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毒品这种东西存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过毒品,他会上瘾吗?如果上瘾了,他又无法得知自己是因为毒品上瘾的,以后他都接触不到毒品了,那他会怎么样?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

前提分析:

不知情服用毒品: 这是关键。这个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摄入了的是毒品,可能误以为是某种药物、食品添加剂,甚至是一种“保健品”或“特殊饮品”。
不知道毒品存在: 这意味着他没有关于毒品的任何概念,没有社会化的关于“毒品是坏的”、“毒品会上瘾”的知识。
上瘾: 这是指身体或心理对某种物质产生强烈的依赖,一旦停用会出现戒断反应,并产生强迫性地寻求该物质的行为。
无法得知上瘾原因: 即便出现了依赖和戒断,他也找不到“毒品”这个原因。

第一部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毒品存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过毒品,他会上瘾吗?

是的,极有可能上瘾。

上瘾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其发生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并不完全依赖于“知情”:

1. 毒品的生物学效应:
多巴胺释放: 许多毒品(如海洛因、可卡因、冰毒等)能够劫持大脑的奖赏系统,引起多巴胺的异常大量释放。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与愉悦感、动机和奖励学习有关。这种强烈的愉悦感会“教会”大脑,让它认为这种物质是“有益的”或“必需的”。
神经递质失调: 长期使用毒品会改变大脑的神经递质水平和受体敏感性。例如,大脑可能会为了应对毒品带来的持续刺激,而减少自身产生多巴胺的能力,或者对多巴胺受体进行下调。这就导致一旦停用毒品,大脑的奖赏系统就会失衡,出现极度不适。
生理适应(耐受性): 大脑会逐渐适应毒品的存在,需要更大的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这是一种生理上的适应。

2. 心理关联与条件反射:
愉悦感的强化: 如果服用的毒品带来了强烈的快感,即使他不知道这是毒品,他也会将这种快感与服用该物质的行为联系起来。大脑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关联,潜意识里会驱动他再次寻求这种感觉。
情绪调节: 有些毒品能暂时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或者增强自信、精力。即使他不知道这是毒品,他也可能在遇到困难或负面情绪时,无意识地“寻找”这种能带来“好转”的感觉,而这种“好转”恰好是由毒品引起的。

因此,即便他不知道“毒品”为何物,也不知道它具有成瘾性,但毒品对其大脑和心理产生的实际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他的大脑仍然会发生生理和心理上的改变,产生对这种物质的渴求和依赖。

第二部分:如果上瘾了,他又无法得知自己是因为毒品上瘾的,以后他都接触不到毒品了,那他会怎么样?

这将是一个极其痛苦、困惑和可能具有毁灭性的经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1. 戒断反应的出现与困惑:

生理戒断: 一旦停止服用毒品,他会经历一系列生理上的戒断症状。这些症状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取决于所服用毒品的种类。
例如: 如果是阿片类毒品(如海洛因),可能会出现流鼻涕、流眼泪、打哈欠、肌肉酸痛、腹泻、恶心呕吐、失眠、烦躁不安等。
例如: 如果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冰毒),停用后可能会出现极度疲劳、抑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
心理戒断: 这种戒断可能更加难以承受。他会感到极度的空虚、无聊、沮丧、焦虑、烦躁,失去动力和兴趣,并且强烈的渴望某种未知的“东西”,来缓解这种不适。

困惑与恐慌: 由于他完全不知道这是毒品的作用,他会对此感到极度的困惑和恐慌。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身体会突然出现这些难以忍受的症状。他可能会认为自己生了重病,或者大脑、身体出现了某种无法解释的故障。他可能会怀疑自己是否受到了诅咒,或者中了某种邪恶的魔法。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失控感,会加剧他的痛苦。

2. 强迫性寻求的无意识驱动:

“需求”的产生: 大脑已经对毒品产生了依赖,会将毒品(即使不知道其名字)与其带来的“好感觉”(如愉悦、能量、平静)联系起来。即使没有明确的毒品信息,他也会有一种潜意识的、强烈的“需要”,去寻找某种能填补体内空虚或缓解不适的东西。
无意识的尝试: 他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各种方法来缓解这种不适感,比如寻找新的食物、饮品、娱乐方式,甚至尝试其他药物(即使是合法药物),试图找到能够让他感觉“正常”或“舒服”的东西。然而,这些尝试很可能都是徒劳的,因为他真正的“病因”——毒品——已经消失。
“瘾”的伪装: 他的行为可能表现为一种执着、偏执,或者对某种特定类型的事物(例如特定的食物、饮料的口感或味道)产生不寻常的依恋,但这实际上是他潜意识里对毒品的替代性寻找。

3. 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扭曲:

