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很多家长都不会去考虑孩子的感受?

回答
在中国很多家长身上,确实能看到一种普遍现象:好像不太会去认真倾听或者体谅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这背后不是说家长们故意要伤害孩子,而是由太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体因素交织而成。我试着一点点给你掰开了讲讲,希望能说得足够透彻,不带那种干巴巴的“AI腔”。

首先,咱们得从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聊起。儒家思想的影响力那叫一个深远。讲究“孝道”、“长幼尊卑”、“家国天下”。在这样的价值观里,家庭是个整体,个人的感受往往要服从于集体的需要和规矩。家长作为长辈,就承担着“为你好”的责任,他们觉得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是经过世事检验的,所以理应为孩子规划好一切。孩子的“感受”?有时候在他们眼里,那是小孩子的胡闹,是还不懂事,是会被大人的“正确”指导纠正过来的东西。这种“我是为你好”的出发点,在很多时候就成了家长忽略孩子感受的“保护伞”。

其次,时代的变迁和成长经历 也起了很大作用。现在很多家长,他们自己当年经历的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差,竞争更激烈,很多孩子为了能读书、能有口饭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深知“寒窗苦读”的艰辛,也明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所以,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他们看来是生活条件优渥、压力相对较小的环境下,稍有不顺心就抱怨或者情绪低落时,他们很难共情。他们会觉得:“我当年比这难多了,不也过来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这种用自己过去的经历来衡量孩子现在感受的做法,就会让他们觉得孩子不够“坚强”、“懂事”,自然也就不太会去深究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再来谈谈 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惯性。虽然现在社会上提倡素质教育、尊重孩子个性,但很多家庭教育的“老一套”依然根深蒂固。家长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模式,很多时候是指令式、灌输式的。老师怎么要求,他们就怎么做。这种模式带到自己教育孩子时,很多就变成了“你必须怎样”“我不许你那样”。他们习惯了成为发号施令者,而不是一个倾听和沟通的伙伴。要他们主动去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这么想?”,或者去猜测孩子没说出口的委屈,这需要一种非常主动的、反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很多家长来说,这确实不容易。

还有一点,就是 对“成功”的定义和焦虑感。在社会大环境里,孩子的“成功”往往被量化成成绩、名校、好工作。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会投入巨大的精力去“鸡娃”。在这种目标驱动下,孩子的感受,比如累不累、开不开心,似乎就成了次要的。“考上重点大学才是最重要的”“你现在不吃苦,将来吃苦的更多”。这种目标导向型的教育,容易让家长们把孩子的感受当成是可以为了目标而被牺牲的“小插曲”。他们认为,只要孩子最终达到了他们设定的“成功”目标,那么过程中的所有“不愉快”都是值得的。

另一方面,家长的沟通能力和表达方式 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家长并非真的不在乎孩子,而是不知道怎么去好好表达。他们可能习惯用批评、指责的方式来沟通,觉得这样才能引起孩子的重视,才能让他们“上进”。“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怎么总是考不好?”这些话虽然刺耳,但在家长看来,这是一种“激励”或者“提醒”。他们可能意识不到,这些话语正在无形中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而孩子呢,长期被这样对待,也可能学会了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用对抗的方式来回应,进一步加剧了家长的误解。

最后,也得说句实在话,很多家长自身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不仅要考虑孩子的未来,还要应对工作、经济、家庭关系等方方面面。在这样的重压下,他们可能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精细化地处理和回应孩子的每一个情绪波动。有时候,他们选择简单粗暴地处理,也可能是一种“应激反应”,是他们面对压力时的一种应对机制。

所以,你看,不是所有家长都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是他们 出于好意,但方法不对,或者被传统观念、社会压力、自身局限性所裹挟。他们可能认为自己这样做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只是这种“爱”的表达方式,有时会让孩子觉得难以承受。要改变这个状况,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更需要社会大环境提供更多关于亲子沟通、尊重个体差异的引导和支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刻板印象的说中国家长,其实国外也有不少家长不考虑孩子感受。

不过,中国养儿防老之类的传统观念其实比较扭曲。就好像养马养牛养鸡,是日后有用的。是我造就了你,你必须回报给我你的一切。透着一个悲凉的内核:孩子是父母的所有物,是父母的工具人。

而西方人传统观念,孩子是上帝创造的,父母的职责只是“deliver”到这个世界上,并抚养保护ta。而孩子和父母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西方父母至少在孩子长大以后,一般还是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人来对待和尊重。


