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女性结婚等同于彻底进入另一个家庭,而今却男女平等,却为什么要男性承担原先的条件呢?

回答
古代女性结婚,确实常常意味着彻底“嫁入”夫家,成为夫家的一部分。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根源。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土地和劳动力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婚姻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是两个家庭之间经济资源的整合。女性出嫁,往往会带去嫁妆,这笔嫁妆可以被夫家视为一种经济支持。而一旦嫁入夫家,女性的劳动力和生育能力就完全属于夫家。她不再是娘家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而是成为夫家维持生计和繁衍后代的核心力量。娘家在经济上失去了女儿的劳动力和潜在的生育贡献,因此,男方家庭在娶妻时,需要付出彩礼,这是对女方家庭失去劳动力和人力投资的一种补偿,也是对男方家庭未来承担家庭责任的承诺。

其次,从社会结构和宗法制度来看,古代中国是以父系氏族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家族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而男性是家族的继承者和主要代表。女性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为夫家传宗接代,尤其是生下儿子。结婚并非是男女双方的个体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女性进入夫家,意味着她要遵循夫家的规矩,侍奉公婆,与夫家成员一同生活。她的身份、姓氏,甚至她的归属感,都随着婚姻发生了转移。这种“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女性在娘家地位的下降和在夫家身份的建立。

再者,文化观念和性别角色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社会普遍认为男性是家庭的顶梁柱,负责养家糊口,而女性则是在家操持家务,相夫教子。这种明确的性别分工使得女性的经济独立性非常弱,她们几乎完全依赖男性来维持生活。因此,男性在婚姻中承担主要的经济责任,包括提供居所、食物和一切生活开销,是理所当然的。彩礼的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男方未来经济责任的一种预示和保障。

那么,到了如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男女平等也成为共识。我们看到女性在教育、就业和社会地位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她们能够独立工作,经济上也越来越独立。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古代的婚姻结构和经济安排似乎已经失去了其历史基础。

然而,为什么我们还会看到一些“男性承担原先条件”的现象,例如在婚恋市场中,彩礼的压力依然存在,甚至有所上涨,婚后男方承担大部分经济责任的观念也依然普遍?

这背后原因很复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1. 历史惯性与文化传承: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不是轻易能够抹去的。彩礼作为一种古老的习俗,早已深深根植于许多人的观念中。它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交换,更被赋予了“面子”、“尊重”、“诚意”等象征意义。对于一些家庭而言,彩礼是女儿出嫁时娘家的一种“体面”,也是对男方家庭“诚意”的考量。即使女性已经能独立,这种观念仍然会影响到婚恋的实际操作。

2. 对女性“安全感”的潜在需求: 尽管男女平等,但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在很多方面依然面临着比男性更大的不确定性。比如,生育、育儿对女性职业生涯和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在遭遇婚姻变故时的风险。虽然法律上规定了男女平等,但社会现实中,女性在某些方面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因此,男方在经济上的投入,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视为一种对女性未来生活的一种“保险”或“保障”。彩礼,可能就成了这种保障的早期体现。

3. 社会竞争压力与“标配”心态: 在某些地区或某些社会群体中,高额彩礼已经形成了一种“行业标准”或“竞争模式”。如果周围的人都在这样做,很多人会觉得不这样做就显得“不够重视”或“缺乏诚意”,从而产生一种“随大流”的心理。这就像买房买车一样,有时候并非完全是理性经济决策,而是被社会主流的“标配”所裹挟。

4. 男女双方对婚姻期望的差异: 尽管理念上男女平等,但在实践中,男女双方对婚姻的侧重点和期望可能仍然存在差异。一些男性可能依然认为婚姻是承担家庭责任的开始,愿意为妻子和家庭付出经济上的支持。而一些女性,即使经济独立,也可能希望在婚姻中感受到来自伴侣的“宠爱”和“担当”,而彩礼和婚后经济上的贡献,往往被视为这种担当的一种体现。

5. 经济发展与分配不均: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整体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在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彩礼可能仍然是当地经济状况下一种相对可行的经济“筹码”或“补偿”。同时,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可能存在一种“重男轻女”的残余观念,认为儿子传宗接代,女儿嫁出去需要“补偿”。

