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人认为君君臣臣理所当然?

回答
古人认为“君君臣臣”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观念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和历史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政治层面的根基:

集权统治的需要: 早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权力展开的,即君主。为了维持国家稳定和有效统治,需要一套明确的等级秩序来分配权力和责任。君主位于金字塔顶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臣子则在其之下,负有执行君主意志的义务。这种结构天然地将君臣关系确立为一种主从关系,君主是“君”,臣子是“臣”。
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里,如果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领导核心,国家很容易陷入分裂和混乱。君臣制度的明确性,使得权力运作有清晰的层级,有助于防止诸侯割据或地方势力挑战中央权威,从而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期的社会稳定。
军事和行政管理的需要: 国家的运转需要一个有效的组织系统,包括军队、官僚体系等。君主作为最高指挥者和管理者,需要任命和管理臣下,而臣下则需要服从命令,执行任务。这种层层负责、层层服从的模式,是古代军事和行政管理的基础。

二、 经济层面的支撑:

土地所有制和税收: 在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和财富来源。君主往往被视为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国家的大部分资源和财富都集中在他手中。臣子通过为君主服务来获得俸禄和土地,这是一种契约关系,也加强了君臣的依附性。税收是维系国家运转和君主权威的重要经济基础,臣子的职责之一就是协助君主征收和管理税收。
资源分配的中心: 君主是国家资源分配的中心,包括官员的任命、职位的升迁、赏赐和惩罚等。臣子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利益,自然会努力迎合君主,维持君臣关系。

三、 社会层面的认同:

宗法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这种制度强调血缘关系和长幼尊卑。父子、君臣、君臣之父子等关系在结构上有着相似性,都体现了等级秩序和服从伦理。在家庭中,儿子要服从父亲,在国家中,臣子要服从君主,这种类比使得君臣关系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父子君臣”的类比: 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将君臣关系类比为父子关系,“君如父,臣如子”。父亲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则需要孝顺和服从父亲。这种类比将政治上的服从伦理化,使其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君主被描绘成“国之父”,对臣民负有养育和保护的责任,而臣民则要像子女一样孝顺和忠诚。
社会稳定和秩序的维护: 在缺乏现代社会保障和法律体系的情况下,稳固的社会等级秩序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明确的君臣关系意味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行为规范有明确的界限,减少了社会冲突的可能性。

四、 思想文化层面的塑造: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核心是“仁”和“礼”。“礼”的内涵之一就是确立和维护等级秩序,而“君君臣臣”正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是儒家思想中关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出自《论语·颜渊》。孔子认为,君主应该像君主的样子(仁慈、有德),臣子应该像臣子的样子(忠诚、有才干),父亲应该像父亲的样子(慈爱、严厉),儿子应该像儿子的样子(孝顺、尊敬)。这种理想化的秩序被认为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君仁臣忠”: 儒家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臣民,而臣子则应该以忠诚之心对待君主。如果君主不仁,臣子是否可以不忠?这个问题在儒家内部存在讨论,但主流观点仍然强调君臣关系的稳定性。
“正名”: 儒家强调“正名”,即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情。君主就应该做好君主的职责,臣子就应该做好臣子的职责。这种对名分的强调,强化了君臣名分的不可动摇性。
道家思想的补充: 虽然道家不直接强调君臣关系,但其对“无为而治”的推崇,有时也会被统治者解读为君主应有超然地位,而臣子则负责具体的事务,从而间接巩固了君主至上的观念。
法家思想的强化: 法家主张君主集权,强调法治和君主的绝对权威。法家思想为君主权力提供了更直接、更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将君臣关系视为一种基于法律和利益的统治关系,进一步巩固了君主至上的地位。
历史传统的延续: 从夏商周时期开始,虽然具体制度有所不同,但层级分明的政治结构和君主权威已经逐渐形成。这种历史传统代代相传,使得“君君臣臣”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 历史文化传承与强化:

教育和宣传: 通过官方的教育体系、史书的编写、文学作品的创作以及道德教化的普及,统治阶级不断向社会灌输“君君臣臣”的观念。忠君思想被视为一种美德,背叛君主则被视为最大的罪恶。
仪式和象征: 各种政治仪式,如朝会、祭祀等,都强化了君主的尊贵地位和臣子的卑微身份。君主的服饰、住所、排场等象征性元素,都在不断提醒人们君臣之间的等级差异。
制度的固化: 历代王朝不断完善和固化了君臣制度,例如确立了三公九卿、内外官等制度,以及官僚的选拔、考核和晋升体系,这些制度都是围绕着君主权力展开的,自然而然地将“君君臣臣”的模式制度化和合法化。

总结来说,古人认为“君君臣臣”理所当然,是以上多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强化的结果。

政治上,这是维护集权统治和国家统一的必要手段。
经济上,君主作为资源分配的中心,使得臣子必须依附于君主。
社会上,宗法制度和父子伦理的类比,使得这种等级关系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将这种秩序上升到道德和伦理的高度,并通过教育和宣传不断强化。
历史传承上,这种制度和观念经过漫长的时间沉淀,已经根深蒂固。

这种观念在古代社会扮演了维护秩序和稳定的重要角色,但同时也限制了个人自由和思想的多元化,并容易导致君主权力滥用和政治僵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何楚之 的答案东拉西扯了半天,从法国史跳到中国史,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我在前文中有意区分了儒家“思想”和儒家“伦理”,前者本身就是古代精英才能够掌握的知识,而更多的百姓所能了解的,实际是通过日常的观察所知晓的儒家伦理,也就是说,一个古人可能一辈子没读过《 论语 》,但是他一定对“忠”“孝”这样的观念有所认识,这就是政治实践的塑造作用。


最后做一个总结,因为本题所针对的对象是古代的大众,因此思想史的路径无法解释这一问题,需要回到更大众化的观念史中,而真正塑造古人政治观念的不是儒家经典,而是更为广泛和日常的政治实践,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制的作用,一个普通的古人可能一辈子没读过儒家经典,但是生长于皇权社会中,他对于帝国日常性的礼仪象征与实践的观察,使得他形成了君臣观念的政治认识。


全没常识,问题很大。

我也不环球旅行了,直球。去年很火的学术畅销书,刘永华先生的《礼仪下乡》,就是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

里面明确说,

自唐代中叶开始,尤其是自北宋以来,朝廷已逐渐放弃了“礼不下庶人”的观念,开始为庶人制礼。

从唐宋开始,懂了伐?

“君君臣臣”是从唐宋开始的吗?

你还列一堆西汉的史料,你问问自己,作为“秦汉史爱好者”的你答题之前,有建立最基本常识的自觉吗?

刚巧,我前几天给人科普“纲常”的概念流变史的时候,温习了一条有关的史料。

到了西汉,“君君臣臣”的政治合法性借用“天人交感”来建构。

这点一直延续到中古,孙英刚先生的神文时代一书中曾以沈约在宋书五行志的解释举例,

指出,

“极阴生阳”导致火灾,往往被解释为对君主权力的挑战,比如臣下欺凌君上,则是阴胜阳,阴胜阳就会导致火灾。


不仅仅是“天人交感”,宗教信仰也是参与皇权与民众互动的重要管道、工具。

侯旭东先生利用北朝的造像记中祈福对象的研究中指出,

总之,民众头脑中印象最深的是皇帝,部分人对皇帝及各级官员也略知一二,朝廷政局的变动、权臣的起落,少数人亦有所耳闻,传统的“中央之国”的“中国观”亦有一定的市场。不过对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以及政府机构似乎尚是闻所未闻,仅部分民众明白国家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在不少人看来,“国”与“皇帝”是分不开的。这些认识笼统、模糊,缺乏更具体、条理化的内容。

