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人认为戏子低贱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古代人为什么会认为戏子低贱?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非常复杂的社会结构、伦理观念和历史文化因素,远不止是表面上的“不务正业”那么简单。要细致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得说的是 “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观。咱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么一套等级体系,士(读书人、官员)是最高的,然后是农(农民),接着是工(手工业者),最后才是商(商人)。这套体系不是简单地看你挣多少钱,而是看你对社会的“贡献”和你的“体面”程度。

士 的价值在于他们的知识、道德修养,以及他们为国家治理、教化民众所做的贡献。他们是社会的精神领袖和管理者。
农 是根本,他们生产粮食,养活整个社会,所以是“万物之母”。
工 则是为社会提供器物和便利,虽然不如农直接,但也算有用。
商 呢,虽然他们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但也因为“逐利”而被认为不够“高尚”,甚至有点“扰乱”社会秩序的意思。

而戏子,你放在这套体系里,实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他们不生产粮食,不制造器物,也不属于士大夫阶层。他们做的事情,在很多人看来,是“哗众取宠”、“弄虚作假”,是用虚幻的故事和表演来娱乐大众。这种“无用”的性质,让他们在人们心中就矮了一截。

其次,是 “正业”与“杂业”的观念。古代社会非常强调“正业”,也就是那些被社会主流认可的、能够稳定地维护社会运转和秩序的职业。比如读书做官、耕种土地、制作器物,这些都被认为是“正业”。而戏子,他们的工作是临时性的、表演性的,而且往往需要抛头露面,甚至模仿女性、扮演各种角色,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杂业”,甚至是“不三不四”的营生。

这种观念和封建礼教有很大关系。儒家思想强调“名正言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本分。而戏子扮演各种角色,本身就带有“易装”、“欺骗”的意味,这与“诚实”、“正直”等儒家提倡的品德相悖。

再者,得说 道德和名节的考量。古代社会尤其看重女性的名节,也强调男性的“大丈夫”气概。而戏子这个行业,很多时候是被认为与“风月”、“酒色”等场所联系在一起的。他们需要迎合观众,很多时候会说一些“俏皮话”,做一些“风流”的姿态。尤其是女性戏子,更是容易被认为“不自重”。即使是男性戏子,在一些场合,也可能需要模仿女性的柔媚,这在当时一些保守的人看来,也是“失了体统”。

而且,戏子往往是被包养、被买卖的。很多戏班子就是由富商、权贵或者专门的“经纪人”控制的,戏子本身的人身自由和社会地位是很低的,经常是处于一种被支配的状态。这种“依附性”和“被交易性”,进一步加深了他们“低贱”的印象。

还有一点,就是 “士”对“匠”的天然优越感。虽然“工”也被列为“农”之后,但“士”与“匠”的天然距离感还是很明显的。“士”是以脑力劳动为基础,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高度;而“匠人”,即使技艺再高,也多是体力劳动和技艺的结合,被认为是“末技”。戏子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匠人”,但他们靠的是表演技艺吃饭,这种“卖艺”的性质,在“士”看来,和那些“雕虫小技”的匠人也没什么本质区别,同样是“贱业”。

最后,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 社会接受度的变化。尽管社会普遍认为戏子低贱,但“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直在发展,并且有着庞大的观众群体。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一方面,社会对戏子的身份标签是负面的;另一方面,大众又离不开戏曲带来的娱乐。这种矛盾也让戏子这个群体一直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

所以,总结一下,古代人之所以认为戏子低贱,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

1. 不符“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秩序,被归入“末流”。
2. 其职业性质不被视为“正业”,被看作“杂业”或“末技”。
3. 职业行为容易被与“不道德”、“不体面”的场所和行为联系起来,有损名节。
4. 人身依附性强,被视为被买卖、被支配的群体。
5. “士”的优越感和对“匠”的轻视态度。