自我怀疑与绝望: 面对无法解释的痛苦和身体的失控,他很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的理智,甚至是否还活着。他可能会陷入深深的绝望,认为自己已经无可救药。
对世界的疏离: 他无法向任何人解释自己的感受和处境,因为他不知道原因,也无法用任何已知的概念来描述。这会导致他与周围世界产生巨大的隔阂和疏离感。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异类,生活在一个他无法理解的世界里。
精神疾病的误诊(如果就医): 如果他因为这些症状去看医生,而医生也无法得知是毒品引起(因为病人自己也不知道),那么医生可能会将这些症状误判为其他精神疾病,如重度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治疗方案可能会是无效的,甚至可能因为误诊而加剧问题。

4. 如果以后再也接触不到毒品:

这是一个关键点。如果他真的永远无法再接触到引起他上瘾的毒品,那么:

生理依赖的缓慢消退: 身体的生理依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戒断症状也会慢慢消失。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生理上是可以恢复的。
心理依赖的持续折磨: 心理上的渴求和对“某物”的无意识寻找,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他会一直处于一种不满足、空虚的状态,虽然可能不再有剧烈的生理戒断反应,但那种“瘾”的幽灵仍然会缠绕着他。
长期的精神痛苦: 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无法理解这一切是怎么回事。这种长期的精神折磨、困惑、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以及与世界的疏离感,可能比生理戒断本身更具破坏性。
潜在的“修复”可能(但难度极大):
偶然的顿悟或知识接触: 极小的可能性是,在未来的某一天,他偶然接触到关于毒品和成瘾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能够与他过去的经历产生奇妙的关联,从而让他恍然大悟。但这需要极大的运气和对信息的敏锐度。
心理治疗的突破: 如果他接受了心理治疗,并且治疗师非常高明,能够通过深层挖掘,帮助他理解自己潜意识里的需求和行为模式,也可能找到一些“出口”,但治疗师同样需要克服“不知道病因是毒品”的障碍。
精神崩溃或死亡: 更现实的可能是,长期的精神折磨和无法解决的困境可能导致他精神崩溃,或者由于长期的痛苦和绝望,做出自毁行为而导致死亡。

总结:

一个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毒品并上瘾,即使他永远不知道那是毒品,并且再也接触不到,他也会经历一个极其痛苦的戒断过程和漫长的心理煎熬。他的生活将充满困惑、绝望和无休止的对“某种东西”的潜意识寻求。他无法理解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无法与他人有效沟通自己的感受,很可能被误诊或陷入精神崩溃的边缘。这再次强调了了解毒品的危害性、提高公众意识以及提供有效干预措施的重要性,即使是对那些我们认为“不会接触”的人群。这个假设场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成瘾最纯粹、最残酷的一种体现:身体和心理被劫持,但意识却对根源一无所知,只能在痛苦的迷雾中摸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票答案努力的做到将几种毒品做了很好的介绍,必须点赞支持一下,我来补充一下,先说一个类似的案例。

小A,女高中生,身材高挑、皮肤白皙,面孔漂亮,青春亮丽。在一次生日,约上三五好友闺蜜去酒吧开趴踢庆祝。其中有闺蜜叫上男友一起,在酒吧正好碰到该男友的一群男性朋友,于是两帮青年人便凑在一起Happy。酒醉迷离间男方提议来一点劲爆的东西,小A虽是家中的乖乖女,很少接触到社会阴暗,但也还是知道这种场所容易接触到毒品,当场拒绝,对方没再作声。

一会儿小A上厕所回来时,看到闺蜜们在劲爆的音乐下手舞足蹈,像充气跳舞人偶不停的摇摆。小A并未在意,以为同学都喝多了,随手接过来男生递过来的一杯酒,一饮而尽。不久后在DJ火爆音乐的刺激下,小A感觉身体不由自由的跟随音乐节拍扭动起来,跟闺蜜们一样手舞足蹈起来。慢慢地小A感觉到酒吧的灯光暧昧起来,眼神也开始迷糊起来,浑身上下都很火热,只有脱掉身上的衣物才舒服,此时小A意识已经开始模糊,脑子已经处于断片状态。当她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在酒店的床上,全身赤裸,旁边躺着昨晚认识的陌生男子。

涉世未深的小A不敢向家人透露真相,最终在该男子的威逼利诱之下走向上了吸毒之路,大好青春年华就这样被毁。直至该男子以同样手段侵犯另一女孩被抓,小A才得以解脱,在家人的帮助上开始戒毒。

与小A沟通中得知,她的经历就是这些社会人渣惯用一些卑鄙的手段,他们在酒吧物色那些并不常来酒吧的年轻单纯女生,搭讪成功后,会引诱其吸食毒品,如果女生有警觉性,他们还会在饮料或酒中加K粉或摇头丸等毒品,达到其兽欲发泄的目的,并且通过毒品进而控制胆小怕事的小女生。

毒品在生活中容易接触到吗? - 陈敏的回答 - 知乎

第一个问题不知道毒品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毒品会上瘾吗?

