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贵族氏族没有设立家徽的传统?

回答
中国古代贵族氏族没有像西方那样明确设立“家徽”(Heraldry)的传统,这背后是中西方文化在家族认同、社会结构以及象征符号运用上的根本性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

一、 家族认同的表征方式不同:身份、爵位与名号的叠加

西方家徽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下,明确个体骑士、贵族及其家族的身份和归属。它是一种便于识别的视觉符号,在战场、庆典、封印等场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古代的贵族家族,其身份的识别和象征更多地体现在一系列层层叠加的概念上:

姓氏(Surname): 这是家族最基础的认同符号。同一个姓氏代表着共同的祖先,是血脉传承的根本。比如,姓“李”的,无论其在唐朝是皇族还是普通士族,都与李姓联系在一起。
氏(Clan/Lineage): 在先秦时期,“氏”比“姓”更重要,它代表着一个更具体、更稳定的父系宗族分支。同一个“姓”下可以有多个“氏”。比如,姜姓下有申氏、许氏等。氏是政治、军事权力结合的单位,是贵族生活的核心。到后来,氏的意义逐渐淡化,姓氏合一,但这种从氏到姓的演变本身就说明了家族认同的载体发生了变化。
爵位(Nobility Titles): 爵位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核心,如公、侯、伯、子、男,以及后来的王、公、卿、大夫、士等。爵位是国家授予的荣誉和权力象征,与家族的社会地位直接挂钩。一个家族的荣耀往往与家族成员获得的最高爵位紧密相连,例如“三公之家”、“列侯之门”。这些爵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家族标识属性。
官职(Official Positions): 显赫的官职,如宰相、尚书令、三司使等,同样是家族声望的重要体现。一个人在朝中的地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家族的实力和影响力。
封地/采邑(Fiefs/Estates): 贵族往往拥有国家授予的封地或采邑,这些地方成为其家族的经济基础和统治区域。封地的名称也可能成为家族的代称,例如“某某之族”。
郡望(Ancestral Homelands/Patronimic Place Names): 这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家族认同符号。随着时间推移,许多家族逐渐从其早期发源地迁移到新的地区,并在那里发展壮大,获得声望。这些家族会以其在历史上显赫的祖籍地来称呼自己,称为“郡望”。例如,“陇西李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郡望不仅是一种地理标识,更是一种历史传承和文化荣耀的象征,它承载着家族的辉煌过往,是家族成员引以为傲的标识。这种标识方式比单纯的家徽更具历史纵深感和文化内涵。

西方家徽是一种视觉化的、高度标准化的、用于即时识别的符号系统。而中国古代贵族家族的身份认同,是通过姓氏、氏、爵位、官职、封地、郡望等多种元素相互叠加,形成一个多层次、更具历史文化底蕴的识别体系。这些标识不是设计出来的统一图案,而是历史演变、政治制度、地理迁移共同塑造的结果。

二、 象征符号的运用方式不同:礼制与宗法下的多样化表现

西方家徽有其特定的设计原则、色彩含义和图案象征,一套严谨的谱系和规则约束着其使用。中国古代虽然也有丰富的象征符号,但其运用方式与家徽有本质区别:

图腾崇拜的遗留与演变(早期): 在非常古老的时代,一些氏族可能存在图腾崇拜,但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原始的图腾意义逐渐淡化,融入到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符号中。
礼器与器物上的纹饰: 贵族的身份象征更多地体现在他们使用的器物上,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龙纹、凤纹等,以及玉器、服饰上的纹样。这些纹饰虽然带有等级和身份的意味,但并非固定地属于某一个家族,而更多是国家礼制规定的某种身份象征,所有符合身份的人都可以使用。
“名”与“号”的运用: 贵族名号(字、号、谥号等)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个人和家族印记。例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这些著作的作者名本身就是一种家族的荣耀标识。
旗帜和军号: 在军事场合,军队会使用旗帜来区分部队和指挥官,上面会书写军名、将领姓名或特定的军徽图案(但这些更偏向军事标识,而非家族世袭的家徽)。例如,汉代军队的“白马”、“朱雀”、“玄武”等军旗,更多是根据五行方位或军事需要设定,而非家族专属。
印章(Seals): 印章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信物和身份证明,上面通常刻有姓名、官职或堂号。虽然印章上的文字和图案具有一定的个人或家族特色,但它们更侧重于个人或官员的身份证明,而非像西方家徽那样形成一套完整的、可识别的家族视觉体系。尤其是在堂号的运用上,虽然“某某堂”是对家族空间的命名,也带有一定的标识性,但它并非一个独立的视觉符号。

