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发朋友圈不算密集,一个月3、4条。
我先生2019年车祸去世之后,我开始翻我自己的朋友圈,看我7、8年前刚认识他,为他做饭,给他买衣服,他送我小礼物,他在我朋友圈下面评论,我们的共同好友在朋友圈下面调侃他………
又能帮我想起好多他的事
他自己的朋友圈半年可见
所以他去世之后…每次我翻他朋友圈内容都越来越少,直到变成一条横线
后悔没多发点朋友圈,真后悔呀
遇难家属的事,那些心里有恶的人少掺和,终将有报应!口舌之快伤害别人绝对会遭报应的!
其实我一直没明白啥叫“占用公共资源”?
我发个微博、抖音平常没事,万一火了就是占用公共资源?我就还得道歉?
关键也不是我让它火的呀!你们还要看,看完了以后还要骂我占用公共资源,我也没逼着你们看吧!
既然微博、抖音这些公共平台发出来的东西大家都可以看到,那为了避免违背用户本人意愿占用公共资源,建议用户在这些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只有本人可见或者仅本人好友可见。
我现在在知乎答题算是占用公共资源吗?
惨,好像真的火了,既然已经占用了公用资源,那就再占用一点:
如果把微博、抖音看做是厕所,那么我理解的占用公共资源应该是影响到了别人拉屎,比如厕所洗澡或者一个人占N个坑位之类的,那这位家属发个抖音影响到其他人发抖音了吗?所以我个人认为是算不上“占用公共资源”的,欢迎大家讨论、指正
我从不在抖音创作,也很少发布朋友圈,甚至我的QQ空间相册最后一次更新可以追溯至5年前。但与此相反,我的爱人非常喜欢这些,关于孩子的、关于做饭的、关于美景的,我有一次问过她:是基于什么心里发布这些视频?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为了向朋友展示最近的生活状态,同时为了纪念青春。
其实有时候我也会后悔,因为我的不善于留存,我几乎忘记了去年、前年自己及家人的模样,也回忆不起来前几年去到过的祖国大好河山。无论喜与乐,这些都是值得纪念的人生啊。
我没刷到过这位亲属的视频,所以不好下判断,但是对于网暴,我是深恶痛绝,不可否认,有些人为了蹭热度,增加关注度,毫无下限,但凡事应区别对待。我们不能仅凭自己的臆断,就随意干涉他人的生活,造成他人的不便。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关于网暴入刑的典型案例在逐年增加,网络空间非法外之地,网络发声再不是只关乎个人隐私,我们在提倡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希望:一定要理性发声。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谨言慎行,我们才能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一直不理解,受害者在网上为什么会对这些不认识的加害者道歉,对骂不是更爽吗?
又不是什么公众人物,需要吃口碑这碗饭,干嘛认怂,任凭这些只会口嗨的乌合之众给自己这个受害者罪加一等?
