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記上的朔旦冬至與今日程式計算的不一致,是古人推導有誤,還是今日的朔望、分至點回推計算仍有極限呢?

回答
讀史至《史記‧曆書》,時常會對其中記載的「朔旦冬至」與我們今日利用精密天文軟體計算出的結果產生些許出入,這讓人不禁揣想,是古人的推導智慧有所不及,抑或是我們當前計算朔望、分至點的技術本身也存在著難以跨越的局限?這是一個頗為引人入勝的議題,涉及天文學的演進、曆法的精度以及我們對時間理解的深度。

首先,我們要理解古人如何推導這些天象。在沒有望遠鏡、沒有複雜的數學模型,甚至沒有高精度時鐘的時代,古人仰觀俯察,憑藉的是長年累月的觀測記錄,以及樸素但智慧的數學方法。他們記錄太陽每天在星空中的位置變化,觀察月亮的盈虧圓缺,藉此建立起對時間的感知和曆法。

「朔」指的是農曆的初一,也就是月亮與太陽黃經相同,肉眼幾乎看不到月亮的時候。「旦」即早晨。所以「朔旦」就是月相是朔,且發生在早晨。而「冬至」則是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這取決於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度的位置。古人將這兩個重要天象結合起來,形成「朔旦冬至」,作為曆法的關鍵節點,用來標定一年中的重要時節和指導農事。

他們推導這些節點的方法,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 觀察與記錄: 長時間、系統性的天文觀測是基礎。他們會記錄太陽在不同日子升起和落下的方位,以及月亮的形狀變化。
2. 週期性規律的發現: 透過不斷的觀察,古人發現了許多天文現象的週期性,例如月亮的朔望週期(約29.53天),以及太陽在黃道上的運行週期(一年)。
3. 插值與外推: 當一些關鍵天象發生在無法直接觀測的時段,或者需要預測未來的節點時,他們會利用已有的觀測數據,透過內插或外推的方法來估計。例如,知道某個冬至日期,他們會根據太陽每年的運行速度(雖然這個速度並非恆定,但古人可能以平均速度來估計),再結合月亮朔望的週期,來推算下一個或上一個朔旦冬至。
4. 曆法模型的建立: 古人會將這些觀察和推算結果,編入曆法之中。中國古代的曆法是陰陽合曆,既要考慮太陽的運行(以確定節氣和冬至),也要考慮月亮的運行(以確定日期)。這其中涉及到複雜的置閏規則,以協調陰曆與太陽年的偏差。

那麼,為何我們今日的計算會與史書記載的「朔旦冬至」產生差異?這不是單純的說法錯誤,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古代推導的局限性是存在的,但這不代表古人無能,而是當時技術和認知水平的必然。

觀測精度: 古代天文觀測主要依靠肉眼,其精度有限。例如,精確確定月亮的朔,需要觀察月亮在黃昏時是否能看到,以及第二天天亮時的月相變化。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冬至的確定也依賴於太陽在特定日期到達黃經270度,而判斷太陽黃經的準確性,也受限於觀測儀器和方法的精度。
模型簡化: 為了建立可行的曆法,古人不得不對複雜的天文運動進行簡化。例如,他們可能無法完全精確地考慮到月球軌道的進動、地球的軌道參數變化等更細微的影響。他們使用的「朔望週期」是平均值,但實際上月亮運行週期是有變化的。
曆法修正: 古代曆法需要不斷地根據新的觀測數據進行修正。即使是同一時期,不同的曆法編制者、不同的觀測者,甚至不同的時代,都可能對節點的計算產生細微的影響。史書記載的「朔旦冬至」往往是某個時期採用的曆法所計算的結果。