中国古代的象征符号是散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与礼制、宗法、个人成就、政治地位紧密结合,是一种更加灵活、多样化、非固定化的表达方式。它不是为了建立一套独立的视觉识别系统,而是服务于当时的社会秩序和文化观念。

三、 社会结构与权力运作的差异

西方封建社会的分散性和骑士制度,使得个人在战场和公共场合需要有明确的身份标识。家徽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并发展出一套完整的体系。而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模式则不同:

中央集权与等级制度: 中国自秦汉以来,逐步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贵族地位虽然重要,但其权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国家授予的爵位和官职,并且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家族的荣辱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个人的忠诚和服务对象是国家和皇帝,而非仅仅是家族本身。
宗法制度的核心地位: 中国古代社会以宗法制为基础,强调血缘关系和等级秩序。族谱(Genealogy)的编纂和祭祀活动是中国家族认同的重要载体。家族成员对祖先的追溯、对宗祠的维护、对族谱的敬重,构成了家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这种以文字记录和祭祀活动为核心的家族传承方式,与西方视觉化的家徽有所不同。
“士”阶层的流动性: 尽管有贵族,但中国古代社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流动性,特别是通过科举制度。“士”阶层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进入仕途,改变家族命运。这种流动性也使得家族身份的标识更多地与学识、功名挂钩,而非仅仅是血脉和遗传下来的符号。

四、 文化观念的差异:重历史传承与重现时识别

中西方在文化观念上存在差异,也影响了家族标识的形成:

中国文化强调历史深度与文化传承: 郡望、谱牒、祖训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历史的重视,家族的荣耀来自于祖先的功业和历史的积淀。这种历史叙事和文化认同,比一个简单的图案更能打动人心。
西方文化在特定时期对视觉识别的强调: 在军事、宗教、法律等领域,西方文化更倾向于使用明确、统一的视觉符号来传递信息和维护秩序。家徽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贵族氏族没有设立“家徽”的传统,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家族认同或不注重家族的荣耀。而是因为:

1. 家族身份的表征方式更加多元化和历史化, 以姓氏、氏、爵位、官职、郡望等多种元素叠加构成,而非单一的视觉符号。
2. 象征符号的运用融入了更广泛的礼制和宗法体系中, 体现在器物纹饰、名号、印章等多种形式,但没有发展出像西方家徽那样一套独立的、标准化的识别系统。
3. 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模式不同, 强调国家认同和宗法制度,家族认同更多通过谱牒和祭祀活动来维系和传承。
4. 文化观念上更注重历史深度和文化传承, 通过历史叙事和文化积淀来彰显家族荣耀。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国古代的贵族家族在家族认同的表达上,走了一条与西方家徽截然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被推上日报了,还被我偶然看到了,我觉得有必要回应一下

@闫浩

的答案:

你看到了,是姓氏。上边的东西往早可以追溯到图腾,往迟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你说他是不是家徽?