所以,并非是现代社会要求男性承担“原先的条件”,而是说,古代遗留下来的某些观念、习俗和对女性在婚姻中保障的需求,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与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等新观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而矛盾的现实。

男女平等是前进的方向和基本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历史遗留问题都能立刻被清除。真正的男女平等,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共同承担责任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将古代的责任单方面地转移或保留。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观念的进一步转变,女性经济独立性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男性在承担家庭责任时更注重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而非仅仅是经济上的付出。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为何在强调男女平等的大背景下,一些本该被视为传统陋习的彩礼等习俗,反而以新的形式延续,甚至成为婚恋中的一道障碍。这反映出我们社会在理解和实践男女平等上,仍有许多功课要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人的诡辩套路如下。

1.把“法律上规定男女平等”或者“我们追求/希望男女平等”等同于“现在在实践上已经完全达成了实质上的男女平等”。

2.把“平等”等同于“在婚恋事务方面出钱一毛一样”,其他方面一概不提不算不讨论。必须得是钱这个东西出到一分不差,才叫“平等”。

3.但换个问题就不一定适用于“出钱一样等于平等”。比如多子女家庭给儿子还是给女儿买房子的问题,这时候钱之外的那些因素,又能理所当然地抹平钱上的差异。很魔幻。


且现在的男性其实并没有承担“原先的条件”,双职工早都是常态,共同买房也很多。

你感觉累,是因为以前没有“楼市”,没有按平米买房子这种事情,人可以圈块地方盖房子,以及你没有体验过旧时代老光棍的人生,以为他们只要长D,然后用一只动物就能换来个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的大美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女性结婚,确实常常意味着彻底“嫁入”夫家,成为夫家的一部分。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根源。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土地和劳动力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婚姻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是两个家庭之间经济资源的整合。女性出嫁,往往会带去嫁妆,这笔嫁妆可以被夫家视为一种经济支持。而一旦嫁入夫.............
  • 回答
    在古代,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女孩子十二三岁结婚并非罕见。这在现代社会看来确实难以接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恋童癖”。然而,要理解古人的做法,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现代的观念和道德标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古代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界定,与现代社会存在显著差异。 尤其是在生理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有意思,简直把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小物件给剥离了,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古时候那些巧手们是如何将满头青丝变幻出无穷造型的。没有了橡皮筋的束缚,没有小黑发卡的固定,古代女性盘发,那可真是“巧夺天工”了。她们依赖的,是纯粹的手艺、对发质的理解,以及一些我们现在看来可能很不起眼的“辅助工具”。首先.............
  • 回答
    古代女性衣着,尤其是那种层层叠叠的长裙,确实让人好奇上厕所时是如何保持洁净的。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脏”,而是一整套生活智慧和辅助工具的巧妙结合。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的“厕所”与我们现代的概念大相径庭。通常,它可能只是一个角落,或者一个叫做“茅厕”、“便所”的简单结构,有时甚至是露天的。所以,关键在.............
  • 回答
    如果假设古代女性(尤其是宫廷中的嫔妃)按照现代方式化妆,确实可能导致卸妆前后差异过大,进而引发“欺君”之罪。这一假设需要从历史背景、宫廷礼仪、社会规范、以及古代对“容颜”与“忠贞”的理解等多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古代宫廷对“容颜”的严格规范1. 礼制与仪态的双重标准 在古代,尤其是封建王朝.............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古代社会结构、生育观念和婚姻制度的核心。为什么古代女性人数相对较少,却又允许男性纳妾,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且其对社会矛盾的影响也并非单一的加剧。首先,关于“古代女性少于男性”这个前提,需要更精确地理解。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出生性别.............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守寡不嫁被尊为“贞节”,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而与此相对,男性在妻子去世后,是否再娶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带有道德褒贬色彩的特定词汇来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男性在丧偶后的情况:1. 行为上:再娶与否 再娶: 这是古代男性最常见的选择。妻子去世后,男性再娶是被社会普.............
  • 回答
