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古代嫡次子什么都没有吗?

回答
问到“嫡次子什么都没有”,这其实是个误解,甚至是有些绝对化了的说法。在古代,嫡次子并非一无所有,只不过他们的处境和嫡长子相比,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继承权和家族地位上。

要理解嫡次子的“有没有”,首先得明白古代的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

在绝大多数中国古代王朝和社会中,嫡长子继承制是根深蒂固的。这意味着在财产、爵位、官职等方面,嫡长子拥有优先继承权。这是出于一种稳定社会秩序和政治延续的考虑。嫡长子往往被寄予厚望,从小接受最精心的培养,以便将来能够承担起家族的责任,延续家族的荣耀。

嫡次子在继承权上的劣势:

财产继承: 嫡长子通常会继承大部分家产,包括田产、房产、店铺、金银财宝等。嫡次子能够分到的财产,往往是“分家”后剩余的部分,或者是父母出于疼爱额外赠予的。这并不是说他们“什么都没有”,而是继承的份额明显少于嫡长子。
爵位与官职: 如果家族有世袭爵位或者祖荫官职,这些通常会优先授予嫡长子。嫡次子想要获得与家族地位相匹配的官职,更多需要依靠自己的才能去科举考试,或者依附于嫡长子的门荫。
家族主导权: 在传统的宗法制度下,嫡长子是家族的当然领袖,拥有对家族事务的最终决定权。嫡次子虽然是家族成员,但在家族内部的话语权和领导力,通常不如嫡长子。

嫡次子并非“什么都没有”,他们拥有的东西同样重要:

尽管在继承权上处于劣势,嫡次子绝非一无是处,他们同样拥有许多东西,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其地位和发展路径也会有所不同:

1. 家族的支持与庇护:
父母的疼爱与教养: 作为嫡出的儿子,嫡次子同样受到父母的疼爱和良好的教育。他们会接受与嫡长子相似的启蒙教育,学习诗书礼仪,打下文化基础。父母不会因为他是次子就放弃对他的培养。
家族的资源: 虽然嫡长子继承大部分家产,但嫡次子依然可以从家族的整体资源中受益。比如,家族的藏书、师爷、人脉关系,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惠及到嫡次子。
嫡长兄的扶持: 如果嫡长子品行端正且有担当,往往会照顾和提携自己的弟弟。他们可能会在经济上给予帮助,或者在仕途上为其引荐门路。

2. 自身发展的可能性:
科举入仕: 这是古代绝大多数男性摆脱家庭束缚、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嫡次子如果刻苦读书,考取功名,便能获得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甚至可能超越嫡长子。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官员、学者都曾是嫡次子。
经商致富: 如果家族有经商的传统,或者嫡次子本身有商业头脑,他们可以利用家族提供的初始资本或人脉,通过经商来积累财富,建立自己的事业。
成为家族的得力助手: 有些嫡次子非常孝顺且有能力,会成为嫡长兄的最佳帮手,协助管理家族产业,处理家族事务,甚至在嫡长兄早逝的情况下,承担起家族的重担。
成为“旁支”的开创者: 当嫡长子继承了大部分家产和地位后,嫡次子为了避免与兄长过于接近,或者为了开拓新的天地,往往会选择独立出去,另立门户,成为家族的旁支,他们也可能发展出新的家族势力。

3. 心理和人生选择的自由度:
压力相对较小: 嫡长子肩负着继承家族、光宗耀祖的巨大压力,需要时刻谨言慎行。而嫡次子虽然有责任,但这种“传宗接代”的绝对压力相对较轻,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比如研究学问、从事艺术等。
更灵活的人生规划: 一旦嫡长子确定了继承人的位置,嫡次子的人生规划就可以更加灵活。他们不必局限于必须接管家族生意或官职,可以有更多机会去探索其他可能性。

一些具体的情况说明:

贫寒之家: 在贫寒的家庭,嫡长子继承的“家产”可能并不多,所以嫡次子同样是“没什么可继承”的。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关爱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富贵之家: 在显赫的大家族中,即使是嫡次子,也比普通家庭的子女拥有更好的起点。他们可能分到一笔可观的嫁妆(如果是女儿)或分家产,也更容易获得教育和社交资源。
特定朝代和文化背景: 不同的朝代和社会对继承制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宋代就曾有“父子相承”的观念,一定程度上会照顾次子的利益。有些地方习俗也可能对嫡次子的待遇有所调整。
父母的态度: 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也至关重要。有些父母会非常公平地对待所有儿子,尽可能为每个儿子安排好出路。而有些父母则可能过于偏爱嫡长子,导致嫡次子受到忽视。