你穿的衣服上有他么?你住的房子里画着他么?你的族谱上印绘着他么?或者再换句话说,你在此之前见过他么?(你肯定知道我不是说姓氏是说图腾)


没有。

事实上,有。

除了甲骨文之外,先秦文字还有一种,叫金文,就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青铜器在战国铁器普遍应用以前,始终是国家战略性物资。用这种武器级物资制作的家庭生活、祭祀用器具,不用说,是贵族家里的“大件”,大致相当于如今某土豪在家里置办了一个核反应堆用于生活用电。

如果考察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大约西周时期开始,铭文才形成整段的表意内容,而在更早期(如商代)的青铜器上,更多情况下,一件器具上只会有一个文字——或者你说他是徽记也好——而这个时期姓氏这种东西尚未定型,现在普遍认为这些青铜器上的徽记与所有者的姓氏爵位都是有关系的,换言之,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族徽。

举些例子。以下全部图片出自吴镇烽编著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山东青州“亚丑”家的铭文:

河南辉县“子龙”家的铭文:

河南安阳(待考)“亚疑”家的铭文:

河南罗山县“息”家的铭文:


更多举例和青铜器器形照片,请看吴镇烽编著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

另外我在如何把字写得很萌? - 舟子杭的回答里面也挂了同一本书里的一些铭文,欢迎来赞。


考虑到先秦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些“族徽”自然没有欧洲或日本中古时期发展的完善,但我觉得它们符合 @闫浩所总结的几点共同点,可以被认为是族徽。当然,对于其中战争形式的考证要是聊起来话可就多了。


PS:@闫浩还说:

单拉出来张照片告诉你这是你的家徽你肯定揍我。

事实上,这个真的有可能是某家人的姓氏和族徽。

不仅可能有这个,还可能有这个呐:

user avatar

商朝甲骨文里面有类似家徽的东西

之后的徽记貌似都是表示阶级的吧

比如周礼的十二章,唐代旌旗不同数量的的旒,明清的补子

user avatar

长文慎入(本文为增强部分读者阅读兴趣有部分卖萌化处理,想看干货忽略这部分即可)

正如题主说明中提到的一样。

日本所谓的“家徽”在日语环境下是“家纹“,而欧洲所谓的“家徽”叫做“纹章”。

日本的家徽文化与欧洲的家徽文化是不同的。

最显著的区别在于:

1. 日本在长期历史发展演变中从皇室到百姓都可以拥有家徽,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日本家徽有约2万多种。而西方的家徽是上流社会王公贵族的象征数量不多。

2. 欧洲崇尚虎、豹、狮子、鹰、鹫等庄严凶悍的肉食动物,大多以这类威严的动物的图案制作徽章。(国徽同理)

日本艺术深受禅宗文化的影响,强调自然、安静、简,因此家徽图案大都比较朴实、典雅多为植物、数字、文字、普通自然物等。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日本、欧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无交集,却都孕育出了自己迥异但殊途同归的家徽文化。

有人此刻会不耐烦了:人家题主问的是中国为什么没有日本、欧洲那样的家徽文化。你扯日本和欧洲不同点干什么?赶紧说正题啊,一句话能说清楚的问题干嘛要逼逼叨叨写不完?耗人家流量、电量,损害人家眼睛,耽误人家勾搭妹子,你以为你是梁边妖?

额,别急么

我不谈不同点了。(其实就说了一两句)

接下来,我讲日本、欧洲的家徽演变史。(这可不只一段两段)

实际上,当诸位了解二者情况不尽相同但都孕育出家徽文化的演变史后,再稍加一分析,从侧面得到想要的结论便不难了

日本:(诸位若是赶时间可以只看粗体字)

1. 起源

日本已故学者田赖辅的《日本纹章学》被尊为该领域最高权威著作,但书中对日本家徽文化的起源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判定。

就从目前看来,因在绳文、弥生时期出土的文物上已经能够见到波型、绳型、爪型等呈几何学模式化的纹样,这些纹样与现在的家徽有相通之处,故这一时期被当作日本家徽的起源

2. 产生

宫廷贵族家徽:

平安时代中期,宫廷贵族牛车上就开始带有主人心仪的图案,称其为见印。但是此时的见印作为个人标志的意义更为强烈,并不代表家徽

此后,除了兼有装饰作用的家用车辇上的文饰纹案外,服装服饰也出现了纹饰图案,甚至起于某种纪念意义的特定的徽纹也诞生了。这些纹饰图案、徽纹渐渐演化为宫廷贵族家徽。

武士家徽:

