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简体字「无」和繁体字「無」在古文中有什么区别?

回答
在古文中,“无”和“無”这两个字,虽然都表示“没有”的意思,但它们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繁简对应。深入探究起来,它们在字形演变、用法侧重以及某些特定语境下,都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先,我们得回到它们的源头——甲骨文和金文。

“無”的源头
“無”字的甲骨文,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那时候的字形非常有意思,它描绘的是一个高大的人,头上戴着一顶华丽的冠帽,手里拿着一条长长的、像鞭子一样的东西,并且站在一个大鼓的旁边。这个形象,后人往往解释为“人舞”或者“有所舞”。这个“舞”的动作,在古代祭祀或庆祝活动中是重要的环节,而“舞”的动作往往是需要场地、需要道具,甚至需要一定的“能力”或“状态”才能完成的。
随着字形演变,金文中的“無”字,虽然依然保留了人头、手和长柄状物体的结构,但细节上有所不同。我们能看到一个人的侧面,头上戴着帽子,一只手举起,手里拿着一个长长的、类似旗帜或者羽毛的物体。有人认为这是表示舞者在挥动长袖或者乐器。

不论是“大鼓伴舞”还是“举旗长袖”,一个核心的意象是:有一个完整的、可以进行某种活动的状态或行为。而“無”字从一开始,就带有这种“有”的反义色彩。当“無”字被用作动词时,它就表示“没有舞”,或者更引申为“没有能力去做某事”、“没有某种特质”。例如,在《尚书·牧誓》中,“无德不服”就是指“没有德行(而使之)臣服”,这里的“无”就带有动词的意味。

因此,“無”字从字形演变上来看,就已经与“有”相对,并且它所指代的“没有”,往往是指一种缺乏某种具体事物、能力、状态或行为。它的用法更倾向于一个“否定”的副词,用来否定名词或动词。比如“无名”、“无声”、“无为”。

“无”的字形演变
至于简体字“无”,它的出现是相对晚近的事情,是简化字运动的产物。在古文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独立于“無”字之外的、字形与现代“无”完全相同的字,来独立表达“没有”的意思。

不过,在一些古代文献中,确实存在一些字形与现代“无”字相近的字,但它们通常有自己独立的意义,或者只是“無”字的异体字、或是在特定语境下的草书写法。

例如,在某些早期文献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省略笔画的写法,但这些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的“无”。而更直接地说,现代的“无”字,在字形结构上,可以看作是“無”字在特定笔画上的简化,尤其是“心”和“天”的部分。

区别在哪里?

将两者放在古文语境下细细比较,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字形演变与本源意义的侧重:
“無”:字形上有明确的指代,如人、冠、长柄物,这些都与“有舞”、“有能力”等概念相关联。它的本源意义更侧重于否定一种具象的存在、能力或行为。比如“無人”(没有人),“無力”(没有力量),“無言”(没有说话)。
“无”:在古文中,我们无法像追溯“無”字那样,找到一个独立的字形演变轨迹来解释它独立的本源意义。现代的“无”是“無”字的简化,它承载了“無”字绝大部分的含义,但其字形本身并没有古时“無”字所携带的那种具象信息。

2. 用法与语境的倾向性(虽然界限不总是绝对):
“無”:在古代文献中,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庄重、典雅的语境下,“無”的使用更为普遍。它在表达“没有”时,显得更为正式和规范。比如在诗词、策论、碑铭等场合,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無”。
“无”:在古文的流传过程中,虽然没有现代的“无”字,但有些地方会出现笔画更为简单的写法,尤其是在一些写经、速写或者手札中,可能会有类似现代“无”的写法,但它们通常被视为“無”的草书或行书变体,而非独立字。

3. 后世影响与演变:
现代简体字“无”是直接从繁体字“無”简化而来,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無”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所以,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很难说“无”和“無”在意义上有本质区别,只是在书写上简化了。
然而,在古文研究中,我们关注的是字形演变和本源意义。因此,当我们谈论古文时,“無”才是那个拥有丰富字形信息和历史沉淀的“本字”。而现代的“无”则可以看作是这个本字的后代。