总结一下,说嫡次子“什么都没有”是一种不准确的说法。 他们拥有作为嫡出子嗣应有的家族身份、父母的关爱、基本的教育以及家族提供的庇护。他们真正“失去”的是对家族核心财产、爵位和主导权的优先继承权。但与此同时,嫡次子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可能性去探索自身价值,通过个人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他们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个人才智以及时代的机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页飘过,不请自来。

我们来看一下在(比较讲究门第出身的)隋唐时期的嫡次子们都能得到些什么:

杜如晦:祖父杜杲,北周时出使南陈有功,入隋封为义兴公,工部尚书。杜如晦参加隋朝吏部调选,为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补滏阳尉。随后天下大乱,杜如晦的长兄陷于洛阳,被叔父杜淹所害。杜如晦则辞官归隐,和选考时结识的山东书生房玄龄一起游历四方。李渊父子起兵后,杜如晦由房玄龄引荐进入秦王府,成为李世民的心腹谋臣,最终官至宰相,封莱国公,留下了“房谋杜断”的千古佳话。

窦静:父窦抗,世袭陈国公(窦抗之母为隋万安公主,族妹则为李渊之妻),后因卷入汉王杨谅谋反削职。窦静初为左亲卫,因父获罪,久不得进,李渊建唐后,命窦静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武德四年,窦抗去世,长子窦衍袭爵,窦静继续在太原屯田备边,因为增产有功,擢检校大总管。李世民继位后,召窦静入朝担任司农卿,封信都县男。贞观二年,窦静又出任夏州都督,招降突厥部落,安抚边境,甚得人心。最终官至民部尚书。

李靖(是的你没看错!):曾祖欢,北魏河、陕两州刺史,封永康县公,传至李靖的长兄李药王,李靖授长安功曹,时年十六。李靖的舅舅韩擒虎,是隋灭南陈的先锋大将,非常赞赏李靖的军事才能,认为“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隋文帝末期,李药王在代州败于突厥,被削职为民,李靖也受到牵连,出为汲县令、马邑郡丞。后来隋唐换代,李靖攻灭萧铣,唐朝为了表彰李靖的功劳,把祖传的永康县公又还给了他——不过没过多久,贞观四年,李靖凭借灭东突厥的战绩成功升为国公,不仅风光迁葬了含恨而终的兄长,祖传永康县公也给了另一个兄弟李正明。

(注:《新唐书》记载李靖只有一兄李药王,但近代出土的《李药王墓志》上则有“第三弟药师”的字样,不知二哥是否为嫡出,此处存疑。)

褚遂良:父褚亮,南朝名士,在陈为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入隋,授东宫学士,隋末战乱中陷于反王薛举。李世民平定薛举之后,褚亮被秦王府记室于志宁所识,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又授散骑常侍、封阳翟县侯。长子褚遂贤袭爵,官至雍王友。褚遂良则因博涉文史,尤其精于书法,受到李世民的格外赏识,先后担任秘书郎、起居郎、黄门侍郎、中书令,并成为托孤大臣。高宗即位,赐爵河南郡公(当然这位上进心太强,结局比较悲惨,就不多说了……)

插播一个丘行恭:之所以说插播,因为这位确定不是嫡次子,就是庶子。父丘和,北周开府仪同三司,隋右武卫将军,封平城郡公(唐朝升为谭国公),有子十五人。隋末,丘和出任海南交趾太守,因天下大乱投奔萧铣,与中原隔绝。丘行恭在老家郿城(陕西眉县)与兄长丘师利聚兵一万人,共保乡里,并收降了数千平凉奴骑(疑为陇西牧监的马奴),带着这支队伍投奔了正在渭北“结纳英俊”的李世民。从此,丘行恭讨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灭东突厥、平高昌,屡立功勋,封天水郡公——就是“昭陵六骏”飒露紫雕塑上拔箭的那个人。

还有转型更彻底的:

张大素:父张公谨,瓦岗名将,玄武门功臣,平东突厥时为李靖副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封邹国公(后改郯国公),长子张大象袭爵,官至户部侍郎。次子张大素,是一位史学家,唐高宗年间历东台舍人,兼修国史,撰《后魏书》一百卷、《隋书》三十卷。三弟张大安为章怀太子庶子,同样参与撰写《后汉书注》。


话说,写到这儿我想起了《红楼梦》中探春的那句名言:“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嫡次子,特别是王公贵族家的嫡次子,能获得的最大资源其实是:家教。

现在常说“教育的阶级化”,即便是当下义务教育普及的时代,最终教育成果依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嫡次子除了没有爵位,能得到的入仕门荫、家庭熏陶、教育投入、父辈的人脉等资源,与嫡长子并没有区别,比起庶子又有母家的加成——比如李靖凭公爵之子的身份入仕,又有名将舅舅从小指点兵法,父家母家的优势占了个遍,可谓最佳注解。杜如晦可以直接参加吏部铨选,窦静家族繁盛N代皇亲,褚遂良即便亡国依旧是“名士圈”的风流人物,这种平台岂是一般人能接触到的?丘行恭不是嫡出也没有借助门荫入仕,但家传骑射功夫不是盖的,后来丘和为了混官场成了屈膝媚上的“献食将军”,丘行恭却继承了“弓马娴熟,重气任侠”的家风,终成一代名将。张大素的例子虽然有点特殊,但是他能学有所成,离不开父辈“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因此我的儿子们才能够学习诗歌和艺术”提供的优渥环境。

总之,看问题的时候视野大一点,学学人家三姑娘的气魄,一出生就落在99%的人一辈子够不到的位置上,身边环绕着他人难以想象的无形资源,不想着好好立一番事业,还怕考不过那些为生计奔波的普罗大众,净惦记捡现成的家产,那就真应了那句“几代努力活该输给别人十年寒窗”了。

user avatar

当然不是。这个要说清楚很复杂,请仔细看下文的具体案例分析。

我在读《明宪宗实录》,其中涉及到勋戚贵族争论袭爵的史料案例非常之多,其实按照一般人所想,礼法、律条俱在,照章办事不就得了?

按照一般律法和礼制的规定,老一代的贵族(公侯伯等)的爵位当然是由嫡长子继承(如果没有嫡子,那就是由庶长子继承,如果有嫡长子但已死,则看有无嫡长孙......这里有一个继承排序,但爵位理论上只能有一人承袭),但其家产则是诸子平分,不管是嫡子还是庶子,理论上都是能平分一份家产的。

当然,没有得到家族和朝廷官方认可的私生子、外室之子一般是不算的,即使有份分得的也很少,如果老爷子生前没做点安排,很可能啥也捞不到。所以不管其生母是什么身份,子女认祖归宗十分重要。

但实际情况往往要比律法的规定和礼法的约束要复杂得多得多,且不说公侯伯这些勋戚贵族了,就是正经的大明宗室,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的继承,包括袭爵和财产分割,也会出现麻烦和争议,甚至打官司打到礼部不能决,要皇帝最终拍板。

实际上,《明宪宗实录》中成化皇帝干的非常多的一件事情就是解决宗室、勋戚的嫡庶、长幼袭爵问题,他是判决这一系列继承、袭爵案子的最高法官。

单就题主的问题,嫡次子理论上不可能得到爵位,爵位只能是嫡长子的,财产必然会有嫡次子一份。不过嫡次子和其他嫡子、庶子没什么区别,财产是诸子平分。注意,这只是理论上的

但实际上大多不可能这么简单,一是老爷子再世的时候必然会想尽办法谋取利益,除了自己捞钱以外就是想办法尽可能多地给儿子们谋取官职,也即所谓荫子,或者送进国子监、太学等等混个出身。这个时候因为嫡长子必然是会袭爵的,嫡次子的前途就是首要考虑对象了。

二是老爷子除了爵位可以袭以外,可能还有个初始职位可以袭,爵位肯定是给嫡长子、嫡长孙,但这职位该给谁袭呢?不用怀疑,嫡次子肯定优势最大。

三是嫡长子和嫡次子是一母同胞感情绝非异母的庶子可比的,其母、其兄都会尽量偏帮他,老爷子死了以后,当家的就是袭爵的大哥,分配上就有亲疏之别了,别小看这个一母同胞。略举一例:

成化十七年正月癸巳(正月十八日),赐宜兴长公主武清县塌河水甸地一千八十顷。
徽王将之国,奏辞所赐庄田,因言:“塌河甸七里海水洼二处,乞拨与宜兴长公主”。王与公主同母故也。
事下户部,覆奏:公主已有庄田八十余顷,难概拨给。
以王奏尽赐之。

徽王将要之国,向皇帝提出要把自己武清县塌河水甸地一千八十顷地给自己的一母同胞的亲姐姐宜兴长公主。

这里的徽王和宜兴长公主都是英宗的子女,英宗有很多子女,女儿就有八个,徽王为啥不把地分给其他姐姐妹妹?同是兄弟姐妹,同父同母当然是最亲的,虽然没看到具体史料,但徽王朱见沛(1462年3月2日-1505年6月13日)和宜兴公主(?—1514年)的关系应该不一般,他们生母魏德妃就这一子一女,女儿宜兴公主于成化九年(1474年)下嫁马诚,以前可能还照顾过弟弟。

所以,在实际情况下,嫡次子的待遇一般会要好一些。

现在就从《明宪宗实录》中举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一下各种情况吧。

1、成化朝会昌侯袭职之争

成化十五年八月丙申(八月十三日),太傅会昌侯孙继宗自陈年踰八十,耳目昏聩,乞罢府事,休老于家,且欲及今得见其子瓚授官为幸。
诏曰:卿年虽老,朕所倚毗,宜力疾莅事,不许退休,瓚姑置之。
成化十六年五月丁亥(五月初八日),命故会昌侯孙继宗孙锦衣卫带俸指挥使镇袭爵,食禄岁一千石,本色、折色中半兼支。
成化十六年十月癸丑(十月初七日),命故会昌侯孙继宗孙銮袭为锦衣卫指挥使,带俸。
初,继宗为锦衣卫指挥使,生三子,长琏嫡出,次瓚,次珍,俱庶出。后继宗袭父伯爵,以琏袭其原职指挥使。琏故,以其长子镇俟继侯爵,而以次子铠袭之。铠故,无子,仍令镇袭。至是继宗故,镇进袭侯爵,而瓚亦以荫别授指挥矣。会琏妻汤氏奏欲以珍子钺袭职,行锦衣卫勘报。瓚自以己为庶长,所生子銮伦序在先,遂用计袭之,然皆非琏之正泒也。
成化十六年十二月甲戌(十二月二十九日),会昌侯孙镇以其名犯英宗庙讳,奏乞更名。
有旨:孙镇既知犯讳,先年胡为不改,及袭爵后却来奏扰,可即更之。乃更名铭。

有些复杂,我结合实录中孙继宗的传记来详细解说一下:

太傅会昌侯孙继宗卒,赠郯国公,谥荣襄。
继宗字光辅,孝恭章皇后之兄。宣德初,特授府军前卫指挥使。景泰初,升都指挥佥事,袭父会昌伯爵。英宗复辟,进封会昌侯,总五军等营。曹钦反,加太保。上即位初,定十二团营,命继宗总督操练。初御经筵,以故事知经筵事。及监修国史书成,加太傅,年已七十余,屡辞解兵柄,不允,年八十始得请,犹莅事后府。至是卒,年八十五。上哀悼之,辍朝祭葬,恤典悉如例。
继宗为人谨愿,无他异能。国朝外戚不预政事,继宗始总兵柄。晚年耽权固位,颇为言者所论。而上眷礼不衰,卒保富贵。令终,长子琏早卒,嫡孙铭嗣侯爵,诸子瓚、珍、琏俱锦衣卫指挥。

会昌侯孙继宗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孙皇后的哥哥,他有三个儿子,嫡长子孙琏,二儿子孙瓚,三儿子孙珍,老二、老三都是庶出。当初,孙继宗是锦衣卫指挥使,后来袭了父亲孙忠的会昌伯爵,后又进封为侯爵。