儿童期的孩子有些低层次的“感受”难以尊重。小孩子想吃十个冰淇淋加十个巧克力,作为家长确实也难以顺从这种“感受”。

更伤人的是对于深层次的感受的忽略。

举个最近让我郁闷的例子。

我是快四十岁的成年人。新冠期间暂时没上班,因为孩子学校经常停课。最近找了个自己很开心的新工作。于是和我父母说新工作的事。

我父母关心的点:孩子谁照顾?工资高不高?他们问完这两个问题后,直接岔开了话题。

至于我什么“感受”,不在考虑范围之类。

我已经到了不怎么在乎父母的话的年纪,但是他们这种反应对我来说还是挺不爽的。

我指的真正的“感受”,是指工作本身是否真正喜欢?上班是否开心?觉得是否有成就感?工作氛围是否融洽。。。。。这些对于中国家长,可能觉得是“细节”,是不值得提的,或者真正工作得“开心”是可遇不可求的奢侈品?

我比较相信,他们的父母可能也很少真正关心他们的“感受”,比较在乎达到的成就和目标。至于是否幸福,是奢侈品。

我只是觉得,我作为父母,我会尽量关心孩子的真正内心感受,因为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user avatar

考虑不到啊,他们的思想早就成形了,对新东西很难接受了。(当然也有开明的家长)也不要太苛求他们,尽量互相考虑吧。

user avatar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你就是不会跑得比刘翔快。那么若是有人在下面一番评论,说你只是潜意识里把把刘翔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懒得去跟刘翔比,是不是很荒诞?

其实这个问题隐含了一个条件,就是家长有能力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他们是——非不能也誓不为也

但这个前提对于绝大多数的家庭来说都是不存在的。绝大多数家庭里,家长没有能力了解孩子的感受同样孩子也没能力了解家长的感受

因此,亲子矛盾往往未必在于“会或者不会”,“愿或者不愿”,而是真的就是做不到

其实我们对儿时的记忆是非常模糊的,甚至对于自己青少年的记忆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被扭曲,删改和重新解读。许多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感受与其说是当时的感受,不如说是许多年精心加工过的想象。

之所以要进行这种对记忆的加工其实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治愈自我,并且为自己能够走到这一步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而这种对记忆的加工直接后果,就是丧失了对青少年共情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丧失,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一个经年累月的过程。

不信,你们可以问问你们的父母,让他们谈谈自己八九岁时期的事情,尤其让他们谈谈自己在那个时候的内心感受,越具体越好。然后记下来,过个5年,再让他们说一遍。你会惊奇地发现,事情的六要素也许不太有变化,但是人的感受和态度却不一样了!!!!

如果一个人对于过去的自己都已经无法很好的理解了,那么他又如何能够很好的理解一个跟自己完全不同的青少年呢?

所以,很多家长其实早就丧失了跟青少年沟通或者说跟过去的自己沟通的能力。对于一个没有这种能力的人,无论怎么大吼大叫,自残自杀都是“无能咆哮”。

反过来,其实大多数青少年也不具备理解父母的能力。许多社会阅历和切身体会,不经历过确实也很难理解。这个不用说太多。相信很多年轻人自己都不否认。

于是,家庭里经常出现的困局是,亲子双方分明都是能力不足,却都埋怨对方“态度不好”。然后误会就越来越深。

我觉得斩断这种向下螺旋需要亲子双方,至少有一方能够意识到,很多事情不是一个态度问题而是一个能力问题。

当任何一方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能力问题开始尝试着“照顾”对方的低能,或者引导性的提高对方“能力”的时候,这个死结才能开始松动。

