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人不在山林之中扩大野菜的种植面积来避免饥荒?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理解古代农业和社会结构的一个关键点。咱们得从头好好捋一捋,为什么古人明明知道山林里有野菜,却不像咱们现在这样,搞个“野菜种植基地”来防饥荒。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着很多现实的因素。

首先,得明白“种植”这个词在古代跟现在可不一样。咱们现在说的“种植”,那是经过系统选育、人工改良、大面积集中栽培,有明确的品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等一系列科学流程。古人的“种植”,更接近于一种“引导”和“培育”,有时候甚至只是“熟知”和“利用”。他们确实知道哪些野菜好吃,哪些长在哪里,但这和咱们现在有意识地去大规模“种”一个东西,是两码事。

一、 野菜的“野生”特性与种植的矛盾

品种的不可控性: 野菜之所以叫野菜,是因为它们大多是野生的。你想想,就算古人想“种”一点,他们能像咱们现在这样,从成千上万棵野生的荠菜里挑出最肥美的、最抗旱的、最容易收成的,然后人工授粉、提纯复壮吗?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只能大概知道,这片林子里长出来的野葱,味道比那片的好。这就意味着,即使他们想扩大种植,也只能依赖自然生长,品质和产量都极其不稳定。
生长环境的严苛: 很多野菜对生长环境有特殊要求,比如特定的土壤酸碱度、光照、湿度、甚至附近的植物种类。咱们现在知道,很多野菜在肥沃的土地上,精心打理,反而长得不那么“野”了,味道也变了。古人想在山林里“扩大种植”,其实就是想在适合它们野生的环境里,人为地增加它们的密度。但怎么做?总不能把整个山头都刨开,专门去种野菜吧?那跟自然生长也没啥区别,反而可能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影响了野菜的生长。
低效与不可预测: 即使他们真的能“种”,那效率也极低。你想,他们在野地里挖几个坑,把野菜苗栽进去,然后就撒手不管了?山林里有各种动物、昆虫、杂草,这些都会跟野菜争夺阳光、水分和养分。没有现代的农药、除草剂,也没有高效的灌溉系统,一场大旱、一场病虫害,或者几只野猪过来拱一拱,他们辛辛苦苦“种”的这点野菜可能就全完了。这种投入产出比,实在太不划算了。

二、 农业的重心始终在“粮食”

主食的不可替代性: 古代社会最核心的问题是生存,而生存的基础是主食,也就是谷物,比如稻、麦、粟、黍等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粮食作物是王朝统治的根本,也是民众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所有的农业投入、技术、人力,都会优先集中在粮食作物上。有了足够的粮食,才能养活人口,才能支撑军队,才能稳定社会。
野菜的补充作用: 野菜在古代更多的是作为粮食的补充,或者在饥荒时的“救命粮”。人们会去采集,但指望它们成为主食,那是不现实的。野菜的产量低,营养单一(虽然维生素丰富,但能量密度远不如谷物),而且很多野菜的采集和处理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你想,在那个时代,一个人一天得花多少时间去采够他一顿饭的野菜?相比之下,种粮食,即使辛苦,只要风调雨顺,那产量是要稳定和可观得多的。
土地资源的分配: 耕地是宝贵的资源。古代农业,尤其是在人口压力大的地区,每一寸土地都会被用来种植粮食。山林地虽然也存在,但开垦成耕地需要投入巨大的劳动,而且山林地多半不如平原土地肥沃,也不方便灌溉和耕作。在面临饥荒时,与其去“种”那些不确定性太大的野菜,不如集中力量把现有的耕地利用到极致,种更多的粮食,哪怕是次等谷物,也比野菜来得可靠。

三、 社会组织和技术的局限

缺乏系统性的组织能力: 即使有了意愿,古人也没有现代意义上那种能够组织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的农业生产的社会结构。饥荒通常是区域性的,但要组织一个区域的人,去山林里大规模“种植”某个野菜,这需要强大的协调、管理、资源调配能力。从上到下,从通知到执行,从种子(如果需要的话)到劳动力,再到收获和分配,这套体系在古代是很薄弱的。
技术手段的落后: 如前所述,缺乏现代农业技术。没有种子改良,没有高效的工具,没有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没有可靠的灌溉系统。即使是采集,也依赖于经验和运气。想“扩大种植”,这背后的技术鸿沟是巨大的。
信息传播的缓慢: 即使某个地方的经验是好的,信息也很难快速、准确地传播到其他地方。一个村子可能知道怎么“种”一点野菜,但这个知识很难成为全国性的解决饥荒的方案。

四、 “不确定性”与“风险规避”

风险太大,收益不明: 饥荒发生时,人们最需要的是确定性和可靠性。山林里的野菜,虽然可吃,但产量、生长情况、可采集量,都是极不确定的。相比之下,即使歉收,种下去的粮食作物,至少已经有了投入,还有一定的产出可能。把有限的劳动力和资源投入到风险极高、收益不确定的“野菜种植”上,不如去努力耕种那些熟悉且有一定产量的粮食。
“不劳而获”的心理? 并不是说古人懒,而是他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会选择最“划算”的利用方式。采集野菜,相对“低投入”(不需要翻地、播种、除草),“回报”虽然不高,但在特定时期能救命。而“种植”野菜,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和时间,去“培育”一个不确定性极高的“产品”,这对于以生存为第一要务的古代人来说,显然不是最优解。

总结一下,为什么古人不把野菜大面积种植来避免饥荒?