无独有偶,马怡先生的《西汉末年“行西王母诏筹”事件考——兼论早期的西王母形象及其演变》一文,

借用汉壁画以及传世史料,

以上兩圖的主題都與昇仙有關。畫面中,居於主位的女性皆戴勝,坐在雲頭或昆侖山,有玉兔或三足烏、蟾蜍等相伴,可確知是西王母像。而這兩例西王母像皆未見“豹尾虎齒”。應當指出的是,兩座墓葬的年代都在新莽時期(或東漢早期),與“行西王母詔籌”事件的發生時間相當接近。因此,這兩圖中的西王母的樣貌——雍容端坐的老婦,面相豐滿,白髮而戴勝,大概就是當時民眾心目中的西王母的形象。
該樣貌恰與當時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形象相合。


兩年後,王莽稱帝,即奉王政君為“新室文母”,其詔曰:
予伏念皇天命予爲子,更命太皇太后爲“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協于新故交代之際,信於漢氏。哀帝之代,世傳行詔籌,為西王母共具之祥,當為歷代母,昭然著明……謹以令月吉日,親率群公諸侯卿士,奉上皇太后璽紱。
王莽此舉是將王政君尊為新朝的皇太后,為之承重;說“世傳行詔籌,為西王母共具之祥”是王政君的瑞應,昭示其“當為歷代母”,意欲以此作為自己代漢稱帝的依據。

指出王莽将王政君比附于西王母,为自己代汉称帝建构合法性。

借用民间信仰建构皇权与民众的互动早至秦汉。

这一点,黄巾起义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亦可为旁证。


说到这里,我必须指出,我在今天晚上看到这问题之前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主要是看 @何楚之 答案不过去,纯粹依赖于我的案边书随手强答。比如在秦至西汉,皇权与民众的互动之中,爵制也是重要管道,不过相关书籍不在书桌。我就偷懒了。


此外,

如果让我们把目光放到更长远一些,对比汉末、唐末、清末的不同割据情形,或许唐末的河朔藩镇其实正是构成了董卓与曾国藩之间的缺环,皇权政治之所以是一种常态,不是因为他在时间上更为漫长,而是因为他通过礼制等政治实践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了古人的政治观念,由此形成了向皇权政治回归的动力。

你告诉我什么叫“构成了缺环”。难不成还有一条从董卓到曾国藩的链条不成?

董卓的“兵为将有”并非东汉常制,秦汉

然领兵征战之将军,大致上仍是“有事任命,事毕即罢”。

而唐末藩镇的“骄兵悍将”则是一种与之不同的“军事文化”。

清末曾国藩的“湘兵”则是“团练”出身,深深依赖于血缘、地缘关系网络,“平叛有余,造反不足”,又是一种极特殊的军事文化。

而到了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又回到“兵为将有”的场面上去,北洋当国之后,又开启了民国数十年的“军阀混战”。

看来,这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神秘的圆。

说白了,就是随便找两点,就划成了一条线,一看还有个第三点在这条线中间。哦嚯,发现了一条新的历史趋势的线索。根本不在乎这几个点是否能足够的代表当时的皇权政治,也不在乎各个时代有没有反例。

这种批量生产的宏大叙事未免也太轻松了吧。

而且我也不是第一次看到 @何楚之 这么说,那时还以为刚刚看完书,有点兴奋,开一个不成熟的idea——这也是常有的事,一般会在之后的读书兼反思中,逐渐纠正。我开过一个想法,隐晦的提点了。

哪想到现在又拿出来原样复读,还当成论据。

这种不带脑子思考的叠叠乐很有意思吗?


