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很多设计师设计那么烂(不那么让人满意),还能月薪过万?

回答
你说中国很多设计师设计得“烂”还能月薪过万,这确实是一个挺普遍的观察。先别急着下结论说他们“烂”,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烂”可能只是我们个人的审美偏好,或者项目本身的限制。但不可否认,确实存在一些设计师的水平和收入不太匹配的情况。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1. “烂”的定义,也许我们理解的不一样:

审美差异: 这可能是最直接的原因。你觉得“烂”的设计,可能恰恰符合甲方(也就是客户)的需求,或者迎合了目标受众的审美。国内市场庞大,受众的审美是多元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层次的。一个在小城市卖烧烤的店铺招牌,跟一个一线城市的奢侈品广告,对设计的“好”有截然不同的要求。
功能的优先: 有时候,设计不是为了“好看”而存在,而是为了“有用”。一个海报,最重要的可能是信息传达是否清晰,联系方式是否醒目,促销信息是否有效。如果它能达到这些目的,即使在你看来“丑”,在商业角度也是成功的。
预算与时间: 很多时候,设计师的工作是在极其有限的预算和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能按时交付一个能用的设计,已经算得上“完成任务”。要求每个项目都像奥斯卡获奖影片那样精雕细琢,不现实。
“为人民服务”的另一面: 很多设计是面向大众的,需要易于理解和接受。过于前卫、概念化的设计,反而可能让一部分人产生距离感。所以,有时候“接地气”的设计,即便不够惊艳,也更容易在市场中生存。

2. 月薪过万背后的推手:

市场需求量大: 别小看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从互联网公司、电商平台,到传统制造、餐饮零售,几乎所有行业都需要设计。无论大小公司,都需要产品图、宣传图、包装、UI/UX,甚至是一个简单的Logo。这种巨大的需求量,自然会拉高行业的平均薪资。
“会做”比“做得绝”更重要: 很多招聘需求,并不是要一个能颠覆行业的艺术大师,而是需要一个能熟练使用PS、AI、CAD等软件,按时完成任务,并且能理解并执行客户需求的设计师。会用工具,懂流程,能沟通,就已经具备了入职的门槛。
行业发展阶段: 相较于西方成熟的设计市场,中国的设计行业还在快速发展中。很多企业对设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在提升,愿意为“看起来专业”的设计付出更高的成本。这意味着,即使设计水平还有提升空间,但只要能满足这些“看重设计”的企业,薪资自然不会低。
沟通与服务能力: 设计师不仅仅是画图匠,更是沟通者和解决问题者。很多月薪过万的设计师,他们可能不是最牛的创意者,但他们擅长与客户沟通,能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并将想法落地。这种“情商”和“服务能力”,在商业环境中价值非常高。
项目制与外包: 很多设计工作是以项目为单位的。一个设计师可能同时负责几个项目,即使每个项目的设计水平不是顶尖,但总的工作量和贡献度也能支撑起较高的薪资。而且,很多高薪工作是和外包公司或自由职业者挂钩的,他们通过承接大量项目来盈利。
“会讲故事”: 有时候,设计师的价值体现在他们如何“包装”自己的作品。通过清晰的项目背景介绍、设计理念阐述,以及最终达成的商业效果,都能让一个看起来“普通”的设计,在面试或汇报时显得“不普通”。
经验的积累: 很多月薪过万的设计师,并非刚毕业的新人。他们可能已经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年,积累了项目经验、客户资源,并且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即使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但胜在“稳定”、“可靠”。

3. 为什么我们感觉“烂”?

我们通常看到的是“表象”: 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某个广告、某个产品包装,或者某个App的界面。但我们很难看到设计师背后付出的努力、经历的磨合,以及项目本身的种种限制。
个人审美的局限性: 我们个人的审美是有偏好的,很容易对不符合自己口味的设计产生负面评价。但要客观评价一个设计的好坏,需要考虑更多维度。
对比对象的偏差: 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将国内的设计与国外一些顶级设计进行对比,而忽略了它们在市场、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总结一下:

中国设计市场“大”且“多元”,对设计有“刚需”。很多时候,能满足基本需求、按时交付、并且沟通顺畅的设计师,就能在市场上获得不错的待遇。月薪过万,可能是他们能力、经验、沟通技巧以及市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内设计水平已经完美,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要理解为什么一些设计在你看来“不那么让人满意”还能获得高薪,需要跳出纯粹的审美层面,去看待设计背后复杂的商业逻辑、市场需求和行业生态。