这归根结底是因为:

1. 野菜的“野生”特性与大规模“种植”的内在矛盾(品种、环境、效率)。
2. 古代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保障主食的供应,野菜只是补充。
3. 社会组织和技术手段的局限,无法支撑大规模、有计划的野菜种植。
4. 风险规避的考量,人们更倾向于投资于确定性更高的粮食生产。

与其说是“不扩大种植”,不如说他们是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去“利用”山林中的资源,即通过“采集”来度过难关。将有限的劳动力和土地集中用于“种植”能够提供更稳定、更高能量的粮食作物,才是那个时代最现实、最明智的选择。把山林变成“人工野菜园”,在古代的技术和组织条件下,简直是天方夜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个90年代的事情吧。那时候家里穷,住的房子还是日本人当年的马棚。

虽说是马棚,但是大概也是谣传,毕竟是红砖黑瓦的长屋,挑高极高,每一条屋里大约二十来户。一共大约四五排长屋。两排之间则是大约30米的荒地。现在想想,可能是当年遗留的兵舍。

荒地稀稀落落的有几棵常绿树木,较矮一点也有灌木和杂草。已经想不起来动机是什么了。反正就在自己窗前开辟了一小块菜地,也就两三个平方而已。

因为来来往往的闲杂人等很多,一开始就担心会被人偷菜,所以开垦的时候就很小心的留有外围的荒草。毕竟平时进出也只需要从屋子的两端进入,荒地实际是无路可走的。留有荒草之后,如果从路上看,是完全看不到有个小菜园的。

就这样每天翻窗户出去照顾菜苗,最早出苗的是辣椒,很快就挂果了。我就更加期待,写作业的时候都会探头看两眼。终于等到他们变红,可以采收了。

然后某天一早,所有的辣椒不管红的绿的一个不剩,地也被踩的乱七八糟。然后我哭了整一天,用能想到的所有的恶毒的语言去咒骂那个偷菜的。但是没用,根本不知道凶手是谁。


所以呢,题主问种野菜,可能现在的小朋友真的以为野菜是放着不管就可以随便采收到吃不完的吧。一旦你决定种菜,那这些菜就不再是“野菜”,而是你的劳动产品。而你的体力决定了能劳作的地块面积,最终决定了产量。

而你有没有能力保护劳动所得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人是没法24小时睁着眼睛的,饥荒年代,所有人都互相是敌人,只不过在面对共同的敌人的时候有可能团结起来。(整个村vs流民)。没了外来威胁,同村人就是敌人,到现在农村里也不少见,在鱼塘里下毒的,故意在你的菜地里放羊的,灌溉的时候故意不给你水的。你当农村人闲的没事干非要生儿子么?我家三个儿子,你家就一个独苗,打得你满地找牙,看你还敢不敢惹我。