话我就说到这里。希望响鼓不用重锤。


刚看到 @何楚之 的回应。


首先, @何楚之 以叔孙通、贾谊为例,讨论“礼治”在秦汉的作用。叔孙通的局限性他说过我就不说了。而贾谊,史料原文如下

至文帝時,賈誼以為「漢承秦之敗俗,廢禮義,捐廉恥,今其甚者殺父兄,盜者取廟器,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為故,至於風俗流溢,恬而不怪,以為是適然耳。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綱紀有序,六親和睦,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也。人之所設,不為不立,不修則壞。漢興至今二十餘年,宜定制度,興禮樂,然後諸侯軌道,百姓素樸,獄訟衰息」。乃草具其儀,天子說焉。而大臣絳、灌之屬害之,故其議遂寢。

一个并没有实践过的政治动议,拿来当“礼制”实践的证据。


这至少代表 @何楚之 对秦汉史史料极其的不熟悉,所以选择了最糟糕的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达者为先”,我伸一伸脚的空间还是有的吧。


关于其他杂七杂八的说法。

我说“案边书”一句,是因为我当时突然想到,若根据“君臣二元观”,“君臣”关系则并非由皇权垄断,这又作何解释?我不知道,留待以后。

我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

你觉得我在展示“博学”,是因为你没有享受到时时刻刻被各种困惑打击的滋味。

评论里说我傲慢这位,先把“案边书”这三个字写对吧。


至于辛德勇先生的文章,没什么好说的。相近的观点,论据不够足,论证不够巧,这就是我的差距,我是服气的。不然,你以为什么叫#论文推介#。


话又说回来,你既然嫌我态度不好,不服气,那就拿功夫说话,

然而礼仪作为一种政治展演,其所影响的范围不仅限于礼制的参与者,还包括礼的观众。

@何楚之 你自己选定的方向,你自己找史料论证呀,你能用史料证明在秦汉时期,皇权与庶民之间的互动是通过儒家礼制的实践——尤其是庶民作为“观众”——从而构建君臣关系的合法性的吗?

我反正翻开封禅书,满篇都是鬼神祭祀。

user avatar

五四小将那里抄来个二手段子就想喷?第二个“君”,说得是领导应有的品行。

《孟子》说:“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 哪里就不对等了?

《礼记》描述小康社会:“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干不好就废黜!你以为儒家理论,国君只有权利,没有义务?

论语的确有几个点,我也想喷。但是,五四运动里,嗓门最大的那几个,恰恰是因为读不好经典,才喷的。就像现在说高考应该废除英语,废除数学的,恰恰是因为这两科读不好。你去抄他们作业,不是找死么。

user avatar

我写过一个假如孔子活在当代的段子,接着写吧。

X老板见孔子,问公司如何才能屹立不倒。

孔子说:老板有老板的样子——有担当,领导有领导的样子——做表率,员工有员工的样子——尽职尽责。

X老板感叹:对啊!如果大家都没个样子,有钱我也不归我花啊?

但是这位老板并不采纳孔子的主张。

user avatar

首先,题主所理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错误的。

夫子说君臣关系是:

君待臣以礼,臣侍君以忠。

然后夫子又说: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所以呢,夫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的是君有君样,臣有臣格。君干的不好,作为提出君君臣臣的臣子,夫子是带头用脚投票的,因为很简单的,君是昏君,还坚持要忠的,叫做助纣为虐,这是儒学吗?!

这是夫子所建的原始儒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即上位者、先进者、君子要垂范、要以身作则、要身先士卒、要身体力行,理解了吗?在儒学,是精英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所以你看我所说的这三个成语,都带着一个身字,即在夫子那的儒学,君子是要带头干的,是要以身作则的,而不是光说不练的。

最近我反复提及的,就是儒学对于做是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原则的:走正道

什么是正道,我在之前的某个回答下也说过:

古往今来,我们以及所有优秀文明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反省,也就是说,正道,就是人类一切历史的凝聚物在我们意识形态中的反映。

而政者,正也。所以,在夫子那的儒学,我们的本土意识形态,自然不会君不明还要忠。但我也反复说了,大一统之后,儒学由于流官体制对于建制派文人的大量需要,而获得了一个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历史机遇,所以,董仲舒修改了夫子的君子垂范、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相对义务的忠而为绝对价值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绝对的忠,但这已经去夫子的走正道太远了。

所以呢,就题主所问:

