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人有想过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吗?

回答
要说古人对长江黄河源头的探索,那真是一段漫长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清楚的事情,而是历代文人墨客、探险家们不断求索、猜测、甚至亲身涉险才逐渐拨开迷雾的过程。

一、 神话传说中的源头:遥不可及的神秘之地

在文字记录还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于这些宏伟的河流,更多的是怀揣着敬畏和想象。自然,他们的源头就被赋予了神话色彩。

黄河: 最早的记载,很多都与神话传说有关。比如《山海经》中就记载了“西王母”居住在“昆仑之墟”,而昆仑山被认为是很多神话传说中的发源地。对于黄河,古人可能觉得它从遥远的西方,从天上流下来,或者从地底的某个神秘通道冒出来。那时,源头并不一定是具象的山脉或河流,而是一个充满未知和神力的“尽头”。一些古籍中也会提到黄河发源于“不周山”,这不周山很可能就是古人想象中世界的某个极端,一个支撑天地的柱子,而黄河便是从那里倾泻而下。你想想,如果找不到一个实在的源头,那就只能往最神秘、最神圣的地方去联想了。

长江: 长江的情况也类似。它那浩荡的江水,似乎也并非来自人间凡俗。一些传说将其源头与神话中的天池、或者与神灵居住的山脉联系在一起。比如,或许是从某个神山顶上的湖泊,经过神灵的开凿才流淌出来,滋养万物。

这种神话般的描述,虽然不准确,却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他们当时认知水平的局限。找不到,那就赋予它神性,让它成为一个永远无法触及的神秘之境。

二、 模糊的地理认知与近源的推测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的地理知识也在不断扩展。虽然远未达到现代的精确测量,但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尝试从地理学的角度去理解河流的起源。

早期的局限: 古代的交通非常不便,尤其是要跋涉到人迹罕至的高原地区,那是极其困难的。当时的测量技术也很落后,无法进行精确的定位和记录。因此,绝大多数人只能根据有限的观察和流传的说法来推测。

就近原则的推测: 人们发现黄河和长江都发源于西部。那么,西部到底有多远?那里有什么?在很多古人的认知里,西部就是边疆,是蛮荒之地,甚至可能是茫茫的沙漠和高原。很多人会将他们能到达的最远的已知地点,当作河流的源头。

黄河: 很多古代文献将黄河的源头指向了今天的甘肃一带,比如河套地区,或者更往西的陇西。这可能是因为从当时中原地区的角度看,这些地方已经是黄河上游的尽头了。他们能观察到的黄河,就是从这些地方奔腾而来。

长江: 对于长江,早期的认识可能更加模糊。很多人会将其源头与今天四川盆地附近的某些高山联系起来。比如,一些记载中提到长江发源于“蜀山”,这里的“蜀山”究竟是指现在的哪座山,已经很难考证了,但可以确定的是,古人认为它起源于长江上游的西部山地。

三、 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历代学者的努力

尽管有种种困难,但总有一些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一直在努力探寻真相。

汉代:《禹贡》的记载: 虽然《禹贡》更多的是对大禹治水功绩的记录,但其中也涉及了河流的流向和源头的一些模糊记载。它提到黄河“出于龙门”,长江“出自岷山”。“岷山”在今天四川省北部,这已经非常接近长江的真实源头区域了,虽然不如实际源头那么精确,但比之前的神话猜测已经大大进步了。

魏晋南北朝:地理学家的贡献: 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开始发展,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地理著作。

郦道元《水经注》: 这绝对是古代地理学上的一个里程碑。郦道元不仅仅是记录,他更是实地考察,并结合了前人的文献资料。他在《水经注》中详细记载了黄河和长江的流向,并对源头进行了描述。

