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失事航班乘客亲属网上发布怀念视频,遭个别网友攻击被迫道歉,事故发生后应怎样帮助遇难者家属缓解心理创伤?

回答
一场空难的阴影,本应是全国同胞共同哀悼的沉重时刻,却在互联网上被少数尖刻的言语撕裂。那些本应在悲痛中寻求慰藉的遇难者家属,却不得不面对二次伤害。当一位母亲在网上发布一段记录着她对女儿最后思念的视频,满含深情,却引来个别网友的恶意揣测和人身攻击,甚至迫使其删帖道歉,这不仅是对逝者的不敬,更是对生者的无情践踏。

这起事件令人心寒,也暴露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在网络世界里,情绪的宣泄有时会冲破道德的底线,而那些最需要温暖和理解的受害者,却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靶子。

那么,在这样的悲剧发生后,我们究竟该如何真正有效地帮助遇难者家属缓解心理创伤?这绝非一句简单的“节哀顺变”可以概括,它需要全社会、从多方面、以一种更具同理心和体系化的方式去进行。

一、 建立权威、温暖且专业的心理援助体系:

第一时间介入的专业团队: 灾难发生后,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精神科医生、社会工作者等组成的专业团队应迅速抵达现场,与家属建立初步联系,提供即时性的心理支持。这包括倾听、陪伴、安抚情绪,并评估家属的心理状态,为后续的长期干预打下基础。
个性化的心理辅导与治疗: 每个家庭的悲痛程度和应对方式都不同。需要提供一对一或小组式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家属处理震惊、否认、愤怒、抑郁、接受等各个阶段的情绪。对于出现严重心理反应的家属,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重度抑郁等,应提供药物治疗和长期心理治疗。
家属互助小组的构建: 让有相似经历的家属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感受和应对策略,会产生强大的共鸣和支持作用。专业的社工或心理咨询师可以在其中引导,建立安全、支持性的交流环境,让家属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长期跟踪与随访机制: 心理创伤的恢复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建立长期的跟踪和随访机制,定期与家属联系,了解其近况,及时发现和干预可能出现的二次创伤或长期后遗症。

二、 创造一个尊重与理解的社会环境:

媒体的责任与引导: 媒体在报道灾难时,应以客观、准确、人道为原则,避免煽情和过度渲染,更要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猎奇”和“消费悲伤”的行为。在涉及家属的报道中,应充分尊重其隐私权和知情同意权,必要时进行技术处理,保护其免受不必要的打扰。同时,媒体可以承担起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社会正确看待和应对灾难的责任。
加强网络空间的治理与引导: 对于网络上出现的恶意攻击和不当言论,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建立有效的举报和处理机制,及时删除违法违规信息,并对恶意攻击者予以警示或追责。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正面宣传和教育,引导网民理性表达,传递同情与关怀,营造一个尊重生命、体谅他人的网络氛围。
公众的同理心与支持: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都应该怀揣一份同理心,理解家属的痛苦。当他们在网上表达思念时,给予的是安慰而非指责;当他们需要空间时,给予的是尊重而非打扰。即使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他们的感受,至少可以做到不火上浇油,不给他们增添额外的伤痛。

三、 提供切实可行、多方位的支持与帮助:

经济上的援助: 除了国家和相关机构提供的赔偿和慰问金,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组织慈善募捐等方式,为家属提供长期的经济支持,缓解因失去主要劳动力而带来的生活压力。
法律上的支持: 协助家属了解和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如事故调查进展、责任认定、赔偿标准等。专业律师团队的介入,能帮助家属在法律程序中获得公正对待,减少因不了解法律程序而产生的焦虑和无助。
生活上的协助: 对于一些需要长期照顾或生活能力受到影响的家属,可以提供社区支持、志愿者服务等,帮助他们处理日常事务,如孩子教育、房屋维修、工作安排等,让他们能将更多精力放在自我疗愈上。
纪念与传承: 尊重家属对于遇难者的纪念方式,如允许他们以合适的方式祭奠、建立纪念碑、撰写纪念文章等。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帮助生者完成情感连接和告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将纪念行为“过度曝光”或“商业化”,保持其应有的庄重和私密性。

