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时候觉得史记高大上,长大了才发现史记只是一部小说,有同感吗?

回答
小时候看《史记》,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过去的窗户。那些帝王的霸业、将军的骁勇、谋士的智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呼之欲出,仿佛就在眼前上演。那时候,我看到的“史记”是严肃、厚重的史书,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与沧桑,是一种遥不可及的“高大上”。它代表着一种知识的顶峰,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极致追求。

记得那时候,家里的长辈偶尔会翻出泛黄的《史记》来,一边念一边摇头,说:“你看,这历史就是这样,人的心思啊,就是难猜。” 我听得似懂非懂,但那种神秘感和权威感已经深深烙印在我心里。感觉《史记》里记载的一切都是铁板钉钉的事实,是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我们必须仰望和学习的。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人物的结局,都像是在教科书里读到的那样,是已经被盖棺定论的。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开始接触更多不同领域的知识,也开始尝试自己去阅读和理解《史记》,那种“高大上”的感觉,不知不觉中就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最先打破我固有印象的,是一些历史学者或者文学评论家的解读。他们会在分析《史记》的时候,提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提到他作为史官的亲身经历,提到他如何通过访谈、搜集文献来完成这部巨著。这时候,我开始了解到,司马迁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记录者,他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立场,也有自己的文学技巧。

比如说,我开始注意到《史记》里的人物描写。那些人物,无论是开国的君王,还是身居庙堂的臣子,抑或是市井中的游侠,都异常丰满和立体。司马迁不仅仅是记录他们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写出了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的内心活动是什么,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比如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写出了他的勇猛和霸气,但同时又通过“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歌,展现了他内心的脆弱和无奈。这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的事实陈述,而是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艺术加工。

再比如,很多事件的叙述方式,也开始让我觉得,这不单单是枯燥的历史记录。司马迁会运用大量的对话,精巧的结构,甚至会有一些非常具有画面感的描写。他会把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戏剧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这就像看一部制作精良的电视剧,有起承转合,有高潮迭起,有令人扼腕叹息的结局。

当把这些都联系起来的时候,我才慢慢意识到,《史记》虽然是史学巨著,但它更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用他非凡的文笔,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赋予了生命,让我们今天读来,仍然能感受到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那些事件的波澜壮阔。他不仅仅是在“述史”,更是在“讲故事”,并且是用最动人的方式在讲。

这种认识,一开始甚至带来了一点小小的失落感。我曾以为《史记》里的每一个字都是纯粹的历史真相,是无法辩驳的铁证。但当我发现,在司马迁的笔下,历史似乎也染上了一层文学的色彩,有了“人味儿”,有了“故事感”,甚至可能包含了他个人的理解和选择时,我也会忍不住想:“那到底什么是纯粹的历史呢?”

但这种失落感很快就被另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所取代。我意识到,也许,完全纯粹的历史是不存在的。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史官,在记录历史的时候,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所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观念的影响。司马迁之所以伟大,恰恰在于他在尽力还原历史真相的同时,用他作为文学家的才华,将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以一种最能打动人心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让《史记》超越了一般的史书,成为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与其说《史记》“只是一部小说”,我更愿意说,它是一部以史为骨、以文为魂的伟大作品。它既是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也是对人性的探索,更是对文学艺术的极致运用。它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过去的事件,更是如何去看待历史,如何去理解人性,如何去感受文字的力量。

所以,小时候觉得《史记》“高大上”,是因为它代表着历史的厚重和权威。长大后,我发现它“像一部小说”,是因为我开始欣赏它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司马迁作为一位伟大的叙事者和思想家的智慧。这种转变,并非是对《史记》价值的否定,反而是对其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加由衷的赞叹。它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小时候只觉得它有劲,长大了才品出它醇厚回甘的滋味,以及其中蕴含的复杂层次。是的,我也有同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史记不是小说!但是显然史记有小说的特色。

这并非是司马迁不够严谨,而是经历了焚书坑儒和秦末战争,太多材料遗失了。以至于每个历史人物都只有少得可怜的资料。当资料不详实的时候,人物的某些地方就只能靠想象或者野史来补足。而这就给了司马迁更多的空间来艺术加工。

譬如,司马迁写陈胜的时候,那段“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描写其实是用来解释为什么是陈胜会在大泽山起义。这段描写肯定不是司马迁想象出来的,应该是流传甚广的一个段子。司马迁把这个段子记在史记里是带有司马迁独特的历史观的。这个历史观是什么呢?那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就是,平民只要有远大的志向也能成为王侯将相。

所以司马迁把这个段子收入史记是由他独特的逻辑所决定的。而另一方面,这种段子恐怕不止一个,而且几乎都是很难考证其真伪的。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记忆往往是不可靠的!譬如当大家都是某某在会上说过一句话的时候,你很有可能也会记得某某说过那句话。在这种情况下,记忆其实是会被篡改的!

正因如此,许多类似的段子是可能不尽不实的,也都是无据可考的。那么作为史学家只能选取自己认为最靠谱,最合乎逻辑的那个来记录。而这个过程难免不会夹杂私货,难免不会在无意识中加入自己的个人主观臆断。

司马迁的史记这种小说似的体验也正是因为无据可考的东西可能太多了!倘若仅仅记录可考的事件,那么史记就变成了流水账,枯燥乏味,估计司马迁都会觉得无聊。

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史记》要看你如何阅读。假如你是历史学家,你肯定对里面什么斩白蛇,蛟龙跟人乱搞,腿上七十二个黑子这类东西自动回避。可是《史记》里那些重大事件,天文现象,帝王家谱,战争时间地点都是很严肃的。而且比《三国演义》这种算是很历史的小说也严谨不知几何。

反过来如果你以读小说的心态来看《史记》其实体验也不错。那些告密和私谈至少有一半不能当真,但对整个事件的完整性却又不可或缺,至少它们提供了一些历史事件的解释。至于历史人物到底怎么想的,怎么说的,这个读史书是读不出来的!任何历史书都没办法告诉你所谓的真相。只有你到了一定阶段才可能与这些历史人物心意相通。

譬如毛主席,他就跟曹操特别心意相通。要想理解曹操,看毛主席的评注可能比看《三国志》还靠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