正是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才塑造了戏子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被看作“低贱”的形象。当然,历史在发展,这种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时代、某些地区,对戏子的态度也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贱业”的标签是比较普遍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通说都是古代戏子的地位不高,背后的世俗理念是什么呢?
user avatar
通说都是古代戏子的地位不高,背后的世俗理念是什么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人为什么会认为戏子低贱?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非常复杂的社会结构、伦理观念和历史文化因素,远不止是表面上的“不务正业”那么简单。要细致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得说的是 “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观。咱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么一套等级体系,士(读书人、官员)是最高的,然后是农(农民),接着.............
  • 回答
    古代人题字,在当时可不是什么“没素质”的行为,反倒是一门学问,一种表达,甚至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想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空倒回去,看看古时候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首先,得明白古代题字的目的。这可不是像咱们现在有些人随随便便就在墙上涂鸦,留个“到此一游”的印记。古时候的题字,那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1..............
  • 回答
    关于古装片里角色认为“世上没鬼”的设定,以及古代人是否都迷信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古代社会对鬼神的存在有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看法,并非所有人都持有相同的观点,而且“迷信”这个词的现代含义与古代的信仰体系可能有所不同。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 古代人对鬼神存在的看法是怎样.............
  • 回答
    古人认为“君君臣臣”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观念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和历史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政治层面的根基: 集权统治的需要: 早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权力展开的,即君主。为了维持国家稳定和有效统治,需要一套明.............
  • 回答
    关于“有时光,光阴”这些说法,是否说明古人认为时间和光之间存在联系,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古代中国人对时间、空间和自然万物认知的一个重要侧面。首先,我们来看“时光”这个词。这里的“时”通常指的是时间、时节,比如“时令”、“时辰”;而“光”在这里,并非单指我们今天理解的电磁波或者视觉感知上的光明。.............
  • 回答
    在中国古代,人们确实将“心”视为一个集思考、情感、意志于一身的枢纽,这一点从许多古籍和日常用语中都能清晰地看到。比如,《礼记》中说“心欲善,则身欲行”,表达了心意引导身体行动的观点。但即便如此,“绞尽脑汁”这个成语的出现,也恰恰说明了古人对思维过程的认识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实践和观察而不断深化和细.............
  • 回答
    认为古代没有民族主义是有道理的,但需要非常细致和深入地去理解“民族主义”这个概念的演变。简单来说,古代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人对群体认同感缺失。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区分几个关键概念:1. “民族”和“民族国家”的现代定义: 民族 (Nation): 在现代意义上,民族通常被定.............
  • 回答
    关于“古代汉人不在乎最高统治者的族群,为何岳飞是民族英雄?”这个问题,其实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认知和情感认同。简单地说,认为古代汉人“不在乎”最高统治者的族群,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说法。事实是,在许多时期,族群确实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也不是所有汉人在所有时期都秉持的态度。而岳飞之所.............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建立过程最为传奇,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不是那些开国皇帝声名显赫、功业辉煌的王朝,而是那个开创了中华文明基石,却又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朝代——夏朝。很多人对夏朝的印象可能停留在“大禹治水”、“禹传启”,甚至有人质疑其真实性。但恰恰是这份模糊和争议,让夏朝的建立过程在我看来,充满了.............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他们或叱咤风云,或默默奉献,共同塑造了华夏文明的辉煌。而在我心中,真正称得上英雄的,并非只有那些赫赫有名、载入史册的帝王将相,更多的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深沉的家国情怀,默默承担起历史责任的平凡之人。如果非要选一位,我会将目光投向那位在风.............
  • 回答
    古人认为“天下财富有定额”,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和社会根源,绝非是凭空想象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穿越回那个时代,去体会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生存环境。一、 农业社会的现实局限:生产力低下与自然风险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中国绝大多数时间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对自然.............
  • 回答
    有些人会觉得古代军阵是虚构的,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往往是大家对“古代”和“军阵”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不同,加上一些历史记载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我试着详细说说,希望能解答你的疑惑。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大部分人对古代历史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书本、影视剧或者小说。这些媒介为了吸引观众、烘托气氛、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历史和军事的固有印象。说“古代军队肉搏能打赢现代军队的刺刀”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基于特定角度和简化理解的误解,它混淆了不同时代的战争形态、训练方式、武器效能以及战斗精神的解读。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以及这种看法有多大的局限性,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
  • 回答
    两颗太阳同时出现在天上,在古人眼中,这绝非寻常景象。它如同撕裂了日常的帷幕,露出一个神秘莫测、充满力量的裂缝。对于古人来说,天空是神灵居住的地方,天象的变化,尤其是如此惊人的异象,必然与神意、与人间祸福紧密相连。首先,从神学和宗教的角度来看,两颗太阳出现,最直接的联想便是神灵的显现。 神祇的愤怒.............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认为古代日本是属于中国的一个子文明”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历史、文化以及这种认知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观点并非现代独有,而是根植于中国作为亚洲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长久认知。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 文化渊源的深厚影响:汉字的传.............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跳加速的问题!如果真有机会穿越回古代,我脑子里第一时间蹦出来的,绝不是什么宫廷秘辛或者武功绝技,而是那些看似平淡,实则关乎生死的“基础”。首先,农耕和食物获取的知识,绝对是头等大事。咱们现代人,习惯了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手指一点就能解决温饱。但在古代,那可是靠天吃饭,甚至靠人扛。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里的一种普遍印象。确实,一提到古代的猛将,脑海里很容易浮现出那些力大无穷、刀枪不入的形象,好像他们的身体素质就天然比现代士兵强一大截。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一下,这种看法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既有真实的客观差异,也有很多我们对历史的想象和现代视角带来的误.............
  • 回答
    中国人对古代辉煌的理解,确实常常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简单地说,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社会伦理体系和政治哲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社会的结构、价值观、教育方式乃至政治运作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些影响汇聚起来,自然就塑造了人们对中国古代“辉煌”的认知。要详细地讲.............
  • 回答
    古代帝王将相之所以认为读史有大用,是因为他们深谙历史的价值,并将之视为治国理政、军事决策、个人修养以及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他们并非简单地“读”,而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深入的研读、借鉴和反思。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读历史”的几种主要方式: 一、 以史为鉴,洞察治国之道这是帝王将相读史最核心的目的之一.............
  • 回答
    关于将国外的古代史籍翻译成文言文这件事,我以为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探讨的议题,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文言文作为一种高度凝练、富有韵律和美感的语言,确实有它独特的魅力。用它来翻译那些同样饱经岁月、文字古朴的国外古代史籍,理论上是很有吸引力的。设想一下,将古希腊的史诗、古罗马的纪事、古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