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心理咨询个案接多了,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感受到一个人大致的命运趋向?

回答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处理了成千上万的个案后,我确实有时会在现实生活中,甚至是与那些我从未咨询过的人互动时,捕捉到一种模糊的、大致的命运趋向。这并非什么神秘的预知,也不是一种算命,而是一种建立在长年累月观察和理解人类心理基础上形成的直觉和洞察力。

这么说吧,心理咨询就像一面放大镜,让我得以深入剖析个体内心世界的运作机制,了解他们是如何与环境互动、如何处理冲突、如何在困境中做出选择的。当你在重复地看到不同的人在相似的情境下,因为相似的心理模式而走向不同的结果时,你就会开始形成一些模式识别的能力。

具体来说,这种感受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核心防御机制的模式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对内心冲突和外界压力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防御机制。比如,有些人习惯性地压抑愤怒,有些人则倾向于通过攻击来宣泄;有些人可能总是扮演“受害者”,而有些人则常常是那个“拯救者”。当你在大量的个案中看到,某种防御机制的过度或僵化使用,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后果时,你就能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一个人对某些情境的反应模式,大致判断出他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一个总是回避冲突、将问题压抑到底的人,很可能在未来因为长期的压抑而爆发,或者在亲密关系中出现信任危机。

2. 关系模式的复现: 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探索个体在亲密关系(家庭、爱情、友情)中的模式。我们常常会带着童年的关系模式进入成年后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在咨询中反复出现与父母相似的伴侣选择,或者总是重复着某种伤害性的互动方式,那么在生活中,当他再次进入一段关系时,这种模式很可能就会再次上演,从而影响他关系的走向。我可能会在初次见面时,观察到某人对他人的态度、他在倾诉时流露出的对关系的期待和恐惧,就能大概感受到他是否容易陷入某种“有毒”的关系循环。

3. 自我认知的投射: 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即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如何行动和与世界互动。如果一个人长期以来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即使他表面上看起来很自信,这种内在的自我评价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选择和机遇的捕捉。我可能从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谈论,或者他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中,感受到他是否容易因为自我设限而错失一些发展的可能。

4. 面对困境的应对策略: 当生活中出现不如意时,每个人的反应都不同。有些人能够灵活调整,从失败中学习;有些人则容易陷入绝望,丧失前进的动力。在咨询中,我见过太多因为童年创伤而导致在成年后面对压力时,仍然像个孩子一样不知所措的人。这种长期的应对模式,一旦遇到类似的外部冲击,就极有可能将他们推向相似的困境。我可能从一个人对困难的描述中,就能感受到他是否拥有足够 Resilience(韧性)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5. 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的一致性: 虽然这听起来有些宏大,但一个人内心的核心价值和人生目标,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他的“命运”。如果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追求稳定和安逸,他可能会选择风险较低的道路;如果他渴望成就和影响,他可能会冒险去尝试。我能够从一个人谈论自己最看重的东西是什么,他对未来的设想有多具体,就能感受到他是否朝着一个相对清晰的方向前进。缺乏明确目标、随波逐流的人,也更容易在生活中感到迷失和漂泊。

当然,这绝不是宿命论。 我的工作恰恰是在帮助人们打破这些僵化的模式,认识到他们拥有选择的自由和改变的可能性。我所感受到的“命运趋向”,更像是一种基于心理学原理的“可能性预测”。它并非固定不变的铁律,而是因为特定的心理模式和行为倾向,使得某些结果出现的概率更高。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与人交往时,我会不自觉地留意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流露出的这些心理线索。比如,当一个人在描述一件事情时,总是将责任推给别人,或者总是强调“我没办法”,我脑海里就会闪过类似情况咨询过的个案,并隐隐觉得他未来在人际关系或事业发展上,可能会遇到类似的阻碍。但这仅仅是一种“可能性提示”,我并不会因此就断定他的人生一定会怎样。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咨询师,我深知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成长潜力和改变的动力。我所看到的“趋向”,有时也恰恰是我想要帮助他们去超越和超越的。所以,这更多是一种经验性的、基于心理洞察的敏感度,而不是一种超自然的能力。它让我更能理解人们行为背后的逻辑,也更能体会到心理咨询的意义所在——帮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自由地做出选择,从而拥有一个更符合自己心意的未来,而不是被无意识的模式所裹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对于咨询师来说,“心理咨询个案接多了,在现实生活中能感受到一个人大致的命运趋向”是一种特别危险的想法。