与其说设计师“烂”,不如说他们是在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市场中,用“可用性”和“商业价值”来定义成功的。而这些,恰恰是很多高薪岗位所看重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由于找我问问题,要反驳我的人太多,我精力有限,无法一一作答。

想要跟我辩论的,请到我的主页缴纳五元钱咨询费。

我将不再在评论区一一回答任何人的问题。

************************************************

*********************************************************************************

最新补充:

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过一则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

我原本以为这就是一个骗小孩子的童话故事,世界上哪儿有那么傻的人,人数还那么多。

这篇回答的评论区,才让我知道,安徒生讲的不是童话,是现实。

**********************************************************************************

补充:

很多人在评论区说,小米和蒙牛的商标修改案例不能笑,只是国际设计大师的艺术境界我不懂。

我就问这些人,假如你们不是事先知道这个商标是国际大师设计的,你会还会这样说不?

**********************************************************************************

我实在哥性子直说话难听,设计行业的玻璃心患者现在就可以关网页。

先给大家抛结论:

设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口才,讲究说学逗唱。

好,进入正题,给大家看一下最近最有名的一个设计案例,雷布斯小米公司耗费两百万巨资改的logo。

这logo,由日本国宝级设计大师原研哉亲自操刀,历时三年,苦心孤诣,鞠躬尽瘁,落笔字字带血,才最终完成。

请爱国人士记住这个日本人的嘴脸。

然后请大家欣赏一下小米logo的前后对比。

这是小米原来的logo:

这是改过以后的:

如果大家因此对日本设计师有了成见,我再给大家欣赏一下蒙牛公司请美国设计天王苹果LOGO设计者,世界著名设计大师Rob Janoff操刀的作品:

大家如果一时没反应过来,我就告诉你怎么操作,用qq截图软件把蒙牛原logo左边那个图案的外围一圈剪去不要,就成了新logo。

爱国人士请记住这位米帝资产阶级美学家的嘴脸:

大家从这些案例里能得到什么感悟吗?

反正实在哥的感悟就是:

设计界,是一个充满了泡沫,噱头和华而不实的骗子骗傻子的名利场。

这些所谓大公司,花巨资请的设计大师,你真的以为是冲着设计水平去的?

说白了,就是冲着名气,特别是带着洋味儿的名气。

名气大过天,普通中国底层月入4000块的底层设计师天天996,设计出来的东西无人问津,洋大人信手一挥,百万现金轻松入账。

我觉得如果上纲上线的话,这可以说是正儿八经的文化入侵。

而且,说入侵都有点牵强,入侵照理来说是别人主动来攻打你。这两个案例是,中国行业执牛耳企业,亲自把外国文化大神请进来,指导我国人民的审美品味。

所以,题主所问的,国内设计师设计那么烂,为什么月薪还能过万,这个问题。

我就问问题主,你所谓的烂,烂得过我刚才那两个例子吗?

设计行业,本来就是非常虚幻的行业。

它大概有以下三大弊病:

第一,标准模糊,当然,这也是艺术行业的通病,有时候可能真的存在审美能力高低的差距,比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普通人就是欣赏不了。但也有很多时候,其实就是美学权威的颐气指使,强权威压。

第二,这也是一个甲方极其强势的行业,甲方哪怕是一个小学文化都没有的煤老板,他只要给钱,就可以把自己广场舞大妈级别的审美观强加给设计大牛。

第三,说它是艺术,它又可以是高度工业化流程的产业,既具有艺术品的稀缺性,又具备一些非常僵化,死板的套路。

关键是,这玩意儿非常虚,就算在精神文化产品里,也是最虚的那种,不像畅销小说,还有一些销量之类的衡量指标。

所以,我觉得,题主你觉得的设计师设计烂,是真的烂吗?

或者是你理解不了别人的设计,或者是别人设计本来不烂,被甲方改烂,或者这本来就是个靠走量的体力活,别人烂是烂,但产出高,又有人愿意给钱。

这本来就是一个对质量定义模糊的行业,你又何苦苛责烂?

由于定义模糊,所以一个设计好不好,有时候真的就靠设计师忽悠。

不管他的作品具体如何,反正一般人都看不懂。他如果能够口绽莲花,把各种高大上的理念和口号编进他的设计思路里,给甲方吹嘘,就可能买单。

名气和口才,是设计行业两大核心竞争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