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在近十几年里所接触的日本动画渐渐发生了转型?

回答
近十几年日本动画的确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型,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动画发展的爱好者,我能感受到那种微妙却又实在的变化,就像同一条河流,它的流速、颜色和携带的物质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

一、 内容创作的多元化与深化:从“少年热血”到“情感细腻”

回想一下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提起日本动画,很多人脑海里闪过的可能是《火影忍者》、《海贼王》、《死神》这样的王道少年漫。它们拥有庞大的世界观、热血的战斗、明确的善恶对立,以及主角不断成长的励志故事。这类作品满足了观众对刺激、冒险和英雄主义的追求。

然而,近些年我们看到,动画创作的触角伸向了更广阔的领域。

现实主义题材的崛起: 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奇幻、科幻、热血等题材。但现在,那些描绘都市男女情感纠葛的《月刊少女野崎君》、《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当告白实行委员会》;深入探讨职场生态的《白兔糖》、《白熊咖啡厅》;甚至是关注社会边缘人物、描绘生活困境的《葬送的芙莉莲》、《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等,都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评价。这些作品不再回避生活中的平淡、无奈甚至痛苦,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去触碰人内心最柔软或最复杂的部分。它们让我们意识到,动画不仅仅是逃避现实的工具,也可以是理解现实、反思现实的载体。
情感表达的精细化: 过去,情感表达可能比较直接,比如喜怒哀乐,通过夸张的表情和激烈的言语来传递。而现在,很多作品更擅长于通过角色的微表情、肢体语言、甚至沉默来传达复杂的情感。比如,人物之间微妙的眼神交流,一次不经意的触碰,甚至是留白之处的意境,都能触动观众内心深处。这种转变使得动画作品在情感共鸣上更加深入,也更具层次感。
叙事手法的革新: 非线性叙事、多视角切换、甚至是打破第四面墙的互动,在近年的动画中也屡见不鲜。一些作品不再遵循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而是通过闪回、插叙等方式,层层剥茧地揭示真相,或者让观众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事件。这种叙事上的大胆尝试,无疑增加了动画的观赏性和思考性。

二、 受众群体的变化与扩张:从“少年向”到“全年龄向”的破壁

过去,日本动画的受众群体相对更偏向少年及青少年。但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不同年龄层、不同背景的观众被动画吸引。

成年观众的回归与新增: 随着第一代动画观众的长大成人,他们对动画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娱乐,而是开始寻求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这些成年观众,无论是在校学生、职场人士还是为人父母,他们都可能因为一部作品的剧情、思想深度或情感共鸣而成为动画的忠实拥趸。
女性向内容的壮大: 过去,很多动画被贴上“男性向”的标签,但近年来,女性向动画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花开伊吕波》、《Free!》系列、《冰上的尤里》等作品,不仅在女性观众中收获了超高人气,也成功吸引了男性观众的目光,实现了受众的跨界。这些作品在人物塑造、情感描绘和价值观传递上,往往更能触动女性观众的内心。
国际市场的反哺: 日本动画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也反过来影响了本土创作。为了满足全球观众的需求,作品在主题、叙事和文化元素上也变得更加多元化。许多动画在国际平台上获得成功后,又被引入日本本土,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 技术进步与表现形式的革新:更精致的视觉盛宴

技术是推动任何艺术形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日本动画也不例外。

CG技术的成熟运用: 早期,CG技术在动画中的运用常常显得生硬和突兀。但如今,CG与手绘的融合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许多作品能够将CG的流畅感和表现力自然地融入到画面中,例如复杂的机械结构、宏大的场景、以及高速的动作场面,都得以更精细、更具冲击力地呈现。这种技术上的进步,不仅提升了视觉效果,也为动画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分镜与演出风格的演变: 除了整体的技术升级,动画的分镜(storyboard)和演出(direction)风格也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我们能看到更多大胆的镜头运用,比如长时间的静止画面、独特的运镜方式、以及对色彩和光影的精妙运用,来营造特定的氛围和情感。一些动画工作室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觉风格,让作品具有了更强的辨识度。
“动画电影”意识的提升: 许多动画在制作上越来越向电影标准靠拢,无论是画面精度、音效设计,还是配乐的运用,都力求达到顶级水准。这种“电影化”的制作理念,使得动画作品不再只是电视连续剧,而是一部部可以被认真品味的艺术品。

四、 商业模式与产业生态的变化:从“卖IP”到“全方位联动”