孙继宗先让嫡长子孙琏袭了自己的原职指挥使,没想到嫡长子孙琏先死了,于是就让孙琏的嫡长子孙镇(即孙继宗的嫡长孙,注意!“镇”犯了朱祁镇的名讳,故改为铭)等着袭侯爵,而让孙的嫡次子孙铠(即孙继宗的嫡次孙)袭了指挥使,然而嫡次孙孙铠也早死了,且无子,于是就让孙镇直接先袭了指挥使的职务。

等到孙继宗死了,孙镇就袭了侯爵,那么原来这个锦衣卫指挥使的职位就空缺出来了。而孙继宗的二儿子,也即庶长子孙瓚,在孙继宗活着的时候就靠荫庇给他谋了个锦衣卫指挥的官位。这时候嫡长子孙琏的妻子汤氏打算要让老三孙珍的儿子孙钺来袭空出来的锦衣卫指挥使的官位。孙瓚就不同意了,他认为自己是庶长子,生的儿子孙銮的伦序在前,应该袭职,于是使计让孙銮袭了这个职位。

看到这里是不是看得一脸懵逼,脑阔大得快要不认识“孙”字了?我给大家捋一下:

始祖第一代:孙忠,爵位会昌伯

第二代:孙继宗,爵位会昌侯,原职锦衣卫指挥使

第三代:孙琏(嫡长子,早死,妻汤氏); 孙瓚(次子,庶长子); 孙珍(三子,庶);

第四代:孙铭(嫡长孙,原名孙镇)、孙铠(早死);孙銮(孙瓚之子);孙钺(孙珍之子);

ps1:注意第三、四代的对应关系,按上下分号之间各自对应

ps2:孙继宗的嫡长孙原名是孙镇,因为犯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名讳,所以才于成化十六年十二月改为孙铭的。

ps3:不知道有人发现没,孙家的第三代子孙的名,其偏旁都是“王”,第四代偏旁都是“钅”,尤其是这个“琏”和“珍”,像不像《红楼梦》里的琏二爷、珍大爷?!


2、成化朝定西侯嫡庶分家争夺家产及重(chong)袭祖职之争。

这个案例更加经典深刻,能够非常好的为我们展现嫡庶之别,也能很好地回答本提问,望仔细品味。

老规矩,先附上史料,再解释和分析。先上一段成化十七年八月的史料1

成化十七年八月辛酉(八月十九日),命定西侯蒋琬侄骢袭叔祖雄职为指挥使。
雄父定西侯贵生三子,长义,次雄,次谦,谦庶出。义生三子,长琬,次琰。骢,琰之子也。初,雄从父累立战功,历升指挥使,征麓川时陷于贼,无子,庶弟谦袭职。谦卒,骢自陈宜为雄后,请袭其职。
兵部言:据之伦序,琬宜后雄,今琬既袭祖侯爵,又令骢袭雄职,此系重职,例不许袭。
诏可。
至是琬复申奏云:昔谦以庶弟袭兄职,不闻重职之议,今骢以嫡孙承祖官,未为不可。
特允袭焉。

先不慌翻译解释,因为据我考证,这里有个错误,需要引用实录中其他年份的史料和别处的相关史料予以订正,史料2:

天顺八年四月辛亥(四月二十九日),定西侯蒋琬为叔父让奏其侵占家财,并讦其当国恤时娶妾挟妓事。琬上奏自理,因讦让兄指挥谦怨谤朝廷,又教其弟诬奏害已事。
下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宾等请逮琬等问状。命置琬先鞫谦等,狱成,皆有罪。
诏特宥琬。

史料3,《明英宗实录》中第一代定西侯蒋贵的个人传记:

正统十四年正月壬寅,定西侯蒋贵卒。
贵直隶江都县人,躯干修伟,膂力过人,尤善骑射。洪武间从戎,太宗靖内难,贵累立战功,历官至指挥同知。永乐中,往征交址,继征沙漠,擒斩虏寇。洪熙初,升都指挥佥事。宣德二年,命充参将,征四川松潘有功,升都指挥同知,寻命镇守密云。七年,仍充参将,镇守松潘,累平叛羌,升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复克三十九寨,升都督同知,佩平蛮将军印。正统初,升右都督,拜平虏将军,往甘肃剿杀虏寇朵儿只伯等有功,进封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定西伯,食禄一千二百石,子孙世袭。七年,命充总兵官,复佩平蛮将军印,往征云南麓川蛮寇思任发,攻破巢寨,进封定西侯,食禄一千五百石,子孙世袭。至是卒,上辍视朝一日,追封泾国公,遣官谕祭营葬,命孙琬嗣。
贵为将,与士卒同甘苦,临阵必奋勇当先,所向克捷,故能自行伍以至封侯。但谋不及勇,甘肃、麓川所以成功者,以靖远伯王骥济之耳。

