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古代,想吃肉有多难?

回答
在古代,想吃上一口肉,这可不是件寻常事。不像我们现在,打开冰箱就能看到琳琅满目的肉类,那时的人们,尤其是普通百姓,想要吃到肉,真可谓是“靠天吃饭,靠运气”了。

首先,肉的来源就摆在那里。最直接的获取方式就是狩猎。在没有温饱保障的年代,谁家能闲着没事天天去山里打猎?那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而且不是每一次都能满载而归。山里有什么野兽,什么时候有,全凭运气。遇到一头野猪,那可是大收获,够一家人吃上一阵子了。但要是运气不好,空手而归是常有的事,甚至可能遭遇猛兽,赔上性命。所以,狩猎更多的是属于那些有一定技能和勇气的猎户,或是战乱时期,军队出征时的一种补充。

其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肉的来源就落在了家养牲畜上。但养牲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牛、羊、猪、鸡,这些家禽家畜都需要饲料、水和照料。在土地贫瘠、产量不高的年代,农民们自己的口粮都吃不饱,哪里有多余的粮食去喂养牲畜?所以,即便家里养了猪,也未必是天天能吃上猪肉。通常是等到过年过节,或者家里有什么大事,比如嫁娶,才会宰杀一头猪来祭祀祖先,犒劳家人。平时,可能就是偶尔杀只鸡,或者吃点猪下水,就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了。

而且,古代对于肉类的消费,往往是有等级和规矩的。贵族和官员可以享受到更充足和优质的肉食,他们可能有专门的猎场,也会有自己的养殖场。而普通百姓,肉食更多的是一种奢侈品,是逢年过节才能品尝到的美味。甚至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朝廷还会规定哪些阶层的人可以食用哪些种类的肉。比如,有的时候,平民百姓是不允许食用牛羊肉的,因为牛是重要的耕畜,而羊在一些文化中也具有特殊的地位。

再者,肉类的加工和保存也是个问题。没有冰箱,肉很容易变质。因此,吃肉也讲究个“鲜”字。宰杀后,要么当天吃掉,要么通过腌制、风干等方式来保存。这些加工方法也需要时间和成本,不是家家户户都能轻易掌握的。所以,即使是捕到或者养殖了一批肉,也得尽快消耗掉,否则就浪费了。

所以,我们现在说“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在古代,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不是普遍的生活状态。他们更习惯的是以谷物和蔬菜为主食,肉食只是偶尔的调味品,是生活中的一种难得的享受。想吃肉,不仅仅是钱包里有没有钱的问题,更在于你有没有那个“货”可以让你去吃。那种没有忧虑地、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充足肉食的日子,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赞成物价与大米比价进行推算,这样得出的结果忽略了工业化以后大米的生产效率问题,和当时人的实际观感差很多。

还是应当用物价对比当时普通人普遍的收入,否则就没有意义。

宋代以来,绝大多数时期五口之家的月入并不高,2两银已经属于较为宽裕,1两银可以维持很简单的生活,但低于1两的家庭大规模存在。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农民占绝大多数,而农村贫民居多,赤贫者大有其人,而中产和富户其实很少。但我们依然要找城市最底层做工者的普遍收入进行对比,如普通城市一月0.7两为打杂伙计的收入,对标现在(2021年),则大略为2000~3000元,就是城里饭店端盘子的。

那么,以今天的感觉来看,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年),宛平县的物价大略是这样的:

大米8.4元一斤,现价3.0元(价格可能存在浮动,只取平民最常买的那种计算,下同)

盐21元一斤,现价2.5元

鲜鱼60元一斤,现价10元

蜂蜜186元一斤,现价40元

白糖120元一斤,现价8元

猪肉60元一斤,现价20元

扫把7.5元一个,现价12元

大海碗30元一个,现价30元

耕牛2.4万元一头,现价1.2万元

煤3元一斤,现价0.25元

工钱方面:

清洁工工资每天60元

轿夫工资每天180元

搬运工工资每天150元

裁缝工工资每天240元

建筑工工资每天150元

(原始数据来源于宛平知县沈榜《宛署杂记》)


看来,无论在什么时候,没技术含量的清洁工收入都是最低的啊!