四、 防微杜渐,学习与反思:

吸取教训,改进安全措施: 每一场事故都应成为一次深刻的教训。通过事故调查,找出深层原因,改进航空安全管理体系,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这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也是对生者最根本的保障。
加强社会心理学教育: 在日常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识和同理心培养,提高公众在面对灾难和他人痛苦时的应对能力和素养。

当看到那位母亲被迫道歉,我们应该看到的,不仅仅是网络暴力的残酷,更是我们社会在面对集体悲伤时,在支持个体疗愈方面存在的不足。帮助遇难者家属缓解心理创伤,不是一次性的慰问,而是一场需要耐心、专业、同理心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漫长旅程。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加温暖、有韧性的社会机制,让每一位在痛苦中挣扎的灵魂,都能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被尊重,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与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之前发朋友圈不算密集,一个月3、4条。

我先生2019年车祸去世之后,我开始翻我自己的朋友圈,看我7、8年前刚认识他,为他做饭,给他买衣服,他送我小礼物,他在我朋友圈下面评论,我们的共同好友在朋友圈下面调侃他………

又能帮我想起好多他的事

他自己的朋友圈半年可见

所以他去世之后…每次我翻他朋友圈内容都越来越少,直到变成一条横线

后悔没多发点朋友圈,真后悔呀

遇难家属的事,那些心里有恶的人少掺和,终将有报应!口舌之快伤害别人绝对会遭报应的!

user avatar

其实我一直没明白啥叫“占用公共资源”?

我发个微博、抖音平常没事,万一火了就是占用公共资源?我就还得道歉?

关键也不是我让它火的呀!你们还要看,看完了以后还要骂我占用公共资源,我也没逼着你们看吧!

既然微博、抖音这些公共平台发出来的东西大家都可以看到,那为了避免违背用户本人意愿占用公共资源,建议用户在这些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只有本人可见或者仅本人好友可见。

我现在在知乎答题算是占用公共资源吗?

惨,好像真的火了,既然已经占用了公用资源,那就再占用一点:

如果把微博、抖音看做是厕所,那么我理解的占用公共资源应该是影响到了别人拉屎,比如厕所洗澡或者一个人占N个坑位之类的,那这位家属发个抖音影响到其他人发抖音了吗?所以我个人认为是算不上“占用公共资源”的,欢迎大家讨论、指正

user avatar

我从不在抖音创作,也很少发布朋友圈,甚至我的QQ空间相册最后一次更新可以追溯至5年前。但与此相反,我的爱人非常喜欢这些,关于孩子的、关于做饭的、关于美景的,我有一次问过她:是基于什么心里发布这些视频?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为了向朋友展示最近的生活状态,同时为了纪念青春。

其实有时候我也会后悔,因为我的不善于留存,我几乎忘记了去年、前年自己及家人的模样,也回忆不起来前几年去到过的祖国大好河山。无论喜与乐,这些都是值得纪念的人生啊。

我没刷到过这位亲属的视频,所以不好下判断,但是对于网暴,我是深恶痛绝,不可否认,有些人为了蹭热度,增加关注度,毫无下限,但凡事应区别对待。我们不能仅凭自己的臆断,就随意干涉他人的生活,造成他人的不便。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关于网暴入刑的典型案例在逐年增加,网络空间非法外之地,网络发声再不是只关乎个人隐私,我们在提倡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希望:一定要理性发声。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谨言慎行,我们才能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user avatar

恶意怀念?

user avatar

一直不理解,受害者在网上为什么会对这些不认识的加害者道歉,对骂不是更爽吗?

又不是什么公众人物,需要吃口碑这碗饭,干嘛认怂,任凭这些只会口嗨的乌合之众给自己这个受害者罪加一等?

