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勘正一些普遍误区
0 母系社会维持的时间可比父系社会要长10倍不止,要说女性史是一部血泪史,那男的更可怜,受到的万年压迫连个记载都没有
0 古代三妻四妾者是极少数,有多少呢?真正享受过所谓三妻四妾的男性比一辈子打光棍的男性都少,受到所谓三妻四妾压制的女性百里不存一,而现在很多人反倒觉得一提到古代婚姻就都三妻四妾似的,这就跟认为所有中国人一入职就能年薪百万一个感觉
0“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无才”确切说并不是指没文化,更多的是说“无才艺”,隋唐以前,鼓励女性拥有歌舞唱跳的才能(赵飞燕,杨玉环)宋以后随着科举的普及,有文化的女性更能教育出有文化的儿子,因此反而更鼓励女性学习文化知识,明清出现了大量文化女性,文化家族,甚至妇女们开始组建诗社
0东汉班昭所提“三从四德”中的三从指的是“跟从”,更多是指女性社会地位由男性决定,根本不是所谓“丈夫死了要听从儿子”。相反,凭借孝道,母亲对儿子拥有绝对统治权,儿子要言听计从,甚至如果母亲愿意,可以以不孝为由取了儿子性命,基本不会存在儿子凭借性别优势支配母亲的可能
0“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的不孝,跟“无后代”没关系,这句话不是用来强调女性的生育价值的
0“妾”的本意与“臣”相似,都是奴隶,妾没有地位,全仗丈夫宠幸,然妻子在宋以前,与夫之间不存在量级上的地位差距,夫妻一体,有差距但绝不至于主仆一般;宋以后,妻与夫之间的尊卑差距拉大,但同时,母与子的尊卑关系得到大幅强化
0从秦汉一直到隋,从算赋到分田到纳绢,妇女一直作为独立纳税人生活在各朝各代,并非所谓男主外女主内,女性一门心思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蹲家里生火做饭,古代妇女的经济行为和地位被严重低估
接下来想起来什么讲什么
1 隋文帝,著名的一夫一妻皇帝,皇后独孤伽罗得知隋文帝宠幸一宫女,把宫女杀了,隋文帝震怒,一气之下,半夜骑马出奔,重臣高颎追去,隋文帝血泪控诉“朕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高颎宽慰:“你何必跟女人一般见识。”隋文帝只好回宫,假装没有这件事。
另,高颎因为说了独孤皇后这句坏话,加上纳妾,遭到独孤伽罗记恨,也算是他后来覆灭的原因之一;隋文帝的儿子杨广,凭借在母亲独孤皇后面前与妻子秀恩爱并表态不纳妾,而得到独孤皇后欢心,也算是太子杨勇被废,杨广走上前台的原因之一;而杨勇+高颎的覆灭,杨广的登基,又直接影响了隋朝之后究竟是“关中”还是“江南”的路线选择,进而影响了国运。。。。。。。。。。
2 在唐朝,男性提出离婚,可以以“七出”为凭据(比如淫乱,口舌,嫉妒等),而同时,女性可以以“长期两地分居”和“性格不合”等原因提出离婚并且得到官方承认,屡有判例。
3 唐朝有官员呼延冀,带着老婆去赶去做官,路上遭了贼,没办法,只好把老婆安顿在路上,自己先行赴任。老婆写信“你快来接我,晚了我就不跟你了,因为肯定有其他男人愿意要我”当呼延冀办好入职来接老婆的时候,发现老婆跟人跑了
4 据《新唐书》记载,唐前期一百位公主,再婚的超过三十位,也就是说离婚率百分之三十以上,其中著名的有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等,其中还有不止结婚两次的。这一点,当代社会基本上只有八零九零后可与之一战
5 高阳公主,唐名臣房玄龄的儿媳,与和尚辩机偷情,太宗得知,震怒,腰斩辩机;高阳公主得知,震怒,报复性的与各种和尚道士偷情
6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与武三思偷情,几乎成公开的秘密,中宗贵为天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7武则天嫁给自己的儿子,男宠从薛怀义到二张,不赘述;唐玄宗纳了自己的儿媳当老婆,不赘述