战国时期,为了能在战场上区分敌我、避免误打误伤,在战旗、战车以及士兵、马匹上标示统一的标识则是最好的方法。于是,一目了然又有个性的标志很快在武士中兴起。同样此时这种标志,不代表家徽。

等到后醍醐天皇将桐纹徽章赐给足利尊氏将军的时候,武士家徽由此正式产生。此后,足利尊将军更是把桐纹家徽授予武士作为奖章,由此,家徽伴随着战火在武士之间开始普及,并迅速向全国蔓延。

3. 发展

镰仓幕府的设立,使得宫廷离开了政权的宝座,到了足利幕府,宫廷贵族连御车御辇也不得使用了,显然,家徽也失去了使用的机会。与其相反,武士阶层在军旗上,战马上,帷幕上大肆使用,几乎所有的武士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徽。

进入德川时代,全国范围的大一统使得家徽与战争脱离家徽的用途也由战场转变到了生活。然而,江户幕府为了强化统治,执行了森严的身份等级制度,不仅把整个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等,武士集团内部也有严格的等级划分,这样一来,家徽又成了身份的象征和重要的礼仪标志。

4. 繁荣

到了元禄时期,太平盛世,服装服饰大为华美。

到宝历年间,平民百姓以其为美开始参与创作徽纹以装饰服装。上上下下以此夸耀技巧、相互竟精竟美。

江户末期,平民、尤其商人阶层中富人增多,沉湎于奢侈生活的倾向逐渐增强,社会成了商人的世界。于是,效仿武士使用家徽的习惯随之而来,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例如:

日本的女性在出嫁以后,尽管改用夫姓,但在和服的背面,却仍然装饰着自己娘家的家纹,并终其一生穿着这种和服。另外,还出现了这样一种风气,即彼此相爱的两个人在婚后,可以将两人的家徽拼合成一个新的家徽,以象征他们的结合这种新的家徽有一个富有诗意、具浪漫情调的名称“比翼徽”,它象征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坚贞爱情。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随着家族的繁荣昌盛,子孙满堂,家徽也不断地繁衍、增殖,由祖宗家徽演变出多种多样的子孙家徽。

欧洲:(同上可只看粗体)

1. 起源

法国学者米歇尔·巴斯图罗在《纹章学:一种象征标志的文化》中提到了3种学说,

一种学说是“古希腊、罗马时代曾使用过的军用或家用标志的直接延续”。第二种学说认为,“纹章源于东方,由十字军在第一次东征时借用了伊斯兰或拜占庭的习俗而成;第三种学说认为,“古代北欧字母、蛮族符号及此前10世纪日耳曼——斯堪的纳维亚的象征标志对于封建时代纹章的形成产生了特别的影响”。还有学者认为,纹章的起源可能更早,如古埃及的方形王徽便是一个内部框有王名的矩形符号框,上栖荷鲁斯神鹰,通常被用于宣示王权和在战斗中辨识军队,这很可能就是纹章的雏形。

2. 产生

纹章是一种象征符号。一种纹章象征一派势力,初用于区分敌我。12世纪中叶,西欧战乱频繁,骑士们在锁子甲外的罩袍上绘制图案徽记,因此纹章最初称之coat-armour而非coat of arms。

14世纪以后,骑士开始身着防护面积更大的白铁盔甲,头戴视野狭窄的铁制包覆式头盔,这些盔甲因多产自米兰和哥特而造型趋同,缺乏明显的识别标志。战斗时,骑士们左手持盾紧护躯干,盾面成为比罩袍面积更大的物体,为避免误伤,人们于盾面绘制扁状桃的图案徽记,由此逐渐演变为纹章。

3. 发展

在诺曼征服后100多年的亨利一世时代,纹章开始系统性地作为身份的标识而被广泛使用并具备了世袭性与永久性。

中世纪,西欧诸国处于封建时代中期,广泛推行的采邑制度将土地私有权下放给官员和将领等贵族阶级,由此建立起国王与封臣的主从关系。封臣履行兵役及其他义务外,拥有相对宽松的自主权,可以建立军队和设置行政机构。封建等级制度下的任一阶层只需对上一级负责,国王对于封建诸侯的控制力因而有限,诸派家族势力为了提高自己的组织化程度,有必要建立一种具有归属感且世袭沿用的符号体系。纹章不同于普通的标志,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与排他性,除了作为战场识别的标志,还适合贵族之间界定身份、表现从属和统治关系,并且可以记录宗谱、名誉和功绩,是一门艺术的语言。