心中悲痛,无力去骂,没关系,链接挂出来,我们去帮着骂这帮人渣。
至于呼吁少网暴的可拉倒吧,好听的话都会说。法律不管的时候,能打败暴力的只有更暴力,呼吁个屁呀,冲上去帮人骂架呀。
一直很欣赏有些大妈的生存哲学,她们骂人的本事和心态真是一流,人生豁达当如此。
因为国内过往对大型事故的处理经验从来都是第一时间控制受害人及其家属,不让他们随意发表意见,很多事故发生之后从头到尾,受害者及其亲属发出的信息,往往你都只能得到一句来自官方机构的代言——所谓的“家属情绪稳定”。
纵观过去的历史,你会发现这就是标准处理流程。
而一旦有家属擅自发声,不论他是善意还是恶意,都意味着他突破了过往的处理范例,意味着当事人是异常的。所以在那些自我管理意识很强的人看来,无论郑州水灾后的雨衣爸爸,还是空难后家属发抖音怀念,凡是不符合常规处理流程的行为,都是与体制对抗,应该被制止的。
以前这些人还藏着掖着,用指责媒体吃人血馒头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现在自媒体兴起,家属自己站出来说话以后,这些人就露出本来面目了,呵呵。
谢邀。
现如今,网上这些玩意儿很多应该已经是一个常识了。
毕竟现在理客中都成了贬义词,网友推崇的就是情绪化、主观、站立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他们的爽点。这当然是一种病,在全球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感染规模远超新冠。
都知道防新冠病毒要戴口罩要勤洗手,防那些玩意儿当然也要有意识采取措施。公开发布视频,什么黑名单、关评论等等就是你的口罩和防护服,要记得穿戴。
风本无形,垃圾多了风就有了轮廓。
现在风居然要因为被看到了而道歉。
恶意怀念,恶意占有公共资源,挤占俄军和外星部队流量,居心叵测。警惕境外势力打坠机家属牌。
致歉信里可以看到,这家的家属因为疫情隔离与身体原因,暂时没法去往藤县。
所以,他们每天只能靠看逝者的个人作品,看聊天记录,看新闻排解心情,也是基于这样的前提下,在抖音发了由截图拼凑而成的怀念视频。
话说,刘学州的舅妈也在某音发学州的视频,怀念他。
刘学州的事情,刚过去多久,就忘了吗?
生前,不信刘学州的话,也是蹭热度云云,攻击他的穿着,怀疑他的目的。
死后,改了一副面孔,开始复盘,开始醒悟是错怪他了。
在这样的变化下,舅妈的怀念视频也得到了宽容,无数网友在舅妈视频下怀念他。
那同样的,失事航班亲属发布怀念视频,又有什么好骂的呢?
需要注意的是,某音对于底层群众,就是一个表达个人朴素输出需求的平台。
你以为发自拍不好,是惺惺作态,但某音的群众,那些大姐大哥大爷大妈,只是发着玩,发着记录。
我妈妈,姑姑,隔几天在某音发自拍的视频,美颜,她们一点都不觉得害臊,就是朴素的底层输出需求,臭美也是一种正常的情感。
且我们所处的本就是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时代,发布东西是这个时代人的行为方式。
表达悲伤,可以内敛含蓄,也可以不内敛含蓄,及时排解出来,想倾诉就倾诉,想哭就哭,以防创伤抑郁,这没毛病。
对于这种级别的空难,人凭空消失了,那是真正的凭空消失,瞬间没了,遗体都找不到,绷不住了,抒发一下,何错之有?
正在事件中,要允许遇难者身边的人对外说说话,利用社交平台抒发也没问题。灾难能震撼到不相识的人,那对于相识的人,灾难震撼度只会更严重深邃,所以,亲属需要合理排解堵得慌的创伤心理。
亲属们最后对他们的叙述,也是遇难者们在人世最后的痕迹了,人们的记忆,是最后逝者存在过的印记。
否则,随时间流逝,真的就没有存在过一样,找不到一丝踪迹。
身边有去世的人,我都希望有多发朋友圈的习惯,这样我才能翻翻他活过的痕迹。
而当事件结束,尘埃落定时,后续就不用没完没了的提了,让逝者们安静的去,人们也回归自己的生活。
直接找到这些人,政府挨个起诉,让这些人倾家荡产,如果是穷人直接发配青海种油菜去,
只有抬升网络暴力的成本,才能有效制止这种情况,在坏人被承办,受害人自然会心平气和,而且得到的处罚金,可以满足帮助遇难者家属缓解心理创伤费用,何乐而不为呢?