8武则天公开选美,有官员得知后,推荐自己的儿子,称其长相俊俏,眉清目秀;有官员毛遂自荐,称自己的性器官给力
9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与武则天姐姐的儿子偷情,换句话说,外祖母跟外孙偷情,彼时杨氏年90,外孙20岁,此事见于武则天自己写的诏书
10唐朝,有很多的夫妻是“夫随妻居”,虽然没有“入赘”的名头,但与入赘也没有太大差别
11唐朝,女性即便是跟丈夫居住,生儿育女,死后也是可归葬本家,也就是说,在对女性的身份认定上,“娘家人”的身份至关重要,这一点即便在当代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很难做到
12北朝到宋初年,很多中下层妇女自发组织结成社团,彼此互助
13东汉时期,邓太后,窦太后,梁太后,何太后各种临朝,中后期基本上刘家就拿来装个门面
14关于分家,唐朝不分家产分聘财,宋朝分家产,兄弟平分,在室女得兄弟一半,也就是两个未嫁女性相当于一个男性。若遇户绝,女性所得都会大幅提高
15曹操原配丁夫人被曹操赶回娘家,曹操后悔,前去相请,数番好言相劝,丁夫人不理不睬。曹操无奈,却也不气,仍叮嘱她尽快改嫁,莫白负了大好的年岁。曹操与子曹丕也是著名的人妻控,诸如张绣的婶婶,袁绍的儿媳,秦宜禄的老婆(不光曹操喜欢,关羽也喜欢这位人妻,并且对曹操横刀夺爱大为不满)等等、
16所以,在宋之前,并没有过分强调从一而终,“离婚”“二婚”未必遭人白眼,有过婚史不见得是“不洁”的象征,贞节牌坊更是没边的事情。
17不断强调和强化女性的婚姻忠诚的“守节”是从宋之后开始提倡的,事实上,“守节”也是有条件的,有钱人才能守节,你以为人人都能守节啊,很简单:穷人天天守节,你管饭啊?
18 关于缠足,确实起于宋,但兴于明清。当初清朝统治者想让汉族妇女放弃缠足来着,可谁叫当初满汉对立,得“争口气”呢,本着不合作的精神,把足缠到了二十世纪
19 宋朝以后不断淡化女性的外在容貌的重要性而持续强调其内在品质,对女性的容貌要求是齐整而非姣好,比之当代看脸也算互有短长了
20 先秦到西汉,基本的礼教都在建设之中,彼时礼法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宗族,长幼,祭祀,继承,对女性的束缚并没有摆到显著的位置,并且基础的人伦观念尚且不牢固(西周初年,男女乱交,周公对此加以约束,所谓夫妻之事被冠名周公之礼)(春秋战国乱伦偷情之事不绝于书)(西汉吕太后要求自己的儿子汉惠帝娶自己女儿鲁元公主的女儿为皇后)女性受到的压制也“没有形成正式而系统的社会风气”注意,这段“迫害体系不健全”的时期持续了一千年,粗略看占了中华文明三千年信史的三分之一
我本来不想回答这种种涉及性别,有可能被扣帽子的问题,结果打开一看,满篇里冷嘲热讽,并且还真有不少偏见,就来写个答案
如果从这个问题下的答案来看的话,那么我要说“是的,古代妇女受到的迫害确实被放大了”
关于这个问题,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妇女地位,总体来说是毫无疑问的低下的,但一定要分时期,很多人将宋以后的妇女地位与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划等号,确有不妥之处。起码先秦及至西汉,对女性的迫害尚在“摸索阶段”,之后的四百年乱世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别说没女权,连人权都没有,再之后的隋唐时期的社会之开放,女性之自由某些方面比之当代不多让。有宋以来的种种迫害行为和极端思想,持续约占中华史四分之一,并不能完全将其等同于中国古代
问题涉及面太广,我只能粗疏的凭借印象罗列一些事情,能力有限,不能系统阐述,只是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另一个维度。我再强调一遍,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毫无疑问,我说的那些只是另一个角度,并没有否认女性受到迫害这一现实
有,绝壁都放大了!