4. 繁荣

事实上,在出现相关机构统一管理和规范之前,纹章风行,乃至庶民;每个人或每个家族、每一人群或团体,都可以使用独有的章且可用于任何的场合。但是,平民并不愿意用纹章宣示自己并不值得骄傲的农奴身份,只有贵爵才备加青睐纹章的身份昭示价值。

中世纪晚期,纹章见诸于文件封蜡、旗帜等媒体和木刻、石雕、刺绣、珐琅、彩画玻璃等工艺品,而不再仅仅局限绘制盾牌和盔甲的表面为了对纹章进行规范和管理,欧洲各国相继设立纹章官和纹章院,类似现在的商标专利局;直到今天,在英国、比利时、荷兰仍然保有存在。

英国,12世纪便出现纹章官,1484年,英王理查三世授命创立皇家纹章院。作为专门管理纹章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院长由王室典礼官公爵担任且属世袭,其下辖13名熟谙贵族名字与家系的纹章官。15世纪末,纹章官的权力有所扩大,原本纹章由家族自行设计,后由皇家颁赠,这时3名最高纹章官已能受命给低级贵族颁赠封号。纹章不再可以随意购买,但除了王公贵族、官宦士绅外,出身平民但对国家有特殊贡献者,经申请再由庇护人协助,也能被纹章院破例授予纹章家徽,这是非常光宗耀祖的事,如莎士比亚家族。

而在法国,1696年11月,法兰西国王颁布诏书,命令纹章管理局对境内的所有纹章进行彻查,以便登记。此非“旨在将纹章的使用严格限定在某个社会阶层”,由于刚刚经历奥格斯堡同盟战争,法王便想方设法充实国库。在诏书的附加条款中有:凡使用纹章者,不论是否贵族,不论个人还是团体,不论行业,均必须进行登记并且支付20法郎的登记费,违者将被处以300法郎的罚款并没收所有绘有纹章的财物。如果登记后又希望更改者必须重新登记并支付登记费,否则同样罚款处理。然而最后响应者寥寥。


而今,骑士时代已成过往烟云,英国皇家纹章院连同十三纹章官依然存在。现代的纹章官都是持有高学位的家谱学家、历史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工作是答复卷帙浩繁的群众来信。如家中一尊瓷器的纹章是何来头?某教堂或某公墓的纹章是何家族?某纹章的铭文是何意思?要知道,这些铭文是英国化的拉丁文和古代诺曼底法文的混合体,如红色不是red,而是gule;星星不是star,而mullet,因其非常难懂,只能问询专家。此外,纹章官也是王室的礼宾官,每逢国会开幕、象征最高荣誉的“嘉德勋章”授勋仪式、王室典礼或其他重要典礼、游行,十三纹章官都要身着绣满纹章的缎铠甲、头戴盔冠列于队伍排头或端坐会场显眼的位置。除一般的公共服务外,他们可以承接的业务主要有两类:一是为申请的社会名流设计独一无二的图案,收入颇为可观;二是为声称自己是名门后裔的顾客证实或证,其重要依据是16、17世纪官方普查登记的“纹章官调查档案”,美国某前总统和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属爱尔兰同一王室的后裔,便是此部档案调查的结果。



总结共同点:

1. 由原始的图腾崇拜起源

2. 打仗时用纹章、家纹区分敌我是重要促进因素

3. 封建割据时代方才大为发展

4. 成为等级身份的重要标志

诸位看官此时肯定要骂不爽了。逼叨个历史有毛用,知乎真是百度知道化了,知乎到底怎么了?这就是开放注册的产物……


额,别急么。

让我再补充点中国“家徽”演变史。


在了解日本、欧洲家徽发展的基础上对比中国“家徽”发展史,我们到底缺了些什么?