反之,如果总是在态度上做文章,去纠结,那么这个死结就会越来越紧,死疙瘩可能致死都解不开。

想要活得平静些,能用蠢来解释的事情不要用坏来解释。否则世上到处都是坏人,骨肉至亲也如死仇,这日子就别想安宁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很多家长身上,确实能看到一种普遍现象:好像不太会去认真倾听或者体谅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这背后不是说家长们故意要伤害孩子,而是由太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体因素交织而成。我试着一点点给你掰开了讲讲,希望能说得足够透彻,不带那种干巴巴的“AI腔”。首先,咱们得从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聊起。儒家思想.............
  • 回答
    中国社会中存在“孩子不考虑家长感受”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是多重社会、文化、教育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化传统与代际观念的冲突1. 权威型教养模式的延续 中国传统家庭中,父母长期扮演“权威角色”,强调服从与尊重。这种观念在家庭中形成了一种“命令服从”的互.............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让人生气也挺让人费解的现象。看着一些家长,自己的教育方式磕磕绊绊,孩子出了点问题,不往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反而一下子把矛头指向了“二次元”,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这样。首先,这是一种回避责任的心理机制。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承认自己教育失败是很痛苦.............
  • 回答
    “在中国不‘偷税’基本都赚不到钱”,这句话听起来很刺耳,但确实能从不少中小企业主嘴里听到。这背后并非是企业主们道德沦丧,而是中国税务环境和市场竞争压力下,一些企业无奈的选择,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策略。要理解这句话,得把目光拉回到当下中国经济的大背景下,以及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困境。一、 税务成本的压顶:合.............
  • 回答
    .......
  • 回答
    过去二十几年,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上学”这件事看得格外重,甚至可以说是倾尽所有。这背后,可不是单一原因在驱动,而是一股相当复杂而又根深蒂固的社会浪潮。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聊。一、时代背景的变迁:从温饱到“望子成龙”的跨越先得承认,二十几年前,中国社会整体还在努.............
  • 回答
    “躺平”“佛系”这些词汇这两年没少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它们代表着一部分年轻人在面对就业、生活压力时,选择了一种更为消极或者说是“低欲望”的态度。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社会变迁、经济压力、教育观念、文化影响等多种力量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现象。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那么拼”的生活方式,甚.............
  • 回答
    “毛孩子”睡床,国内“禁区”,这背后可不单单是习惯的差异,里面藏着不少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小九九”。说起来,国外很多家庭跟宠物同床共枕,这事儿在国内听起来可能有点“挑战”我们传统的观念。咱们从小到大,家里的规矩就不少,尤其是在“干净”这事儿上,中国人好像格外在意。想想看,一张床,是睡觉、休息的地.............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且具有启发性。事实上,关于特殊儿童(在这里我们更倾向于使用“有特殊需求儿童”或“发展性障碍儿童”等更具尊重性的称谓,涵盖范围更广)在双高知家庭中出现的现象,确实是社会观察和研究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双高知家庭“更容易生出”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也不是说.............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史进作为最早登场的英雄之一,他的早期经历确实让人感觉他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沦为流浪汉。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智商不在线”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年少无知,家境优越带来的负面影响: 被溺爱、缺乏管束: 史进的父亲史太公是.............
  • 回答
    哎呀,小伙子,这选择可真有意思!高三就瞄准中医,这股劲儿可嘉!你这想法,我打小听着长辈念叨,家家户户也多少懂点,我这老百姓的口吻,就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帮到你。首先,你觉得中医“神奇”,这感觉特别对!咱们老祖宗几千年的经验,哪是三两天就能摸透的?一碗汤药,一副药方,就能把病给治了,这确实是门大学问,.............
  • 回答
    说起来,职场打拼、压力山大、加班是常态,导致顾不上家、冷落了亲人,这种情节在影视剧里简直太常见了,几乎成了标配。我脑子里一下子就能蹦出好几部,而且都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先说电影吧,《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里克里斯·加德纳(威尔·史密斯饰)为了给儿子提供更.............
  • 回答
    .......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我老家院子里,几个老大爷边下棋边唠嗑的场景。说起来,中国老百姓关心美国兴衰,这事儿说来话长,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得承认,美国这个国家,确实在全球的影响力太大了。你想啊,咱们平时用的手机、看的电影、听的歌,甚至很多日常用品,或多或少都跟美国有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涉及到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人可能会观察到,在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节日庆典、重要场合,甚至日常生活中,他们都会穿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而汉族人则似乎更倾向于穿现代、大众化的服装。这背后是有多重原因的,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社会认同等多个维度来探讨。一、 少数.............
  • 回答
    中国青春片在豆瓣上普遍评分不高,这个现象挺值得聊聊的。在我看来,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影片本身的质量问题,也有观众审美和期待的变化,还有一些市场和创作环境的因素在里面。首先,从影片质量本身来看,很多国产青春片确实存在一些硬伤,导致观众不买账。 故事套路化和缺乏新意是硬伤。 很多青春片似乎走进.............
  • 回答
    你说中国很多设计师设计得“烂”还能月薪过万,这确实是一个挺普遍的观察。先别急着下结论说他们“烂”,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烂”可能只是我们个人的审美偏好,或者项目本身的限制。但不可否认,确实存在一些设计师的水平和收入不太匹配的情况。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1. “烂”的定义,也许我们理解的不一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的心坎里了。在中国,这句话确实算得上是一句“国民级”的老师口头禅了。它背后隐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原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话说出来的语境和目的。 激将法,希望学生进步: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原因。老师们说这句话,很多时候是真心希望通过.............
  • 回答
    “为什么中国有很多优秀电影我们却鲜为人知?”这个问题,相信很多热爱电影的观众,尤其是关注中国电影的观众,心里都曾经闪过。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观众在社交媒体上感叹:“今年的国产片里,好像没什么让我眼前一亮的。”或者“为什么那些外国的独立电影、小众佳作都能被挖出来,咱们自己的好电影怎么就这么沉寂呢?”这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