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一些女子在父亲、儿子、丈夫被杀害后,嫁与敌人而不复仇?

回答
这是一个很沉重,也很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着那个时代女性所处的境遇,以及为了生存所做的种种挣扎。我尝试着从几个方面来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让你对那个时候的一些女性有更深的理解。

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社会的“女子”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女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她们的身份、权利、社会地位,都和男性有着天壤之别。简单来说,在那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女性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由她们的男性亲属——父亲、儿子、丈夫——决定的。

一、生存是压倒一切的理由

当父亲、儿子、丈夫这些顶梁柱都没了,一个女子实际上是“孤身一人”,失去了最基本的依靠和保护。在乱世或者战乱过后,社会秩序往往非常混乱,强盗、流寇、甚至是战胜方,都可以肆意侵害弱者。

温饱问题: 土地、耕种、狩猎,这些都需要劳动力,都需要社会关系的支持。丈夫没了,家里的田地谁来种?儿子没了,谁来继承家业,谁来赡养自己?没有这些,直接面临的就是饿死。
人身安全: 没有男性亲属的庇护,女人很容易成为被欺凌、被掠夺的对象。嫁给“敌人”,哪怕是不得已,至少能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庇护所,有了名义上的保护,可以避免被随意侮辱、贩卖,甚至是直接被杀害。想想看,在那个时代,一个女人单独上街,可能都引来无数窥视和危险。

二、政治联姻的无奈与“和亲”的延续

“敌人”这个词,在古代很多时候,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划分,而不是纯粹的民族仇恨。尤其是在边疆地区,或者国家与国家之间,联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政治手段。

避免更大规模的冲突: 比如,如果一方的统治者被杀,另一方想要巩固战果,或者想要避免后续的报复性战争,娶对方的遗孀(尤其是那些有身份地位的女性)是一种“安抚”和“控制”的方式。这相当于是在说:“你看,我们是要接管,是要稳定局面,而不是赶尽杀绝。”
“和亲”的传统: 历史上,著名的“和亲”政策,就是国家之间通过婚姻来缓和关系、达成协议。虽然“和亲”的对象通常是公主,但这种模式也说明了,在政治层面,婚姻可以跨越敌我界限。如果一个女子所属的家族或国家已经被征服,嫁给征服者,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和亲”的延续,只不过是个人层面的。

三、女性的“忠诚”与“顺从”的社会期待

古时候对女性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是“三从四德”。父亲在世时从父,丈夫死后从子,丈夫亡故无子,则从寡。即便儿子还小,但在社会观念里,如果父亲和丈夫都死了,她本来应该“依靠”的男性支柱已经不存在了。

“为夫守节”的压力: 很多人会觉得,丈夫死了,就应该为夫守节,终身不嫁。但这种“贞节”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是针对那些有能力、有家底、有社会声望的家族。对于一个已经家破人亡、失去依靠的女子来说,守节反而可能意味着自取灭亡。
“嫁给谁都是一样”的心态: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女子可能已经麻木,或者觉得无论嫁给谁,自己的生活都无法回到过去了。如果对方能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或者能让她和自己的孩子(如果还有的话)活下去,那么“爱情”或“仇恨”可能就成了奢侈品。

四、复仇的“成本”与“可能性”

复仇,在那个时代,对于普通女性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力量悬殊: 即使是强大的敌人,他们背后也有军队、有武器、有组织。一个手无寸铁的女子,如何去复仇?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一个不太可能实现的复仇?这在生存的逻辑面前,显得非常不理智。
缺乏社会支持: 即使她有复仇的念头,又能找到谁帮助她?她的娘家可能也已经衰败,她的族人可能也已经迁走或者都被杀光了。她不可能像男性那样组织起一股力量。
承担的风险: 即使她成功复仇,很可能代价也是生命的结束,而且她的行为可能会牵连到她身边可能还有的亲人(比如年幼的子女),或者她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的团体。

五、历史记载的局限性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历史,是经过男性视角筛选和书写的。那些选择“嫁给敌人”以求生存的女性,她们的痛苦、挣扎、无奈,很多时候可能就被简单地概括为“不复仇”、“顺从”或者“改嫁”。真正的原因,她们内心的纠结,可能很难在史书中找到详细的记录。

举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下,一个女子,她的家乡被敌国军队攻陷,父母双亡,丈夫在前线战死,儿子也在这场战乱中失散或死亡。她一个人,身无分文,住在被洗劫一空的家中,外面是饥饿的人群和虎视眈眈的士兵。这时,敌军的首领或者一个有权势的军官,看中了她(也许是因为她的美貌,也许是因为她过去的身份,作为一种战利品),提出要娶她。