对于黄河,郦道元虽然没有能准确指出青藏高原的某个具体湖泊,但他已经将黄河的源头推测到了“河源出昆仑山”,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他还在书中提到“昆仑,盖山之主领者也”,说明他已经认识到昆仑山系在河流源头中的重要性。他认为黄河的源头是“积石山”,这积石山在今天甘肃境内,虽然不是最精确的源头,但比以往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大步。他还记录了关于黄河源头的一些传说和景象,比如“其源有二,或曰出雍州之积石县,或曰出于西海之上”,这说明他已经意识到源头可能不止一个地方,而且和“西海”这样的说法联系起来,虽然“西海”的真实含义有待考证,但足以说明古人对源头位置的探索已经深入到西部高原。

对于长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江水,出蜀郡绵竹县,南山。” 他还提到:“江之水,出西南夷,故谓之西南夷水。” 他认为长江的源头在岷山南麓,“出于成都郡之江原县”,并认为“成都之南,有山曰汶山,汶山之阳,有石门山,……江水出其间也”。这里的记载虽然有些混乱,未能精确指向长江的实际源头,但“西南夷”和“汶山”等地的说法,已经将长江的源头区域定位在了青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进展。他甚至还提到“江生于雪山”,已经捕捉到了雪山可能与江河源头相关的线索。

唐宋时期:进一步的细化与争论: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交通的进一步便利,以及对边疆地区的了解加深,人们对黄河长江源头的认识也更加具体。

杜佑《通典》: 里面有关于黄河源头的记载,认为黄河“出陇西之允吾”,这又将源头推向了更西的地区。

沈括《梦溪笔谈》: 沈括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的著作中也谈到了黄河的源头。他虽然没有亲身到过,但通过收集前人的资料和逻辑推理,他指出黄河的源头“非关陇,亦非河套,而是极西之地,出于昆仑山”。他甚至还提到“河水出塞外,……盖有数源”,这已经初步触及到黄河多源头的概念。他认为黄河“自雪山(可能是指祁连山脉)流出”,并且还引用了古籍的说法,将源头与“吐蕃”地区联系起来。

范成大《吴郡志》: 范成大作为一名诗人,也曾有意识地去关注河流的源头。虽然他更注重诗意的描绘,但在一些记录中,也透露出对长江源头的关注。

明清时期:实地探访的初步尝试: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西方探险家开始进入青藏高原,以及中国王朝对西部边疆的控制加强,一些官员和探险者也开始尝试前往更遥远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虽然我们现在很难找到详细记录的、完全成功的探险故事,但可以想象,已经有一些勇敢的中国人,怀着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踏上了寻找黄河长江源头的艰辛旅程。他们或许能看到一些高山冰川,听到一些当地的传说,并将这些零星的资料带回来,为后世提供一些线索。

四、 终极答案的到来:现代科学的证明

古人对长江黄河源头的探索,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漫长过程。从最初的神话传说,到模糊的地理推测,再到学者们的严谨考证和初步实地考察,每一步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努力。

直到近代,随着现代地理学、测绘学、遥感技术的发展,以及真正意义上的探险活动,我们才最终确定了长江和黄河的源头。

黄河源头: 最终被确定为青海省青南高原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流域,具体是玛曲县的九曲黄河第一弯附近。

长江源头: 经过多次勘探和争论,目前普遍认为长江的正源是沱沱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脉的驳斯科曲,最终指向了唐古拉山北麓的沱沱河冰川。

回望古人的探索历程,那些充满想象的神话,那些零散的记载,那些冒着风险的跋涉,都构成了中华文明对自然永恒追寻的一部分。他们没有精确的地图,没有先进的工具,但他们用双脚、用眼睛、用头脑,一代代地将认知的边界向西推进,最终为我们揭示了这两条母亲河壮丽的起点。这段历史本身,就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充满了曲折、力量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赞回答和@宁南左侯 的回答其实说的很清楚了,小弟再简单聊些明朝人的河源认知。

