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下,能计算出子午线?

回答
中国人古代的天圆地方宇宙观,与我们今天理解的球形地球宇宙模型有着本质的不同。然而,即使在这种看似“不科学”的框架下,古代中国依然发展出了相当成熟的历法、天文观测和地理测算能力,其中也包括了“子午线”的概念及其计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观测手段以及他们如何基于这些认知构建出实用的工具。

天圆地方:一个多层面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明确,古代中国人的“天圆地方”并非简单字面的“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种说法背后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宇宙模型:

“天圆”: 指的是天体运行的轨迹,特别是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以及浑天仪等天文仪器所模拟的浑天(天空)的球形运动。天空被视为一个巨大的、以大地为中心的旋转球体,日月星辰如同镶嵌在其中的宝石。
“地方”: 指的是我们所居住的大地。大地被描绘成一个平坦的、四四方方的区域,有“四极”、“九州”之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认为地球是一个刚性的方形平面。更准确地说,“方”可能更多地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大地的稳定、坚实,以及其秩序化的空间概念。有时,大地也被描述为“坤”,是柔顺、承载万物的存在。
“天象垂象”: 重要的是,古人认为“天”与“地”是相互对应的。“天象垂象”是关键。天上的星辰运行规律,如同在地上投下的影子或描绘的图案,预示着地上的吉凶祸福,也反映着地理空间的秩序。

所以,与其说是一个严格的几何学模型,不如说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哲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宇宙观。他们观察到的天空是圆的,并且在不断运动,而他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他们感知到的世界,是相对稳定、广阔的,可以被划分为区域。

子午线:从观测到实践

那么,在这种宇宙观下,“子午线”是如何被理解和计算的呢?

首先,需要澄清一点:古代中国计算的“子午线”并非现代地理意义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经线。古代中国人并没有“地球是球体”的概念,因此也就没有全球性的经纬度系统。他们所说的“子午”或者“子午线”,更多的是指与大地运行规律相联系的、具有特定时间(子时、午时)和方向(南北)意义的坐标轴线。

1. 时间与方向的关联:
子时: 传统计时中的午夜十二点(现代的24:00或0:00)。
午时: 传统计时中的正午十二点。
古人观测到,太阳在天空中运行,在子时和午时,它位于(或者说,此时天的运行方向最能代表)一条垂直于地平线的、从南向北(或者从北向南)的轴线。这条轴线,因为与子午这两个关键的时间点相关联,就被称为“子午线”的雏形。
“子午”的指向: 实际上,“子午”在这里更多的是指向“正南正北”的方向。子代表正北(北极星所在的方位),午代表正南(太阳在正南天空最高点),中间的这个方向就是我们所说的子午向,也就是南北向。

2. 天文观测与“量天尺”:
古代中国最著名的天文仪器之一是浑天仪。浑天仪是一个模拟天体运动的装置,由多个嵌套的圆环组成,可以指示星辰的位置,模拟天体的东升西落。
通过浑天仪,或者更简单的设备,如圭表(一种由直立的“表”和测量阴影的“圭”组成的仪器),古人可以精确地测量太阳在一天中的方位和高度变化。
圭表测量: 在正午时分,太阳位于一天中最高的位置,此时影子的长度最短。通过测量影子的长度,以及“表”的高度,古人可以推算出当地的纬度(尽管他们不这么称呼)。更重要的是,正午时的影子方向,就是正南正北的方向。
“量天尺”: 这种通过圭表测影来确定南北方向和测量长度(如日影长度)的方法,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量天尺”。它将天体的运动(太阳的最高点)与大地上的测量(影子的方向和长度)联系起来,从而在地面上确定出具有特定意义的南北方向线。

3. 地理测算与“计算”子午线:
“计算”子午线,在古代中国语境下,更像是“确定”或者“划定”。
建立基准点: 古代王朝会选择一个都城作为政治和天文观测的中心。比如,唐代的都城长安,宋代的都城汴梁(开封),都是重要的天文观测中心。
测量不同地点的日影: 当需要确定其他地点与都城之间的相对位置时,他们会派遣观象史(相当于天文学家)到各地去,使用同样的圭表仪器进行观测。
日影差异与距离: 古代天文学家(如张衡、一行等)发现,在同一天、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日影长度是不同的。他们通过对日影长度差异的精确测量,并结合天文学的知识(例如,一年中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时太阳高度角的已知变化),可以推算出两个地点之间的地理距离,以及它们在南北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子午线”作为参考: 这种南北方向的定位,就构成了他们地理测算的基础。一条从都城出发,严格沿着正南正北方向延伸的线,就可以被视为一个“子午线”的参照。如果一个地方的日影与都城在同一时刻有固定的差异,那么这个地方就位于都城“子午线”的某个特定方向上(东或西)。