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我们要表达“没有心”这个意思:

在古文中,我们会写“無心”。这里的“無”字,字形上虽然不直接描绘“心”,但它的反义词“有”本身就包含了心、意、情等意象。“無心”便是“没有心意”、“没有想法”的意思。
如果在某些草书或行书的古代写本中,我们可能看到写成类似现代“无心”的写法,但这更多是一种书写上的便捷,而非字义上的区分。

总结一下:

在古文中,我们主要看到的是“無”这个字,它有着悠久的字形演变历史,并且其字形本身蕴含了丰富的意义信息,与“有”相对立。它在各种语境下都被广泛使用,表示“没有”。

现代的简体字“无”,是“無”字在汉字简化运动中的产物。它在字形上大大简化了“無”,但其意义和用法基本继承了“無”字。因此,在古文语境下,我们谈论“没有”这个概念时,对应的是“無”字,而不是后来才出现的“无”字。可以说,“無”是“无”的古老祖先,而“无”则是“無”在时代变迁中的简化与新生。理解它们的关系,就是理解汉字从象形、指事到形声、会意的演变过程,以及简化字运动对汉字历史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并反对所有答案。

尤其反对将汉字构型与哲学勾连,并试图以此区分「无」与「無」者。


「无」就是「無」的简化字,只不过这个简化发生在先秦,其意义并无任何区别

当然,将造字与各种哲学思考混同,也算是传统艺能了,在学界至今不能免。我初一看过一篇用「无」、「無」、「亡」之造字区别谈古人对「虚无」的认识的文章[1],写得还真不错,亦尝深信之。但随着后来古文字的学习,亦深知其不可为。

二三子其勉之!( ̄∇ ̄)


本文【第〇节】介绍「假借」的概念,以清扫一些概念上的问题;【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亖节】分别介绍「無」、「无」、「某‘」、「亡」四个字,皆曾被用来表示「没有」这个意义。


〇.假借

为保后文叙述流畅,暂用一节讲一个文字的基本现象——「假借」。

譬如现在口语中有一词,其读音是确定的,其意义是确定的,但唯独其「字」,不知道该怎么写。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借用一个同音字,或近音字记录这个词,这就是「假借」。


比如你打游戏想骂人——「cào!」

但大家实在不知道这个字该怎么写。于是早期冲浪、还没有连麦的网友们,在只能藉由打字抒发愤怒的情况下,借用了「操(cào)」这个字表达。

「操(cào)」本义是「操(cào)守」、「德操(cào)」,是个挺好的词,与我们想表达的「cào」没有任何关联。你看曹操(cào)可不就字「孟德」嘛。

但仅由于「操(cào)」与我们想表达的那个词音近的缘故,好好的一个字无端躺枪,被借过来骂人了。以致我现在看到「操」的第一反应都是假借义了...(~_~;)

现在冲浪的gg们往往借用「草」来表达此义。同样,「草」本来是指一种植物,其与骂人也没有任何关系,还是因为音近的锅。

注:操本为多音字:cāo:操持;cào:操行,操守。


这告诉我们,为了表示口语中某个词A,被借过来的那个字B,往往仅在发音上与这个词A有相似关系。B在字形、字义上和A都没有必要的关联。

我们现在好来讲「无」了。


一.無

先说「無」这个字形。


先民表示「没有」这个概念时,他们口中的发音大概是「ma」[2]

他们的问题是,如何找一个字,来书写这个词。

「没有(ma)」是很抽象的一个意义,不太好为它造一个字,于是先民用了「跳舞」的「舞」来记录「没有(ma)」——恰巧先民在谈到「跳舞」这个词的时候,发音也近是「ma(舞)」。

而「跳舞」这个词很形象,造一个象形字不难,最初先民是写作「無」的:

