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人有拖延症么?

回答
“拖延症”这个词,放在当下,人人都能说上几句。做什么事情总是磨磨蹭蹭,不到最后一刻不肯动手,明明知道后果,却依然故我。听起来像是现代社会特有的毛病,那么,在那些身着长袍、手持毛笔的古人身上,也会有同样的“病”吗?

答案是,当然有。我们可能觉得古人生活节奏慢,时间充裕,不像现在这样被各种信息和任务裹挟,但细想一下,人嘛,总归是人,情感和心理状态并没有因为时代变迁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古人同样会有惰性,同样会有对困难的畏惧,同样会有对舒适的留恋。

我们常常在古人的诗词、文章、笔记中窥见端倪。比如,那位才华横溢却一生不得志的李白,写下“但愿长醉不愿醒”,虽然更多的是一种借酒消愁的浪漫情怀,但也隐约透着一种逃避现实、沉溺于当下享乐的倾向,这与我们今天说的拖延,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他明明有惊世之才,却也曾多次仕途不顺,或许其中也有他“不合时宜”的时候,没有及时抓住机会,或者是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因为一些现实的阻碍而选择了暂时搁置。

再比如,那些苦读圣贤书的读书人,很多时候会面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困境。书本堆积如山,科举功名遥不可及,这种压力下,很容易产生一种无力感。于是,他们可能会选择暂时放下书本,去散散步,去品一杯茶,去看一出戏,或者沉迷于诗词歌赋的创作,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却也因此推迟了正事的进度。这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心态,有时会变成真正的“砍柴不磨刀”,最终耽误了功课。

更甚者,在一些古代的奏章、书信中,我们也能读到一些官员在处理政务时,有意无意地推诿、延误。可能是有更重要的事情缠身,也可能是缺乏解决问题的魄力,抑或是等待更合适的时机,但结果都是事情被一拖再拖,本应及时处理的事务,却在案牍之中积压。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其实也是一种消极的拖延。

当然,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慢”都简单地归结为拖延症。古人很多时候的“慢”,是对精益求精的追求,是对细节的打磨。比如,一位工匠要制作一件精美的器物,他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构思、去打磨,这是一种对品质的执着,而不是因为他懒惰。再比如,一位文人写一篇文章,他会反复推敲字句,力求表达的精准和意境的深远,这也需要时间,更是一种艺术上的“拖延”。