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天界寺高僧宗泐出使西域,他"涉流沙,度葱岭,遍游西天,通诚佛域",经时五年,"往返十有四万余程",回国的时候经过了黄河源头地区,"河源出自抹必力赤巴山,番人呼黄河为抹处",此处的抹必力赤巴山即巴颜喀拉山。坦率的说,论位置其实跟元朝的考证差不多,不过他一个年迈之人跑来考察还在山上住了一宿也属实不易。

当然来了不能白来啊,这位高僧去喝了一口河水,反正明初又没有工业污染再说这是源头之水。尝饮其水,番人戏相谓曰:“汉人今饮汉水矣。”看起来宗泐和这几个藏民关系还不错2333

ps:老朱跟宗泐关系同样非常密切,不然不会委以重任,尽管路程有亿点点苦。而且后来被诬陷被牵连进胡惟庸案的时候,朱元璋下旨免死。

user avatar

想过啊,甚至还找过。

《元史》卷六十三·志第十五·地理六里,有个《河源附录》,是元代寻找黄河源头的故事。

这里头说,汉、唐之时,“外夷未尽臣服”,道路不通,所以没办法“直抵其处而究其极也”。但是大元没事啊,“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道路通了,所以在至元十七年,元世祖派都实为招讨使,携带金虎符,寻找河源。

都实最后确定黄河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说那里有百十多个泉眼,得站在高山上往下俯视才能看明白,“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火敦脑儿。火敦,译言星宿也”,所以由此给黄河河源起名星宿海。

黄河从星宿海出来,往下流,汇入两个“巨泽”也就是大湖,再往下就是颇有规模的大河,叫赤宾河。赤宾河往下游走六七天的日程,“其流浸大,始名黄河”,但是这里黄河还是很清澈的,而且可以徒步涉水过河。再往下游走四五日,有个“山腹至顶皆雪,冬夏不消”叫“亦耳麻不莫剌”的大雪山,再往下一个半月,到了贵德州,这里“始有州治官府”,四五日到积石州,五日到河州安乡关,三日到兰州,再往后就是鸣沙州、应理州、宁夏府、东胜州……

在元朝探索河源之前,中国关于黄河源头是把河源画在“积石”西一点。

但是从元朝探索了河源这个时候起,我国的地图上面都是把黄河从河源“星宿海”开始画,比如嘉靖二十年广舆图:


比如坤舆万国全图:

比如大明九边万国人迹路程全图:

比如比如乾隆五十年大清广舆图:

比如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

有趣的是,虽然清朝地图里还是这么画,但官方宣传口径已经不是这么回事了。乾隆曾派人去探寻河源,从星宿海往上走,又找到了一条叫阿勒坦郭勒的小河,非常高兴,把元世祖君臣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们不知道这个阿勒坦郭勒,也不知道黄河从新疆“潜形”,就在这儿大言炎炎大放厥词说什么星宿海为河源。为了以正视听,乾隆发了一份paper叫《钦定河源纪略》,规定黄河发源于新疆葱岭,流出大山叫叶尔羌河,再往东注入蒲昌海也就是罗布泊,再从地下潜行三千里,露出地面,就是阿勒坦郭勒,然后到星宿海,然后才是黄河。所以汉武帝没错(武帝纪所云昆仑为河源本不误),倒霉倒霉元世祖这儿了,误人子弟。

而且,这次派人探寻黄河也并非新发现,因为早在好几年前乾隆写另一篇paper《热河考》的时候,就已经猜出来了黄河应该是这么流的,所以充其量这次只是一次对他猜想的证明,而非发现。为此,他还特意写了一首诗叫《御制河源诗》作为Abstract。

诗曰:

惟岳曰有五,惟渎曰有四。

四渎河居一,宏功赞天地。

金隄防九曲,迩年每有事。

瓠子计己竭,灵源致防祭。

因遣侍卫往,穷源命必至。

归来新图呈,旧图称未备。

旧云星宿海。便即河源是。

蒙古语鄂敦,鄂敦星宿谓。

此固非差讹,然河其南寄。

因更向西行,溯洄川益防。

色赤作黄金,别流无敢厠。

询以蒙古名,曰阿坦郭勒。

阿坦谓黄金,郭勒则河义。

更西得巨石,询蒙古名字。

阿坦噶逹素,北极星名意。

司水见道经,不约今古契。

再上则赤壁,壁端天池积。

酾泉作金色,真源信无二。

山土胥金色,更无林木翳。

东南流折北,屈注三百里。

穿星宿海东,色微淡以易。

东至贵德堡,遂作纯黄色。

向称星宿源,亦未大差致。

集林云有人,见妇浣纱异。

张骞支机石,更述荆楚记。

或到星宿海,傅防传奇伪。

统天一所生,轩图防早示。

考订志其详,惟吁安澜赐。

user avatar

当然有想过。

长江黄河是我们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古代也是四渎前二,是极其重要的河流,那当然会探寻其源头。

对江河源头的探寻,在我们民族幼年时代就开始了。这主要反映在两部上古地理著作《禹贡》和《山海经》中。

《禹贡》据说是大禹治水时的记录,其中关于黄河源头的说法是:“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从积石山开始疏导黄河,一直向东流淌到龙门山);关于长江源头的说法是:“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从岷山开始疏导长江,东面分出一支支流叫沱江)。

《山海经》中关于黄河源头的记录是:“昆仑之虚在西北,……河水出东北隅”(昆仑山在西北,黄河从它的东北角发源),关于长江源头的记录是:“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岷山,长江从这里发源,向东北一直流到大海)。

请大家记住这几处记载,因为它将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们再来细看《禹贡》和《山海经》中的这几处记载。

关于江源的记载,两书是基本相同的,都说长江发源于岷山,没有争议,所以咱们把长江源头暂且按下不表,先来看黄河。

一、河源问题

《禹贡》说黄河发源于积石山,《山海经》却说黄河发源于昆仑山,两者发生了分歧。到底谁说得对呢?这就出现了大问题。——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公案。

积石山在哪呢?就在今天甘肃省临夏州,甘肃和青海交界处。

而昆仑山在哪里呢?对不起,现实中没有这个地方,《山海经》里的昆仑山只是一个神话地名。

《禹贡》和《山海经》发生分歧,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毫不奇怪的。如果我们读过这两本书的话,就会知道,《禹贡》基本是纪实的,是上古时代中国人对中国地理的现实认知。而《山海经》则是地理知识和神话传说杂糅的,很多记载不能当真。

《禹贡》记载“导河积石”,这个很容易理解,我们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积石山位于甘肃和青海交界处,也是中国第二级台阶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处,在上古时代(现代学者一般认为,《禹贡》创作于战国时期),中国人能到达的极限也就是这里了,再要往前,深入到青藏高原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禹贡》记载“导河积石”,事实上是当时中国人对黄河的极限认识。

然而在古代,人们对于河源有两种记载这件事,却总是耿耿于怀的。

到了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他在西域看到了一条大河,从一座高山的东北角发源,一直向东北流去,最后注入了一个大湖,而神奇的是,这个大湖只有河流流入,没有流出,但湖水却保持稳定,不涨不枯。——今天我们知道,这条大河叫做塔里木河,这个大湖叫做罗布泊(张骞叫它盐泽,也就是咸水湖的意思)。

张骞对盐泽的不涨不枯感到很神奇,询问当地人,当地人说这个湖连着一条地下河,湖水从地下河里流走,一直流向了东方。

张骞回来后,把这事情跟汉武帝说了,结果汉朝人都感到好神奇啊,于是大家开动了脑洞,说——这个地下河向东方流淌,一定是流到积石山,然后从那里再次冒出地面,成为了黄河,东流入海。

