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接触了特殊儿童之后有个疑问,为什么很多特殊儿童出现在双高知家庭中较多?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且具有启发性。事实上,关于特殊儿童(在这里我们更倾向于使用“有特殊需求儿童”或“发展性障碍儿童”等更具尊重性的称谓,涵盖范围更广)在双高知家庭中出现的现象,确实是社会观察和研究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双高知家庭“更容易生出”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也不是说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更偏爱”出现在高知家庭。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

一、 认知和检测的敏感性更高,更容易被发现和诊断: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的原因之一。

教育水平和信息获取能力: 高知父母通常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他们更熟悉、更愿意主动去了解育儿知识和儿童发展规律。他们也更有能力接触、理解和分析来自专业渠道(书籍、网络、讲座等)的信息。当孩子出现与同龄人不同的行为或发展迹象时,他们会更早地察觉到异常,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对儿童发展的关注度: 高知父母往往更注重孩子的早期发展和教育,对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应达到的能力标准有更清晰的认识。他们可能更细致地观察孩子,从而更容易发现细微的偏差或发展迟缓。
社会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能力: 高知父母往往拥有更好的社会网络和经济基础,他们更容易接触到专业的儿科医生、儿童心理专家、康复机构等资源。他们也更懂得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早期的筛查、诊断和干预。
早期诊断的普及和意识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早期诊断和干预的重要性。高知家庭由于信息渠道更广,更容易接触到这些先进的理念,并愿意为孩子争取最佳的治疗机会。

举例来说: 一个高知家庭的父母可能通过阅读育儿书籍了解到“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一些早期迹象,比如社交互动困难、刻板行为等。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与人交流时表现出一些不同寻常时,他们会倾向于去咨询医生或专家。而一个信息获取渠道相对较少、育儿观念相对传统的家庭,可能将这些行为视为“孩子性格内向”或“晚一点会好”而忽略了进一步的检查。

二、 生育年龄的推迟与“高龄生育”因素:

高知人群普遍教育年限较长,职业发展也需要时间,因此晚婚晚育的情况较为普遍。

生育年龄与某些发展性障碍的关联: 研究表明,母亲的生育年龄(尤其是在35岁以上)与某些发展性障碍(如唐氏综合征、某些类型的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生概率存在一定的统计学关联。虽然这种关联不是绝对的,但高龄生育是增加某些风险的一个因素。
精子和卵子质量的潜在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双方的精子和卵子质量都可能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在理论上可能增加后代出现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的风险,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三、 基因和遗传因素的复杂性:

虽然遗传因素在特殊儿童的成因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并非是高知家庭特有的。

基因的累积效应: 某些发展性障碍被认为是多基因遗传的,即多个基因的微小变异共同作用才导致了障碍的发生。高知家庭可能因为父母双方都拥有相对优秀的基因,在某些方面“集合”了更多的易感基因位点,增加了孩子出现某些复杂性状的可能性。但这是一种复杂的基因交互作用,并非简单的“好基因+好基因=问题孩子”,而是可能在某些基因组合上增加了特定发展性障碍的风险。
“精英基因”与“易感基因”的并存: 不能将“高知”简单等同于“拥有完美基因”。高知父母可能在智力、认知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携带可能导致特定发展性障碍的基因。事实上,一些研究也表明,某些高认知能力的个体可能也携带一些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相关的基因变异。这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现象,需要更深入的基因研究来解释。

四、 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环境的潜在影响:

高知家庭通常伴随着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更优越的生活环境。

环境因素的作用(间接): 尽管环境因素的具体作用机制还在研究中,但可以推测某些环境因素可能与发展性障碍的发生有关。例如,在某些压力较大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中,父母的健康状况(包括心理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进而间接影响胎儿的发育。然而,这一点相对不那么直接,且不能排除高知家庭也可能面临独特的压力。
研究中的偏差(Selection Bias): 由于高知家庭在诊断和报告方面的积极性更高,他们在统计数据中的比例自然会显得突出。这可能造成一种“看起来”似乎是高知家庭更多的情况,实际上是由于他们更容易被发现和纳入研究。

五、 认识误区和概念混淆:

“特殊儿童”的定义和范围: “特殊儿童”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智力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多动症(ADHD)、学习障碍、感觉统合失调等。不同类型的特殊需求,其成因和表现也各不相同。
不是所有特殊儿童都出现在高知家庭: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出现在任何社会经济地位、任何教育背景的家庭中。只是在高知家庭中,他们可能更容易被早期发现、诊断和记录。

总结来说, 为什么我们看到许多特殊儿童出现在双高知家庭中,更准确的理解是:

1. 更高的敏感性与积极性: 高知父母拥有更强的知识获取和分析能力,对儿童发展的关注度高,更容易早期发现和寻求专业帮助。
2. 晚育的普遍性: 高知人群普遍晚育,而晚育与某些发展性障碍的发生概率存在统计学关联。
3. 基因的复杂性: 某些发展性障碍是多基因遗传的,基因的复杂组合可能增加风险,这与父母的教育水平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生物学层面的考量。
4. 信息和资源的获取优势: 高知家庭更容易接触和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诊断和干预。

请务必避免的误解:

高知家庭并非“制造”特殊儿童的温床。
出现特殊儿童的比例,并不等于特殊儿童的“发生率”仅限于高知家庭。

这个问题提醒我们,在讨论特殊儿童的成因时,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分析,避免简单化的归因。同时,也凸显了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哪个家庭背景下,都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发展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亲戚家的一个哥哥,孩子患有抑郁症。