这是「無」的金文。按目前的观点,「無」本是为「跳舞」的「舞」造的字,画的一个人拿着牛尾一类的东西跳舞的样子。

于是为了表示「没有(ma)」的这个词,先民借用了「無」字去书写;正如现代人为了表示「cào」,借用了「操」字去书写。

谁知「無」字一借不还,「無」字后来便专职表示「没有(ma)」去了,后人遂新造「舞」字去表达「跳舞」的含义。


我说这么多就想说明一点:「跳舞」和「没有」这两个词,在上古除了音近以外(都近似「ma」),并没有其他什么共性,就像现代的「cào」和「操」一样。

所以千万不要去思考「没有」和「跳舞」在古人那有什么深刻的哲学勾连,真的就是单纯的音近。


二.无

现在说「无」这个字形。

「無」在西周晚期开始,慢慢出现了下面这种写法,上面从一横变成了两横。

而「无」字,大抵就是从这种「無」字中,截留中间部分,丢掉复杂的两边,出现的一种简化字(如下图)。

这个字写得和「夫」很像,为了和「夫」区别,古人将右下角拉长并弯折,便得到了「無」的简化字——「无」:

这种「无」字在战国就出现了。


将复杂的常用字,截取一部分作为其简化字,也是传统艺能。

比如表示长度单位的「寸」,先秦常用「尊」表示,后来人们嫌烦,截取了「尊」字的下半部分,便出现了「寸」这个字,并专职表示长度单位。后人不懂其来历,说「寸」是指事字,乃望文生义,不可取。

再比如简体字「讲」的右部的「井」,亦是截取其繁体字「講」的右上方部分得到的。

而「無」作为常用字,截取其中一部分作为其简体也十分合理。那么自然,「無」和「无」在意义上也不可能有区别。


另一方面,这种「无」写得很像「夫」,而「夫」和「无」古音亦相近,能在读音上起到暗示作用,因此也对「无」的造字提供了一种合理依据。

所以「无」这个简化字确实造得非常成功,故一直流传至今。


三.某‘

不宁唯是。

战国燕国文字,还有一个写得很像「某」的字,我们把它记为「某‘」:

此字在燕国陶器中数见,作地名,有「某‘中」、「余某’」。我们对一对地名表,便知是燕国的「無終」和「余無」。

所以「某‘」其实就相当于「無」。


其实这个字也是「無」的一种简化字,是将「無」竖劈成两半,并保留其中一半得到的[3]

另一方面,「某‘」形近于「某」,而「某」、「無」古音也不远,所以在读音上亦能提供其简化的合理性。

但可能由于其写法比「无」复杂,又或者因秦国采用了「无」,而燕国灭亡,这个字最终没能战胜「无」,在茫茫历史中失传了。


亖.亡

再多讲一点。

先秦亦常用「亡」表示「没有(ma)」,也是因为「亡」读音与「ma」接近,其字形与本义亦皆与「没有」没有联系。

「亡」这个字出现得很早,在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甲骨文中就很常见,而且早已被借来表达「没有」的含义。甲骨文常常占卜「旬亡繇」,问一旬中是否没有灾祸。

这是早期甲骨的「亡」字:

但这种甲骨文的「亡」写得非常简略,看不太出来画的是什么。


故宫藏有一青铜鼎,上有铭文作此:

上面那个帽子一样的东西是「终」字,底下那部分就是「亡」。铭文「亡终」,就是上节出现的燕国地名「无终」。

可以看出,「亡」字主体部分画的是一把刀,旁边那个圆点强调刀的锋刃部,所以「亡」本是为「锋芒」的「芒(mang)」造的字[4]。由于「芒(mang)」与「没有(ma)」古音近似,故也被借来表示「没有」的含义。


总结一下:

「无」是「無」的简化字,其简化出现于战国,其意义无区别。

参考

  1. ^ 庞朴《无玄:道家哲学的基本范畴》
  2. ^ 为叙述方便,用拼音近似拟音,下同。
  3. ^ 董珊《释燕系文字中的「无」字》
  4. ^ 裘锡圭《释“无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