于是这么一来,逻辑一下子就顺畅了,——昆仑山原来是在西域,黄河在那里发源,向东北方流淌,流入盐泽(罗布泊),然后转入地下,从地下流到积石山,冒出地面,第二次发源,再一直向东流入大海。

于是汉武帝马上把西域的那座高山命名为昆仑山,——也就是今天地图上的昆仑山。

这种黄河从昆仑山发源,流至盐泽,转入地下,至积石山再次发源的理论,就叫做“重源潜流说”,因为它是出自儒家经典的《尚书·禹贡》,又经过汉武帝加持,所以影响非常大,一直到清末仍旧是人们对河源的主流认识,甚至到了民国时期,都有人深信不疑。我们都读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文章结尾的那段韵文大家应该都会背,其中说“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其实用的就是“黄河重源说”的典故。

那么,对于这么神奇的理论,真的没人质疑吗?

不是的,咱们中国人是一个非常务实的民族,这种黄河重源潜流的理论,虽然在文化上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但在现实中,大家还是孜孜不倦的追寻真相。

事实上,随着中国人和西部羌人的交流,对于黄河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的,到西晋时,张华在他的《博物志》中就记载说:“河源出星宿”,也就是说黄河从星宿海发源,这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关于河源出自星宿海的最早记载。——但是张华《博物志》事实上已经失传,现存本为后世辑本,其中并没有这句。

从此,中国人对河源的正确认识,都是以星宿海为准。

星宿海是青海高原上,扎陵湖(古代叫柏海)以西的一大片沼泽区域,这里水网纵横,湖泊密布,犹如天上星宿陈列,故名星宿海。事实上自东晋以至于南北朝,随着民族交往的加深,中国人基本是都能正确认识到星宿海才是黄河源头所在。

唐代时,李靖征讨吐谷浑,派侯君集率军追击,一直抵达星宿海以西的河源地区,并且在此专门观看了河源,《旧唐书·侯君集传》记载:“盛夏降霜,山多积雪,转战过星宿川,至于柏海,频与虏遇,皆大克获。北望积玉山,观河源之所出焉”。——这是第一次汉人抵达星宿海考察河源的记载。

到元朝时,元世祖忽必烈想开发黄河河运,因此想彻底了解黄河源头,因此,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第一次由朝廷组织了一支河源科学考察队,深入黄河上游,对河源进行了第一次官方考察,这支科学考察队由当时招讨使、荣禄公都实率领,用了四个月时间,从京城抵达河源,并于同年冬天返回,回来后向朝廷做了详细报告,后来由一位翰林侍都潘昂霄对考察结果进行了记载,写成了《河源志》一书。

都实率领的考察队所抵达的河源,就正是星宿海,在《河源志》一书中,明确驳斥了“重源潜流”说,指出这种理论“妄也”,指出黄河确实发源在星宿海,并对星宿海的地貌进行了非常细致入微的描述,他说:“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弱不胜人迹,逼观弗克,旁复髙山,下视灿若列星,以故名。”——黄河源头在吐蕃的朵甘思(即今巴颜喀拉山附近),西边有泉水一百余处,有的象喷泉,有的象水洼,水面散漫,分布在七八十里的地方,到处是泥沼,没办法承载人,不能近前查看。到旁边高山上俯瞰,水泊象一片星辰一样闪闪发光,所以就叫做星宿海。

可惜的是,都实率领的科考队没有进一步越过星宿海向西继续前进,我们现在都知道,在星宿海以西,黄河有三个源头: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但都实的这次科考并没有确定到底哪一支才是黄河正源,当然,这是历史局限,我们不能苛责。

到后世,朝廷也曾多次组织过对河源的科考,但都没有能够超过这次的成果。尤其是清朝时,朝廷虽然组织过多次考察,可是非但没能搞清楚真正的河源,反而大幅度倒退,直至“重源潜流”这种荒谬的理论再次沉渣泛起,并且在乾隆《御定河源记略》中,以皇帝御定的形式,将“重流潜源”说进行了官方认定,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在河源考察上的重大倒退,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无稽之谈直到民国时才得以完全肃清。