1、夫子之时的儒学,说忠,是相对义务,即君明则忠,否则就是助纣为虐,对于不明不用之君,夫子是带头乘桴浮于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明的君,我们自然是有选择权的

2、儒学强调的是精英垂范、以身作则,带领民众一起走正道的,经由精英的垂范,而教育民众何为正,然后上下同欲、采取正确的集体行动,我们历史上的富强,都是遵循了这一点,而当精英志得意满、妄自尊大,忘记了何为正的时候,就是神州陆沉的至暗时刻,这一点我们要牢记

3、在大一统之后,儒学为了获得独裁的皇权的支持以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而得以营造一个儒学化的中国,修改了夫子的两个核心要义,其中之一就是化相对价值为绝对价值,把忠孝上升为天道,从而关闭了我们的选择权,儒学也以此晋身而为政治儒学,这也是我反复强调,儒学首先要回到夫子的原始儒学然后再出发以重建传统的根本原因,夫子曰:

天道远,人道迩
仁者,爱人
user avatar

印度的为什么稳定,因为哪怕是最底层的首陀罗啊不可接触者啊

都细分了几十个层级

你虽然是倒垃圾的

但是你下边还有背尸体的啊

每一个层级都有自己的鄙视对象

最底层的自身弱小,反抗几乎就不可能了


而中国古代更进一步

孔夫子进公门,夹着屁股战战兢兢,看见当官的就跟看见爹一样

回家了,可以命令自己儿子

儿子可以命令家里女人

家里女人可以命令新来的儿媳妇儿

儿媳妇儿也不担心,可以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一代一代完美的统治

《孔子家语》里边,就详细的说明,女子,不能有才能,不能这个不能那个,“教令不出于闺门,事在供酒食而已”,不然这群废物hold不住,尤其是家里父母亡故的早,一个女强人拉扯弟弟妹妹长大的这种女强人,“丧父长子者”。那是千万不能娶的,因为压不住··


至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际上孔夫子说的是你干的不好就不行啊,你对下人不好,下人也不把你当君啊,什么孟子说的不是杀的君王是杀的屠夫啊啥的,大家听听就好

朱熹朱圣人可是判案先判尊卑再看区直的

下告上那是大逆不道···

判案不看律法,看圣人言论

说白了,就是儒家作为一个中间的阶层,可以杀上边,但是下边不能杀我们···


至于圣人言论那么多,我怎么用

就看下边人送钱送的怎么样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讲究的是民众自我选举,或者代表选举,权力来源于光大群众,或者来源于金钱

资本主义比儒家的奴隶社会进步的地方就是金钱面前人人平等

儒家只能靠血缘啊靠你要做个好人啊,靠吃亏是福啊等等一大堆废话让你听话,儒家的圣人说白了,就是武训这样的,就是圣人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是皇帝神农有巢燧人等等科学家,也是圣人。

儒家崛起以后,科学家地位下滑,只会扯淡的废物们反而成了圣人,也是一种无奈。

袁隆平钱学森于敏这种大神,儒家社会下也就就是一个刀笔小吏

反而方厅长高晓松梨花体诗歌这种人,都是高官得坐骏马得骑,称之为圣人····


对于题主的问题

首先,不认同的已经死干净了

比如王阳明,一辈子都在救火,四处奔波,完全固定不下来讲学,功劳这么大就是回不了京城,最后54岁辞官回家讲学,第二年有地方叛乱又让他去平叛,最后死在任上

还有泰州学派等

稍微标新立异的都被儒家自己杀干净了·······


第二,这种构架很完美,哪怕你是一个废物,也有自己儿子儿媳妇儿可以压榨


我举一个现实的美国的例子

80年代美利坚国家从社会主义掉到封建社会

美国农村自杀最多的就是家庭妇女后来

美国的太上皇克林顿驾崩,小布什亲征以后,辛辛苦苦把国家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这时候家庭妇女外出打工,