都是女权主义者意淫YY,夸张捏造的!
满意了么?
PS:
回答问题,我可以就高兴只看标题,也可以研究题干慢慢回答。你们管不着,就生气去吧!哈哈哈哈!
中国历史漫长,你站在原始母系社会还能说天下以雌为尊呢!然后可以顺道否认所有存在过的事实————毕竟压迫,对吧,也就现代人能说说。评价历史的行为都是不正确的对吧…… ╮(╯▽╰)╭
其实讲一种现象,要明白冰山理论。
贞节牌坊不是一个人造就的,一个人还没过门就殉夫,肯定人人都说她SB。必然是到了一定数值上的流行,然后愈演愈烈,最后到了朝廷都不得不嘉奖的地步。
裹小脚也不是一个人一个地区能造就的,去看清朝末年外国人的路边随拍都能拍到一个个裹小脚的女人……可见蔚然成风到什么程度。今天我出门在魔都最繁华人群最多的地方还看不到几个穿肚兜露肚脐眼装的女孩呢……
所以这样都要被题主问【封建主家庭中对女性的种种迫害(缠足,捶脚)(小团圆媳妇之死)在一般人家(市民,农民?)也广泛存在吗?】我只能说没有了……那些老影片,今日新闻APP上都能看到,不是稀罕的资料。题主都觉得夸张了————我也只能说确实都夸张了。那个是CG作假的。都是阴谋,现代女权主义者伪造的。
满意了吧!
╮(╯▽╰)╭
虽然必然有,但是,你去看看汉唐的艺术作品就会明白,一帮人用的是春秋笔法,为某些见不得人的事打掩护而已
是有被放大,不过女性压迫确实存在
裹脚这个事情确实存在
贞洁烈妇这个我记得大明律里面是基于赋税和女性的劳动能力考虑的,丈夫死掉之后整个家庭的生活支柱没有了,政府补给和免除赋税我觉得还是蛮正常的
不过从某种角度来说,明朝没有女性参与科举考试还是我没印象,反正男性大于女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明朝中后期的溺婴事件
还有俺达汗在俘虏了女性之后把女人的脚砍了防止他们逃跑等等都有物化女性的嫌疑
但在中国古代女性是作为一个人来考虑的,中国境内是如此
比如无子、妒忌、偷盗等理由可以离婚,但是同时也规定了女性无家、无过错情形下不能离婚的情况,这明显是为了保护女性,因为在古代如果女性孤独的话就没有任何生存手段,也算是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的一种情况吧
不是嫌疑,的确是被人为放大了。
经济地位决定权力分配。
这一点无论古今中外,统统适用——女性地位高低,是否受到压迫,是由她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说个有意思的观察,我发现,在现代的某些地区,一个女性的地位甚至还不如古代高。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农工混合区,既有农业也有工业厂矿。
本地女性的地位基本跟男性持平,甚至有时候比男人还高一点,别说什么压迫,女性在男性面前很少低三下四,言行爽朗,举止自然,脾气上来跟男人当街对骂,一点不怵,该争的权益一定会毫不犹豫站出来,为自己力争。
因为厂矿制造了大量工作机会,女性既跟男性一样种地耕田,也一样上班挣钱,绝对响当当的半边天,在家颇有地位,催促家里男人干活,张嘴就来,指手画脚,毫无顾虑。
我一度以为天下的农村都这样,其实不是,其中差别超出我的想象。
后来到一个农牧县住了一个多月,发现当地女性的地位也不差多少。
农牧县嘛,既种地也畜牧,女性不仅跟男性一样下地干活,而且她还有畜牧收入,养十来只羊,遇到花钱时候随便卖一只就有两千块,夫妻俩再养两头牛,到年底卖一头就是万儿八千。
而且这些家畜的日常照顾和伺候基本都是细心的女性操持,割草饮水、剪毛饲喂、清圈接产…….女性是养殖主力军,所以她在家里的地位几乎跟丈夫持平,大事小情,丈夫总会跟妻子商量着来。
但是等我到了一个纯粹的农业县住了俩月,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当地女性的地位普遍较低。