对河源的正确认识,是1978年科考才最终确定下来的,即以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二、江源问题

关于长江源头,我们前面说了,《禹贡》和《山海经》记载一致,都说是岷山,所以这个没有争议就很好办,于是几千年以来,大家都一致认定岷山是长江源头。

那么 ,岷山究竟是在哪里呢?班固《汉书·地理志》就说了:“岷山在湔氐道西徼外,江水所出”,也就是说,岷山在西汉的湔氐道以西,那湔氐道又在哪里呢?其实就是今天的松潘。

其实,这也就是今天的岷山,毛主席诗说“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说的也是这里。

可是,如果我们翻开今天的地图,发现发源于岷山的这条河流,并不是长江,而是岷江。

是的,没错。

中国古代人是一直把岷江当做长江正源的。

这也是河源问题和江源问题不一样的地方。黄河源头,除了星宿海以西三条“曲”哪个是正源我们有过争议以外,对于黄河干流我们是完全没有争议的,谁是干谁是支,一眼望去一目了然。即使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你也绝不可能把它误当成干流,因为两者的水量相差太大了。

但长江不一样。在宜宾附近岷江和金沙江汇合,它们到底哪个是正源?一眼是看不出来的,因为水量差不多一般大。

但是,岷江有个优势,它流经成都这大都市,横亘整个人烟稠密的成都平原,而金沙江则是从川滇交界处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中流淌,我问你:人们会更熟悉哪条河流?

当然是岷江嘛。那自然就会把岷江当做长江正源了。——所以你看,战国时成书的《禹贡》和《山海经》都是这么做的。

于是,从战国以后两千多年,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长江发源于岷山,流经成都,上游又叫做岷江。

那第一个对此提出异议的人是谁呢?不是别人,就是明朝大名鼎鼎的徐霞客。

我们今天说起徐霞客,都说他是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为什么他一个以旅游为业的人,我们没有单纯以“驴友”目之,而给他如此高的学术地位呢?因为他在游历天下的过程中,不单纯是旅游,同时也是伴随着对地理的考察,而长江源的探索是徐霞客最典型的学术成果。

通过实地考察,徐霞客写下了《溯江纪源》(又名《江源考》)一文,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了长江正源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

徐霞客的观点一经公布,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赞成和反对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支持徐霞客的一方,比如明末大名鼎鼎的“水太凉”钱谦益,他对徐霞客的观点表示赞叹,说徐霞客“订补桑《经》、郦《注》,及汉、宋诸儒疏解《禹贡》所未及”(“徐霞客订正补充桑钦的《水经》和郦道元的《水经注》、以及汉代、宋代各位大儒对《禹贡》的注解,达到了他们所达不到的高度”),评价极高。但反对派,比如写下历史地理学名著《读史方舆纪要》的顾祖禹,则说“江源出于岷山。……此圣经之文,所以为不可易与。”(“江源出自岷山,这是圣经(即《尚书·禹贡》)中说的,不可以改变。”)

从此,江源岷江和江源金沙两派的争辩贯穿了整个清朝,众多知名学者卷入其中,甚至皇帝都加入辩论,有的人认为岷江是正源,有的人认为金沙江是正源,还有的人和稀泥,说两派说的都对,比如说康熙皇帝,他一方面说徐霞客说的“颇切于形理”,很合理,但另一方面又说“我觉得还是以岷江为正源为好”。