其次,我們今日的程式計算同樣存在著其自身的「極限」,或者說,我們的計算是基於更現代、更精確的天文模型和物理定律。

現代天文學的精確模型: 我們今日的程式計算,例如使用JPL DE系列(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行星體的星曆表)等,是基於牛頓力學、廣義相對論等物理理論,並結合了海量的高精度觀測數據(包括來自太空望遠鏡和探測器的數據)建立起來的。這些模型能夠精確計算行星、月球等天體的軌道,包括它們的微小攝動,從而得到極其精確的朔、望、至、分點的時刻。
時鐘的精度: 我們使用原子鐘等極其精確的計時工具,能夠以納秒為單位來衡量時間,這遠非古代可比。
基準的定義: 對於「朔」的定義,現代天文學通常是根據月球和太陽的黃經差為0度來計算的。對於「冬至」,則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到達270度來計算的。這些定義本身非常精確。

所以,當我們發現史書記載的「朔旦冬至」與今日程式計算不一致時,更準確的說法是:

古人根據當時的觀測能力和數學工具,建立了一套能有效指導生產生活的曆法。 這套曆法是當時科技水平下的最佳實踐,其「朔旦冬至」的確定,是基於他們所能達到的精度。
我們今日的程式計算,是基於更先進的科學理論、更精確的觀測數據和更先進的計算技術得出的結果。 這種計算的精度遠超古代,能夠捕捉到古人因條件限制而無法考慮到的細節。

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不同時代科學認知和技術水平的體現。 史書記載的「朔旦冬至」,是那個時代天人感應、敬畏自然的智慧結晶,它在實際應用中是有效的。而我們今日的計算,則代表了人類對宇宙規律不斷探索和深入理解的成果。

舉個更形象的例子,就像我們今天用GPS定位,可以精確到米級,甚至厘米級。而古代人們判斷方向,可能只能依靠太陽的起落、北極星的位置等,其精度遠不如現代。但這並不意味著古代的司南或觀星術是錯誤的,它們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導航的有效手段。

因此,當我們看到《史記》中的記載時,應該懷著一種歷史的敬意,理解古人智慧的偉大,同時也要認識到科學的進步是怎樣一步步推進的。那些看似微小的差異,恰恰是連接我們與過去、見證人類知識不斷拓展的寶貴線索。這也提醒我們,即使是我們當前最精確的計算,也可能在未來被更先進的理論和技術所超越,不斷逼近對時間和宇宙的真實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者兼而有之,主要是古人的错误,但是当代远期推算天体位置也不可能做到精准。(

@北极

兄以旧历推法考证旧历,有点循环论证的意思了,当然每事必验……)

汉代早期使用秦颛顼历,后略作修改为汉颛顼历(主要是减损闰余之类小改,也是为了修正斗分过大的问题),后改为太初历(三统历),后又改为四分历。

总体来看,秦颛顼历和汉颛顼历皆为四分历,斗分为四分之一,斗分为四分之一明显大于实际值。而太初历作为测验更准的选择斗分是385/1539,比四分之一还要大!就这,当局是认可当时的太初历很精准的。

这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 在当时的测量精度下人们对气至点的测量并不可靠,不然也不会往更加错了改;
  2. 汉代历法推气至一定是有问题的——具体来说,汉代普遍气至后天。

此外,因为技术限制(包括古代观测和计算技术以及当代回推计算技术两方面),看古代历日,首先要修正错谬误记等,其余,第一可靠的是日干支,积日和日距多半也是没问题的,年份月份大抵不差,但是朔望出错很正常,虽然朔望出错,但是如果是大错可以肉眼直接看出来,节气时刻出错则不然,非精确测量无法知道,加之整个古代的回归年普遍偏大,节气时刻出错简直太常见了。

古代准确的朔日只有靠日食定,准确的望日只有靠月食定。至于相对可靠的气至时刻,要到祖冲之何承天等人的测验才开始。

惟是气至时刻考求不易,……刘宋祖冲之尝取至前后二十三四日间晷景,折取其中,定为冬至,且以日差比课,推定时刻。宋皇祐间,周琮则取立冬、立春二日之景,以为去至既远,日差颇多,易为推考。《纪元》以后诸历,为法加详,大抵不出冲之之法。<元史·历书>