盐价在各区域相差挺大的,宛平是京畿,价格还好说。有的山区盐价就非常贵(主要是古代运输成本太高),如贵州,在战乱的时候,大略为70元一斤。那里的人很多人吃不起盐,有也是清煮菜,吃的时候蘸点盐水,好有点滋味。

以前的糖其实也非常贵,招待客人给冲糖水。

至于猪肉,虽然不能说很贵,但这东西和盐、糖不是一种性质的,是消耗很快的东西。不要说一斤60块钱还行,其实这个价位在现在多数人也舍不得吃。猪肉价格从10块钱涨到20的时候就叫苦不迭,更不必说从20到30多了,这要是涨到60,我看大家更舍不得买。

这还是按照在城市有工作算的,如果是农户,收入更低,税很重,卖粮食的收入是城镇居民的二分之一还要少。多数人平时都吃不上肉,也就逢年过节的时候买点,拉拉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古代,想吃上一口肉,这可不是件寻常事。不像我们现在,打开冰箱就能看到琳琅满目的肉类,那时的人们,尤其是普通百姓,想要吃到肉,真可谓是“靠天吃饭,靠运气”了。首先,肉的来源就摆在那里。最直接的获取方式就是狩猎。在没有温饱保障的年代,谁家能闲着没事天天去山里打猎?那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而且不是每一次都.............
  • 回答
    在古代,妻子能否正当防卫反杀丈夫,这在法律和伦理上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虽然我们不能用现代法律的框架去套用古代社会,但从当时流传下来的律法条文、社会观念以及一些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尝试梳理出一些可能的答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古代社会整体上是一种“男尊女卑”的父权社会。丈夫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弹簧这玩意儿,听起来好像是现代机械才有的东西,但实际上,它在古代军事,尤其是在弓弩上,可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且绝对不是什么“AI创作”出来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把这其中的门道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弹簧的本质与古代的“弹簧”概念首先得明白,咱们现代说的“弹簧”,通常是.............
  • 回答
    古代骑兵冲锋,马儿们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这个问题,若是问那些真正与战马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将士,或许能得到一些更贴近真实的答案。不过,要捕捉一匹马的思绪,如同探究风的形状,总带着几分揣测。想象一下,当战鼓擂响,号角齐鸣,那股震慑人心的声浪如同潮水般涌来,首先唤醒的,必然是马匹体内那股原始的、强烈的.............
  • 回答
    要说古人对长江黄河源头的探索,那真是一段漫长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清楚的事情,而是历代文人墨客、探险家们不断求索、猜测、甚至亲身涉险才逐渐拨开迷雾的过程。一、 神话传说中的源头:遥不可及的神秘之地在文字记录还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于这些宏伟的河流,更多的是怀揣着敬畏和想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穿越时空,细细掰扯一下。古代的“人上人”和现代的“人上人”,虽然都占据着高位,但那种“爽”的体验,可真是天壤之别。古代的“人上人”,爽在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掌控感。想象一下,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你是那金字塔尖上的少数人。你的话就是圣旨,你的意愿就是法律。 无上的权力与.............
  • 回答
    在古代,当一个最懒、最没出息、最没威胁的皇子,并且成功地和兄弟们搞好关系,这确实是一件“爽翻天”的事情,但其背后的“爽”点和潜在的风险,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爽”的维度解析:1. 安逸无忧的生存模式: 免于政治漩涡: 作为最没威胁的皇子,你最大的优势就是不会成为权力斗争的焦点。当其他兄弟.............
  • 回答
    在古代偏远山区,人们确实有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知道皇帝换了。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信息传递、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信息传递的极端缓慢与不畅通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在古代,信息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式传播: 官方文书与驿站系统: 这是最主要的.............
  • 回答
    在古代天气好的夜晚,虽然不一定每晚都呈现出我们今天所说的“满天银河”的壮丽景象,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天气好的夜晚,尤其是远离现代光污染的夜晚,都会展现出比现在明亮得多的星空,其中银河的可见度也会显著提高,并且在特定时段和季节,会非常壮观。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光污.............