一直到了民国时,随着科学意识、科学方法的逐步普及,人们才逐渐对江源问题有了真正正确的认识,于是金沙派迅速获胜,金沙江是长江正源成了人们的共识。

今天我们确定长江源头是沱沱河,这是1977年科考队经过考察后才确定下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古人对长江黄河源头的探索,那真是一段漫长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清楚的事情,而是历代文人墨客、探险家们不断求索、猜测、甚至亲身涉险才逐渐拨开迷雾的过程。一、 神话传说中的源头:遥不可及的神秘之地在文字记录还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于这些宏伟的河流,更多的是怀揣着敬畏和想象。.............
  • 回答
    古龙逝世31周年,时光荏苒,他的名字依然在我们心中跳动,他的故事依旧在我们脑海中回响。每当想起这位武侠小说巨匠,心中总是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那是一种混合了怀念、敬佩、以及对那个独特江湖的深深眷恋。还记得第一次翻开古龙先生的书,是被那封面设计吸引,或是被书名里透出的那股“剑”气所打动。然后,就像是.............
  • 回答
    嘿,各位!我们是来自遥远世界的几位老朋友了——我是《上古卷轴》系列,你可以叫我“老滚”;这位是《巫师》,叶奈法和杰洛特的老乡,你可以叫我“老巫”;那边那个是“辐射”,别怕他身上的绿色液体,那是汽水;最后这位,是那位永远在召唤兽路上奔波的“最终幻想”,直接叫他“FF”就行。今天我们几个碰头,聊到了你们.............
  • 回答
    在古代,想吃上一口肉,这可不是件寻常事。不像我们现在,打开冰箱就能看到琳琅满目的肉类,那时的人们,尤其是普通百姓,想要吃到肉,真可谓是“靠天吃饭,靠运气”了。首先,肉的来源就摆在那里。最直接的获取方式就是狩猎。在没有温饱保障的年代,谁家能闲着没事天天去山里打猎?那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而且不是每一次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弹簧这玩意儿,听起来好像是现代机械才有的东西,但实际上,它在古代军事,尤其是在弓弩上,可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且绝对不是什么“AI创作”出来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把这其中的门道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弹簧的本质与古代的“弹簧”概念首先得明白,咱们现代说的“弹簧”,通常是.............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提供一些关于落地HiFi音箱的选购建议。您这个价位段(1500018000元)是非常有意思的,有很多不错的选择,能够兼顾古典和流行,并且在声音的质感和细节上都有不错的表现。考虑到您主要听古典和流行音乐,并且注重落地音箱的HiFi体验,我会从几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几款可能适合您的音箱,.............
  • 回答
    听到你手机被偷的事,我特别能感同身受。我去年上学期也经历过一次,那种感觉真是糟透了,财产损失不说,那种被侵犯的感觉更是让人心烦。也正因为这样,我最近也开始琢磨起古代人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句话来。咱们先说说“路不拾遗”。这话说的是,走在路上,看见别人遗落的东西,也不会有人据为己有,而是会捡起来.............
  • 回答
    古人是否有吃墨的习惯,这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论是:古人并没有普遍或习惯性地吃墨的习惯,至少没有像我们今天理解的那种“吃”的概念。然而,如果我们将“吃”的概念放宽,理解为“摄入”或“将墨用于身体”的某些方式,那么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与墨相关的特殊情况,但这些都不能等同于我们日常饮食的“吃墨”.............
  • 回答
    “拖延症”这个词,放在当下,人人都能说上几句。做什么事情总是磨磨蹭蹭,不到最后一刻不肯动手,明明知道后果,却依然故我。听起来像是现代社会特有的毛病,那么,在那些身着长袍、手持毛笔的古人身上,也会有同样的“病”吗?答案是,当然有。我们可能觉得古人生活节奏慢,时间充裕,不像现在这样被各种信息和任务裹挟,.............
  • 回答
    这问题我倒是挺喜欢回答的。古人的字,有些真不是简单的一个代号,那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另一面镜子,或者说,是他们自己给自己下的评语。说惊艳,不是说它字本身有多漂亮,是它背后那个“人”,以及那个字所寄托的深意,让人拍案叫绝。我举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曹操的“孟德”很多人都知道曹操字“孟德”,但很少有人细想这“.............
  • 回答