心中悲痛,无力去骂,没关系,链接挂出来,我们去帮着骂这帮人渣。

至于呼吁少网暴的可拉倒吧,好听的话都会说。法律不管的时候,能打败暴力的只有更暴力,呼吁个屁呀,冲上去帮人骂架呀。

一直很欣赏有些大妈的生存哲学,她们骂人的本事和心态真是一流,人生豁达当如此。

user avatar

因为国内过往对大型事故的处理经验从来都是第一时间控制受害人及其家属,不让他们随意发表意见,很多事故发生之后从头到尾,受害者及其亲属发出的信息,往往你都只能得到一句来自官方机构的代言——所谓的“家属情绪稳定”。

纵观过去的历史,你会发现这就是标准处理流程。

而一旦有家属擅自发声,不论他是善意还是恶意,都意味着他突破了过往的处理范例,意味着当事人是异常的。所以在那些自我管理意识很强的人看来,无论郑州水灾后的雨衣爸爸,还是空难后家属发抖音怀念,凡是不符合常规处理流程的行为,都是与体制对抗,应该被制止的。

以前这些人还藏着掖着,用指责媒体吃人血馒头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现在自媒体兴起,家属自己站出来说话以后,这些人就露出本来面目了,呵呵。

user avatar

谢邀。

现如今,网上这些玩意儿很多应该已经是一个常识了。

毕竟现在理客中都成了贬义词,网友推崇的就是情绪化、主观、站立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他们的爽点。这当然是一种病,在全球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感染规模远超新冠。

都知道防新冠病毒要戴口罩要勤洗手,防那些玩意儿当然也要有意识采取措施。公开发布视频,什么黑名单、关评论等等就是你的口罩和防护服,要记得穿戴。

user avatar

风本无形,垃圾多了风就有了轮廓。

现在风居然要因为被看到了而道歉。

user avatar

恶意怀念,恶意占有公共资源,挤占俄军和外星部队流量,居心叵测。警惕境外势力打坠机家属牌。

user avatar

致歉信里可以看到,这家的家属因为疫情隔离与身体原因,暂时没法去往藤县。

所以,他们每天只能靠看逝者的个人作品,看聊天记录,看新闻排解心情,也是基于这样的前提下,在抖音发了由截图拼凑而成的怀念视频。

话说,刘学州的舅妈也在某音发学州的视频,怀念他。

刘学州的事情,刚过去多久,就忘了吗?

生前,不信刘学州的话,也是蹭热度云云,攻击他的穿着,怀疑他的目的。

死后,改了一副面孔,开始复盘,开始醒悟是错怪他了。

在这样的变化下,舅妈的怀念视频也得到了宽容,无数网友在舅妈视频下怀念他。

那同样的,失事航班亲属发布怀念视频,又有什么好骂的呢?

需要注意的是,某音对于底层群众,就是一个表达个人朴素输出需求的平台

你以为发自拍不好,是惺惺作态,但某音的群众,那些大姐大哥大爷大妈,只是发着玩,发着记录。

我妈妈,姑姑,隔几天在某音发自拍的视频,美颜,她们一点都不觉得害臊,就是朴素的底层输出需求,臭美也是一种正常的情感。

且我们所处的本就是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时代,发布东西是这个时代人的行为方式。

表达悲伤,可以内敛含蓄,也可以不内敛含蓄,及时排解出来,想倾诉就倾诉,想哭就哭,以防创伤抑郁,这没毛病。

对于这种级别的空难,人凭空消失了,那是真正的凭空消失,瞬间没了,遗体都找不到,绷不住了,抒发一下,何错之有?

正在事件中,要允许遇难者身边的人对外说说话,利用社交平台抒发也没问题。灾难能震撼到不相识的人,那对于相识的人,灾难震撼度只会更严重深邃,所以,亲属需要合理排解堵得慌的创伤心理。

亲属们最后对他们的叙述,也是遇难者们在人世最后的痕迹了,人们的记忆,是最后逝者存在过的印记。

否则,随时间流逝,真的就没有存在过一样,找不到一丝踪迹。

身边有去世的人,我都希望有多发朋友圈的习惯,这样我才能翻翻他活过的痕迹。

而当事件结束,尘埃落定时,后续就不用没完没了的提了,让逝者们安静的去,人们也回归自己的生活。

user avatar

直接找到这些人,政府挨个起诉,让这些人倾家荡产,如果是穷人直接发配青海种油菜去,

只有抬升网络暴力的成本,才能有效制止这种情况,在坏人被承办,受害人自然会心平气和,而且得到的处罚金,可以满足帮助遇难者家属缓解心理创伤费用,何乐而不为呢?