  • 回答
    古代,半路劫杀上任官差后冒名顶替,这个事儿啊,听起来像是演义小说里的情节,但真要说它可行性有多大,那得细细掰扯掰扯。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得看具体情况,还得看操作的人有多大的胆子和多深的脑子。先说说这事的“简单”之处:首先,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缓慢。官差走的是官道,但路途遥远,而且很多地方.............
  • 回答
    在古代军事史上,冷兵器时代弓弩的运用是一个颇有意思的对比。我们看到在同时期的中国,弩这种高效的射击武器早已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战场,甚至组成了强大的弩兵部队。然而,放眼古罗马和古希腊,弩的出现虽然不晚,但却始终未能像在中国那样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部队。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
  • 回答
    在古代,能遇到朱元璋和刘邦这样的老板,那绝对是九死一生中的“生”路,更多时候是往“死”里逼。想在这两位帝王手下保命,那可得下足了功夫,还得有点石破天惊的好运气。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怎么才能在这两位“活阎王”面前,混个不被砍头的安稳日子。先说说这位“朱老四”——明太祖朱元璋:这老朱啊,年轻时候苦过.............
  • 回答
    古代军事作战中,“七天”这个时间段的重要性,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概念,而是贯穿了从战略规划到战术执行,再到后勤保障的方方面面。它既是一个基本的周期性单位,也常常是关键的转折点。让我们细致地聊聊这个“七天”在古战场上的分量。一、 战略节奏与作战周期: 行军与部署的节律: 古代的军队行进速度受限于步兵.............
  • 回答
    想知道中国古代武术有没有过“黄金时代”,这事儿我跟你掰扯掰扯。其实,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有或者没有一个绝对的“高峰期”。武术这玩意儿,它是随着社会发展、战争需要、文化演变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所以它渗透在历史的各个角落,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采”。但如果要说发展最“显眼”、最“出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总有人觉得古代武功高手就跟开了金手指似的,天下无敌,谁也奈何不了。但你要真这么想,就有点太简单化了。咱们先得明确一下,古代的“武功很高”到底是个什么概念。那不是现在电影里飞天遁地的神仙,更像是精通十八般武艺,力量、速度、技巧都远超常人。比如,力能扛鼎,一拳能打倒好几个人,或者轻功.............
  • 回答
    在古代战场上,斧头是否真的能破盾,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刀两断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兵器、盾牌、使用者的技艺以及战场环境的复杂考量。从原理上讲,斧头具备破盾的潜力。斧头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巨大的冲击力和集中在刃口的压力。想象一下,斧头通常拥有较重的斧头身,在挥舞时能积聚相当可观的动能。当斧刃与盾牌接触时,动能.............
  • 回答
    在古代,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不是像如今背个双肩包,刷刷手机就能搞定的事。它更像是一种对命运的挑战,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某种程度的“逃离”。首先,你得是个有一定资本的人。别指望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夫,能立刻扔下锄头,说:“我要去看海!” 至少,你得手里有点银钱,能应付路上的吃.............
  • 回答
    在古语中,与“咳疾”相对应,描述打喷嚏的情况,我们通常会用“嚏疾”或“喷嚏”来称呼。“咳疾”这个词,顾名思义,就是指咳嗽这种病症。古人在描述身体不适时,往往会直接点出症状,然后加上“疾”字,表示一种疾病或不适。所以,当一个人频繁或剧烈地打喷嚏,古代人自然也会将其归类为一种“疾”,而“嚏”字就是直接取.............
  • 回答
    在古代大家族中,家族的嫡庶之分是非常严谨的,它关乎着继承权、地位以及整个家族的秩序。当一个庶子娶了另一个家庭的庶女为妻时,他们所生的孩子,在家族内部的称谓和地位,以及对外介绍时,都会遵循一套既定的规矩。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嫡”与“庶”的定义。 嫡子:通常是指正妻所生的儿子。他是家族继承权最正统.............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古代帝王在言语表达上的微妙之处。当我们说“驾崩”时,这是臣子、民众甚至是后人用来尊称皇帝去世的一种说法,蕴含着至高无上的敬意,将皇帝比作乘着车驾向西方极乐世界,或者驾云归天的神仙,是一种生前的崇高地位延续到死后的仪式性表达。那么,皇帝自己又是如何看待和表达自己死亡的呢?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