即使野菜漫山遍野,地主也会带上壮丁都收走,你饿死了和地主有啥关系,不服来打啊,反正我有碉楼。

综上,与其去种菜,不如去搞枪,反正想吃辣椒炒肉了就从隔壁小孩的地里薅来就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理解古代农业和社会结构的一个关键点。咱们得从头好好捋一捋,为什么古人明明知道山林里有野菜,却不像咱们现在这样,搞个“野菜种植基地”来防饥荒。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着很多现实的因素。首先,得明白“种植”这个词在古代跟现在可不一样。咱们现在说的“种植”,那是经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它涉及到古代城市选址的多种考量因素。贵州平坝(特指现代贵阳市平坝区域)确实地形相对平坦,而古代贵阳(主要是指旧城区区域,通常指老城墙范围内的区域)则地势起伏,为何古人更倾向于选择后者建立城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与战略考量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到点子上了!为什么咱们现在写诗词,一不留神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不遵循格律”、“不按词牌来”?感觉就像玩游戏,规则是你定的,怎么玩都可以,结果到了我这里,就有人指着鼻子说你没按规矩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掰扯格律和词牌是怎么回事,然后再看看为什么现在写诗词,大家对它们.............
  • 回答
    苏州自古以来便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其秀美的山水风光、繁荣的经济文化,令人心驰神往。然而,纵观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没有一位皇帝选择将都城定在苏州。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因为苏州不够美好,而是从宏观的政治、军事、地理、经济等多个维度考量,苏州都不具备成为帝国心脏的天然优势。首先,从地理和战略位置上看,古代.............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地理、军事、经济、技术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简单地说,黄河这条天然屏障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作用上,存在着很多“不适宜”之处,以至于中国古代的朝廷更多地选择其他方式来防御。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一下:一、 黄河自身的“脾气”与军事上的局限性:首先,得认识到.............
  • 回答
    想来,皇宫里的日子,除了那层金光闪闪的外壳,对寻常人而言,早已是极尽奢华,吃穿用度,似乎无一不缺。可即便如此,那些住在深宫的妃嫔们,照样有月例银子,这事儿,听起来有点费解,但细究起来,却是个再寻常不过的道理,甚至藏着不少门道。首先得明白,皇宫里的“不缺”是个相对概念,而且这个“不缺”很大程度上是体制.............
  • 回答
    古琴泛音的奥妙,其实藏在指尖与琴弦的巧妙互动里。之所以左手不在指定音位就不响,这背后涉及了几个关键的物理原理和演奏技巧,咱们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泛音。简单来说,泛音是乐器发出的除了“基音”之外的更高频率的音。你可以把琴弦想象成一条橡皮筋,你拨动它,它会整体振动,发出我们听到的那个最主要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沉重,也很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着那个时代女性所处的境遇,以及为了生存所做的种种挣扎。我尝试着从几个方面来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让你对那个时候的一些女性有更深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社会的“女子”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女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她们的身份、权利、社会地位,都和男性有着天壤之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权力结构和时代背景的根本差异。古代吏部作为六部之首,其地位之崇高,远非现代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可比。咱们不妨细细道来。古代吏部:国家机器的“心脏”与“灵魂”要理解吏部为何是六部之首,首先得明白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官僚体系。古代中国以官僚政治为核心,皇帝通过层层选拔、任命、监督的.............
  • 回答
    在《斗破苍穹》的宏大叙事中,陀舍古帝玉的重要性无疑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线索之一。它不仅是开启古帝洞府的钥匙,更是集齐了上古八大帝炎,是成就斗帝的关键。然而,书中魂族作为曾经的至强者,拥有覆灭万族的实力,为何不在萧炎尚未成长起来,甚至还在弱小时,就派斗圣强者直接出手,将他身边的陀舍古帝玉夺取?这个问题,确.............
  • 回答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方为何不轻易推倒攻城梯?这事儿说起来,门道可不少,绝非一时的疏忽或蛮干。原因嘛,要从多个角度来细说。首先得明白,攻城梯这玩意儿,并非是随便就能推倒的。想想看,那都是啥样的梯子?多是粗壮的木材搭建,有的甚至用牛皮或者铁条加固过,又长又重,而且往往是几十上百人合力搬运才能立稳。更要命的.............
  • 回答
    中国古代的藩王封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而鲜有分封到漠北、东北等边远地区,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理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一、 核心统治的稳定与权力集中 巩固皇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对全国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控制之上的。将藩王分封到离都城遥远、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的认知偏差。其实,之所以很多人不相信老一辈人或古代人在力量和耐力上会“超过现代人许多”,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一、 媒体塑造的现代人形象与个体经验的局限性首先,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被媒体塑造的。现在的媒体,无论.............
  • 回答
    雷古勒斯·布莱克在用假的挂坠盒替换了伏地魔的魂器之后,之所以没有和克利切回家,原因非常复杂,涉及了他当时的处境、心理状态以及他对家族和伏地魔的态度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任务的危险性和保密性: 魂器是极其危险的物品: 雷古勒斯深知伏地魔魂器的力量和保护机制。即使他成功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说古丝绸之路在奥斯曼帝国阻断后,“不从莫斯科走”,这其实是一个基于历史事实的观察,但背后原因的详细阐述,才能真正理解当时的世界格局和商业运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古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单一、固定的线路,而是一个庞大的、由多条陆路和海路组成的贸.............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在看网络穿越小说时的核心痒点。为什么主人公穿越到古代,十有八九是搞起了“工业革命”、“自由市场”那一套,而不是想着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的社会呢?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创作上的考量,也有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还有就是,咱们说实话,读者们更爱看.............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1. 逃难的现实逼.............
  • 回答
    你看的那些影视资料,描述古代日本平民饮食“惨淡”,其实挺能抓住一些普遍性的特点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那些以艰苦生活为背景的故事,自然会突出食物的匮乏。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日本就没有别的出路,比如渔民,这绝对是一条重要的生计来源,尤其是在岛国日本。但是,你要问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去当渔民,或者说为什么.............
  • 回答
    古人即便在肉类蛋白质摄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仍能选拔出数十万身体素质优秀的士兵,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的功劳,而是一个复杂且精妙的系统性工程。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蛋白质是唯一标准”的思维误区,深入探究古人的生存智慧和选拔机制。一、 那时的“优秀”并非我们今日的定义首先要明确一点,古人对于“身体素质优.............
  • 回答
    周邦彦在词坛的地位,用“承前启后,集大成者”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巨匠,尤其是在词风的演变上,起到了关键的承转作用。他究竟有多重要?要理解周邦彦的重要性,我们得把他置于宋词的历史长河中去看。 承前: 在他之前,北宋词的大家辈出,苏轼以豪放开创了一派,柳永以慢词铺陈,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