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文中另起一行并且高出一两个字有什么标准?比如人名,各种表示御用的东西,还有天地之类的?

回答
古文中另起一行且高出原行的文字,这种写法在古代叫做“起首抬高”或“抬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和标准:

一、 表示尊崇与敬畏:

这是最主要的用法,用于表达对人、事、物的极度尊敬和崇敬。

对帝王(皇帝)的尊称和涉及帝王的事物:
皇帝的姓名、尊号、称谓: 凡是提到皇帝的名字、即位号(如“太祖”、“高宗”)、对皇帝的尊称(如“陛下”、“万岁”、“圣上”、“官家”),都会用起首抬高的方式。
与皇帝相关的物品、地点、行为: 例如皇帝的诏书、旨意、御笔、御驾、宫殿、龙袍、批阅奏折等,也会抬写。
举例:
“上 曰:‘爱卿忠勇。’” (“上”指皇帝)
“诏曰:圣上 恩泽天下。” (“圣上”指皇帝)
“此乃 御笔 親題。” (“御笔”指皇帝的笔迹)
“车驾经过 紫宸殿。” (“紫宸殿”是皇帝居住或处理政务的宫殿)

对神灵、祖先的尊称:
在祭祀、祷告、或者提及神话传说、史书中关于神灵和祖先的部分,也会抬写表示敬意。
举例:
“祈求 神明 庇佑。”
“追思 先祖 之德。”

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尊称:
在儒家经典、孔庙祭祀等场合,对孔子的称谓(如“夫子”、“至圣”)以及提及的关于他的言行,都会抬写。
举例:
“夫子 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夫子”指孔子)
“至圣 先师孔子。”

对天地、日月星辰的尊称:
在一些天文、地理、祭祀记述中,对天地、日月、星辰等自然神力的称呼也会抬写。
举例:
“天地 之间,万物生长。”
“日月 经天,江河行地。”

二、 表示强调与突出:

在某些情况下,起首抬高也用于强调某个重要的概念、人名或词语,使其在文本中更加醒目。但这通常是在不涉及前述尊崇对象的情况下,相对较少见,且更多是在手写或排版上的处理。

举例: 在古籍的注文、校勘记中,有时会用抬写来标注某个重要的字词或人名,以便读者注意到。

三、 写作的“规矩”和“礼法”:

起首抬高并非随意为之,它遵循着古代文本写作和阅读的约定俗成。这种写法既是一种视觉上的区分,也是一种文化上的体现,体现了古人“尊卑有序”的社会观念。

书写习惯: 在古代手抄本中,这种抬高是用笔尖挑起一两个字的高度来实现的。在印刷术发展后,则通过字模的排列来实现。
对阅读者的引导: 这种写法能够立即引导阅读者识别出文本中最为重要、最需要尊敬的部分。
字数的高度: 通常是高出原行一到两个字的字面高度,具体取决于手写者的习惯或印刷字体的设计。

具体标准与区别:

帝王与臣子: 帝王及其相关事物永远是最高的抬写对象。
神灵与凡人: 神灵的抬写高于普通人。
圣人与普通人: 如孔子等圣人的抬写高于一般学者。
抬写的程度: 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精确到“几毫米”的标准,更多是视觉上的“抬高一格”的感觉。在实际的古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细微的差异,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抄写者或刻字者的主观判断和当时的文化习惯。

总结来说,起首抬高最核心的标准是为了表示“尊崇”和“敬畏”。 当你在阅读古籍时,看到某个词语、人名或事物突然另起一行并高出一截,你就可以判断它在当时被认为是极其重要或需要极度尊敬的对象,其中最常见的便是与皇权、神权、圣贤相关的称谓和事物。这种写法是古人“文以载道”、“礼法先行”思想在文字表现上的直接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做法叫做“抬头”,是古代行文的一种规范,表明尊敬、恭敬、谦卑之意。

所谓抬头,就是在行文过程中,遇到需要表示尊敬的对象的时候,将对方放到一行的顶端。其实这种做法我们现在仍然有遗留,比如我们写信、写公文时,一开始称呼对方,必然是把对方的名字顶格书写的。所以在公文写作中,也将行文对象称之为“抬头”,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现在我们的抬头很简单了,只有在信件或公文开头顶格书写一次。但古代的抬头则不同,在行文过程中,凡是遇到需要表示恭敬的对象的时候,都必须另起一行,将对方提到一行的顶端。