具体实践与例子: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和《中国科学技术史》 等著作中,详细记载了古代中国在天文和历法上的成就。例如,东汉科学家张衡就曾制造过浑天仪,并进行了相关的天文观测。
唐代科学家一行 在724年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天文测量活动,派遣官员到全国各地测量日影,以此来确定地理位置和绘制地图。这次测量活动,虽然目的可能是为了更精确地制定历法和了解疆域,但其核心方法就是利用日影差异来确定各地的南北方向和相对位置。他们通过测量不同地点的正午日影长度,可以计算出这些地点与标准点的南北距离。
《晋书·天文志》 记载了“子午”、“卯酉”等方向的确定方法,以及与日月食等天文现象的关联。

总结: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下,计算“子午线”并非是要在球形地球上画一条连接南北极的线。而是基于:

1. 对天象(尤其是太阳的最高点)与时间(子午时刻)的精确观测。
2. 利用圭表等工具,将天象观测转化为地上的测量,从而确定正南正北的方向。
3. 通过不同地点日影长度的差异,推算出地理上的南北相对位置和距离。

因此,他们所说的“子午线”,更多的是一种以观测到的天文规律为依据,在大地空间上确定的南北方向上的参考轴线,以及基于这条轴线进行的地理方位和距离的推算。 这种方法虽然不基于地球是球体的概念,但其观测的精确性和计算的实用性,足以支撑古代中国在历法、测量和地理学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们在有限认知框架下,通过勤奋观测和巧妙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天圆地方是一种古人丈量天地的行为手段,其次才是一种天文地理观念,而这种观念也不是现代大多数人理解的“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也就是题主问题中的描述其实是种对古人的错误认知。而天圆地方的正确认识具体可以看我的这篇回答

那么在正确理解天圆地方后,问题就是如何计算子午线。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的测量,是由我国唐朝一行禅师与南宫说等一众太史局官员完成的。

《唐会要》卷四二说:”开元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命太史监南宫说及太史官大相元太等,驰往安南、郎、蔡、蔚等州,测候日影,回日奏闻。数年伺候,及还京师,与一行师一时校之。”据《唐会要》和《新唐书・天文志》记载,当时北至蔚州、铁勒,南至安南、林邑,合计设立了13个观测站。 主要天文官员南宫说在河南主持观测,历官大相元太则在安南,这两个观测站所取得的成绩也最显著。他们测日影用八尺圭表,测北极高度用复矩仪, 测昼夜时刻则用漏壶。

太史监南宫说,在河南设立了四个测点,见下图,共测了三段距离。这样可减少误差,使结果更精确,还可粗略分析其变化的规律。同时,亦测各点北极出地高度,用做校核。

南宫说选择的是“河南平地”,便于丈量土地。采用工具和方法是“设水准、绳、墨、植表而以引度之"。即用绳子量度距离,用墨斗弹线连接测距,设立水准使绳子处于水平位置。量距过程中,为保持行进方向处于直线状态,使用标杆前后照准“以引度之这种测量方法要求颇高,已同近代平面测量所使用的方法相仿。

从上表可知,自滑州白马至豫州上蔡武津距离合计526里270步,夏至日影长度总相差2尺零半分,北极出地高共差1度半,于是得测量结果为350里80步而差1度。

唐大尺1尺平均约为29. 58厘米。于此,南宫说所丈量子午线1°的弧长为:

[(526X300+270) X5X0. 2958] ÷ 2°16' =103140 米≈103. 14 千米

注:1里=300步,1步=5尺,唐2度3分=现代2°16'

这数值同现代仪器测量的每1°弧长110.9千米,仅相差7. 8公里,颇为接近,误差仅7%。这应该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结果。