史料4,第二代定西侯蒋琬袭爵:

正统十四年十月壬子,命故定西侯蒋贵孙琬袭封定西侯,以琬父义有足疾也。

结合上述四则史料来解释一下:

第一代定西侯蒋贵,靠着自身的勇武,敢打敢拼,自行伍以至封侯,这远不是上面靠外戚出身的会昌侯能比的。

蒋贵生有四个儿子蒋义、蒋雄、蒋谦、蒋让。而且很明显,蒋义、蒋雄是一母同胞的嫡出,而蒋谦、蒋让则是一母同胞的庶出(这里基本无异议)。

嫡长子蒋义有足疾,基本是个废人,但生有三个儿子,这里只提到长为蒋琬,次为蒋琰,另外,根据其他史料,蒋琬之前应还有一子蒋璟,但早逝。而蒋琬有子蒋骥;其弟蒋琰有子蒋骢。

交代了涉及到的蒋家主要出场人物,现在按时间顺序来说:

当初,因为嫡长子蒋义患有足疾,嫡次子蒋雄跟着父亲蒋贵出征,累立战功,蒋雄历升指挥使,后在征讨麓川的时后战死,因为无子,于是让他的庶弟蒋谦袭职。这很可能应该是尚在人世的蒋贵干预的结果。否则,嫡子两房肯定不会答应。

到了正统十四年正月,蒋贵去世,因为嫡长子蒋义有足疾,不能继承,于是作为嫡长孙的蒋琬直接继承为第二代定西侯。

天顺八年四月,定西侯蒋琬被他的四叔蒋让告发,说蒋琬侵占家财,而且还在国恤之时纳妾、同妓女鬼混。蒋琬忙上奏辩解,并且反咬一口,告发蒋让的同母哥哥蒋谦(即蒋琬的三叔)怨谤朝廷,还教唆蒋让诬告陷害自己。蒋琬甚至不太愿意把蒋谦、蒋让当做和自己同为一家人的叔父,这嫡庶两方已然是分道扬镳且关系很差,并有激烈的利益冲突,这里表现出来的是争夺家产。

很明显,这是嫡庶两方的家产争夺之战,嫡方有侯爵,位高权重,明显占据优势,而蒋谦只有一个指挥使。

所以当下都察院议,右都御史李宾奏请将蒋琬、蒋谦、蒋让一干人等逮问的时候,皇帝先命令置蒋琬不问,而先鞫问蒋谦、蒋让。后发现都有罪,但还是特别宽宥了蒋琬。遇到这种明显的偏袒,庶出的蒋谦、蒋让只能自认倒霉。

到了成化十七年八月的时候,蒋谦已死,争论又来了。

嫡方这边蒋琰的儿子蒋骢表示,当初蒋谦的指挥使是袭的蒋雄的,蒋雄是嫡次子,虽然无子,但也应该让同为嫡房的自己继承。这里应该是和定西侯蒋琬商量过,蒋琬的儿子蒋骥可以继承侯爵,不必再争。

这时候兵部就说:按照伦序,蒋琬就应该为蒋雄后嗣,现在蒋琬既然已经袭了祖父的侯爵,如果再让蒋骢袭职,这就重复了,按例不许袭。

皇帝听了觉得有道理,也就认可了兵部的说法。

于是定西侯蒋琬亲自上疏,说:当初蒋谦以庶弟袭了其兄蒋雄的职位,没听谁说什么“重职”的事情,现在蒋骢以嫡孙继承祖官,有什么不可以的?

