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圆地方是一种古人丈量天地的行为手段,其次才是一种天文地理观念,而这种观念也不是现代大多数人理解的“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也就是题主问题中的描述其实是种对古人的错误认知。而天圆地方的正确认识具体可以看我的这篇回答
那么在正确理解天圆地方后,问题就是如何计算子午线。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的测量,是由我国唐朝一行禅师与南宫说等一众太史局官员完成的。
《唐会要》卷四二说:”开元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命太史监南宫说及太史官大相元太等,驰往安南、郎、蔡、蔚等州,测候日影,回日奏闻。数年伺候,及还京师,与一行师一时校之。”据《唐会要》和《新唐书・天文志》记载,当时北至蔚州、铁勒,南至安南、林邑,合计设立了13个观测站。 主要天文官员南宫说在河南主持观测,历官大相元太则在安南,这两个观测站所取得的成绩也最显著。他们测日影用八尺圭表,测北极高度用复矩仪, 测昼夜时刻则用漏壶。
太史监南宫说,在河南设立了四个测点,见下图,共测了三段距离。这样可减少误差,使结果更精确,还可粗略分析其变化的规律。同时,亦测各点北极出地高度,用做校核。
南宫说选择的是“河南平地”,便于丈量土地。采用工具和方法是“设水准、绳、墨、植表而以引度之"。即用绳子量度距离,用墨斗弹线连接测距,设立水准使绳子处于水平位置。量距过程中,为保持行进方向处于直线状态,使用标杆前后照准“以引度之这种测量方法要求颇高,已同近代平面测量所使用的方法相仿。
从上表可知,自滑州白马至豫州上蔡武津距离合计526里270步,夏至日影长度总相差2尺零半分,北极出地高共差1度半,于是得测量结果为350里80步而差1度。
唐大尺1尺平均约为29. 58厘米。于此,南宫说所丈量子午线1°的弧长为:
[(526X300+270) X5X0. 2958] ÷ 2°16' =103140 米≈103. 14 千米
注:1里=300步,1步=5尺,唐2度3分=现代2°16'
这数值同现代仪器测量的每1°弧长110.9千米,仅相差7. 8公里,颇为接近,误差仅7%。这应该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结果。
得出1度的弧长,再乘上90度,即可求出当地的地平面到天顶间的弧线长度,即1/4子午线的长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