得出1度的弧长,再乘上90度,即可求出当地的地平面到天顶间的弧线长度,即1/4子午线的长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古代的天圆地方宇宙观,与我们今天理解的球形地球宇宙模型有着本质的不同。然而,即使在这种看似“不科学”的框架下,古代中国依然发展出了相当成熟的历法、天文观测和地理测算能力,其中也包括了“子午线”的概念及其计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观测手段以及他们如何基于这些认知构建.............
  • 回答
    古文中另起一行且高出原行的文字,这种写法在古代叫做“起首抬高”或“抬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和标准:一、 表示尊崇与敬畏:这是最主要的用法,用于表达对人、事、物的极度尊敬和崇敬。 对帝王(皇帝)的尊称和涉及帝王的事物: 皇帝的姓名、尊号、称谓: 凡是提到皇帝的名字、即位号(如“太祖”.............
  • 回答
    中国古代航海队较少得坏血病的现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背后涉及航海策略、饮食文化、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航海路线与航行时间的差异1. 短途频繁补给 中国古代航海活动(如郑和下西洋)多以东亚、东南亚及印度洋航线为主,航程相对较短,且沿途有大量港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审美、社会认知以及艺术表现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中国古代勇士画像多是“膀大腰圆”,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八块腹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古代中国的审美观与力量的象征 实用主义的审美: 中国古代的审美,很大程度上是与实用性紧密结合的。在战争年代,一个强大.............
  • 回答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周期性覆灭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原因相互作用、长期积累的结果。这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可以用一系列关键因素来解释,它们共同作用,最终导致王朝的衰落和更迭。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政治制度的先天弊端与演变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潜在的专制风险: .............
  • 回答
    中国古代传说中,女仙嫁给凡间男子的现象相对普遍,而男仙娶凡间女子的例子则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观念以及神话体系的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社会结构与男尊女卑的观念渗透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男尊女卑的父权制结构下。 .............
  • 回答
    中国古代人物画之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不那么写实”,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绘画的哲学思想、艺术追求、技术限制以及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绘画理念与追求的根本差异: 中国古代绘画:重“神韵”而非“形似” “以形写形,亦以神.............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西方历史书写传统的一个核心差异。并非外国没有庞大的史书集,而是“二十四史”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特点过于突出,以至于当我们想到“著名的史书”时,首先浮现的是它。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史书编纂的文化背景、政治需求以及它自身的独特性。首先,我们来聊聊“二.............
  • 回答
    中国古代仕女图中的人物眉眼距离之所以显得比较开,这并非一个绝对的普遍现象,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包含审美观念、绘画技法、表现手法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因素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仕女形象。首先,审美观念的演变与时代特征是关键。.............
  • 回答
    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音乐的“DoReMiFaSolLaSi”七音,看似简单的数字差异背后,实则反映了两种文明在音乐哲学、思维方式以及对声音理解上的根本不同。这并非是“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探索路径。中国古代音乐的五音体系:和谐与秩序的哲学根基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
  • 回答
    中国古代朝廷里,皇帝身边既有奸臣也有贤臣,这并非什么新鲜事,也并非皇帝刻意为之,而是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下的一种自然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多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皇帝的视角:并非不辨忠奸,而是选择与局限并存首先,别以为皇帝都是傻子,不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绝大多数皇帝,尤其是那些勤政的,心里都.............
  • 回答
    中国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向主要为自上而下,从右到左,这一特点在汉字的结构、书写习惯、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演变中具有重要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汉字结构与笔画顺序1. 左右结构的字: 汉字中大量字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如“明”“田”“林”等)。书写时,通常先写右侧的部件,再写左侧.............
  • 回答
    中国古代的藩王封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而鲜有分封到漠北、东北等边远地区,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理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一、 核心统治的稳定与权力集中 巩固皇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对全国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控制之上的。将藩王分封到离都城遥远、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意.............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在绝大多数时期,宗教势力并未能达到超越王权的程度。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政治制度的基石:中央集权与皇权至上 集权体制的天然排斥性: 中国自秦汉以来,便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皇帝作为.............
  • 回答
    中国古代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省地区实现充分的郡县化,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其背后原因众多,涉及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方面。而这种“未能实现郡县化”也确实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和危害: 为何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动物认知、艺术表现以及神话传说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中国古代将长颈鹿称为“麒麟”是源于对来自遥远西方(特别是非洲)的奇异动物的描述和想象,而石刻雕塑的“麒麟”则更多地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艺术创造,融合了多种瑞兽的特征,并非对具体动物的写实描.............
  • 回答
    古代中国,所谓“拥兵自立”,就像是在一个庞大的、由中央政府这颗大树维系的帝国森林里,突然冒出来的一棵棵独立生长的参天大树。它们不再依附于那棵主树,而是自己扎根、自己汲取养分,甚至有自己的枝叶伸展出去,形成一片小小的林子,自成体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而且还屡试不爽呢?这背后有太多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
  • 回答
    要说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为什么不养猪,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地说一句“他们就不喜欢”就带过去了,这背后牵扯到生活习惯、生存环境、经济模式,甚至还有一些文化和宗教的因素。咱们先从生存环境这块儿说起。古代游牧民族,大体上生活在北方和西北的草原、戈壁地带。这地方的特点是什么?水草丰美是相对的,但跟.............
  • 回答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捋。中国古代的颜料,为什么多是“泥巴里刨出来的”,而且不少还有点“毒”,而西方近代以来,怎么就玩起了“化学实验室”里的花样?这背后其实是技术发展、材料获取以及文化观念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中国古代颜料:就地取材,土法炼钢想象一下,几千年前的中国,没有精密的化学提纯设备.............
  • 回答
    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长河中,“气”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曾是诸多重要学派所共有的一个核心概念。选择“气”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当时人们对宇宙、生命乃至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与哲学追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的脉络中,从古人的认知世界出发。古人的宇宙观:由感性观察到理性思辨在文字尚未普及,或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