皇帝听了觉得你这好像也有道理啊,又同意让蒋骢袭职,这就是最终结果:命定西侯蒋琬侄骢袭叔祖雄职为指挥使。

写完我自己都晕了,还是按惯例列表整理一下:

第一代:定西侯蒋贵;

第二代:蒋义(嫡长);蒋雄(嫡次,无子,挣来指挥使);蒋谦(庶长);蒋让(庶次)

第三代:蒋琬(嫡长),蒋琰;

第四代:蒋骥(蒋琬之子)、蒋骢(蒋琰之子)

ps:蒋谦和蒋让这两房庶子是有子嗣的,比如蒋瑾、蒋瑜,只不过史料中没有详细标明。

————————————————————————————

回答已经很长了,就举这两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吧。

最后总结一下:

作为嫡子是有很多好处的,即使是嫡次子,仍然是比庶子要好。理论上所有儿子不分嫡庶都能平分家产,但在实际操作中,庶子明显处于劣势。比如作为庶子的蒋谦,不仅已经捞到手的官职最后还是保不住,在家产分割、上诉争辩中,仍然得不到公平对待。

总之,嫡庶之别当然没有现在的影视剧、小说里那么夸张,什么嫡是主子,庶是奴才,这就太扯淡了,我听说现在还有什么嫡庶神教?