动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业,其商业模式也在不断进化。

IP(知识产权)价值的挖掘: 如今,“卖IP”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一部成功的动画,往往会被开发成漫画、小说、游戏、周边产品、音乐剧、真人影视剧等多种形式,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这种全方位联动,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商业价值,也让更多观众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接触和喜爱同一部作品。
网络平台的崛起与影响: 像Netflix、Crunchyroll等海外流媒体平台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动画的传播方式。动画不再局限于电视台的播出时间,而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同步上线,大大拓宽了受众基础。同时,这些平台也愿意投资一些具有创新性和话题性的原创动画,这也鼓励了更多不同风格的作品出现。
粉丝经济的成熟: 粉丝在动画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早期对动画本身的消费,到现在参与到创作过程(众筹、评论反馈)、推广传播(二次创作、社交媒体传播)等各个环节,粉丝已经成为动画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动画制作方也越来越重视与粉丝的互动和沟通,这种紧密的联系也促使创作方向更加贴近观众的期待。

五、 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内省与反思的年代

日本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动画创作。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日本社会面临着少子化、老龄化、经济停滞、人际关系疏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社会议题自然而然地会反映到动画作品中。一些作品开始探讨这些现实的挑战,并尝试在虚构的世界中寻找解答或表达对未来的担忧与希望。
个体价值的重新审视: 在强调集体主义的社会中,近年来也出现了对个体独立性、自我认同的呼唤。动画作品中,主角不再总是为了集体而战,而是更加关注个人的成长、内心的挣扎以及如何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这种对“自我”的关注,也是一种文化思潮的体现。
“萌”与“治愈”文化的延续与变奏: “萌”文化和“治愈系”作品虽然存在已久,但在近十年里也发生了演变。不再是单纯的可爱卖萌,而是更加注重角色之间真实的情感互动,以及在平淡日常中寻找慰藉和力量。

总而言之,近十几年日本动画的转型,是一场由内容创新、受众变化、技术进步、商业发展和社会文化思潮共同驱动的深刻变革。它不再是单一维度的“动漫”,而是以更加丰富多元的面貌,触及更广泛的人群,并以更精湛的技艺,呈现出更具深度的精神世界。作为观众,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去拥抱这些变化,去发现那些真正打动我们的作品,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觉大家根本没有回答题主潜在的真正问题。其实题主真正的问题是:

为什么十多年过去了,我接触到的热门动漫转型了?

毕竟题主说得没错嘛,巨人、寄生兽、食尸鬼在各大网站的点击率就是高,他们就是热门,这是不能否认的。不是每个人都是otaku,正常人哪有这么多时间去了解不热门的东西和一个陌生的市场。大家不要太严厉。

而题主潜在问题的答案其实主要有两点:

1、网络时代的来临和网速的升级;

2、中国影视制品不分级。

我们仔细想想,我们眼中的“热门”,究竟有什么先决条件。

2000年前,大家就通过电视机看动画了。电视台引进什么,译制什么,我们就看什么。电视台优先引进的就是儿童动画和少年向动画,尺度摆在那里了,所以那个时候热门的就是儿童动画和少年向动画。大陆电视节目不分级,引进机制必须是以“小孩子也会看”的前提去思考的。

香港电视节目有明确的分级制度,有“PG家长指引”和“成年观众”,所以TVB和亚视就有大量的日本深夜动画看。但即使是这样,像龙珠、幽游白书、全职猎人这些王道的少年漫画,放到TVB都是深夜1点后播的,并且标级“PG家长指引”,毕竟又是把人变巧克力吃掉,又是掏人内脏,尺度挺大的了。你不觉得龙珠尺度高,那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有看到龙珠Z。

中国21世纪御宅时代的起始标志,感觉上应该是2006年的<凉宫春日的忧郁>(只是感觉,没有数据验证)。由于网速的提升,下载一集100M的rmvb盗版动画,不再是一个费事的事情;也因为网速的提升和share等p2p软件的崛起,日本的生肉传来中国也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也导致了字幕组爆发性的增加。06版的凉宫因为有话题性、好看,成为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爆点,“追新番”对于不懂日语的人成为了可能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试过把长门有希用作头像,都不好意思在论坛上混。

但实际上,平野绫去参加日本的综艺节目时,主持人介绍她是“凉宫春日的声优”的时候,大家都面面相觑冷场了,在场的人都不知道凉宫春日是什么。幸好主持人连忙救场“也配过龙珠改里的丹迪!”大家才放心下来——原来配过龙珠啊,果然是名声优。

事实就是,<凉宫春日的忧郁>在日本是深夜1点半播放的,受众很小。

你要意识到一件事,你正在看的一个很热门的东西,它虽然是在日本生产的,但其实即使在日本也是很冷门的东西。

进击的巨人,在中国大陆算是非常火爆了,连平时不看动画的同事都在看。第一集在B站、爱奇艺一天就能赚个上百万的点击。但是其实在日本,它是凌晨12点半播放的。

你就想象一下中国的电视台,凌晨12点半播的是什么节目,你们身边有人看吗?