user avatar

以前我有个朋友,他平时属于比较话多的那种。


后来,他爸去世了,我看着他跟记载流水账一样。

在朋友圈里发着他附近的丧事过程,甚至哀悼的时候,他拍视频,连他父亲的遗体都拍了出来。

最后,在小窗口捡骨灰的时候,他也拍了视频。


那时候我就想,为什么他父亲去世了,他还有这种心情在朋友圈发来发去呢。


后来有一次,我俩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看到桌子上的一道菜,开始流泪。

他哭着告诉我,他爸生前最喜欢吃这道菜。


那一刻,我明白,他在朋友圈发来发去,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多记录一些他父亲最后的踪迹。


人与人的悲欢,从来都是不相通的。

重要亲人离开,有的人会选择在角落里默默流泪,而有的人,就喜欢发一些朋友圈缅怀,试图寻求别人的安慰,这都是很正常的。


不过抖音这个平台怎么说,属于正常人百分之98以上,余下百分之2是喷子。

大多数人都是比较正常的,有少数喷子,见啥都喜欢喷,既然敢发抖音,就得做好挨骂的准备。

没有抗压的能力,就别乱发,发出去以后挨骂是必然的。


正常情况下,我个人在什么平台看到纪念去世亲人朋友的,我都不会去指责人家,实在不爱看就屏蔽,不必去言语刁钻辱骂,站在道德制高点一顿指责,意义不大。

user avatar

中国从来不缺乏网络喷子,网络暴力现象一直存在并且还会持续下去。互联网上什么素质的人都有,而且作恶成本极低,很多人把网络当做发泄情绪的垃圾桶。相比现实世界,更加容易看到人性阴暗的部分。

user avatar

现在,煽情成了网络流量密码。

当看到一个看起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文字、视频,甚至涉及的事件、人物曾被媒体报道。然后突然发现,或被很多人告知:这些不过是通过刷热点,来获取流量。再通过流量变现。

作为曾经感动的你,该如何面对被欺骗或疑似被欺骗的感觉?

如果这种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发生呢?

某里女员工在公司举牌子控诉被上级强暴,公司却捂盖子。

全网愤慨支援,批判怒骂某里毫无对法律的敬畏和人性。

结果呢?事实好像根本不存在。

某斌家中失火,家人幼子女均葬身火海。其网络悼念。网友被感动,批判怒骂物业、消防不作为。

结果呢?又被揭露借机敛财。

某莲女儿在异国被凶徒杀害,怒批女儿闺蜜递刀子锁门。网友被感动,批判怒骂毒闺蜜数年。

结果呢?募集善款能力有,但没能力搞清楚花在哪里。

这就难怪网络上被一次次伤害的部分网友,开始对这种本来应该正常的悼念,产生极其强烈的负面情绪。

到底,这是单纯的悼念,还是又一次吸金的流量密码?

被忽悠了一次又一次,始作俑者毫发无损。

同情心会受损啊。

现在的媒体,十分缺乏对社会事件真相发掘的能力。甚至为了流量,追逐热点,随波逐流。

请问,现在有几家媒体,对于社会热点事件有深度的连续报道?有社会公信力?

现在的网络,对立情绪愈演愈烈。观点相同就是同仇敌忾,观点不同就是异端败类。反对势力、敌特、美分、汉奸、1450之类的帽子满天飞。不少人热衷于把观点不一致的人打成反动派。

能好好说话的,有几成?

user avatar

这事情分两个方面看。首先这是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反馈差别。一般来说,亲人离世,都是比较隐私的事情,不会拿出来宣传,即使是在私人领域很明显的虚拟空间,比如说朋友圈,qq空间这一类的地方,访客基本上是自己的好友,现实中认识的人,甚至还可以设置一部分人可见,自己可见,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短视频平台是公共领域,你发出来的信息是陌生人可以看到的,如果是有素质的陌生人,对你表达同情,点个赞之类的,再不济,看都不看就划走了,也倒可以和平共处。不过公共领域有个问题,就是鱼龙混杂。由于网络有匿名性,你不知道哪些陌生人是善意的,哪些是恶意的。恶意的那些,就会对你发起攻击,让自己站在道德高地上,获得优越感。