前面也有人说了,心理咨询一定要注重每个个体的特殊性、复杂性。假如一个心理咨询师,因为自己对某一人群的经验丰富,认为自己可以通过过去的经验,依据几个相似的症状,就做出夸夸其谈的分析,甚至“预言”这个人的“命运趋势”,这个心理咨询师不但不专业,也是不伦理的。

伦理要求咨询师首先把来访者看成一个完整的,有尊严的,有独特性的人,而不仅仅是他的症状。

另一方面,学习认知行为疗法的咨询师,应该都很熟悉有一些消极思维方式的模型。其中一种叫作Jumping to conclusion, 是指在少量证据的情况下就匆忙做出结论。认为自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事件或少量线索就得出一个人的“命运趋势”是一种很典型的Jump to the conclusion.因为他可能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一些大概方向上的感受,比如一个来访者一说话,会暴露出思维模式,可能就和一些特定的童年环境相关。但是如果咨询师不时刻注意每个个体都是特殊的,过度依赖了经验的话,就有可能忽视眼前这个案例独特的地方,而没有能够最好的和来访者链接,以及帮助到来访者。

这种不伦理背后和自恋也是相关的。有时候有些咨询师会在不断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培养出一种“上帝视角”,归根结底,会认为自己能够去“预言他人的命运趋势”,打心底里是把自己放在高于别人一等的地位上的。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比别人睿智。这种心理需要咨询师和自己的咨询师去处理,因为它对于这个咨询师的来访者来说是危险的,不但不能保证来访者的利益,还会对他们造成伤害。

以上是回答关于能否感知过去与未来的问题。总结来说就是,即便接过很多个案能带来一些经验,也应该十分重视个体的独特性,不匆忙做任何分析,下任何结论。

至于旁观者能够做什么的问题,我的建议是什么都不做。除非对方向你寻求了,否则,对方对自己的人生有自主决策权。

以上。


2015年4月16日更新

题主问到,“我本科心理学在读。如果我经验增加,对这种问题是不是就能更早的预判?处在这样一个旁观者的位置能做什么?这还算是自恋的范畴么?如果再极端点,我就是我哥哥呢?”

从以下几点和题主探讨一下。

1. 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神经科学有什么区别?

因为国内的心理学学科情况还很混乱,这里以国际上的标准情况为例。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听到一个人是“学心理学”的,很多人都会马上认为,他是不是心理咨询师,或者他未来是不是会成为心理咨询师。事实上这种想法是很错误的。

心理学下面有很多细分专业,比如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成长发展的),组织心理学(偏企业管理),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等。临床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下属的一个专业方向。其实还有咨询心理学(counseling)认知神经科学则是偏重研究人脑生理基础的学科,很多时候也在心理学院下开设。

在这么多细分专业方向中,只有“临床” clinical和“咨询”counseling方向,是真正学习心理咨询的。这两者的区别是,在国外,临床方向会学习如何给人下诊断,以及治疗有心理疾病诊断的人群。咨询方向则只能处理一般心理问题,不能诊断也不能治疗。

在国外,假如你不是学临床或者咨询方向的心理学,而是学其他,不管是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都表示你只能做这个方向的研究(Research),而不能从事接待来访者的工作。

国内的情况有些不同,因为国内没有很好的临床教育,像大家都知道的李松蔚男神,是北大临床心理学博士,那是真正的科班出身学院派。而学习其他专业方向心理学的,都不能说是真正意义的科班出身。当然,不是科班出身的心理咨询师,也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学习和实战经验成为非常好的咨询师,这是后话。