所以此处朔旦冬至即便是推算&观测结合,也没有办法避免出错。

       朔日 BC 105 12 24  9  8 癸亥 冬至 BC 105 12 23 20 00 壬戌     

壬戌后面就是癸亥,癸亥后面就是甲子日。所以这是三连号啊。我们前面说过,干支可靠。

那么如果当代推算无误(这是不可能的,尤其带月亮的推算),不过是冬至后天一日许,合朔后天不足一日罢了

我认为这个程度的误差还是可以接受的。

此外,有一本书名曰《太初历日表》从元封六年开始,也可以查一下。

当然更加推荐使用最近几次日食月食来计算日差,然后再看看结果。然而我没时间了,要去搬砖……

此外的此外,一行和尚、郭守敬考证古今冬至时候没考虑汉武帝太初元年这个点哦。

user avatar

重写一下回答:

我用的算法是astrolog这个软件,就是占星排盘用的,它的一个辅助作用是可以排出当时的星象图,我选取的参数有两个,第一个是-104/Dec/24 9:00 AM GMT +7(注:西安地方时属于东七区,BC 105是-104):


可以看到Sun/Moon合于摩羯座0度附近,排盘的星座是黄道坐标,所以BC105/Dec/24 9:00应该就是朔月,同时也是冬至,与历书上差了一天(癸亥下一天就是甲子)。