这时候,美国农村自杀的最多的就是老头老太太了



我一个朋友叫淡淡,21世纪初在西部地区洗头的时候,发现价格很便宜,小姑娘的条件不说洗头了,就是去200公里外的小城市里做一个文员,挣得都比洗头多

聊天的时候才知道,小姑娘是被家里人介绍来洗头的,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价值,还以为是家里人的照顾才能挣到钱。

而几十年以后,小姑娘长大了,介绍更小的小姑娘来这里洗头。


她们虽然不是汉族,但是她们讲究的君君臣臣其实意思差不多


在内卷的情况下,君君臣臣可以保证上边人的利益,可以让下边的人有一个减压阀

堪称完美


一群儒粉读的书还没我们这些儒黑多

也真是日了狗了呢···········

也是,我们儒黑骂它,主要是恨铁不成钢,心理还是希望它能涅槃然后与时俱进的

儒粉可是真的希望儒家万年不变,化成一个大粪坑让人看见就绕着走呢··········



不过有个笑话,明朝时候,对付少数民族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的首领的孩子去省城学习儒家经典,然后少数民族同胞就全靠家里女生挑大梁了,比如秦良玉啊白夫人啊等等

汉人是男的都在儒家的粪坑里淹死了,女的都无才就是德,自然就完犊子了······被大清吊着打·····

user avatar

社会是基于想象的共同体的,构建出共同体,需要某种秩序和规则。

儒家的礼就是构建这个社会的秩序。脱离了这个秩序,你就不受这个共同体的保护,八成是不可能有什么自由平等尊严的。就算秩序本身不追究,脱离了暴力机关保护之后都很难抵御外界。脱离了秩序之后缺乏合作,可能也很难活下去。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都没有,还谈什么高阶需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人认为“君君臣臣”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观念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和历史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政治层面的根基: 集权统治的需要: 早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权力展开的,即君主。为了维持国家稳定和有效统治,需要一套明.............
  • 回答
    古人认为“天下财富有定额”,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和社会根源,绝非是凭空想象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穿越回那个时代,去体会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生存环境。一、 农业社会的现实局限:生产力低下与自然风险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中国绝大多数时间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对自然.............
  • 回答
    在理解古代皇帝为何会将天下和人民视为私有财产,而非人民的公仆时,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天命”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汉朝以后,“天命”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政治合法性意义。皇帝之所以能坐上.............
  • 回答
    古代人题字,在当时可不是什么“没素质”的行为,反倒是一门学问,一种表达,甚至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想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空倒回去,看看古时候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首先,得明白古代题字的目的。这可不是像咱们现在有些人随随便便就在墙上涂鸦,留个“到此一游”的印记。古时候的题字,那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1..............
  • 回答
    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让苏联在表面上看像是“吃亏”的一方,是因为这次危机最终以苏联同意撤出部署在古巴的导弹为结束,而美国则承诺不入侵古巴,并秘密承诺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这种结局,尤其是苏联公开的让步,使得很多人认为苏联在这场直接对抗中“退缩”了,从而显得吃亏。然而,要详细理解为什么苏联会被认为是吃亏.............
  • 回答
    关于“弓箭无法击穿盾牌”的看法,这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对古代战争中弓箭作用的片面认知。事实上,古代军人之所以拼命射箭,并非仅仅是为了“击穿”盾牌,而是有许多更深层次、更复杂的战术和战略考量。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看看弓箭在古代战场上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为什么它依然是军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 回答
    有些人会觉得古代军阵是虚构的,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往往是大家对“古代”和“军阵”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不同,加上一些历史记载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我试着详细说说,希望能解答你的疑惑。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大部分人对古代历史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书本、影视剧或者小说。这些媒介为了吸引观众、烘托气氛、或.............
  • 回答