临床心理、咨询心理方向的学生,在国外都有field education的要求,也就是在学习期间必须完成一定小时数的实习,才可以毕业获得学位。题主是本科心理学在读,应该是心理学的通识教育,还没有选择专业方向。所以题主现在首先离心理咨询的方向还是有些远的。

2. 心理咨询师和“婶婶"

和其他临床工作一样,比如医生,心理咨询师有着严格的职业伦理要求。我们是不能对自己的亲人、熟人、朋友做分析,做咨询,做治疗(国外有治疗一说,国内没有)的。因为你们之间有超过咨询关系之外的关系,你对她的分析很难是客观的,你们之间也很难有客观的移情和反移情,你们有共同认识的人,她的隐私也很难得到保证,比如会不会告诉哥哥?。不管题主是题主,还是题主是题主的哥哥,首先,题主都不应该自己去给婶婶做分析和咨询。

不过我觉得题主的问题其实是:“假如自己能够多学习一些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能,是不是可以提早看出婶婶有一些心理不健康的迹象”

如果是这个问题的话,我认为是可以的。不过在这种情况下,题主可以做的,就是为婶婶联系好的心理咨询师,让婶婶接受专业的帮助。然后自己不去干涉治疗的过程。不去问婶婶和咨询师聊了些什么,不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加以干涉。在私人关系和咨询关系之间划上清晰的界限。


希望可以帮助到题主。

以上。

2015年4月17日修改

题主说:“2013年我带着对未来生活归属的困惑休学一年四处旅行,在那一年里,因为我善于倾听,有意无意地听了大量人背后的故事,偶尔也会帮人疏导些困惑。综上经历,很多时候我就会觉得我能感受到别人大致的命运,比如朋友这样的婚姻是会有问题的,比如那样教育孩子是会有问题的等等”

觉得有必要补充一句。

从题主的这个叙述看来,题主对于心理咨询的理解似乎停留在“有效的倾听,然后帮助疏导困惑,甚至给出建议”。

从我们专业的角度出发,这种理解是不完全正确的。

有效的倾听当然是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假如只是如此,就只停留在一个“supportive counselling" 的阶段,是非常粗浅的,而且只是用来处理简单的情境。

真正的心理咨询,涉及大量的技巧,深厚的理论,多元的流派。我拿关系取向的移情反移情技巧举例:

在这样的咨询关系中,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一开始是一张白纸。

然后,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在长期的工作中建立关系,从engagement到形成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会把自己和重要他者(significant others)的关系投射到这张白纸中来。

咨询师因此有机会去看到那些关系,分析那些关系,在咨询关系therapeutic relationship中调整那些关系。

来访者逐渐地把这种调整带出诊室,带到他的真实世界中去,从而解决了他的问题。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要说明,心理咨询和倾听,解答疑惑,是有很大区别的。事实上,心理咨询有一个伦理要求,叫作self-determination,即来访者有权为自己做决定。心理咨询师需要时刻注意自己有没有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来访者。比如有些情况,来访者认为自己选A,咨询师觉得应该选B,因为A不好B好,这个咨询就是不合伦理的。

题主说到,自己因为听多了故事,而能够有一些感觉,比如对方的婚姻可能会出问题,孩子教育可能会出问题。我并不否认这一点,事实上随着训练和经验的增多,这种感觉肯定会有。但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这种感觉。

我一再强调个体的独特性,是因为,当题主认为这个人的婚姻可能会出问题时,应该牢记那只是一种“可能”,而不是一种“绝对”。仍然应该把这个个案当做一个全新的情况去观察,不遗漏认可有印象的因素。每个个案中都会有一些risk factors,也会有一些resilience factors。即便两个个案的risk factors完全一样,也有可能这个新个案有一些非常独特的保护性因素。