但是,嫡庶之间的待遇还是有较为明显的差别的,包括礼法明面的和实际隐性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到“嫡次子什么都没有”,这其实是个误解,甚至是有些绝对化了的说法。在古代,嫡次子并非一无所有,只不过他们的处境和嫡长子相比,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继承权和家族地位上。要理解嫡次子的“有没有”,首先得明白古代的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在绝大多数中国古代王朝和社.............
  • 回答
    在古代大家族中,家族的嫡庶之分是非常严谨的,它关乎着继承权、地位以及整个家族的秩序。当一个庶子娶了另一个家庭的庶女为妻时,他们所生的孩子,在家族内部的称谓和地位,以及对外介绍时,都会遵循一套既定的规矩。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嫡”与“庶”的定义。 嫡子:通常是指正妻所生的儿子。他是家族继承权最正统.............
  • 回答
    在古代,一支军队要进行波次进攻,并且保持进攻的持续性,轮换下来的梯队人员的补充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不像现代军队有系统性的兵役制度和后勤储备,古代的补充方式更为原始,但也同样有效。1. 预备役和后备力量: 征兵和户籍制度: 虽然不像现代军队那样精确,但古代国家都有一定的户籍管理制度。在战时,国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穿越时空,细细掰扯一下。古代的“人上人”和现代的“人上人”,虽然都占据着高位,但那种“爽”的体验,可真是天壤之别。古代的“人上人”,爽在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掌控感。想象一下,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你是那金字塔尖上的少数人。你的话就是圣旨,你的意愿就是法律。 无上的权力与.............
  • 回答
    在古代,当一个最懒、最没出息、最没威胁的皇子,并且成功地和兄弟们搞好关系,这确实是一件“爽翻天”的事情,但其背后的“爽”点和潜在的风险,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爽”的维度解析:1. 安逸无忧的生存模式: 免于政治漩涡: 作为最没威胁的皇子,你最大的优势就是不会成为权力斗争的焦点。当其他兄弟.............
  • 回答
    在古代偏远山区,人们确实有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知道皇帝换了。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信息传递、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信息传递的极端缓慢与不畅通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在古代,信息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式传播: 官方文书与驿站系统: 这是最主要的.............
  • 回答
    在古代天气好的夜晚,虽然不一定每晚都呈现出我们今天所说的“满天银河”的壮丽景象,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天气好的夜晚,尤其是远离现代光污染的夜晚,都会展现出比现在明亮得多的星空,其中银河的可见度也会显著提高,并且在特定时段和季节,会非常壮观。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光污.............
  • 回答
    古代,半路劫杀上任官差后冒名顶替,这个事儿啊,听起来像是演义小说里的情节,但真要说它可行性有多大,那得细细掰扯掰扯。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得看具体情况,还得看操作的人有多大的胆子和多深的脑子。先说说这事的“简单”之处:首先,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缓慢。官差走的是官道,但路途遥远,而且很多地方.............
  • 回答
    在古代军事史上,冷兵器时代弓弩的运用是一个颇有意思的对比。我们看到在同时期的中国,弩这种高效的射击武器早已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战场,甚至组成了强大的弩兵部队。然而,放眼古罗马和古希腊,弩的出现虽然不晚,但却始终未能像在中国那样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部队。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
  • 回答
    在古代,能遇到朱元璋和刘邦这样的老板,那绝对是九死一生中的“生”路,更多时候是往“死”里逼。想在这两位帝王手下保命,那可得下足了功夫,还得有点石破天惊的好运气。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怎么才能在这两位“活阎王”面前,混个不被砍头的安稳日子。先说说这位“朱老四”——明太祖朱元璋:这老朱啊,年轻时候苦过.............
  • 回答
    古代军事作战中,“七天”这个时间段的重要性,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概念,而是贯穿了从战略规划到战术执行,再到后勤保障的方方面面。它既是一个基本的周期性单位,也常常是关键的转折点。让我们细致地聊聊这个“七天”在古战场上的分量。一、 战略节奏与作战周期: 行军与部署的节律: 古代的军队行进速度受限于步兵.............
  • 回答
    想知道中国古代武术有没有过“黄金时代”,这事儿我跟你掰扯掰扯。其实,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有或者没有一个绝对的“高峰期”。武术这玩意儿,它是随着社会发展、战争需要、文化演变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所以它渗透在历史的各个角落,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采”。但如果要说发展最“显眼”、最“出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总有人觉得古代武功高手就跟开了金手指似的,天下无敌,谁也奈何不了。但你要真这么想,就有点太简单化了。咱们先得明确一下,古代的“武功很高”到底是个什么概念。那不是现在电影里飞天遁地的神仙,更像是精通十八般武艺,力量、速度、技巧都远超常人。比如,力能扛鼎,一拳能打倒好几个人,或者轻功.............
  • 回答
    在古代战场上,斧头是否真的能破盾,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刀两断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兵器、盾牌、使用者的技艺以及战场环境的复杂考量。从原理上讲,斧头具备破盾的潜力。斧头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巨大的冲击力和集中在刃口的压力。想象一下,斧头通常拥有较重的斧头身,在挥舞时能积聚相当可观的动能。当斧刃与盾牌接触时,动能.............
  • 回答
    在古代,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不是像如今背个双肩包,刷刷手机就能搞定的事。它更像是一种对命运的挑战,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某种程度的“逃离”。首先,你得是个有一定资本的人。别指望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夫,能立刻扔下锄头,说:“我要去看海!” 至少,你得手里有点银钱,能应付路上的吃.............
  • 回答
    在古语中,与“咳疾”相对应,描述打喷嚏的情况,我们通常会用“嚏疾”或“喷嚏”来称呼。“咳疾”这个词,顾名思义,就是指咳嗽这种病症。古人在描述身体不适时,往往会直接点出症状,然后加上“疾”字,表示一种疾病或不适。所以,当一个人频繁或剧烈地打喷嚏,古代人自然也会将其归类为一种“疾”,而“嚏”字就是直接取.............
  • 回答
    在古代,妻子能否正当防卫反杀丈夫,这在法律和伦理上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虽然我们不能用现代法律的框架去套用古代社会,但从当时流传下来的律法条文、社会观念以及一些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尝试梳理出一些可能的答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古代社会整体上是一种“男尊女卑”的父权社会。丈夫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古代帝王在言语表达上的微妙之处。当我们说“驾崩”时,这是臣子、民众甚至是后人用来尊称皇帝去世的一种说法,蕴含着至高无上的敬意,将皇帝比作乘着车驾向西方极乐世界,或者驾云归天的神仙,是一种生前的崇高地位延续到死后的仪式性表达。那么,皇帝自己又是如何看待和表达自己死亡的呢?首.............
  • 回答
    在古代,想吃上一口肉,这可不是件寻常事。不像我们现在,打开冰箱就能看到琳琅满目的肉类,那时的人们,尤其是普通百姓,想要吃到肉,真可谓是“靠天吃饭,靠运气”了。首先,肉的来源就摆在那里。最直接的获取方式就是狩猎。在没有温饱保障的年代,谁家能闲着没事天天去山里打猎?那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而且不是每一次都.............
  • 回答
    要说到古代去西藏,那可真是一桩极具挑战,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旅程。你想想,没有飞机、火车,甚至连像样的公路都谈不上,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脚和骆驼、马匹,穿越重重险阻,一步一步地挪向那片神秘的土地。这可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需要周密的计划、坚定的毅力,还有一点点运气。穿越险峻的地形古代去西藏,最直接也最困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