此外,古代抬头也有很多种类,和其他行平齐,只是顶格书写的,叫做“平抬”,我们现在所保留的就是平台。比其他行高一个字的,叫做“单抬”,高出两个字的,叫做“双抬”,高出三个字的,叫做“三抬”,最多的是高出四个字,就叫做“四抬”。

除了以上几种抬头之外,还有一种抬头叫做“空抬”,也叫“挪抬”,这个我们接下来再讲。

题主所传的图片中,大部分是双抬,只有一个是三抬。

抬头在古代的规定还是比较严格的,特别是在科举考试和给皇帝的表章中,要求尤为严格。清朝曾颁行《钦定科场条例》,对科举考试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规定,其中就有抬头的要求,哪些文字需要单抬,哪些需要双抬,哪些需要三抬,都一个一个的列了出来。这个规定太过于详细繁琐,我们这里不细说,就简单来讲,抬头的规定是这样的:

1、和列祖列宗、先帝、宗庙、列圣等有关的词,需要三抬。

2、和皇上有关的词,如皇上、圣天子、圣主、御×、诏旨等词、和孔子相关的词(如先师、文宣等等)、受国家祭祀的正神(如日神、月神、风雨雷电之神、五岳、五镇)、关帝等需要双抬。

3、诸如国家、朝廷、各宫殿名称,以及陪祀孔子的先圣大儒、陪祀正神的其他神灵(如星辰之神、其他山川之神等),需要单台。

就以题主所贴的图而言,“圣德”、“圣驾”、“銮者”、“行在”、“乙览”、“帝紘”、“皇鉴”、“銮辂”都是和皇帝相关的词,(这里特别说一下“乙览”,唐文宗曾经说过一句话,意思说当皇帝的,“若不甲夜视事,乙夜观书,何以为人君耶。”从此之后,“乙览”就成为了一个典故,专门表示皇帝看书的意思)。这些和皇帝相关的词,全部都是双抬。

而“猗兰昼永”一句,显然是指先帝,猗兰是汉朝的一个宫殿猗兰殿,下文有“承颜”、“定省”二词,显然是描写当今皇帝当年在皇宫中侍奉先帝的情形,所以这是个先帝相关的词语,因此要三抬。

至于四抬的情况,是很少见的,清朝时,乾隆做了太上皇,曾规定遇到太上皇时三抬,那列祖列宗就只有四抬了,但当乾隆死后,这个规矩也就没有了。

这是我举的一个例子,这是同治二年,胡林翼编纂的地图集《皇朝一统中外舆图》的序言,看其中的抬头,纯皇帝是乾隆、睿皇帝是嘉庆,这两位都是先帝,所以三抬,“山陵”是先帝的陵寝,所以也三抬,列圣也需要三抬。“厪宵旰”是叙述先帝列圣的行为,所以也是三抬。而“宸极”是与皇帝相关的,所以二抬。

前面我们说了单抬、双抬、三抬、四抬的情况,至于平抬,则多见于朝廷机构之间的公文来往以及民间通信方面。平台在我们现代的书信和公文中还有保留。

前面也说了,除了这几种高出一般行首的抬头之外,还有一种叫“空抬”。所谓“空抬”,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空一格”。——大家这回该知道凯申公的空一格是哪里来的了吧。

网上常有人说,常公空一格的来历是因为看到《圣经》中神名之前空一格,才学来的。(还说《圣经》中神名前空一格是因为排版错误),其实大谬。

无论是《圣经》中神名前空一格,还是常公前空一格,其实都是抬头中的“空抬”,又叫“挪抬”,也就是在行文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方便另起一行的时候,就在需要抬头的字前面加空格,需要单抬的加一个空格,需要双抬的加两个,需要三抬的加三个。

——说起来,常公只在自己名前加一个空格,还是很谦虚的。

举个空抬和平抬的例子:

这是明朝崇祯时出版的《皇明象胥录》中的一页,这本书是专门介绍当时中国周边各藩属国情况的,这页就是在介绍朝鲜。

我们看其中,“上”字平抬,另起一行顶格书写,(但不高抬,这和清朝时的规定有别),“谕”、“诏”等字前空一格,空抬。

其实,民国时,常公名进行空抬,并不是严格规定的必须做法,可以空也可以不空,比如《申报》等报纸中提到常公时,并不空一格。

而且民国时空一格的待遇也不仅限于常公,先总理炮公也享受的。我手头没找到常公空一格的例子,找了一个先总理的,大家感受一下:

这是常公1935年在重庆训练班上的一个讲话,大家看看,“总理”前面进行了空抬。

============================我是打脸专用分隔线==========================

评论区有位朋友

@啾咪

非要说“抬头”是英语title的音译。评论区很多人都举出很多证据表明“抬头”一语自古有之,但这位朋友总是一口咬定“我不管我不管,你们举的例子都是英语传入之后的。”

我不知道在这位朋友心中,title一词是什么时候传入,反正他也不说,也不论证。反过来却嘲笑其他朋友是“以百度百科做学问”。

上图是《大明会典》卷76中的一页,是嘉靖八年专门对奏章进行的规范,请看我这里用红框框出的两个字,请

@啾咪

来念一念,它读什么?