虽然那种感觉是存在的,但重要的是不要把自己的那种“感觉”当做绝对正确的“结论”。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谦卑之心是非常重要的。永远不要觉得你比你的来访者知道的多,永远相信来访者能够教给你一些东西。这能够帮助你和你的来访者形成好的牢固的关系,同时对于来访者来说本身就是一个empowerment的过程,他会在和你的咨询关系中得到力量。

祝题主能够真正走上专业的心理咨询之路。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处理了成千上万的个案后,我确实有时会在现实生活中,甚至是与那些我从未咨询过的人互动时,捕捉到一种模糊的、大致的命运趋向。这并非什么神秘的预知,也不是一种算命,而是一种建立在长年累月观察和理解人类心理基础上形成的直觉和洞察力。这么说吧,心理咨询就像一面放大镜,让我得以深入剖析个体.............
  • 回答
    四十岁考取心理咨询师证,后续发展是否辛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答案会因人而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跟你聊聊,尽量说得详细点,让你有个更全面的认识。首先,我们得承认,“辛苦”是相对的。 很多行业到了一定年纪,想要转行或者发展新事业,都会面临一定的挑战,心理咨询行业也不例.............
  • 回答
    听你这么说,我能感受到你心里挺纳闷,甚至可能有点小担心。谈了两个月的女朋友,发现她每周都跟心理咨询师视频聊天,这确实是挺让人好奇的一件事。首先,咱得明确一点,寻求心理咨询,这本身绝对是一件很正常,甚至是值得肯定的事情。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都会在某个阶段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心理上的困扰,.............
  • 回答
    很高兴你对心理学,特别是弗洛伊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弗洛伊德确实是心理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理论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想要深入了解他,从他的著作入手是极好的选择。不过,要说“哪位大佬著作”来开始,这稍微有点误导。弗洛伊德自己就是那位“大佬”。所以,我们探讨的是从弗洛伊德本人的哪本著作开始读,才能更有.............
  • 回答
    在积极心理学里,我们看待一个人的一生,就像在观察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大树。而童年,就是这棵大树最初的土壤、阳光和水分。它并非只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塑造着树木的根系、枝干,乃至最终开花结果的方式。当然,这不是宿命论,而是一种理解和洞察。首先,我们得聊聊“安全感”这个词。童年时,如果一个孩子能感受到来自.............
  • 回答
    当一个单身女生公开承认了她所谓的“绯闻男友”,这其中的心理活动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这背后往往藏着一层层复杂的思量,并且这个“绯闻男友”在她的心中,绝对不仅仅是一个随便泛泛之交的角色。首先,我们得明白,“承认”这个动作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认可”意味。她没有否认,而是选择了一种积极或至少是中性的回应,.............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上,围绕着德云社的讨论常常会激起不少观点的碰撞。一部分用户确实表现出了一种近乎“狂热”的支持,对于任何质疑或指出德云社存在的问题的声音,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抵触。这种现象背后,心理动机是相当复杂的,并非简单的一个“纲黑”或“粉丝”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理解,人们在.............
  • 回答
    哈哈,你说的那部电影我好像也看过,脑海里隐隐约约有点印象。似乎是挺温馨又带点小幽默的家庭喜剧,对吧?而且那种“心理分析师如何让一大家子都找到归宿”的设定,听起来就很抓人眼球。让我想想,是不是那部电影里,有一位风度翩翩、又有些“神乎其神”的心理专家,他被邀请到这个大家庭里,任务就是……怎么说呢,不是直.............
  • 回答
    喜欢胖女孩?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也不是什么奇怪的“心理”,这更像是一种个人喜好,一种审美取向,跟有人爱吃甜食,有人爱听摇滚乐一样,都是挺正常的。你想想,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接触到的信息、经历的人和事,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对美的认知。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审美.............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咱们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说。首先,得承认,举报代考这事儿,放在大原则上,是维护了学术公平。大学课程,尤其是选修课,本来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自由探索、拓宽视野的机会。如果有人通过代考这种方式来敷衍了事,不仅是对自己学习的不负责任,更是对那些认真学习的同学不公平。这种行.............