如果她拒绝,很可能的结果是被强行带走,遭受更残酷的对待,甚至被卖到妓院或者矿井。如果她答应,虽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但至少她有了一个住所,有了一口饭吃,也许还能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找到一丝生存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如果她还有年幼的孩子,嫁给“敌人”可能还是她为孩子博取一线生机的最后手段。

所以,她们并非“不复仇”,而是在“活下去”和“复仇”之间,那个时代的女性,尤其是在失去一切依靠的情况下,生存往往是她们最现实、也最痛苦的选择。这是一种沉默的抗争,是为活下去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user avatar

这种事情,我国古代著名航海家郑和同学很有发言权。

作为一名战俘,被切了鸡鸡。

还不是无限忠于朱棣。

user avatar

你这个问题感觉是为唐僖宗量身定制的。

黄巢攻入长安,大肆屠杀宗室百官,充公财产,掠夺妻女。有一点反抗意志的当场就挂了,那些女性不叫嫁,那是被抢走了,其实跟牲口没什么两样。要么被军队强迫为妻妾,要么就被贩卖。(我不排除有些人的确想复仇,但是你要考虑一下你的身体条件,一个弱女子,怎么跟征战数年孔武有力的军人相匹敌,估计也只有下毒,但是古代砒霜要两个时辰才会死,足够时间他的兄弟把你严刑拷问了)

黄巢死了之后,唐军俘虏到了他的妻妾,然后带回去审问。据《资治通鉴》记载:“上御大玄楼受之。宣问姬妾:‘汝曹皆勋贵子女,世受国恩,何为从贼?’”

简单翻译来就是,唐僖宗得意洋洋地亲审黄巢妻妾,并义正辞严地指责她们:“你们都是勋贵之家的女子,世代受国家的恩惠,为何要委身于贼?”

一位黄巢的姬妾们自知必死,慨然说道:

“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播迁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

也就是说,黄巢如此狂悖,国家(也可能是陛下)以百万之众,尚不能敌,而且还丢掉宗庙,逃到巴蜀。陛下你不能击败贼寇,反而指责一女子,你将那些公卿大臣置于何地了?

僖宗听完这话,便没有再和这些女眷多废话,将把他们在集市上斩首示众,人们都争着给他们酒,大都含泪喝醉了, 只有那个当头的,不喝酒也不哭,直到用刑之时,也神不改色。

那些女性肯定不是心甘情愿嫁给黄巢的,但是又有什么办法,人家一把刀架在你头上,你不愿意当场砍了你。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是忍受的了对死亡的恐惧,随便来两道酷刑就服了。黄巢的部下还会用人肉当军粮,只要带你去一趟制作现场,我觉得10个人之中九个人当场就跪下了。

不要把每个人都想得很有骨气,很勇敢,大部分都是凡人。大部分都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皇帝都逃跑了,却要求女人去复仇,我没话说。