纯农业县嘛,没有工业基础比较穷,土地平坦而密集,种的几乎全是小麦,放眼过去无边麦浪,很少种亩产更高的玉米高粱,没有大量廉价易得的秸秆当饲料,就没有养殖中大型牧畜的基础,这就导致当地的女性既无处上班挣钱,也没法靠牛羊牧畜获得稳定的额外收入,只能跟着男人去种地。
到了农闲时节,男人出门打工,回来带着几千几万块,你看,从吃饭到花钱,几乎全是男人,那女性的地位就可想而知。
言行小心翼翼,举止唯唯诺诺,边说边看男人的脸色,家里大事小情几乎全是男人做决定,没有女人插嘴的份儿,当地男性对女性的态度也相当随意而傲慢……就别谈什么地位了,压迫是肯定的。
经济地位决定权力分配。
古代社会男耕女织,其中“女织”非常重要,布匹在古代是硬通货,跟金银同等。
男人耕田,决定着家里人是否能吃饱,而“女人纺织”则决定着全家是否有钱花,男女一样重要。
故而,古代男女群体在家庭层面的权力比,大概是6:4,女性的家庭地位只比丈夫低一点,这是她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而我们农工区的男女权力比大概在5:5或4:6,女性有时候还略高一点。农牧区应该在5:5,而纯粹的农业区就完蛋,男女权力比严重失衡,绝对低于6:4,甚至只有8:2。
为什么?
她一没地方上班挣钱,二无法获得稳定的副业收入,三也是最重要的,她比古代女性更惨,连“女织”的机会都没有,完全失去了“纺织”这项重要的稳定来源,没有任何经济收入。
没有经济地位,自然没什么权利可言,被压迫是一定的。
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现代有些地方的女性地位还不如古代女性高,低到历史极点。
至于说“古代女性受压迫”,从社会层面讲,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因为农业社会的底层逻辑是:力气。
力气——牛>男人>女人。
牛的地位最高,男人次之,女人最末,男尊女卑就是必然现象。
士农工商里,除了“士”从事的是脑力劳动,其余三民几乎从事的都是体力劳动,农工不用说,就商人群体里,“坐商”的比例远低于“行商”,大部分商人是中小行商,终日带着货物辛辛苦苦奔波在路上。
女性“力弱”,在一切靠“力气”支撑的时代,必然地位低,受到社会层面的全面压制,这是农耕时代的特性决定的。
但要说到古代女性群体多么悲惨,其实也不准确,农业社会嘛,农民占天下九成九,古代女性仅仅靠着“女织”就能在家庭里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并有很大一部分家庭权力。
一个古代普通农家,如果女主人突然过世,而男主人又在半年或一年内找不到合适的妻子,那他这个家基本上就有破产甚至死亡的危险。
因为他只能保证家里有粮食吃,但无法保证家里有钱花,家庭的抗风险能力立刻减少一半,遇到麻烦,没有足够的金钱,只能靠卖粮食卖土地来抵挡,一不小心就家破人亡。
这跟现代的家庭结构迥然不同,没有女主人的家庭仅仅只是有点难过,不会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这种大背景下,一个掌握着家里经济命脉,并拥有相当一部分权力,对家庭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女主人,怎么会任丈夫随意摆布?
社会层面低,不代表家庭层面也低。
别忘了“礼教”压迫女性的同时,也给了女性很多“特殊扶持”,比如“糟糠之妻不下堂”。
现代社会,丈夫不想过了,一纸诉状递到法院,最后总能如愿离婚,而古代呢,只要女性不犯大错误,丈夫想离婚基本没门儿,只能被迫白头偕老,不然秦香莲一纸诉状怎么就能铡了陈世美的狗头?
搁现在能做到?
按照基本逻辑,一个古代农夫花了一半家产当彩礼,娶回个老婆,天天辛苦织布给家哗哗挣钱,让他能喝上酒吃上肉,还给他生娃,小日子蒸蒸日上,他会天天随意打骂?