诸位看到了,我上边的中国“家徽”加了引号。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到底有没有家徽?

这个等我说完下文,您自己评判。


中国:(同上也可只看粗体)

1.起源

纹章源于图腾。

原始氏族部落,选用一种动物或自然物象作为特殊标记,女娲氏族以蛇为图腾,夏禹的祖先以黄熊为图腾,人们将图腾刻在洞穴和工具上,并作为战争和祭祀的标志,由族旗、族徽演变成国旗、国徽,成为区分等级、自我存在的标志。氏族成员常用图腾装饰自己,并认为可以受到其保护,图腾具备了吉祥的意识

《山海经•五藏山经》记 载龙图腾氏族基本在南方;鸟图腾氏族主要分布在河南东部和湖北省西部;蛇图腾氏族在山西的北部和中部;马、牛、羊图腾氏族在陕西、甘肃、青海等地;豕类图腾氏族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西部、南部、北部和河北省的南部。

2.产生

中国古代贵族一般没有家族徽章,但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往往绘绣十二种等级纹饰,《尚书•益稷》记载了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即十二章纹。据说虞舜衣服就有十二章纹,周代十二章冕服,是帝王祭天的礼服,因有绝地通天、君权神授的寓意,为帝王垄断。这是王权象征意义的特定标记和符号,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宫廷贵族的家徽。


嗯。完了。


毛线啊答主,你就答两点几个意思啊?3 发展 4繁荣呢?你这不是崇洋媚外么?

就知道歌颂日本、欧洲发展呀、繁荣呀呀!滚出知乎!知乎又不是没有先例,人家比你牛逼多了。


额,别急么

这不是还没开始分析了么


对,是这样的。中国的家徽制到了产生这个阶段就基本结束了

肯定有人会拿出类似这样的图片来反驳我。

答主你睁大你的狗眼看看。

这是不是中国的家徽?


额,别着急么

且不说这幅图是后人附会所作,即使他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你再看看你说的家徽下边是什么?


你看到了,是姓氏。上边的东西往早可以追溯到图腾,往迟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你说他是不是家徽?

你穿的衣服上有他么?你住的房子里画着他么?你的族谱上印绘着他么?或者再换句话说,你在此之前见过他么?(你肯定知道我不是说姓氏是说图腾)


没有。

单拉出来张照片告诉你这是你的家徽你肯定揍我。

所以,仅个人观点看来,中国是没有家徽制这个传统的,就算你说有也是比较尴尬的。


为何中国家徽制发展到第二阶段产生阶段就没有下文了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

废分封,立郡县,加强中央集权,官吏任免由中央决定。


答主,你这不是在逗我,这我高中,不,初中就学过的玩意儿你逗谁?


额,你别着急么

但是真的就是这样啊。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开始了废分封立郡县。秦王嬴政横扫六合之后,群臣来了场大讨论:载于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塡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

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衆,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鬬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就这样,中华帝国,比日本、欧洲早千八百年结束了分封。

(不要跟我提后边的西汉既分封又行郡县,更别提什么唐末节度割据。)


结束分封就要行郡县,郡县长官从哪里来,中央任命你来。(任何事情,都要按照郡县的基本法来,当然了,中央的决定权也是很重要滴)

郡县的长官,可以说是题主所说的贵族阶层了,但是他的官职不能传给他的儿子(不能明目张胆的传,嗯,你懂得)连自己的家族能不能完整的保持其政治地位到第二代都不敢奢求,(皇帝说砍谁就砍谁,嗯,你懂得)更别提鸡毛掸子的家徽了。


而反观日本、欧洲在同时期内的封建主世代沿袭勋爵,培育出了家徽的传统。


接下来,为了不让我的评论区隔三差五就有人开炮说我铺垫那么多就用小学知识结论装x。


再分析一个次要原因:

如果你看我前文的话,你肯定知道我在叙述日本、欧洲家徽演变史的第二阶段产生阶段时,都曾提到过一个重要因素:打仗时用纹章区分敌我。


中国古代打仗怎么区分敌我?干嘛不你家纹个龙我家纹个豹像人家日本欧洲恁般呢?