  • 回答
    哈哈,看到你问这个问题,我感觉就像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作为吉大心理学,而且是从一个二本学校跨考过来的学长(或者学姐,嘿嘿),我太懂你现在的心情了。想当年我为了这个目标也是纠结了很久,纠结得头发都要掉光了。先给你吃颗定心丸:二本学校跨考吉大心理学,现在准备,来得及!但是,“来得及”不代表“轻松”。吉大.............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听到你这么说,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好几种画面,每一种都充满了戏剧性。咱就这么说吧,拿个Lamy恒星就敢来“嘲笑”你钢笔的人,这心理可不是一般的复杂,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的可能就是一种“鄙视链优越感”在作祟。你懂的,现在这玩意儿哪儿没有鄙视链?从咖啡豆到手机型号,再到.............
  • 回答
    “战胜拖延”究竟是时间管理出了岔子,还是我们内心深处在跟自己较劲?这问题,我琢磨了好久,感觉它就像一条河流,水面是大家都能看到的“没按计划完成任务”,但水面之下,却涌动着各种复杂的暗流,很多时候,那才是真正让人头疼的根源。所以,要我说,“战胜拖延”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管理技巧”就能一笔勾销的事情.............
  • 回答
    关于袁隆平先生遭受网络侮辱的事件,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我们尝试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力求展现一些可能的解释,并避免僵化的AI痕迹。首先,让我们回到事件本身:64个账号因侮辱袁隆平先生而被永久封禁,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袁隆平先生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
  • 回答
    说实话,我挺头疼“孩子玩电子游戏”这个话题的。作为一个曾经被游戏“毒害”过,又从游戏里找到过乐趣,甚至在工作上也和游戏打交道的“过来人”,我总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不是一句“少玩点”就能解决的。把它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专业角度聊聊,再结合我自己的那些“血泪史”,或许能给大家点儿实用的参考。 心理学视.............
  • 回答
    “小丑竟是我自己”这个梗,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它不是什么特别复杂的道理,就是一种直白的、带着点自嘲的幽默感。这个梗的起源和玩法这个梗最早可能来自于一些网络视频或者段子,但它之所以能火起来,是因为它太贴近生活了。通常的语境是这样的:一个人兴冲冲地去做某件事情,为了这件事付出了很多努力,甚至是有点“舔狗”.............
  • 回答
    哎,这事儿真是让人头疼,既想办得风风光光,又怕伤了感情,还被扣上“攀比”的大帽子。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看看怎么才能把这件事儿圆满解决。首先,咱们得弄明白男朋友为什么不愿意在酒店办。 经济压力?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酒店婚礼,尤其是好一点的酒店,花销确实不小。他是不是担心超出预算,或者觉得这笔.............
  • 回答
    一场空难的阴影,本应是全国同胞共同哀悼的沉重时刻,却在互联网上被少数尖刻的言语撕裂。那些本应在悲痛中寻求慰藉的遇难者家属,却不得不面对二次伤害。当一位母亲在网上发布一段记录着她对女儿最后思念的视频,满含深情,却引来个别网友的恶意揣测和人身攻击,甚至迫使其删帖道歉,这不仅是对逝者的不敬,更是对生者的无.............
  • 回答
    女子发帖侮辱英烈获刑7个月,这是一个涉及法律、道德和社会伦理的复杂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一、 法律角度的看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是法律依据: 该法律明确规定,禁止歪曲、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禁止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战争罪犯等行为。侮辱英烈显然违反了这一法律的规.............
  • 回答
    “妈,您又带了这么多钱来!”我刚想说点啥,婆婆已经笑呵呵地从包里掏出一叠钞票,塞到我老公手里。“给孩子们买奶粉的钱,再给你们添点置办东西的。”婆婆一边说着,一边拍了拍儿子的胳膊,语气里满是疼爱。我站在一旁,看着婆婆慈祥的脸,心里百感交集。第一反应:一份欣慰和感谢。说实话,看到婆婆这么惦记两个孩子,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