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依附于男性,地位普遍不高,一般情况下主要取决于其父兄地位之高低。很多时候也并不会透露其嫡庶状态、生母为谁,故外人很难知晓其生存状态。
既然是说嫡庶,那大多也就是说的王侯将相这些贵族了,至少也是家底较为殷实的富贵人家。我查《明实录》,明确提到有关于“庶女”问题的只有寥寥两例:
封庆府真宁王秩荧庶女为陇西县主,配万瑶。命珤为宗人府仪宾,赐诰命、冠服。
给褒城王范堮庶女隆德县主及仪宾张塘岁禄六百石,本色米四百石,折钞二百石。
提的少其实也表明一般情况下确实差别不大,而且这个待遇表面上看也是完全按照制度所规定,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其实还是要看具体情况而定,虽然一般是差别不大,但也并非在所有方面完全就没区别。可以分为出嫁前在家中和婚配选择时(其实还可以包括出嫁后)两方面来谈。
在出嫁前,嫡、庶女子在家中的待遇其实主要看其家风如何,包括男主人和当家主母的治家风格,差异较大,且外人一般很难知晓,实在没法笼统概括,各种截然相反的例子都存在,所以这里也就不多说了。
在婚配的时候,是会透露出女子些许信息的。比如在古代婚姻六礼中的“问名礼”,可能就会涉及到女子的嫡庶问题。
现在专家学者对“问名礼”究竟问什么有一些分歧,大体有三种观点:
一是问女子之姓氏,主要是担心女子不一定是主人亲生之女,故先问女子姓氏,一方面可了解女子是否为主人亲生,一方面排除男女同姓的可能。
二是问其女之所生母之姓名,主要是考虑女子的母亲是否为良族,若是良家母亲所生之女,则该女子的女教、妇道定会受其母亲的熏陶与教导。虽然这种观点可能是古代一些学者对古礼解释的误读,但是,这或许也是问名发展到后来,社会重教化,逐渐关注女方家风及嫡庶身份的必然结果。
三是问女之名,这是主流观点。这主要是为了占卜吉凶,不仅包括问女子的名字,还要求得女子的生辰年月, 最后将女子的生辰八字与名字写到纸上由媒人传达给男方,在占卜名字预测吉凶的同时,也能测出男女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
实际上,“问名礼”在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略有不同,是不断变化的,以上三种观点在实际操作中渐渐融合在一起。
洪武元年十二月,明太祖诏定皇太子、亲王及士庶婚礼。对上至皇室、下至庶民的“问名礼”有规定,提到“问名礼”的内容有:
“臣某第几女,某氏出。”“某第几女,某氏出,或以红罗,或以销金纸,书女第行年。”
由此可以看出,问名内容就包括女子生母姓氏,也即能够分辨嫡庶。
具体实例的话,以天顺八年六月明宪宗大婚的问名礼为例:
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吴俊奏曰:臣俊伏承嘉命,正使太保会昌侯孙继宗等重宣制诏问臣名族。臣女,臣夫妇所生,先臣赠昭勇将军羽林前卫指挥使贰之曾孙,先臣昭勇将军羽林前卫指挥使旺之孙。臣女今年十七。谨具以闻。
注意这个“臣夫妇所生”,实际上不仅是宪宗,明朝另外几位在登基以后才大婚的皇帝,包括英宗纳钱氏、武宗纳夏氏、世宗纳陈氏,甚至成化二十三年正月,宪宗为皇太子纳妃张氏,问名礼都有这句话,这表明皇后、皇太子妃确都是正室所生之嫡女。
从这些实例可以看出,至少顶级贵族在迎娶正室妻子时是注重女子的嫡庶问题的,也即嫡女比庶女嫁得更好。就明朝来看,庶女较难有机会当上皇后。
其实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是如此,普遍认为家世清白、父母双全的嫡女出身更好,她们家教更好,因而在婚配时更受青睐。
嫡女的婚配选择一般是要比庶女好一些,有条件的富贵人家确实比较在意女子的嫡庶问题。
再举两个更明显的例子。
据《宛署杂记》的记载,万历五年神宗选婚,不仅详细登记淑女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时(即生辰八字)、父母邻里情况,还包括嫡庶和长次。
又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二十七年九月,为皇太子选婚,礼部查访选中淑女三名,沈氏、郭氏俱无违碍,惟阎氏係庶母抚成。上命罢之。
发现没有,万历皇帝就特别在意女子的嫡庶问题,阎氏仅仅是由庶母抚养长大都被视为瑕疵,被他直接取消了资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