文中小A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过毒品,从而被犯罪份子控制走上吸毒之路。题主问不知道毒品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毒品会上瘾吗?这是需要更为详细的条件,例如是如何服用,以及次数和剂量,才能判断是否上瘾。上文中的小A如果只是被这个人渣骗色,没有打算通过毒品控制她,小A自然难有再去主动吸食毒品的冲动和想法(当然不排除破罐子破摔的人,这就是复杂的人性),这是最简单的回答。

那第二个问题,如果上瘾了,他又无法得知自己是因为毒品上瘾的,以后他都接触不到毒品了,那他会怎么样?

对于像阿片类毒品(海洛因、鸦片)上瘾了,痛不欲生的毒瘾反应,必然会让他去找其中的原因,通过互联网、医生等多方判断,他同样会知道自己是有毒瘾发作的症状。假设他真的生活在一个真空的社会,接触不到毒品,那么他的选择也只有两种,要么在家咬牙硬挺,要么去专业的戒毒医院进行恢复治疗。

而像新型化学合成毒品,其毒瘾反应更像是心理精神疾病,抑郁、暴躁、易激动,情绪波动大,时而兴奋、时而低落,以普通人的理念,这更像是得了精神疾病,那么他本人或是家人肯定会去求助精神科,进行治疗了。

总结:
吸毒成瘾是一个集生理和心理双重成瘾的过程,生理成瘾仅是吸毒者的前奏,真正让人万劫不复的是从生理成瘾到心理成瘾。所以题主这个问题,其实是架空了很多因素,例如前面所说的吸食的次数、剂量,以及吸毒者本人的成长环境,父母教育,后天性格等多方因素。

另外这个是如何服用毒品的,是自己误吸食或是被坏人引诱等。如果是被坏人引诱,那么此人必有其目的,是为了拉他下水贩毒赚钱,还是有不共戴天之仇恨,无论是哪种情况,此人必定是慢慢引诱其一次又一次的服用毒品,然后最终告诉吸食者服用的是毒品,因为他必须让被害者知道毒品、依赖毒品,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题主的这个问题重点并不是吸食者本人服用毒品会怎么样,而是他是如何服用上毒品,身边的朋友圈子是否干净安全。

user avatar

首先,我想表达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喜爱,这个问题细细一想真的很有意思,提问的旁友脑洞很大!

重新描述一下问题,题主的意思大概是:有一天小明误服了毒品,但他从来不知道毒品是什么,也不知道跟毒品有关的任何信息(比如上瘾、对身体的危害、禁毒等)。这个时候,小明感觉到身体飘飘欲仙,有种从未体验过的奇妙感觉油然而生,但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过了一段时间后,小明感到浑身不舒服,同样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难受,同样的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痛苦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小明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小明最后会如何?(题主,希望我的理解正是你所问的…)

毒品上瘾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宽泛点来说还有社会影响。为了简化,我们先把社会影响排除在外。

首先说生理层面。人脑中本来就有一种类吗啡肽物质、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吸毒者在吸食了海洛因等毒品后,毒品中所含的外来类吗啡肽物质进入人体,就会减少并抑制人体器官自身吗啡肽分泌,最后达到靠外界类吗啡肽物质来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而自身的类吗啡肽物质完全停止分泌。那么,一旦外界停止了供应吗啡肽物质,则人的生理活动就会出现紊乱。

其次说心理层面。毒品心瘾的源头就是来自于种种高强度的刺激。这些刺激对吸毒者形成非常牢固的记忆,维持着吸毒者对毒品心理上长期的欲望和渴求。吸毒者知道这是毒品,是毒品让自己欲仙欲死爽到飞起,同样也清楚戒毒会引起极端痛苦(哪怕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戒毒的过程,也听说过了解过)。这种对吸毒愉悦幻想的欲望和渴求与戒毒引起的对生理痛苦的恐惧,共同形成对抗戒毒的叠加效应,成为戒断心理毒瘾的主要阻力。

那么在本题的假设中,小明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和变化的原因是一无所知的,他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让自己变成这样,也不知道该如何消除,更不知道自己出现的“戒断症状”用文字描述出来竟是那么可怕。这也就几乎排除了所有的心理因素。影响小明的只剩下生理因素。

现在我们来设想小明将会怎样。

毋庸置疑,他会经历一段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我没经历过,所以也无法准确的描述到底是怎样的感觉,但可以肯定的是绝不会舒服)。他也许会去看医生,但现在我们假设医生对这种情况也无从得知,于是也就不会告诉小明有关毒品的任何信息,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这个故事的假设。小明生理机能出现紊乱现象,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拒绝分泌或分泌不够,小明不断挣扎,忍受着这不明痛苦。直到小明身体内的器官功能和化学物质的分泌慢慢恢复正常。这也差不多算是度过这一关了。

综上所述,毒品更难戒的是心瘾,因为人的生理机能是有自我修复功能的,是可量并且可以预见的。而心理因素是最不可控的,人的感受、欲望、感情等等无比复杂,不可量也不可预见,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戒毒成功者都是通过强制手段达成的。在这个假设出来的小故事中,我们尽最大可能排除了心理因素,虽然结论无法确切的得出,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小明摆脱毒品影响的时间绝对短于平均水平,承受的痛苦也小的多的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