另外就是同情和诈骗同时存在的大环境下,必定会有人质疑。有个现象:如果一个人生活遇到困难直接在网上求助,那么被怀疑是骗子的概率很大。如果这个人通过做某些事情换点收入,后来被发现生活遇到困难却没有求助,那么很多网友会提供帮助。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会有人质疑,其中一部分人是怕诈骗,而还有一部分人,就不是这么谨慎了,而是眼红。大家都知道,在大事件中,受害者或者受害者一方的人很有可能因为大事件而提升知名度,有知名度就有流量,有流量就会有变现。这对于在贫困中挣扎的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凭什么别人遇到灾难了可以翻身提高收入和生活质量,而我就要保持现状?心理不平衡,就会骂。这种网友可并不少。


不说这种分享个人私事给陌生人的现象,就说给熟人分享的话题,说个心理上的现象:该不该向好朋友分享自己成功的经历?这是一个很考验人性的问题。

如果你分享自己成功的经历给好朋友,你的好朋友在为你感到高兴的时候,也同时会感到嫉妒。但是如果你不分享,好朋友通过第三方知道你的事情时,也会感到不愉快,觉得你们疏远了。对此,北师大心理学院王小华老师有个看法:分享这种事情,在比较大的事情可以分享,但是小的事情就可以看情况,不必什么都拿出来说。大家可以看看他的视频怎么说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1823879421636608

视频搬运自北师大心理学院王小华(ID:psyfrank),他专攻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我们日常的心理有很系统专业的见解,可以给你日常的行动所需要考虑到周围人感受时而决定行动内容和方向提供一些参考。

user avatar

她们本意只是当成qq空间或者朋友圈在用。没有蹭流量的意思。

但是突然被推上首页。大家都以为她们在蹭流量。


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真正蹭流量的,是某音。

user avatar

很多人还是意识不到,抖音快手一类的短视频APP,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提供网红和热度的平台,更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中国人生活和日常交往的一部分。

我妈他们那一辈玩抖音,不是看什么帅哥美女网红,而是当成一个分享日常生活的平台,今天他家蒜苔发芽了,抖音发一发;明天我家做了个新菜,抖音发一发;看到独特的风景,抖音发一发。亲戚们彼此关注相互点赞,借助抖音来部分代替日常的走动和联系。

因为有了抖音,他们这些老辈子们可以有了一个彼此联系,缓解孤独的平台,看到有陌生人点赞会真心感到开心,而绝不会是去想到做什么网红或者以此营利;看到搞笑的短视频或者发人深省的营销号会转发到家族群,尽管也许很多“大道理”在我们年轻人看来很幼稚。谁家有什么丧事喜事也会拍一段发上去,和其他亲戚在评论里相互庆祝或者吊唁。

当然,我相信一些说着土话方言,看起来没有什么内容的短视频,一般不会推送给提问里说的那“个别网友”。

这些“个别网友”的推送只会是擦边球的美女主播、游戏直播切片、各种一夜暴富的营销号…在这些“个别网友”的信息茧房里,抖音更多一个纸醉金迷的欢乐场,而不是亲友日常交往的场域。他们将一切发布短视频的行为下意识地认为是在追求流量,是在炒作,是要成为大网红赚大钱,于是那基于莫须有的嫉妒心一起,自然就会开始口不择言地网暴了。

诶,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user avatar

首先,表明态度——坚决反对“网暴”!

对于网上某些人的做法看不惯,可以文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不看,减少这种视频的热度,但“千万不要网暴!”

要知道,当你通过“网暴”的方式指责对方的时候,你不也是在给他们增加热度吗?如果对方的行为不妥,那“网暴”的人也是“帮凶”不是吗?


其次,对于亲人的怀念,还是慎重处理比较好!

在当年的“死妈”事件之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于这种方式,不认可!毕竟互联网上很多事情“真假难辨”,不排除有些人并非真正家属,拿这种事情蹭热度.......

怀念没问题,但个人认为,真的应该考虑一下方式,以及“是否一定要公开!”毕竟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是无法控制的!