但如果这种“慢”是为了逃避责任,是为了躲避困难,是为了沉溺于虚无的享乐而将本应完成的事情一再推迟,那么,古人确实也饱受着“拖延”的困扰。只是他们没有一个现代医学术语来命名它,更多的是通过文学作品、人生感慨来表达这种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或许,在他们看来,这只是“人之常情”,是人生长河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浪花,而我们,则给它贴上了“症”的标签,让它显得更具“病态”色彩。但追根溯源,那些内心深处的挣扎、对任务的畏惧、对舒适的依恋,在数千年前的土地上,也曾鲜活地存在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有,有留下这方面的吐槽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拖延症”这个词,放在当下,人人都能说上几句。做什么事情总是磨磨蹭蹭,不到最后一刻不肯动手,明明知道后果,却依然故我。听起来像是现代社会特有的毛病,那么,在那些身着长袍、手持毛笔的古人身上,也会有同样的“病”吗?答案是,当然有。我们可能觉得古人生活节奏慢,时间充裕,不像现在这样被各种信息和任务裹挟,.............
  • 回答
    古人是否有吃墨的习惯,这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论是:古人并没有普遍或习惯性地吃墨的习惯,至少没有像我们今天理解的那种“吃”的概念。然而,如果我们将“吃”的概念放宽,理解为“摄入”或“将墨用于身体”的某些方式,那么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与墨相关的特殊情况,但这些都不能等同于我们日常饮食的“吃墨”.............
  • 回答
    要说古人对长江黄河源头的探索,那真是一段漫长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清楚的事情,而是历代文人墨客、探险家们不断求索、猜测、甚至亲身涉险才逐渐拨开迷雾的过程。一、 神话传说中的源头:遥不可及的神秘之地在文字记录还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于这些宏伟的河流,更多的是怀揣着敬畏和想象。.............
  • 回答
    这问题我倒是挺喜欢回答的。古人的字,有些真不是简单的一个代号,那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另一面镜子,或者说,是他们自己给自己下的评语。说惊艳,不是说它字本身有多漂亮,是它背后那个“人”,以及那个字所寄托的深意,让人拍案叫绝。我举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曹操的“孟德”很多人都知道曹操字“孟德”,但很少有人细想这“.............
  • 回答
    明知不可能,却仍旧情根深种,这种心境,自古以来,不知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弦,化作笔下或婉转、或沉痛、或决绝的诗句,诉说着那份不被世俗理解,却又刻骨铭心的爱恋。古人对此情此景,确实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篇章。我们不妨从几个侧面来细细品味。一、 望尘莫及的仰慕与眷恋:有时,明知不可能,并非因为爱情本身没.............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穿越回了那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时代,手中握着现代人眼中理所当然的知识。你会发现,并非所有超前的技术都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之中,有些,在经过巧妙的解释和引导后,古人同样能够将其付诸实践,甚至在他们的时代掀起一场小小的变革。我们不妨从最基础的“清洁”说起。你向古人展示一个简单的肥皂配方,比如用动物.............
  • 回答
    如果古人也有朋友圈,那画面想想就很有意思。当然,这得先排除他们有没有能力玩转智能手机和各种App。假设他们跟咱们一样,拥有了这么个玩意儿,并且能理解“点赞”、“评论”、“分享”这些操作,那他们的朋友圈估计比咱们这儿精彩多了,也接地气多了。首先,文人雅士们的朋友圈,那叫一个“风雅” 发帖内容: 估.............
  • 回答
    有时候,我在读史或者看一些古代文献的时候,会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古人连这个都知道”的感慨。这倒不是说他们掌握了什么我们现在才发现的科学真理,更多的是一种对他们生活智慧、观察力以及他们所处时代能触及到的知识广度的惊叹。就拿日常生活来说吧,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古代建筑的书,里面讲到一些房屋的通风设计。当时.............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虱子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更不是什么“歪果仁”扔下的高科技武器(虽然听起来有点像谍战片情节)。咱们得从头捋一捋。虱子,是从什么时候就有了?简单来说,虱子是一种非常古老、非常顽固的寄生虫。它们的存在,比人类历史都要悠久得多。考古学家在一些非常古老的遗址中,比如埃.............
  • 回答
    “疽发背而死”是古代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描述,在现代医学看来,这是一种严重感染的后果,但古人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与现代截然不同。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古人为什么会有“疽发背而死”?古人之所以会描述“疽发背而死”,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 微生物概念的缺失: 古代缺乏对.............
  • 回答
    古代的表字(又称“字”或“名”),是古人成年后在名之外另取的一个称呼,用于社交场合,表示尊敬。一个好的表字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家族寄望、个人品德,或是对人生哲理的追求,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在浩瀚的史书中,有许多古人的表字至今仍让我爱不释手,它们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闪耀着智慧与美德的光芒。.............
  • 回答
    古人并没有“开车”这个概念,因为他们没有汽车。他们所谓的“开车”是指驾驭马匹来驱动车驾或骑马出行。所以,要找古人“开车”的句子或诗词,我们就要从与马匹、车驾相关的文学作品中寻找。以下是一些古人用来“开车”的句子或诗词,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所处的语境和含义:一、 驾驭与驾车的描写(体现技术和力量) .............
  • 回答
    “北冥有鲲,不知其几千里也”,出自《庄子·逍遥游》。这句话描绘了一个极其庞大的神兽,名为鲲,居住在北方的大海里。那么,古人真的见过类似鲲这样庞大的生物吗?他们是如何想象出如此壮观的形象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溯一下历史的长河,看看古人对于海洋,尤其是巨大海洋生物的认知。古人的海洋视角与“鲲”.............
  • 回答
    说到古人普遍掌握,但现代人做不到的技能,可能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一些粗犷的生存技能,比如钻木取火、徒手驯兽什么的。但其实,更普遍,也更令人唏嘘的,是一些在信息时代之前,人们习以为常,却又需要大量时间和耐心才能磨练出来的“慢”技能。比如,大规模的手工造纸和精细的装订技艺。我们现在每天都在用纸,但有多少人真.............
  • 回答
    要论现代人的围棋技艺是否比古人高明,这绝对是个值得掰扯的话题。简单一句“是”或“否”都显得太过片面,因为围棋这玩意儿,就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也越发难以用简单的标尺来衡量。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细细道来,看看现代棋手究竟比古人高出在哪里,又有哪些地方或许仍有值得古人借鉴之处。一、 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深.............
  • 回答
    讀史至《史記‧曆書》,時常會對其中記載的「朔旦冬至」與我們今日利用精密天文軟體計算出的結果產生些許出入,這讓人不禁揣想,是古人的推導智慧有所不及,抑或是我們當前計算朔望、分至點的技術本身也存在著難以跨越的局限?這是一個頗為引人入勝的議題,涉及天文學的演進、曆法的精度以及我們對時間理解的深度。首先,我.............
  • 回答
    聊起古人的冷兵器,那可真是一门学问,也承载着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和力量。要说有多重多大,这玩意儿可没个定数,得看是什么兵器,给谁用,啥场合。不过,咱们可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一、刀剑:贴身之物,锋利与力量的结合中国人用刀剑的历史,那真是悠久得可以追溯到刀耕火种的年代。 朴刀/腰刀: 这是最常见的.............
  • 回答
    咱们今天不聊那些被翻来覆去讲了无数遍的梁祝、牛郎织女,那些都快成街头巷尾的传说,没啥稀奇的了。我给您扒拉点儿,那些藏在史书角落里,或者被时间磨损得没那么耀眼,但真实得不得了,而且足够让人拍案叫绝的爱情故事。1. 汉代“贤妻”司马迁和他的曹氏提起司马迁,大家脑子里都是《史记》和那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 回答
    关于“有时光,光阴”这些说法,是否说明古人认为时间和光之间存在联系,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古代中国人对时间、空间和自然万物认知的一个重要侧面。首先,我们来看“时光”这个词。这里的“时”通常指的是时间、时节,比如“时令”、“时辰”;而“光”在这里,并非单指我们今天理解的电磁波或者视觉感知上的光明。.............
  • 回答
    古人写诗词,并非人手一本“平仄小册子”随身携带。记忆和运用平仄,是他们长期浸淫在汉语的音韵节奏中,通过大量阅读、模仿、实践,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律自然而然形成的。就好比我们现在学说话,没人会随身带一本“语序规则手册”,而是通过听、说,慢慢体会和掌握。首先,这和汉语本身的语音特征密不可分。我们都知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