    明知不可能,却仍旧情根深种,这种心境,自古以来,不知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弦,化作笔下或婉转、或沉痛、或决绝的诗句,诉说着那份不被世俗理解,却又刻骨铭心的爱恋。古人对此情此景,确实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篇章。我们不妨从几个侧面来细细品味。一、 望尘莫及的仰慕与眷恋:有时,明知不可能,并非因为爱情本身没.............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穿越回了那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时代,手中握着现代人眼中理所当然的知识。你会发现,并非所有超前的技术都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之中,有些,在经过巧妙的解释和引导后,古人同样能够将其付诸实践,甚至在他们的时代掀起一场小小的变革。我们不妨从最基础的“清洁”说起。你向古人展示一个简单的肥皂配方,比如用动物.............
  • 回答
    如果古人也有朋友圈,那画面想想就很有意思。当然,这得先排除他们有没有能力玩转智能手机和各种App。假设他们跟咱们一样,拥有了这么个玩意儿,并且能理解“点赞”、“评论”、“分享”这些操作,那他们的朋友圈估计比咱们这儿精彩多了,也接地气多了。首先,文人雅士们的朋友圈,那叫一个“风雅” 发帖内容: 估.............
  • 回答
    有时候,我在读史或者看一些古代文献的时候,会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古人连这个都知道”的感慨。这倒不是说他们掌握了什么我们现在才发现的科学真理,更多的是一种对他们生活智慧、观察力以及他们所处时代能触及到的知识广度的惊叹。就拿日常生活来说吧,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古代建筑的书,里面讲到一些房屋的通风设计。当时.............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虱子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更不是什么“歪果仁”扔下的高科技武器(虽然听起来有点像谍战片情节)。咱们得从头捋一捋。虱子,是从什么时候就有了?简单来说,虱子是一种非常古老、非常顽固的寄生虫。它们的存在,比人类历史都要悠久得多。考古学家在一些非常古老的遗址中,比如埃.............
  • 回答
    “疽发背而死”是古代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描述,在现代医学看来,这是一种严重感染的后果,但古人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与现代截然不同。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古人为什么会有“疽发背而死”?古人之所以会描述“疽发背而死”,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 微生物概念的缺失: 古代缺乏对.............
  • 回答
    古代的表字(又称“字”或“名”),是古人成年后在名之外另取的一个称呼,用于社交场合,表示尊敬。一个好的表字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家族寄望、个人品德,或是对人生哲理的追求,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在浩瀚的史书中,有许多古人的表字至今仍让我爱不释手,它们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闪耀着智慧与美德的光芒。.............
  • 回答
    古人并没有“开车”这个概念,因为他们没有汽车。他们所谓的“开车”是指驾驭马匹来驱动车驾或骑马出行。所以,要找古人“开车”的句子或诗词,我们就要从与马匹、车驾相关的文学作品中寻找。以下是一些古人用来“开车”的句子或诗词,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所处的语境和含义:一、 驾驭与驾车的描写(体现技术和力量) .............
  • 回答
    “北冥有鲲,不知其几千里也”,出自《庄子·逍遥游》。这句话描绘了一个极其庞大的神兽,名为鲲,居住在北方的大海里。那么,古人真的见过类似鲲这样庞大的生物吗?他们是如何想象出如此壮观的形象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溯一下历史的长河,看看古人对于海洋,尤其是巨大海洋生物的认知。古人的海洋视角与“鲲”.............
  • 回答
    说到古人普遍掌握,但现代人做不到的技能,可能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一些粗犷的生存技能,比如钻木取火、徒手驯兽什么的。但其实,更普遍,也更令人唏嘘的,是一些在信息时代之前,人们习以为常,却又需要大量时间和耐心才能磨练出来的“慢”技能。比如,大规模的手工造纸和精细的装订技艺。我们现在每天都在用纸,但有多少人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