,在古代被认为是君主权力的延伸,属于“君为臣纲”的逻辑范畴,并且官员的行为更应遵循“五常”的道德规范来“仁”于民。
“兄为弟纲”不独立成纲,是因为这种关系在宗法制度下被看作是“父为子纲”的延伸,并且其精神已包含在“五常”之一的“悌”中,强调的是血缘亲情中的互敬互爱和责任,其社会层面的“纲”的性质不如前三者突出。

“三纲五常”的形成,是古代社会对政治统治、家庭结构和基本社会秩序进行高度凝练和规范的结果。它所选择的每一项内容,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功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纲五常之说是董仲舒确立的。并且将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上升到了天人合一的高度。所以后面就无人去颠覆了。

而与之不同的是,官民的关系只是世俗的管理关系。官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多此一举去强调官为民纲不仅没有意义,反而会制造很多悖论。

比如按照这个逻辑,小官要听大官的,这样一来大官就可以只手遮天,甚至威胁皇权。再比如这个逻辑,官员谋反,那民该听官的还是听君的?

其实在封建社会,官员和百姓都是国君的臣民,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强调官民逻辑,对皇帝没有半毛钱好处,更何况很多朱元璋这样的皇帝为了制约官僚动不动发起群众运动,让老百姓把不满意的官员直接绑起来杀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的三纲五常之所以没有明确提出“官为民纲”和“兄为弟纲”,主要原因在于这八个字所代表的关系,在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中,已经以更普遍、更核心的方式包含在三纲五常的框架之内,并且有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逻辑。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三纲五常是什么: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古代社会最核心.............
  • 回答
    古代妓女之所以需要掌握琴棋书画,而现代妓女(在法律和道德框架下应称之为性工作者)则不需要,这是一个涉及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经济模式和法律法规的复杂演变过程。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 古代妓女需要学习琴棋书画的原因:古代妓女的定位并非仅仅是提供性服务,她们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社会润滑剂”和“文化商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你提出的“古代平均寿命很短,而先秦诸子百家的寿命却很长”这个观点,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误解和事实真相。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先秦诸子百家的寿命普遍很长”这个说法,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选择性记忆的产物。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
  • 回答
    关于古代武将画像中肚子普遍偏大,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也引出了“挺着将军肚能上战场”的疑问。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古代武将画像肚子普遍偏大?这并非仅仅是艺术家的随心所欲,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1. 身份地位的象征: 富足和优越感: 在古代,战争是.............
  • 回答
    古代皇帝的寿命普遍不长,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试着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就像揭开尘封已久的史书一样,一点点梳理清楚。首先,生活方式与健康管理上的天然劣势是核心问题。 纵欲过度与身体透支: 皇帝虽然坐拥天下,但他们也是凡人,同样有生理需求。然而,由于地位尊崇,皇帝往往拥有极其庞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眯眯眼”这个说法,用在我们今天看古代女子画像时,确实是挺形象的。但要说古代画像里的女子“眯眯眼”,这其实是一个咱们现代人根据自己审美习惯产生的解读,里面藏着不少关于古代审美、绘画技法和文化观念的学问呢。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像,跟我们现在看到的照片或者写实风.............
  • 回答
    在理解古代皇帝为何会将天下和人民视为私有财产,而非人民的公仆时,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天命”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汉朝以后,“天命”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政治合法性意义。皇帝之所以能坐上.............
  • 回答
    古代动物名多连绵词,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有趣的语言学和文化原因,并非简单的偶然。它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语言的表达习惯,以及自然环境对人们思维的深刻影响。一、 模拟与传神:聆听自然的语言最直接的原因,我认为是古人对动物声音和形态的模仿。连绵词,尤其是叠词,天然地带有节奏感和重复性,很像动物的叫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地理和军事防御的几个关键点。确实,我们读史书,或者看一些古代的文学作品,常常会听到“长江天险”的说法,形容长江的雄伟、宽阔,以及它作为天然屏障的作用,但“黄河天险”的说法就相对少见,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这其中的原因,得从长江和黄河这两条母亲河的自然属性,以.............
  • 回答
    古代那些以商业为驱动力的共和国,比如威尼斯、热那亚、汉萨同盟,乃至更早时期的雅典和迦太基,它们在各自的时代都曾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建立了庞大的贸易网络,积累了巨额财富,对当时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要说它们真正意义上成为“长久的世界强国”,就有点站不住脚了,它们大多只能算是在特定区域或特定时期.............
  • 回答
    古代女性地位普遍较低,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单一因素,而是多重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相较于现在,这种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社会结构: 宗法制度与血缘继承: 绝大多数古代社会都建立在父权制基础上,强调父系血缘的延续。男性继承父姓、财产和家.............
  • 回答
    高二文科生,你好!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直击了历史和政治概念的核心。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听起来好像都是“底层人民”,但实际上它们在历史进程和革命的性质上,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来好好捋一捋。农民阶级,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依靠自己的劳动,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为生的人。在古代社会,土地是生产资料中最核心、最主要的.............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长枪兵为何能成为主流,而非刀盾兵,这背后涉及了战略、战术、武器性能、成本效益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要素。 1. 武器性能与战场功能: 长枪的“触及范围”优势: 攻击距离: 这是长枪兵最核心的优势。一杆长枪的长度往往超过士兵的身高,.............
  • 回答
    “古代西方战争格局小”,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但细究起来,可能需要先掰扯清楚“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以及我们对比的参照系是什么。如果我们把“小”理解为参与战争的国家数量少、地理范围窄、动员能力弱、对社会影响有限,那么从某些角度看,早期古代西方(比如希腊城邦时代,或者罗马早期)的战争,确实与我们想象.............
  • 回答
    说起古代蒙古的刀,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形象大概就是那标志性的弯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刀。这可不是什么随意的设计,背后可是藏着蒙古人独特的游牧生活方式、战场需求以及他们与周边文化交流的智慧。要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得从蒙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方式说起。蒙古高原,想想看,那是什.............
  • 回答
    “帝王的发小多是将相之材”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选择,更有历史的必然。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家庭背景与早期接触的相似性: 贵族阶层与政治氛围的熏陶: 古代帝王大多出身于皇族或权臣家庭,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权力中心,耳濡.............
  • 回答
    伊朗古代的史书与考古发现之间存在差异,这在任何古老文明的研究中都并非罕见,但伊朗的情况确实尤其引人深思。这种不符,与其说是一种断裂,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交织,是历史记载、文化记忆、政治解读以及物质遗存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谈谈伊朗古代历史的“史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古代中国和欧洲在军事技术、资源利用、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差异。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探讨一下。1. 材料与技术的可获得性: 中国:夯土为基石,包砖是改良。 中国古代筑城最普遍、最基础的材料是夯土(rammed earth)。这项技术非常古老,早在商周.............
  • 回答
    中国古代贵族氏族没有像西方那样明确设立“家徽”(Heraldry)的传统,这背后是中西方文化在家族认同、社会结构以及象征符号运用上的根本性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家族认同的表征方式不同:身份、爵位与名号的叠加西方家徽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政权更迭,如你所言,多表现为本国范围内的朝代更替,王朝兴衰,而非国家本身的消失。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古代“国家”的概念。在中国,“国”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与“天下”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广阔而稳定的地理与文化概念。虽然疆域会随着朝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