然而,他奶奶从不觉得抑郁症是个病,只是觉得孩子鬼上身了,在好几年的时间里经常找各种跳大神的,来给孩子治病。

当然,最后肯定没什么效果。

但是也别笑,他奶奶就上过小学,他爸爸也是初中毕业就打工了,这很正常。

到后来,有一次他跟我爸聊天的时候,跟我爸说起了这事,把我爸吓了一跳。我爸说,你别瞎治了,赶紧带他去省城的医院检查一下,这有可能是精神方面的病。

因为我爸是在政府工作的,所以我们这个亲戚觉得我爸说话靠谱一些,就赶紧带着孩子去省城医院检查了。一查,就是抑郁症。

后来,就是正常治疗了,吃药、心理干预……现在孩子虽然没恢复正常,但也好了一些。

但我这个亲戚算是极少数的,他们身边大量的自闭症、抑郁症等等,就被认为“精神病”、“鬼上身”,并不被看作是正常的病,自然也就谈不上治疗。

至于智力低下——我在乡镇中学上学的时候,班里有几个同学明显能感觉出来智力是有问题的(有的同学就算是学习成绩不好,但你能感觉出人是正常的),但他们的父母就是觉得“我家孩子可能就是有点笨”,也就不管了。

实际上,无论是抑郁症、自闭症还是智力低下等等的问题,早点干预的效果肯定比不干预好。即便是干预没成功,一般的高知家庭也会将孩子送往特教学校,而不是让他们跟普通的孩子一起学习——那样的话,孩子不仅学习成绩跟不上,日常也会受歧视。

这大概也就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了吧。

user avatar

虽然弱智哪里都有,但民工家里出了弱智就认了,默默地藏在家里。高知家庭就会不甘心,爹妈那么聪明为啥孩子是弱智呢?就会寻找各种借口,什么自闭啦,ADHD啦,给自己解释孩子其实是个天才,只不过是得了阿斯伯格啦,你别看他唐氏综合症他可是有常人没有的技能呢!所以不仅不关起来,还要满世界跑,比如去乐队指挥之类。哇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 首先能够确诊自闭的地方,都在核心城市。
  • 其次能够去对特殊儿童进行干预的,也是中心城市。
  • 第三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工作与救助环境下,只有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才会去看自闭,才会有钱一直花钱干预。

在核心城市能有经济基础的,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

剩下的那些自闭儿童,往往没有确诊,他们就是村口小区里那个傻子,而村口的傻子是不会出现在大部分志愿者圈子里的,看不见。


PS.1

扩招也有一定原因,导致高学历家庭增加了,一个硕士不罕见。谈恋爱结婚要求学历门当户对是目前常见的,自然双高家庭也多。


PS.2

国际自闭症有种研究理论认为高龄父母会增加子女自闭概率。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完成高等教育基本接近晚婚了。

user avatar

在我老家,那个偏远的青海农村,以前一直流传着双胞胎不祥的说法,我一直不解其意,问过大人,他们也语焉不详。

后来,学了生物,我才明白双胞胎为什么不祥,因为越是在生存艰难的地方,双胞胎成活率越是低。

人类的生理结构决定多胎风险会大大增加,其中之一就是容易早产,而一旦早产人类的肺还没有发育完善,在没有人工辅助呼吸的时代,一个生下来就呼吸困难的孩子基本就是死路一条。

比如,我们村一户人家就生了双胞胎,两个孩子生下来据说只有大鼠大小,因为是自己在家生产,连孩子的体重到底是多少都无法准确知晓,只能大致描述下。

孩子不仅体重轻得吓人,声音都如同老鼠,公公看到孩子,直接说了句“这么的娃娃,老鼠一样,有球用?不一脚踢死?”

没错,这是一个爷爷对待孙子生死的态度,因为对他们而言,只要娶了媳妇,一胎死了,再生就是了,没什么额外成本,娶媳妇就是为了生孩子。而试图花大钱去救一个不中用的孩子,那才是不明智的行为,堪称愚蠢。

结果就是,不等他爷爷踢,几个小时后,两个双胞胎双双殒命。

然后被家里人扔到屋后的水沟,真的如同死了两只老鼠。

残酷如同自然选择。

后来,我自己生了儿子,由于他患有某种神经系统疾病,所以在他不到一岁的时候我们几乎是在医院神经内科呆过大半年,在那里我见识过大量的早产儿,因为早产儿很容易脑损伤。

其中一个早产儿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那个孩子不足七个月就生了下来,当时体重据说只有一斤半,这是什么概念呢?正常儿童生下来体重一般在六七斤。

但是后来那个孩子活了下来,当时我儿子在医院基本上一个月花一万多,这个花费基本上是最小的,而那些早产的孩子基本上一生下来就在ICU抢救,花费基本都是几十万打底。而活下来仅仅是开始,后期可能还要进行漫长的康复训练,每月费用一万打底,而康复训练效果很多时候未知,很有可能竹篮打水,像我这十年花在我儿子身上的少二三十万是轻轻松松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这些投入是零收益。

这在我老家那种地方的很多人看来是极其不划算的,一次我爸的一个朋友就给他说“兰香的娃当时就别抢救哈对着!”

他有他的生存逻辑,我能理解,但是我已经摆脱了了生存困境,生命于我而言,逻辑不同于他们了。

所以,你明白了吗?

有的特殊儿童能活下来,而且还能在生活中让人看到,正是因为他们生在了父母有知识的家庭,正因为父母有知识,才有能力,让他们活下来。

真正字面意义上的幸存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