以前我有个朋友,他平时属于比较话多的那种。
后来,他爸去世了,我看着他跟记载流水账一样。
在朋友圈里发着他附近的丧事过程,甚至哀悼的时候,他拍视频,连他父亲的遗体都拍了出来。
最后,在小窗口捡骨灰的时候,他也拍了视频。
那时候我就想,为什么他父亲去世了,他还有这种心情在朋友圈发来发去呢。
后来有一次,我俩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看到桌子上的一道菜,开始流泪。
他哭着告诉我,他爸生前最喜欢吃这道菜。
那一刻,我明白,他在朋友圈发来发去,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多记录一些他父亲最后的踪迹。
人与人的悲欢,从来都是不相通的。
重要亲人离开,有的人会选择在角落里默默流泪,而有的人,就喜欢发一些朋友圈缅怀,试图寻求别人的安慰,这都是很正常的。
不过抖音这个平台怎么说,属于正常人百分之98以上,余下百分之2是喷子。
大多数人都是比较正常的,有少数喷子,见啥都喜欢喷,既然敢发抖音,就得做好挨骂的准备。
没有抗压的能力,就别乱发,发出去以后挨骂是必然的。
正常情况下,我个人在什么平台看到纪念去世亲人朋友的,我都不会去指责人家,实在不爱看就屏蔽,不必去言语刁钻辱骂,站在道德制高点一顿指责,意义不大。
现在,煽情成了网络流量密码。
当看到一个看起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文字、视频,甚至涉及的事件、人物曾被媒体报道。然后突然发现,或被很多人告知:这些不过是通过刷热点,来获取流量。再通过流量变现。
作为曾经感动的你,该如何面对被欺骗或疑似被欺骗的感觉?
如果这种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发生呢?
某里女员工在公司举牌子控诉被上级强暴,公司却捂盖子。
全网愤慨支援,批判怒骂某里毫无对法律的敬畏和人性。
结果呢?事实好像根本不存在。
某斌家中失火,家人幼子女均葬身火海。其网络悼念。网友被感动,批判怒骂物业、消防不作为。
结果呢?又被揭露借机敛财。
某莲女儿在异国被凶徒杀害,怒批女儿闺蜜递刀子锁门。网友被感动,批判怒骂毒闺蜜数年。
结果呢?募集善款能力有,但没能力搞清楚花在哪里。
这就难怪网络上被一次次伤害的部分网友,开始对这种本来应该正常的悼念,产生极其强烈的负面情绪。
到底,这是单纯的悼念,还是又一次吸金的流量密码?
被忽悠了一次又一次,始作俑者毫发无损。
同情心会受损啊。
现在的媒体,十分缺乏对社会事件真相发掘的能力。甚至为了流量,追逐热点,随波逐流。
请问,现在有几家媒体,对于社会热点事件有深度的连续报道?有社会公信力?
现在的网络,对立情绪愈演愈烈。观点相同就是同仇敌忾,观点不同就是异端败类。反对势力、敌特、美分、汉奸、1450之类的帽子满天飞。不少人热衷于把观点不一致的人打成反动派。
能好好说话的,有几成?
这事情分两个方面看。首先这是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反馈差别。一般来说,亲人离世,都是比较隐私的事情,不会拿出来宣传,即使是在私人领域很明显的虚拟空间,比如说朋友圈,qq空间这一类的地方,访客基本上是自己的好友,现实中认识的人,甚至还可以设置一部分人可见,自己可见,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短视频平台是公共领域,你发出来的信息是陌生人可以看到的,如果是有素质的陌生人,对你表达同情,点个赞之类的,再不济,看都不看就划走了,也倒可以和平共处。不过公共领域有个问题,就是鱼龙混杂。由于网络有匿名性,你不知道哪些陌生人是善意的,哪些是恶意的。恶意的那些,就会对你发起攻击,让自己站在道德高地上,获得优越感。
另外就是同情和诈骗同时存在的大环境下,必定会有人质疑。有个现象:如果一个人生活遇到困难直接在网上求助,那么被怀疑是骗子的概率很大。如果这个人通过做某些事情换点收入,后来被发现生活遇到困难却没有求助,那么很多网友会提供帮助。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会有人质疑,其中一部分人是怕诈骗,而还有一部分人,就不是这么谨慎了,而是眼红。大家都知道,在大事件中,受害者或者受害者一方的人很有可能因为大事件而提升知名度,有知名度就有流量,有流量就会有变现。这对于在贫困中挣扎的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凭什么别人遇到灾难了可以翻身提高收入和生活质量,而我就要保持现状?心理不平衡,就会骂。这种网友可并不少。