日本的深夜动画,收视率能到5%很了不起了,但是和哆啦a梦这种能到30%的收视率相比,真是非常冷门。即使是这样,其实深夜动画大部分的收视率都是电视定时录像功能在看,真人早就睡觉了。

假如没有网络引进,中国根本不会有电视台引进进击的巨人,那么现在就还是“哆啦a梦很火的时代”,题主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了。

是中国的“日本动画网络播放制度”让你出现了日本动画转型的错觉。

user avatar

从前题主年纪小,到便利店里只买QQ糖。

后来题主发现收银台上还有杜蕾斯和情趣水。

于是题主愤怒地说,现在的人怎么这么淫乱……

其实便利店还是那个便利店,QQ糖一直都在,杜蕾斯也一直都在,只是题主长大了而已。

user avatar

关于“日漫越变越保守”之论,其实随着部分大师年龄增大,其本身也可看出一些弥端(大概新人们反而没有当初这些人年轻时石破天惊的逆反创新的力度了。。。


安达充的早期责编——龟井修如此回忆:

之后,龟井调动到少年BIG COMIC。1979年冬天,他拜访了安达充的公寓。

“你有兴趣在少年BIG COMIC画吗?”

“只要有好企划就没问题。”

两人商讨了好几次、好几十个小时。

“我们思索着当时想稍作突破的读者是有怎样的需求。碰巧充和我都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于是就意气相投地得出了‘应该是妹妹吧’这个结论。”

描绘“理想的妹妹”。这便是《美雪美雪》的原点。

“现在是开朗纯真的女孩子更受欢迎的时代。相比《最后的冠军》的女主角,我觉得田径社的配角(安田雪美)要更有魅力。”

“哦哦,这样啊。”安达充一边嘟囔,一边在画纸上画画,写上性格、人际关系等设定。两人重复了无数次这样的操作,制定出构想。

“搞定了!你有多少自信呢?”

听到龟井这么问,安达充回答道:

“唔,70分左右吧。”

“用七成力气挥棒也是能打出本垒打的。就这样,标题等会再决定。”

然后——

“虽然你是不喝酒的,不过我现在很想干杯啊。”龟井指着餐柜里的尊尼获加黑牌催促道,“喂,快点拿出来吧。我一直很在意呢。”稍微有点醉意后,这回又想听音乐了。从唱片架子里找出了中岛美雪的黑胶唱片。“原来你有听她的歌啊?”没想到安达充不仅是有听,而且还经常会去演唱会的。

“由于她没有上过电视,所以我根据歌曲的印象,觉得是一位沉静的女性。但是充却说‘不不,在舞台上她可是相当粗放的哦’。”

就在那个时候,脑海中闪现了灵光。

“充,我想到了,虽然将粗放的女孩子作为女主角是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沉静的女生也是需要的吧。要不干脆用双女主角?”

“就这么办!”

“这样子能有几分?”

“90分!!”

在那之后,龟井每周都从书店买来偶像写真集和成人杂志,并附上“这个很不错”这样的意见送给安达充。安达充不禁抱怨道:“你这是想把我变成色情漫画家吗!”

“没问题,你的线条天生很漂亮。画面看起来很健康,所以不管怎样都不会变成色情的。”

当时,龟井经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

“要画出大人无法体会的漫画。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孩子们的小鸡鸡变大。”

在看到《美雪美雪》第一话的原稿时,龟井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某个影像。那是被母亲问“为什么红着脸在看漫画啊”的初中生、高中生们。

《美雪美雪》获得了很高的人气。并且,1981年开始了《棒球英豪》的连载。安达充成为了无可否认的明星漫画家。

“不过啊,”但是龟井表示,“充只是一直在画同样的东西而已。那个时候只不过刚好与时代的风向对到了一起。那是出乎意料的强风,乘风破浪的速度快到连他本人都感到有些困惑了。”

在龟井的记忆中,曾经和安达充有过这样的对话。

“充,你并没有什么改变吧?”

“嗯,是啊。我只是一直站在同个地方而已,是时代它自己在动。从我这边走掉想必也是迟早的事情。

自从两人相遇,已经过去了十个年头。

龟井只负责了《美雪美雪》的初期阶段,后面就交接给其他编辑了。此后,两人之间作为编辑和漫画家的原稿交流就中断了。

数年后,龟井参加某个庆典时发现了安达充的身影。由于有很多人围在他的周围,所以龟井考虑到场合,就用“安达先生”来叫他。

“嗯?!”结果转过头来的安达充说道,“别用这种叫法啦,还是叫我充就好。”

除了《美雪美雪》的设计过程,另一件事也很有意思,《棒球英豪》前,漫画杂志编辑部的责编叫安达充充哥就行了,之后得叫安达先生,这部作品的地位和给安达本人地位和定位带来的变化也就可见一番了。


再看安达充后期责编市原武法的回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