    在中国古代,人们确实将“心”视为一个集思考、情感、意志于一身的枢纽,这一点从许多古籍和日常用语中都能清晰地看到。比如,《礼记》中说“心欲善,则身欲行”,表达了心意引导身体行动的观点。但即便如此,“绞尽脑汁”这个成语的出现,也恰恰说明了古人对思维过程的认识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实践和观察而不断深化和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历史和军事的固有印象。说“古代军队肉搏能打赢现代军队的刺刀”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基于特定角度和简化理解的误解,它混淆了不同时代的战争形态、训练方式、武器效能以及战斗精神的解读。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以及这种看法有多大的局限性,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认为古代日本是属于中国的一个子文明”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历史、文化以及这种认知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观点并非现代独有,而是根植于中国作为亚洲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长久认知。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 文化渊源的深厚影响:汉字的传.............
  • 回答
    东西方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着女性被置于从属地位、受到轻视的观念,这在历史的许多角落都留下了清晰的印记。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却也能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古人的信仰体系中,女性神明的身影同样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甚至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究竟是如何存在的?细究起来,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
  • 回答
    要说古代为什么不“提出”男女平等这个现代概念,这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而孔子、老子作为那个时代思想的巨擘,他们的思想自然也是这个大环境下的产物,不能简单地用“认为”或“不认为”来套用现代的普适性价值判断。一、 古代的社会结构与权力体系:一个父权制的世界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代社会,无论东方西方,其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里的一种普遍印象。确实,一提到古代的猛将,脑海里很容易浮现出那些力大无穷、刀枪不入的形象,好像他们的身体素质就天然比现代士兵强一大截。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一下,这种看法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既有真实的客观差异,也有很多我们对历史的想象和现代视角带来的误.............
  • 回答
    中国人对古代辉煌的理解,确实常常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简单地说,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社会伦理体系和政治哲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社会的结构、价值观、教育方式乃至政治运作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些影响汇聚起来,自然就塑造了人们对中国古代“辉煌”的认知。要详细地讲.............
  • 回答
    HD140283:玛土撒拉之谜,挑战宇宙年龄的古老星辰天文学界常常被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所困扰,而HD140283,这颗被昵称为“玛土撒拉星”的巨星,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颗。它的名字来源于《圣经》中寿命极长的人物,而它自身也似乎真的挑战着我们对宇宙年龄的认知。科学家们之所以会认为这颗星星比宇宙本身.............
  • 回答
    两颗太阳同时出现在天上,在古人眼中,这绝非寻常景象。它如同撕裂了日常的帷幕,露出一个神秘莫测、充满力量的裂缝。对于古人来说,天空是神灵居住的地方,天象的变化,尤其是如此惊人的异象,必然与神意、与人间祸福紧密相连。首先,从神学和宗教的角度来看,两颗太阳出现,最直接的联想便是神灵的显现。 神祇的愤怒.............
  • 回答
    古代人为什么会认为戏子低贱?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非常复杂的社会结构、伦理观念和历史文化因素,远不止是表面上的“不务正业”那么简单。要细致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得说的是 “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观。咱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么一套等级体系,士(读书人、官员)是最高的,然后是农(农民),接着.............
  • 回答
    关于“古代汉人不在乎最高统治者的族群,为何岳飞是民族英雄?”这个问题,其实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认知和情感认同。简单地说,认为古代汉人“不在乎”最高统治者的族群,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说法。事实是,在许多时期,族群确实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也不是所有汉人在所有时期都秉持的态度。而岳飞之所.............
  • 回答
    古龙的小说,就像一杯陈年的烈酒,回味无穷,而那些经典台词,更是如同酒瓶上的金箔,闪耀着独属于武侠世界的魅力。要说其中“最有逼格”的一句话,这实在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古龙的逼格,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物的性格、当时的场景、以及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紧密相连的。不过,如果非要我挑一句出来,那脑子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跳加速的问题!如果真有机会穿越回古代,我脑子里第一时间蹦出来的,绝不是什么宫廷秘辛或者武功绝技,而是那些看似平淡,实则关乎生死的“基础”。首先,农耕和食物获取的知识,绝对是头等大事。咱们现代人,习惯了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手指一点就能解决温饱。但在古代,那可是靠天吃饭,甚至靠人扛。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