不说这种分享个人私事给陌生人的现象,就说给熟人分享的话题,说个心理上的现象:该不该向好朋友分享自己成功的经历?这是一个很考验人性的问题。
如果你分享自己成功的经历给好朋友,你的好朋友在为你感到高兴的时候,也同时会感到嫉妒。但是如果你不分享,好朋友通过第三方知道你的事情时,也会感到不愉快,觉得你们疏远了。对此,北师大心理学院王小华老师有个看法:分享这种事情,在比较大的事情可以分享,但是小的事情就可以看情况,不必什么都拿出来说。大家可以看看他的视频怎么说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1823879421636608视频搬运自北师大心理学院王小华(ID:psyfrank),他专攻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我们日常的心理有很系统专业的见解,可以给你日常的行动所需要考虑到周围人感受时而决定行动内容和方向提供一些参考。
她们本意只是当成qq空间或者朋友圈在用。没有蹭流量的意思。
但是突然被推上首页。大家都以为她们在蹭流量。
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真正蹭流量的,是某音。
很多人还是意识不到,抖音快手一类的短视频APP,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提供网红和热度的平台,更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中国人生活和日常交往的一部分。
我妈他们那一辈玩抖音,不是看什么帅哥美女网红,而是当成一个分享日常生活的平台,今天他家蒜苔发芽了,抖音发一发;明天我家做了个新菜,抖音发一发;看到独特的风景,抖音发一发。亲戚们彼此关注相互点赞,借助抖音来部分代替日常的走动和联系。
因为有了抖音,他们这些老辈子们可以有了一个彼此联系,缓解孤独的平台,看到有陌生人点赞会真心感到开心,而绝不会是去想到做什么网红或者以此营利;看到搞笑的短视频或者发人深省的营销号会转发到家族群,尽管也许很多“大道理”在我们年轻人看来很幼稚。谁家有什么丧事喜事也会拍一段发上去,和其他亲戚在评论里相互庆祝或者吊唁。
当然,我相信一些说着土话方言,看起来没有什么内容的短视频,一般不会推送给提问里说的那“个别网友”。
这些“个别网友”的推送只会是擦边球的美女主播、游戏直播切片、各种一夜暴富的营销号…在这些“个别网友”的信息茧房里,抖音更多一个纸醉金迷的欢乐场,而不是亲友日常交往的场域。他们将一切发布短视频的行为下意识地认为是在追求流量,是在炒作,是要成为大网红赚大钱,于是那基于莫须有的嫉妒心一起,自然就会开始口不择言地网暴了。
诶,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首先,表明态度——坚决反对“网暴”!
对于网上某些人的做法看不惯,可以文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不看,减少这种视频的热度,但“千万不要网暴!”
要知道,当你通过“网暴”的方式指责对方的时候,你不也是在给他们增加热度吗?如果对方的行为不妥,那“网暴”的人也是“帮凶”不是吗?
其次,对于亲人的怀念,还是慎重处理比较好!
在当年的“死妈”事件之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于这种方式,不认可!毕竟互联网上很多事情“真假难辨”,不排除有些人并非真正家属,拿这种事情蹭热度.......
怀念没问题,但个人认为,真的应该考虑一下方式,以及“是否一定要公开!”毕竟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是无法控制的!
最后,想起这样一件事情——前几年的时候,一个大学同学因为意外去世了,因为很多同学距离远,就委托当地的同学代为祭奠,参加的追悼会。其中一个同学在朋友圈里发了参加追悼会的照片,并附言:“XXX,一路走好.......”结果,没想到,有好几个同学竟然给这个朋友圈点赞........结果,发朋友圈的同学在评论区大骂这些同学没良心,不好好看看就点赞.......
真正的怀念不需要流于表面.......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