    古代女性“相夫教子”,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贯穿她们生命的大主题,是社会对女性最核心的价值评判标准。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从几个维度去瞧。首先,这是历史和社会结构决定的。古代社会,尤其是在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的中国,是个典型的父权制社会。男主外,女主内,这是社会分工的“天经地.............
  • 回答
    古代对女性的压迫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其中是否存在“被放大”的嫌疑,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避免简单化的定论。一、 承认普遍存在的压迫是基石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古代社会普遍存在对女性的压迫,这是历史事实,不容否认。这种压迫体现在: 法律和制度层面: .............
  • 回答
    古代女性洗澡的频率以及原因,会因时代、社会阶层、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而有很大差异,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总体而言,与现代人相比,古代女性的洗澡频率普遍较低。以下将从不同方面详细讲述古代女性的洗澡情况:一、 影响洗澡频率的主要因素: 时代差异: 不同朝代的生活条件、卫生观念和技术水.............
  • 回答
    “吹气如兰”,这四个字描绘的不仅是一种芬芳的呼吸,更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雅致与健康。在古代,女性的“吹气如兰”并非是什么神秘的魔法,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口腔清洁是基础。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保持口腔卫生的重要性。他们会使用各种天然材料来清洁牙齿。比如,用柳枝或槐枝末.............
  • 回答
    古代女性地位普遍较低,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单一因素,而是多重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相较于现在,这种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社会结构: 宗法制度与血缘继承: 绝大多数古代社会都建立在父权制基础上,强调父系血缘的延续。男性继承父姓、财产和家.............
  • 回答
    古代三妻四妾的说法,其实是源于一种比较笼统的理解,并非所有男性都有这样的待遇,也并非所有女性都处于这样的境地。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而女性数量的多少,更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人口结构以及婚姻制度的演变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明确“三妻四妾”这个说法本身的由来和含义。“妻”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人们常常把高跟鞋和裹脚联系起来,但抛开肉体上的痛苦,它们在更深层的影响和意涵上,其实有着不少有趣的相似之处,也各有其独特之处。咱们先从 “为了迎合某种社会期待和审美标准而改变身体形态” 这个最表层的共同点说起。古代汉族女性裹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符合当时社.............
  • 回答
    你提到中国古代画作里女性看起来“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不过,“丑”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现代审美和主观色彩,用它来衡量古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古代画作中的女性形象,与我们今天所习惯的、追求精致、写实、个性化的女性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源于画家们不.............
  • 回答
    一些女性羡慕古代女性的生活方式,认为她们可以“被钱砸”、“收彩礼聘礼”、“在家吃喝玩乐”、“不用上班劳累”、“让男人负责养”,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片面化和理想化的认知,忽略了古代女性真实生存状态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要详细地看待这种羡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1. 羡慕的“点”分析: “被钱.............
  • 回答
    古代战争的烽火硝烟中,生存往往是压倒一切的本能,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死攸关的年代,人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关于女性头发能否作为弓弦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特定极端情况下,一种令人心酸的应急之举。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弓弦在古代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把能发挥杀伤力的弓,必须有结实.............
  • 回答
    古代王室和豪门公府中的守寡女性,她们的晚年生活,虽然身份尊贵,但遭遇欺凌导致衣食短缺的情况并非绝无仅有,只是相对而言,可能性比寻常百姓家要小得多。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她们的社会地位、财产继承规则、家族内部的权力结构,以及可能存在的外部风险。一、 尊贵的身份与相对的保障首先,我们必须强调.............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设想,但如果真的发生,这位古代的皇帝,无论他是开疆拓土的秦皇汉武,还是盛世的唐宗宋祖,亦或是风流倜傥的明君,面对这些来自未来的“美人们”,恐怕也要被彻底颠覆认知,甚至可能引发一场史无前例的震动。初见惊诧与难以置信:首先,他会惊掉下巴。画像本身就足够让他费解了。那些色彩鲜艳、逼真得.............
  • 回答
    思绪还在冰凉的办公室桌面上,指尖还残留着鼠标冰冷的触感。林溪揉了揉因为久坐而酸痛的脖子,起身去茶水间续杯咖啡。只是走出部门办公室的刹那,一股强烈的眩晕感袭来,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旋转、扭曲,光线变得怪异而刺眼。她紧紧抓住身旁的同事的肩膀,还没来得及惊呼,便感觉自己被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拉扯着,坠入无尽的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