user avatar

沙特认为妇女为哺乳类动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沉重,也很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着那个时代女性所处的境遇,以及为了生存所做的种种挣扎。我尝试着从几个方面来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让你对那个时候的一些女性有更深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社会的“女子”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女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她们的身份、权利、社会地位,都和男性有着天壤之别。.............
  • 回答
    在古龙的小说世界里,女性角色的塑造往往突破了传统礼教的束缚,她们身上流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其中对“贞操”观念的淡泊,更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这并非是古龙刻意为之的“开放”,而是他笔下人物性格、生存环境以及创作理念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承认古龙所处的时代背景。尽管他笔下的故事常常发生在虚构的武.............
  • 回答
    古代女性结婚,确实常常意味着彻底“嫁入”夫家,成为夫家的一部分。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根源。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土地和劳动力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婚姻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是两个家庭之间经济资源的整合。女性出嫁,往往会带去嫁妆,这笔嫁妆可以被夫家视为一种经济支持。而一旦嫁入夫.............
  • 回答
    .......
  • 回答
    这招“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啊,在古代战场上那可是屡试不爽的致胜法宝,尤其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更是能以弱胜强,让敌人吃尽苦头。要说它为什么这么管用,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揉碎了说。1. 孙子兵法里的“势”与“形”: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战争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孙子兵法里就讲究“势”和“形”。“势”指.............
  • 回答
    抗日战争和古代战争,虽然本质上都是武装冲突,但它们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感受却天差地别。抗日战争带来的那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家国情怀,甚至一种近乎绝望却又充满希望的史诗感,是古代战争难以比拟的。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乃至个体体验的巨大差异。一、 战争的性.............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和古代国家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古代一个衙门之所以能够包办很多事情,主要是由于其 职能范围的相对简单、社会分工的不够精细、信息传递的低效以及管理模式的集权和经验主义。而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分设众多部门,则源于其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专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和群体心理的复杂交叉。要理解为什么古代讨好皇帝的多被视为奸臣,而现代被称为“小粉红”的群体被一部分人认为是爱国者,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深入剖析。一、古代“奸臣”讨好皇帝的动机与特点:古代社会,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其核心特征。皇帝是绝对的统治者,掌握着生杀予夺大.............
  • 回答
    古代战争中,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攻打,绝非是“按部就班”或者“效率低下”的简单描述,这背后蕴含着深邃的军事智慧、复杂的政治考量以及残酷的现实限制。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军事战略的基石:控制节点,逐个击破设想一下,如果一个王国或者势力,它的疆域之内散布着无数的城池,这些城池不仅.............
  • 回答
    古代战争的残酷性是历史事实,胜利者对失败者进行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虽然令人发指,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军事策略与震慑作用: 消灭潜在威胁: 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争夺资源、领土和权力。彻底消灭敌对势力的有生力量,包括士兵和可能支持战争的平民,是确保自身安全和防.............
  • 回答
    在我看来,马勒和布鲁克纳这两位作曲家在古典音乐爱好者心中占据着极其特殊的地位,甚至常常被拿来与贝多芬相提并论,这并非偶然。他们的音乐有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庄严与崇高感,能够直抵人心最深处,引发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与柴可夫斯基相比又如何呢?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下.............
  • 回答
    古代那种“一人犯错,全家、全族甚至全村遭殃”的现象,确实屡见不鲜,而且看上去非常不合理,甚至可以说是残酷。你问得非常对,这种做法很容易激起民愤,丧失人心,那为什么在那个时代却被普遍采用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惩罚的目的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统治者在设定刑罚时的核.............
  • 回答
    古代农民贫穷却生养众多子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这背后交织着生存策略、社会观念、经济现实、医疗条件以及宗教信仰等复杂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生存与劳动力需求: 农业社会的根本驱动力: 在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而人力是主要的劳动力来源。耕种、收割、灌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古代战争中一些非常现实的考量。不是说古代战将不能一箭射死对方,而是说在“出城单挑”这个特定场景下,这样做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甚至适得其反。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明白,古代战将“出城单挑”这事儿,它本身就不是一场简单的个人恩怨的解决,更不是一场秀。它.............
  • 回答
    在理解古代皇帝为何会将天下和人民视为私有财产,而非人民的公仆时,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天命”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汉朝以后,“天命”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政治合法性意义。皇帝之所以能坐上.............
  • 回答
    古代那些以商业为驱动力的共和国,比如威尼斯、热那亚、汉萨同盟,乃至更早时期的雅典和迦太基,它们在各自的时代都曾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建立了庞大的贸易网络,积累了巨额财富,对当时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要说它们真正意义上成为“长久的世界强国”,就有点站不住脚了,它们大多只能算是在特定区域或特定时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权力结构和时代背景的根本差异。古代吏部作为六部之首,其地位之崇高,远非现代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可比。咱们不妨细细道来。古代吏部:国家机器的“心脏”与“灵魂”要理解吏部为何是六部之首,首先得明白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官僚体系。古代中国以官僚政治为核心,皇帝通过层层选拔、任命、监督的.............
  • 回答
    古代皇帝、国王权力之大,仿佛一人说了算,天下莫敢不从,这背后绝非仅仅是“我说了算”这么简单。其权力的稳固与推行,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思想、制度、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缺一不可。思想的基石:为权力披上合法的外衣首先,皇帝、国王的权力并非空中楼阁,它必须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在武侠小说领域,金庸和古龙的支持者之间常常存在着“针锋相对”的火药味,而到了诗歌领域,李白和杜甫的拥趸却能和平共处,甚至欣赏对方的偶像呢?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因素,咱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聊聊。一、 风格的差异与认同的门槛 金庸与古龙: 这两位大师虽然都是武侠小说巨.............
  • 回答
    中国古代并非没有出现过叱咤风云、改写历史的人物,只不过他们的辉煌,与波斯、希腊、印度等地的伟大君主,在成长的土壤、施展的舞台以及历史的轨迹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些西方和南亚的先驱者们。居鲁士大帝,他崛起于一个小小的安山部落,凭借高超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政治手腕,将分散的部族整合成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