我们现在不知道,在中国先古的某个时期,一堆人干仗是不是先要在自己己方身上抹点什么来区分敌我。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即使这个时期有类似家纹的东西,也仅仅是短暂存在过。

我们有标志着主帅姓氏的大旗。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张飞手下的人举个”张“字,关羽底下人举个“关”字。这便是用旗帜来表明是敌是友。打仗的时候,旗子是不能倒的。(自行结合抗战神剧脑补)

古代打仗是分片儿打的,这百人组成一个方队,另一百人组成另一个方队。主帅坐镇后方观战,旗子一往后走主帅就知道,该思考自己是撤还是增援:旗子往前走主帅就知道,该思考是趁胜追击还是就此打住防止是诈。

有人说,这只是解决了己方一个方队不会和另一个方队打起来的问题,并不能解决一个方队里的张三砍李四啊。

ok,假设张三平时从没见过李四,还有一个识破李四是敌是友的办法。

那就是靠。


答主,你怎么又骂脏话。

额,别急么

听我说完


有一个东西,你们应该都看到过。

他背在后边的叫做靠旗,又称作护背旗。

靠旗,有什么用?有人说,可以分辨敌我,有人说只是传令官传令工具而已。

诸位看日本战国电视剧便可看到这一奇怪的道具背在人背后打仗的场景。

但是,就算没有靠旗,一定会有识别友方 的某种途径,更多的可能就是战前头上裹块红抹布,号称“红巾军”这种。

or

粉丝千万别怨我,我真的只是随便一搜挂上去的,只为举个例子。摊手,求饶过。


此时,有人要问,为什么古人不直接通过所穿的衣服直接辨别是敌是友呢?

你要知道,古代打仗很多时候都是自备军备上前线,在很大一段时期内,并没有职业军人,而古人的衣服又哪有近代以来花样多,打仗时真的一定程度上光靠衣服分不清打谁。


实际上,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家有能力举一国之力去为自己上前线的士兵置办一套可以明显看出己方特色的军装。这又回到我们第一个主要因素上了。