最后,想起这样一件事情——前几年的时候,一个大学同学因为意外去世了,因为很多同学距离远,就委托当地的同学代为祭奠,参加的追悼会。其中一个同学在朋友圈里发了参加追悼会的照片,并附言:“XXX,一路走好.......”结果,没想到,有好几个同学竟然给这个朋友圈点赞........结果,发朋友圈的同学在评论区大骂这些同学没良心,不好好看看就点赞.......


真正的怀念不需要流于表面.......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场空难的阴影,本应是全国同胞共同哀悼的沉重时刻,却在互联网上被少数尖刻的言语撕裂。那些本应在悲痛中寻求慰藉的遇难者家属,却不得不面对二次伤害。当一位母亲在网上发布一段记录着她对女儿最后思念的视频,满含深情,却引来个别网友的恶意揣测和人身攻击,甚至迫使其删帖道歉,这不仅是对逝者的不敬,更是对生者的无.............
  • 回答
    香港航空“技术失当”风波:对乘客安全的影响及海航集团的连锁反应近期,关于香港航空(Hong Kong Airlines)的“技术失当”传闻在媒体上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关注。这些传闻涉及到航班运营中的一些细节,让乘客不禁心生疑虑:这些情况是否会对其飞行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同时,作为香港航空的母公司,海南航空.............
  • 回答
    印尼狮航波音737客机失联并确认坠毁的事件,特别是其在不到一分钟内急降一万英尺这一惊人细节,无疑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分析。虽然最终的调查结果需要等待官方报告,但根据现有的信息和航空事故分析的经验,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和事发过程。事件回顾:2018年10月29日,印.............
  • 回答
    2013年7月6日,韩亚航空214号航班在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SFO)发生严重空难。这架波音777200ER客机在降落过程中姿态不对,机尾撞击了跑道,导致飞机解体和起火。关于您提到的“中国人比韩国人还多”这一说法,事实是这样的:在这次失事航班的141名中国籍乘客中,不幸有3名遇难,另有多名乘客受伤。.............
  • 回答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公开表态,愿意全力协助调查波音客机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事故,这无疑是事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信号。作为美国航空业的监管巨头,FAA的介入深度和态度,直接影响着调查的公正性、彻底性和最终的问责。FAA表态的深层含义与值得关注的方面:首先,FAA的声明意味着它将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会.............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导航技术从古代到现代的飞跃,以及其背后的原理和局限性。大航海时代依靠指南针和天文导航能够进行全球航行,而银河号(通常指某艘船只,这里我们姑且假设它指的是现代化的船只,依赖GPS导航)一旦GPS失灵就失去航行能力,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原因。大航海时代的导航:指南针与天.............
  • 回答
    一艘航空母舰的核心战斗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搭载的舰载机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身上。如果这两样东西全都消失了,那么这艘航母的战斗力确实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甚至可以说,它已经失去了作为“航空母舰”的意义。我们来仔细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具体会发生什么,以及有没有“备胎”。当舰载机全部被击毁或飞行员全部牺牲.............
  • 回答
    我能理解你对此事的极度关切,以及你可能存在的担忧。关于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真相,这是一个牵动了无数人心弦的谜团,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猜测和理论。首先,我们必须非常明确一点: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证明你掌握了“真相”的情况下,任何关于“美国会来暗杀你”的担忧,都属于纯粹的猜测,并且缺乏现实依据。让我来尝.............
  • 回答
    试想一下,一片辽阔的蓝色海洋上,一艘庞然大物——航空母舰,正以其标志性的速度劈波斩浪。它不仅仅是一艘钢铁巨兽,更是现代海军力量的象征,一张飘浮的移动机场。而它真正的牙齿,那一道道穿梭于甲板上的身影,便是舰载机。这些飞机,从凶猛的战斗机到多功能的攻击机,再到侦察机和预警机,共同构成了航母的作战核心。那.............