玩呢,给你你会?
古代的男性,难道人人都是牲口,就没几个正常人?
那些典妻卖妻的案例自有其特殊性,并不具普遍性。
第一,丈夫本身就不是什么好鸟,吃喝嫖赌不正干,老婆纺纱织布挣钱的速度赶不上他花的速度;第二,家里实在遇到过不去的坎儿,或天灾或人祸,或病或残或濒临破产,无奈出此下策。
所以讨论古代女性群体是否受到压迫,地位高低,要看时代差异,也要看社会基本面,更要从社会和家庭两个层面来看,不能光盯着特殊案例,以及能娶得起“三妻四妾”的地主阶层和权贵人家,那悲惨的事儿可多了。
现代社会一样有三妻四妾,一样有女性个体遭受极端迫害、杀妻虐妻的特殊案例,这能说明什么,能说明现代社会女性群体也处于“整体被压迫的悲惨状态”?
明显是以偏概全。
要看到,古代女性受到的整体压迫,主要来自社会层面的“礼教压迫”,这导致两件事:
一、她们在社会层面毫无话语权,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几乎都是文盲,也不知道如何发声。
二、没有独立生存权,只能依附于男人,从父从夫从子而存在,连皇帝的娘都是。
也就是说,一个古代女性一生过的是否幸福,要取决于“父夫子”三个男人,这个风险性相当高,只要这三个男人里有一个混蛋,或一个赌鬼爹,或一个酒鬼丈夫,或一个贼儿子,那她一生基本就很悲惨。
实际上第二点在现代社会也普遍存在,为什么很多农村女性进城之后就一去不回头?
因为她们在农村没有“独立生存权”,一无宅基地,无处容身,二无田地,无粮可吃,想独立生存基本没门,除非嫁人,依附于男人才有一切。
进城之后她能保证自己的“独立生存权”,挣得少,租房,挣得多,买房,有工作饿不死,能完整保持独立性,至少幸福与否能抓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寄托在别人身上。
你瞧,一个现代农村女性的处境也不比古代强多少,你眼前就有悲惨之人,为什么就非盯着古代不具普遍意义的特殊阶层和特殊案例不放呢?
至于现代的影视小说为什么拣选古代特殊事例,来刻意放大我们对“古代女性受到极端压迫”的印象?
当然是宣传需要。
为什么需要?
因为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急需大批壮劳力投入建设,而从清末开始,中华大地上整整延续了长达五十年的战乱、饥荒、匪患等天灾人祸,导致大批男性青壮年非自然死亡,造成男少女多的局面,国家急需女性群体改变观念,走出家庭,积极投入社会建设,包括农业建设和城市建设……这就必须给予女性群体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不放大“古代对女性的压迫”,又怎么凸显“新旧社会两重天”?又怎么起到对当时观念普遍传统保守的女性群体的鼓励和动员?
作用重要了,地位提升了,那就必须给予相应的权利分配,女劳模女委员女县长甚至副省长女总理…….想要马儿跑,必须给足草,这是基本的公平原则。
到了现代社会,女性活跃在社会各个层面,无数精英高管高知女性脱颖而出,占据了很多重要工作岗位,在某些行业甚至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比如服装和化妆品领域,挣的比男人多的多。
经济地位决定权力分配,经济重心的转移,必然导致权利的转移,小姐姐们挣得多,于是揭竿而起闹女权,要求权利再分配,跟农业县的女性形成鲜明对比……
古今梳理下来,这都一脉相承的事儿,是经济地位决定着一切。
最后,中国有六亿农民,还是实打实的农业国,很多地区和农村,依然残留着农耕时代的许多习惯与习俗及社会传统,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思维习惯跟古代真心没多大区别,你都不用穿越,买张车票去找个农业县住俩月,就能亲身体验并直观感受到。
不要搁城里看两本书就去脑子里“想象古代”,看三国替古人担忧,越想越跑偏,越想象越替古人难受,很容易精神分裂。
【记得点赞、喜欢+关注 @刘震撼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