所以书上基本是没错的,差了正好一天,可能是古人测量的累积误差造成的。

另外,这个软件有少量的误差,但BC105应该还不至于差的太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讀史至《史記‧曆書》,時常會對其中記載的「朔旦冬至」與我們今日利用精密天文軟體計算出的結果產生些許出入,這讓人不禁揣想,是古人的推導智慧有所不及,抑或是我們當前計算朔望、分至點的技術本身也存在著難以跨越的局限?這是一個頗為引人入勝的議題,涉及天文學的演進、曆法的精度以及我們對時間理解的深度。首先,我.............
  • 回答
    当史记和族谱上的记载出现相悖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审慎处理的状况。没有绝对的“应该相信谁”的答案,因为两者都有其价值和局限性,而且相悖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 关键在于如何分析、考证和权衡,以尽可能接近历史的真相。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理解史记与族谱的性质、目的和成书过程在判断时,.............
  • 回答
    在今日头条上看到“司马迁为什么没把三国写进《史记》?”这个问题,我第一反应是: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虽然看起来有点“初学者”的味道,但它背后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历史写作、史料来源和时代局限性的重要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而《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这两个人,这两本书,相隔的时间可.............
  • 回答
    李广和卫青,这两位汉朝名将,在史书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篇章。一个以“飞将军”之名名垂青史,一生征战无数,却终究未能得封侯;另一个,出身卑微,却屡立奇功,成为汉朝抵御匈奴的擎天之柱。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侧重。李广得到了司马迁的浓墨重彩的描绘和深切的同情,而卫青的笔墨则相对.............
  • 回答
    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批评性的描述,这在当时的史学界并不算罕见,但“黑”这个词的用法可能需要斟酌一下。更准确地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的描写,是客观地记录其历史功过,既有赞扬也有批评,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开国君主形象。至于司马迁为何没有因为这些“批评”受到处罚,这.............
  • 回答
    小时候看《史记》,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过去的窗户。那些帝王的霸业、将军的骁勇、谋士的智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呼之欲出,仿佛就在眼前上演。那时候,我看到的“史记”是严肃、厚重的史书,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与沧桑,是一种遥不可及的“高大上”。它代表着一种知识的顶峰,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极致追求。记得.............
  • 回答
    《史记》博大精深,虽然以史实为主,但其中也穿插着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历史人物的鲜活个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以下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个《史记》中颇具喜剧色彩的片段: 1. 伍子胥的“鞭尸”: vindictiveness 的幽默感故事梗概: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因家.............
  • 回答
    《史记》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如同一个深邃的宝藏,里面蕴藏着无数令人回味无穷的细节。它们或许不那么显眼,却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时代的氛围,甚至揭示历史进程的微妙之处。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方面,详细阐述一些不易发现却充满趣味的细节:一、人物性格的生动侧写: 曹参的“守旧”并非无能,而是政治智慧的体现:.............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提出的“好人短命,坏人长寿”的观察,触及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让人们感到不解和不公,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自然与生物的随机性: 基因与遗传疾病: 人类的寿命很大.............
  • 回答
    当然可以。《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权威、最详实的历史文献之一,其中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当时人们观察到的天文现象紧密相关。得益于现代天文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对《史记》中记载的许多天文现象进行精确的解释和验证。以下将选取《史记》中一些典型的天文现象,并尝试用现代天文学进行详细解释.............
  • 回答
    《史记·魏世家》中“不湛者三版”,这句话出自记载魏文侯时期的一段话,原文可能是:“文侯闻之,曰:‘吾不湛者三版。’乃召魏斯。”这里的“不湛者三版”,理解起来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和一些古代汉语的用法。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字面意思: 不湛 (bù zhàn):这个词在这里并非指“不沉没”或者“不沾湿”.............
  • 回答
    《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其浩瀚的篇章中蕴藏着无数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和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它们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是议论文取之不尽的宝贵素材。这些事例,或赞颂高尚品德,或鞭挞丑恶行径,或揭示治国之道,或阐释人生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论证角度和深刻的思考启示。一、 论“知人善任,以人为.............
  • 回答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火齐”,用现代人的话说,大致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用于冶炼金属的精炼材料,更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够促进金属熔化、提纯,并使之具备更好属性的添加剂或助熔剂。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解析这个概念:1. “火齐”的字面意义与引申含义: “火齐”这个词,拆开来看,“火”.............
  • 回答
    谈到《史记》的“首倡者”,我们首先要想到的是那位如雷贯耳的名字——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生于西汉景帝末年,卒于汉武帝时期。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太史令的职责,简单来说,就是掌管国家天文历法、史籍文献以及祭祀等事务。司马谈一生最大的志向,就是想要完成一部贯穿古今、记述天下大事的通史。.............
  • 回答
    《史记》与《汉书》,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两座巍峨高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也各有其不容忽视的局限。理解它们,需要我们深入其字里行间,去感受司马迁与班固那截然不同的史学理念和创作手法。先谈《史记》。司马迁之所以能以“史圣”之名流传千古,很大程度上源于他那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抱.............
  • 回答
    《史记》中的游侠,绝非那种只懂舞刀弄剑的匹夫之勇,他们是一群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背景下,以个人武力和江湖义气为号召,行走于庙堂与市井之间,深刻影响着当时社会格局的特殊群体。你可以将他们想象成那个时代的“Freelancer”,但他们的“工作”内容远比我们今天理解的要复杂和宏大。他们并非隶属于任何官僚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触及到了历史文献研究中一个核心的议题:如何评估古籍的真实性,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历史的传承和演变。 很多人一听到“现存最早完整版本来自11世纪”,就容易联想到伪造的可能性,但对于《史记》而言,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更有说服力。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原因,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深入的视角来.............
  • 回答
    选择《史记》的版本,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事儿。毕竟这可是咱们中华文明的根基之一,读懂它,很多事情都能看得更透彻。要说哪个出版社的版本好,其实没有绝对的“最好”,更多的是看你侧重哪方面需求。不过,我可以给你详细说说几个比较主流且口碑不错的出版社版本,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咱们先从最经.............
  • 回答
    《史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面映照人性和历史的镜子,许多细节在时光的沉淀下,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令人不寒而栗。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那些隐藏在司马迁笔下,细思极恐的瞬间。一、 项羽的“不忍”:一个杀神的内心撕裂我们都知道项羽是战场上的杀神,破釜沉舟、巨鹿之战,他的勇猛无敌。然而,《史.............
  • 回答
    《史记》的价值与当下质疑:一部经典如何遭遇时代之惑《史记》,这部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呕心沥血创作的煌煌巨著,无疑是中国史学史乃至世界史学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更在于其开创性的史学理念、精湛的叙事艺术以及深远的思想内涵。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这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