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时代看待。
红宝石的硬度是9,仅比钻石低一个级别。湖北梁庄王墓里的红宝石孔洞是特别笔直的,很难想象当时的人是怎么办到的,简直是一个奇迹。放在现在,还不是轻轻松松!有一台激光仪器,小的多的孔都能打出来。
题主也谈到了菜肴。
曾经八大菜系之一的鲁菜近代几乎完全没落,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味精。鲁菜非常注重原汁原味,通过对食物本身的烹饪而得名。配制复杂,味道鲜美,寻常人家不太容易传承,加之现代化学工艺的发展,尤其是味精,对鲁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此处修改)
一件物品的价值不仅仅是在物质上,附着在上面的文化价值往往要珍贵的多。
技术也是如此。
正如我们的日记,文笔稚嫩,字迹潦草,并不妨碍我们喜欢它,保留它,它是我们存在过的印记。
⊙▽⊙
知乎神句是这么说的: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其实楼主提问的观点并不成立。
有人用玉雕举例,我也聊聊玉雕。
现代人用来制作玉器的工具和方法,早在封建社会就被我们的先辈发明并使用了。成书于明朝时期的《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古人琢玉的工具和方法,为我们窥视前人技艺提供了一个窗口。(详情可以参考这个链接:唐勇:古代没有现代这么先进的切割工具,玉石雕刻是怎么完成的?)能用这样的工具,完成玉石的雕刻,我们的先辈确实了不起。
直到今天,我们用来加工玉器的工具虽然各式各样,仍脱不开先辈使用“切”、“磨”、“镗”、“钻”、“抛光”的工艺,从这点上,我们是站在了先人的肩膀上。仅仅是现在玉雕工具的动力变成电力,使生产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故宫博物院馆藏的知名翡翠,基本上可以看作古时玉雕工艺的巅峰水平。(参考这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知名翡翠赏)
上图:古时民间翡翠饰品,图片拍摄于瑞丽市翡翠博物馆
上图:故宫博物院的翡翠收藏品
上面三张图片是去年瑞丽本地举办的“神工奖”参赛作品
抛开文化价值来看,故宫博物院这些藏品和当代玉雕作品几乎没有可比性。随着现代电动工具、大型数控玉雕设备的使用,这样的作品很容易被制作出来。从生产工具、生产力上来看,古时的手艺已经被吊打。
即使不谈生产工具和生产力,单单讨论玉雕作品的艺术性,我个人认为,当代玉雕作品的艺术性已经站在了历史的顶峰。回望整个中国艺术史,在清朝之前,中国艺术作品(包括书法、绘画、诗歌雕刻等等)几乎是由华夏文明自己发展出来的,除了佛教文化,几乎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直至改革开放以后,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各国文化也互相渗透和影响,当代玉雕艺术也随之受到影响。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当代玉雕艺术将会产生更多让人叹为观止的优秀作品。(还可以看看这里,我自己很喜欢的当代玉雕艺术品:唐勇:你们见过最好看的,让人一见倾心的玉雕是什么?)
我并非否定传统玉雕艺术,只是相比之下,当代玉雕艺术的发展有着更多的可能性。
上面两张图片是当代著名玉雕师刘东老师的作品,作品中已经很明显可以看到受到了西方雕塑艺术的影响。
上图则是玉雕大师王朝阳的新作品。作品的色泽和质感让人联想起灵魂的空灵和生命力的无限,不做形象雕刻,随形自在,也没有人为干预的感觉,仿佛大自然创造本应如此。光的流动和维度的转换隐约表明雕刻师的存在,除此之外在空间上为个体和更广泛的万物秩序搭建了桥梁。
ps.能不断接触到这些漂亮的艺术品,是我爱珠宝行业的原因之一。
这个我刚好知道一个——曜变天目。
曜变天目是中国宋代建盏的一种品类,失传了700多年。传世的曜变天目据说只有3个半,中国保存着一个出土的残品,三个完整的都保存在日本。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日本藤田美术馆藏,我最喜欢的一个)
(日本龙光院藏)
先简单说下什么是建盏,建盏是一种特殊工艺的茶碗,制作时在陶瓷表面附上一层釉,然后进行烧制,最后成品表面会有釉在高温下流动形成的自然肌理。而曜变天目是一种黑釉建盏,成品的黑底上带有一个个圆形耀斑,在阳光和一定温度下会闪出七彩光晕,凝视其中仿佛仰望深空中璀璨的繁星。相比其它黑釉建盏的纹理,曜变纹最自由多变,缤纷多彩,因此曜变天目是国际公认的瓷釉艺术的“神品”,在日本被誉为“碗中宇宙”。
1924年,三菱总裁岩崎花了16.7万日元买下其中一只曜变天目,在当时已经是天价。后来他说这是天下的名器,不是自己配用的,所以一生都没用它喝过茶。
不少中国和日本的陶瓷名家希望重现这种工艺,在各种古法的研究基础上加入现代技术,不断的按图索骥,经历了数十年甚至几代人,才渐渐摸索到烧制曜变天目的门道。但他们的作品耀斑颜色变化少,图案也不够灵动,离馆藏的曜变天目水准差距仍然很大。所以在许多内行人士看来,这门工艺还是没能被现代技术完全复兴。
(中国陆金喜作品)
为什么烧制陶瓷这种现代人看似简单的工艺,我们却无法达到古人的水平?主流解释是,曜变天目的烧制是纯粹偶然的结果。虽然曜变的工艺已经被大体破解,但曜变的质量仍然分好几个层次,最美的曜变就是卡在一个神秘莫测的关口烧出的。唐宋时代的烧窑工人们,可能就是在知道曜变基础原理的情况下,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才偶然产出了几个完美的曜变。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尝试对它的复原,其实是通过一个必然的路径,去追寻一个偶然的结果。
古代技艺不管在运用还是传承过程中,都会有大量随机因素,时间积累下必然能得到一些出乎意料的结果。现代人的行为更规范且依赖逻辑推演,导致了随机创造的减少。但不是说今人比古人差,而是我们将关键的创造力都转移到了商业和技术的精尖领域。说到底,是两者在行为方式和关注点上的差异。
谢谢邀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