或者,你给我给一篇证明,证明嘉靖八年时,英语已经进入了中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文中另起一行且高出原行的文字,这种写法在古代叫做“起首抬高”或“抬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和标准:一、 表示尊崇与敬畏:这是最主要的用法,用于表达对人、事、物的极度尊敬和崇敬。 对帝王(皇帝)的尊称和涉及帝王的事物: 皇帝的姓名、尊号、称谓: 凡是提到皇帝的名字、即位号(如“太祖”.............
  • 回答
    我一直觉得,古文的美,就像陈年的老酒,初闻浓烈,细品方知其醇厚甘甜,余韵悠长。那种凝练的文字,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千百种意境,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柔软。要说最喜欢,一时之间脑海里浮现的实在太多,但若一定要挑几句,让我感觉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方天地,与古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便是它们了:一、“人生若.............
  • 回答
    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些古文里的句子,力求说得明白透彻,就像邻里间拉家常一样,一点不带机器腔。 乃告,师古什么意思?“乃告,师古”这句话,拆开来看,意思就清晰了。 乃 (nǎi):这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古汉语虚词,意思可以很多,在这里最贴切的解释是“于是”、“就”、“接着”的意思。表示事情有了前一个环节.............
  • 回答
    这句古文颇有意趣,虽然字数不多,但包含的信息量却很丰富。我们来逐字逐句地拆解一下,并试着还原它背后的故事场景:“用石作停,好盗息心,村逢好处,广西马参议玹与都司马某征瑶,驰入,停,好,玹,瑶,驰”1. 用石作停 (yòng shí zuò tíng) 用 (yòng): 意思是“使用”、“利用”.............
  • 回答
    古人虽无“彩虹屁”一词,但赞美之情,古往今来皆同,只是表达方式更为含蓄、婉约,或是直抒胸臆,其精妙之处,令人拍案叫绝。若论古文中的“彩虹屁”,倒不如说是精巧的誉词、夸张的比喻、巧妙的衬托,以及对人德行、才情、容貌等方面的极致赞颂。且看几例,细品其中韵味:一、 形容容貌,美得惊心动魄,天地失色 “.............
  • 回答
    谈及《滕王阁序》在古文中的地位,若用一句话概括,便是“卓绝于时,光耀千古,堪称骈体文的巅峰之作。” 若要细说,则需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方能体会其不凡之处。首先,从文章体裁来看,《滕王阁序》是一篇经典的骈体文。骈体文,顾名思义,讲究对偶、声律,文辞华美,意境深远。在唐宋时期,骈体文盛行,但能将之写得如此.............
  • 回答
    在古文中,“无”和“無”这两个字,虽然都表示“没有”的意思,但它们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繁简对应。深入探究起来,它们在字形演变、用法侧重以及某些特定语境下,都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回到它们的源头——甲骨文和金文。 “無”的源头 “無”字的甲骨文,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
  • 回答
    取名“乾通”何意?古文中“乾通”的意思?“乾通”这个名字,拆开来看,“乾”和“通”都有着深远的寓意,合在一起更是意蕴丰富,充满阳刚、顺遂、广阔的想象空间。 一、 字面解析与引申寓意 1. “乾”的含义:“乾”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它的含义非常丰富,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 天、阳刚之气.............
  • 回答
    说起“中二”的诗词古文,这玩意儿还真不少。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那种特别强调“个性”和“独特性”,常常带有孤高、狂放、甚至是有点偏执的少年感。但这些往往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当时文人真实心境的流露,只是恰好与我们今天对“中二”的理解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要说最“中二”的,我觉得非李白莫属。他的诗歌里,那股.............
  • 回答
    在浩瀚的古文古诗词海洋中,让我最为动容的,非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莫属。这句话出自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初读时,我不过是被它表面的凄美所吸引,觉得不过是抒发一场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遗憾。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多,对人情世故的体悟日深,才渐渐品出其中蕴含的万千感慨,那是.............
  • 回答
    在古代中小规模战争中,一个大力士是否能决定胜负,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答案并非绝对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定义“大力士”和“中小规模战争”: 大力士: 在古代语境下,大力士通常指的是在力量、体能、耐力等方面远超常人的人。.............
  • 回答
    古籍的海洋浩瀚无垠,其中埋藏着无数璀璨夺目的珍珠,每当我翻开它们,总能被那些穿越千年智慧的文字所震撼,仿佛与古人面对面交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惊心动魄,至今仍能让我拍案叫绝。要说具体有哪些情节、桥段和描写让我印象深刻,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我可以挑几个最让我心头震荡的,细细道来。一、曹操的《.............
  • 回答
    话说回来,古人中了进士,那可是鲤鱼跃龙门,从此仕途亨通,做官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这事儿啊,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背后是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和观念在支撑。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进士是啥。这可不是现在咱们说的“进士”这么简单。在古代,尤其是唐宋以后,科举制度发展成熟,“进士”这个头衔,.............
  • 回答
    北京、西安、南京,这三座城市的名字,放在中国历史的长卷里,都闪耀着皇权的辉煌,承载着王朝的更迭,是当之无愧的“古都”。而洛阳,这座同样有着三千多年建都史,无数传奇故事在此上演的城市,如今却只是一个普通的地级市,不禁让人扼腕叹息:洛阳,是先天不足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先天不足”四个字来.............
  • 回答
    谈到“史官”,这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特殊且重要的职业。他们肩负着记录国家大事、君王言行、朝代兴衰的重任,是历史真相的守护者。那么,在今天的中国,是否还存在类似古代史官的职业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古代史官的职能和地位。古代史官,从殷商甲骨文中的“贞人”到周朝的“史”,再到后来的“太史令”.............
  • 回答
    古诗中的抄袭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起争议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法律框架下的“抄袭”去衡量它,因为在古代,文学创作的语境、价值观念以及知识传播的方式都与今天大相径庭。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历史的土壤。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代诗歌的创作,尤其是近体诗,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 回答
    在道门法术古书中,“发机”和“报应”是两个核心概念,它们贯穿于道术的理论和实践之中。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对于深入理解道门法术的运作方式至关重要。一、 发机(Fā jī)“发机”在道门法术古书中,通常指的是“发动法术的机缘、信号或媒介”。它是一种启动、触发和引导法术能量的关键要素。发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 回答
    《论语》和《大学》这两部儒家经典,虽然没有直接以“爱国”为标题的文章,但其思想精髓却深刻地贯穿其中,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它们所强调的责任、道义、家国一体等观念,便是“爱国”最朴素也最根本的体现。《论语》中的爱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所展现的“爱国”,并非现.............
  • 回答
    在探讨《易经》古籍中“水土同源”的理论时,我们首先要明确,“水土同源”并非一个在《易经》文本中被明确、独立提出的固定概念,如同“阴阳”“五行”那样具有明确的论述。然而,通过深入研读《易经》的卦象、卦辞、爻辞以及后世学者对《易经》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深层的哲学思想,它们与“水土同源”的理念暗合,并.............
  • 回答
    古埃及壁画中的雁类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视早已逝去世界窗口。对于从古画中发现已灭绝物种的可靠度,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证据、方法和局限性的复杂课题。从壁画中识别物种的挑战与机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埃及壁画的绘制目的并非科学记录,而是艺术创作和宗教象征。画家们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