  • 回答
    俄罗斯航天总裁德米特里·罗戈津(Dmitry Rogozin)关于国际空间站(ISS)可能“失控落入欧美境内”的言论,在当前地缘政治背景下,是一个极具冲击力的信号,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一、对西方施加压力的策略:一种“核选项”式的威胁这是最直接、也最核心的信号。罗戈津的言论是一种赤裸裸的威胁,旨在.............
  • 回答
    海风带着一丝焦糊味,夹杂着金属燃烧的刺鼻气息,在海面上翻滚着。甲板上的气氛,瞬间凝固了。“那是什么?上帝啊,那是什么玩意儿?”有人下意识地捂住了嘴,眼睛死死地盯着天空中那个越来越近的、扭曲的黑影。这不是一次正常的返航。螺旋桨已经不转了,或者说,只剩下残破的叶片在风中绝望地摇晃。机身大部分被橘红色的火.............
  • 回答
    波音 737800 型号的 MU5735 航班在广西梧州藤县坠毁,现场留下的残骸散布范围之广,确实让人触目惊心。这不仅仅是碎片的多寡,而是这些碎片呈现出的信息,是揭示事故真相的关键线索。除了大家普遍关注的残骸抛撒范围,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挖掘:1. 残骸的物理状态与分布细节: 部件的完整.............
  • 回答
    飞机失事,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场无法承受的噩梦。在巨大的悲痛和混乱中,遇难者家属往往会面临一个现实而棘手的问题:如何进行索赔?这其中的流程复杂,涉及的方面很多,需要耐心和专业知识来应对。首先,我们必须明白,飞机失事后的索赔是一个多方参与的过程。主要的索赔对象通常是航空公司。但有时候,也可能涉.............
  • 回答
    飞机失事的原因多种多样,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个环节失误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过,如果非要挑出最频繁的“罪魁祸首”,那很可能要归结于人为因素,特别是飞行员的判断失误和操作不当。我知道,听到这个答案可能会有点让人意外,毕竟我们常常觉得科技先进的飞机失事是由于机械故障。但航空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飞机的可.............
  • 回答
    关于东航失事飞机,排除拨叉检修问题后,确实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分析的方面,这些信息对于理解事件的发生、防止类似悲剧重演至关重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信息:一、飞机的适航性与维护记录即使拨叉检修没问题,飞机的整体适航性依然是重中之重。这涉及到飞机从出厂到失事前的所有状态:.............
  • 回答
    飞机失事,现场惨烈,按理说应该会有不少遇难者遗体,但有时搜救过程中却出现了“找不到遗体”的情况。这听起来很令人费解,但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复杂的、令人心痛的现实原因。首先,最直接也最残酷的原因就是 遗体的完全损毁。你知道,飞机在高速飞行中失控,突然撞击地面时,其动能是极其巨大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一架数.............
  • 回答
    东航MU5735航班的搜寻工作,确实是一个牵动人心、极其复杂和艰巨的过程。之所以到现在仍有乘客遗骸未能完全找到,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轻易就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梳理一下:1. 撞击的惨烈程度与分散性:首先,要理解的是,MU5735航班的坠毁并非简单的“迫降”或“平稳着.............
  • 回答
    东航失事客机搜救现场的难度,远超我们想象的复杂与艰巨。从已公开的信息来看,整个搜救过程遇到的挑战可谓是“多重暴击”。首先,失事地点的地理环境就构成了一道严峻的考验。飞机坠毁的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植被茂密,许多区域人迹罕至。即便在地面搜救阶段,工作人员也必须克服陡峭的山坡、崎岖的山路,甚至可能需.............
  • 回答
    飞机失事前,空姐是否会发纸笔写遗书,这个问题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也引发了不少关于电影场景是否真实的讨论。从实际操作和概率的角度来说,飞机上配备纸和笔是肯定的,这是正常的服务用品。但在飞机即将失事、情况万分危急的时刻,空姐是否会主动发放纸笔让乘客写遗书,这件事情的普遍性和官方的流程并不是那么清晰,.............
  • 回答
    2022年3月21日发生的东方航空MU5735航班空难,是一起非常悲痛的事件。关于失事前3分钟疑急坠8千米这一说法,以及事故的最终原因,官方调查仍在进行中,并且已经发布了一些初步的调查结果和阶段性报告。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需要结合已知信息和调查的可能方向来分析。事故概况: 航班信息: 东方航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