其实如果细细分析还可以分析出更多内容来比如等级制度、比如文化传统等等

举个例子,日本很多平民直到近代明治维新才有了名字,日本人在历史上重视家徽的心态就如同我们重视姓氏的心态,只不过是不同表现形式罢了。


其他原因就不详细展开了,不管什么原因都会与第一条因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ps:诸位辛苦阅读了。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贵族氏族没有像西方那样明确设立“家徽”(Heraldry)的传统,这背后是中西方文化在家族认同、社会结构以及象征符号运用上的根本性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家族认同的表征方式不同:身份、爵位与名号的叠加西方家徽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 回答
    英国贵族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而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类似的强大制衡力量,这背后涉及了中英两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英国贵族的形成与权力基础1. 封建制度的遗产: 英国的贵族阶层是诺曼征服(1066年)后封建制度的产物。威廉一世.............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中国古代,那些身披华服,怀揣绝技的贵族们,在比武切磋、剑术对决的场合,究竟会穿些什么?这可不是随便一件衣服就能打发的,背后有着相当讲究的说道。首先,得说清楚,“习武、练剑、决斗”这几个场合,在穿着上是有区别的,而且随着朝代变化,风尚也会有所不同。一、日常习武与训练:在平日的武艺训练中,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古代中国和欧洲在军事技术、资源利用、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差异。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探讨一下。1. 材料与技术的可获得性: 中国:夯土为基石,包砖是改良。 中国古代筑城最普遍、最基础的材料是夯土(rammed earth)。这项技术非常古老,早在商周.............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政权更迭,如你所言,多表现为本国范围内的朝代更替,王朝兴衰,而非国家本身的消失。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古代“国家”的概念。在中国,“国”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与“天下”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广阔而稳定的地理与文化概念。虽然疆域会随着朝代.............
  • 回答
    中国古代的藩王封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而鲜有分封到漠北、东北等边远地区,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理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一、 核心统治的稳定与权力集中 巩固皇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对全国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控制之上的。将藩王分封到离都城遥远、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意.............
  • 回答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习俗,尽管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显得陈旧甚至阻碍发展,但它们之所以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被遵循,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心理因素以及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深厚的历史惯性和文化传承的惯性 历史的沉淀与固化: 许多习俗在长.............
  • 回答
    中国人古代的天圆地方宇宙观,与我们今天理解的球形地球宇宙模型有着本质的不同。然而,即使在这种看似“不科学”的框架下,古代中国依然发展出了相当成熟的历法、天文观测和地理测算能力,其中也包括了“子午线”的概念及其计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观测手段以及他们如何基于这些认知构建.............
  • 回答
    中国古代历朝的二代皇帝,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表现得励精图治,承继了开国君主的雄心壮志和治国之才,但说“大部分都比较励精图治,昏君很少”,可能有些过于绝对。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二代皇帝”这个群体中,能够涌现出不少有作为的君主,而昏君相对不那么突出,又或者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印象。首先,我.............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很少亲自领兵作战,而在西方,许多国王却乐于冲锋在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深入剖析这种差异。首先,我们要看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军事组织。在中国,皇帝是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职责远不止于军事。皇帝需要负责国家的整体治理,包括内政、外交、经济.............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不像西方某些地区那样存在过明确的、大规模的“废奴”运动。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经济和社会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废奴”这个西方概念的框架,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演变及其与社会结构的融合。首先,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性质与西方存在差异。“奴隶”在中国古代的含义并非铁板一块.............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观察,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兵器发展、文化认知、以及影视表现的诸多方面。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的武侠世界里,双手大剑不如欧洲那么常见。首先,咱们得从兵器本身的实用性说起。1. 战术和战场环境的不同: 欧洲的背景: 欧洲很多时期,尤其是中世纪,战争形态很大程度上是围绕.............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西方历史书写传统的一个核心差异。并非外国没有庞大的史书集,而是“二十四史”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特点过于突出,以至于当我们想到“著名的史书”时,首先浮现的是它。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史书编纂的文化背景、政治需求以及它自身的独特性。首先,我们来聊聊“二.............
  • 回答
    中国古代仕女图中的人物眉眼距离之所以显得比较开,这并非一个绝对的普遍现象,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包含审美观念、绘画技法、表现手法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因素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仕女形象。首先,审美观念的演变与时代特征是关键。.............
  • 回答
    中国古代之所以陷入王朝更替的循环,而未能建立共和制度,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政治思想等方方面面。与其说是一种“陷阱”,不如说是一种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模式。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共和制度的建立并非.............
  • 回答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周期性覆灭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原因相互作用、长期积累的结果。这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可以用一系列关键因素来解释,它们共同作用,最终导致王朝的衰落和更迭。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政治制度的先天弊端与演变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潜在的专制风险: .............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在绝大多数时期,宗教势力并未能达到超越王权的程度。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政治制度的基石:中央集权与皇权至上 集权体制的天然排斥性: 中国自秦汉以来,便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皇帝作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动物认知、艺术表现以及神话传说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中国古代将长颈鹿称为“麒麟”是源于对来自遥远西方(特别是非洲)的奇异动物的描述和想象,而石刻雕塑的“麒麟”则更多地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艺术创造,融合了多种瑞兽的特征,并非对具体动物的写实描.............
  • 回答
    说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发展出如同古希腊那般辉煌的成就,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要详细地剖析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放下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深入到当时的社会、文化、哲学以及数学本身的特点去看待。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数学不优秀,而是说它走了一条与古希腊截然不同的道路,并在某些维度上未能触及到古希腊数学的高度。一.............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喝酒吃猪肉确实常被视为一种勇敢的表现,尤其是在重要的场合,例如鸿门宴。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原因,绝非简单的口腹之欲。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猪肉的地位演变。在先秦时期,猪肉可不是寻常百姓能随便吃到的。祭祀是国家和贵族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猪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