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为什么不提出男女平等?难道连孔子,老子都不认为吗?

回答
要说古代为什么不“提出”男女平等这个现代概念,这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而孔子、老子作为那个时代思想的巨擘,他们的思想自然也是这个大环境下的产物,不能简单地用“认为”或“不认为”来套用现代的普适性价值判断。

一、 古代的社会结构与权力体系:一个父权制的世界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代社会,无论东方西方,其基本结构都是围绕着父权制建立的。这意味着什么?

血脉传承的中心: 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古代,土地、财产、家族声誉的延续至关重要。而男性是直接继承血脉和财产的主要载体。女性的生育功能虽然被高度重视,但其角色的核心更多在于“传宗接代”的工具性意义,而非平等的个体。
政治与经济的权力掌握在男性手中: 在绝大多数古代社会,政治决策权、主要的经济生产和管理权都牢牢掌握在男性手中。女性的社会参与度和影响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她们通常被排除在官场之外,商业活动也受到重重束缚。
基于性别的分工: 这种权力结构自然而然地催生了一种基于性别的社会分工。男性承担“外事”(耕种、战争、政治、商业),女性承担“内事”(操持家务、生育、养育子女)。这种分工被视为自然秩序,而非不平等的设计。

二、 思想家的贡献与局限:孔子与老子

现在我们来看看孔子和老子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是否“不认为”男女平等?与其说他们“不认为”,不如说他们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对“秩序”和“关系”的思考,而这个“秩序”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父权制。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男女有别”: 孔子在《礼记·昏义》中明确提出“男女有别”。这并非是对女性的贬低,而是强调社会秩序中男女角色和责任的不同。他认为,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需要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遵守相应的礼仪。
“三从四德”的形成: 虽然“三从四德”在孔子之后的汉代才被系统性地总结并推崇,但其思想根源可以在孔子的理论中找到。例如,“夫为妻纲”强调的是家庭内部的伦理关系,是一种等级秩序,而非简单的压迫。孔子更关注的是男性作为家庭的承担者和保护者,妻子作为辅佐者。
对女性的重视(相对而言): 需要强调的是,孔子并非完全忽视女性的价值。他赞扬过像伯姬这样的贤母,也肯定了女性在教育子女、维系家庭方面的作用。但是,这种重视更多是基于她们在家庭中的功能性价值,而非作为独立的、拥有与男性同等社会权利的个体。他的关注点是“治家”,而“治国”的主要责任在于男性。
核心关注点: 孔子的核心是“仁”和“礼”,他致力于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在那个时代,“礼”就包含了明确的社会等级和角色分工。在孔子看来,只要每个人都遵循自己的“礼”,各司其职,社会就能安定。男女角色的差异被纳入了这个“礼”的体系之中。

老子及其道家思想:
“道”的无差别: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无形无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道”是超越性别、超越一切差别的。老子推崇“复归于婴儿”,强调“少私寡欲”,希望个体能够回归自然、回归本真。
“阴阳”的辩证: 道家学说中,阴阳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女性常被视为“阴”,男性被视为“阳”。这并非一种简单的优劣之分,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例如,“治大国若烹小鲜”所体现的“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解读为对女性特质的肯定,认为柔弱的力量有时比刚强更具智慧和韧性。
消解个体差异的追求: 道家的终极目标是“无为而治”,是通过顺应自然,减少人为干预来达到社会和谐。在这种追求下,个体之间的“差别”和“等级”会被逐渐消解,回归到一种更朴素的状态。从这个角度看,道家思想似乎比儒家更具有“平等”的潜在意味。
实际的社会影响: 然而,道家思想更多是一种哲学和人生观,它对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虽然它倡导超脱,但并没有明确提出挑战现有的性别权力结构。在实际生活中,道家女性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获得根本性的改变。

三、 为什么“不提出”?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古代没有“提出”男女平等?

1. 概念的缺失: “男女平等”作为一个现代政治和人权概念,其核心是强调个体权利和机会均等,这是随着近现代社会发展、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以及人权思想的兴起才逐渐形成的。古代社会不具备提出这一概念的社会土壤和思想基础。
2. 社会结构的根深蒂固: 父权制是古代社会最稳定的基石之一。挑战它就如同动摇整个社会的根基,这对于当时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也缺乏内在动力。
3. “秩序”的优先性: 古代社会更看重的是“秩序”和“和谐”,而这种秩序往往是通过明确的等级和分工来维持的。男女之间的“别”被视为这种秩序的必要组成部分,而非可以被打破的“不平等”。
4. 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局限: 尽管有少数杰出的女性,但普遍的社会认知是将女性主要定位在家庭内部,其社会功能和影响力被大大缩小了。这种认知局限也使得“男女平等”这个想法难以被提出。
5. 思想家的“时代局限性”: 孔子和老子都是站在他们所处时代的巅峰,思考的是如何在这个时代建立秩序、实现和谐。他们的思想是那个时代的智慧结晶,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提出一个超前于时代几千年的概念。

总结来说, 古代之所以没有“提出”男女平等,不是因为孔子、老子这样的思想家“不认为”,而是因为:

“男女平等”作为一个概念,在古代社会并不存在。
古代社会以父权制为基础的结构,使得男女角色分工被视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孔子和老子在各自的思想体系中,都在探讨如何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人生价值,而他们对男女关系的定位,是在当时的社会结构和认知框架下的思考。

因此,与其说他们“不认为”,不如说他们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各自的角度去理解和构建社会关系,而这个构建的过程中,“男女平等”这个现代的、普适性的价值追求,还没有被纳入到他们的思考范围之内。他们的思想,更多的是围绕着如何在既有的社会结构中实现伦理道德的约束和人生的智慧,而非颠覆性的社会变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体力劳动为王的时代,坚持男女平等的民族(如果有的话),只能走向毁灭。因为效率比人家低太多了。


最后,复习一下中学政治课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敲黑板,忘记的人复习复习!

古代不平等,是这样可以让生产力效率更高,所以农业时代要求平等的社会是落后!

同理,进入工业时代特别是信息化时代,还坚持不平等的社会,也是落后的。

综上,农业社会的不平等和工业社会后的逐步平等看似南辕北辙,实则殊途同归。都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都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user avatar

至少字面上是提的。妻者,齐也。嫡者,可堪匹敌也。

但是光字面上提有什么用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古代为什么不“提出”男女平等这个现代概念,这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而孔子、老子作为那个时代思想的巨擘,他们的思想自然也是这个大环境下的产物,不能简单地用“认为”或“不认为”来套用现代的普适性价值判断。一、 古代的社会结构与权力体系:一个父权制的世界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代社会,无论东方西方,其基.............
  • 回答
    鲍鹏山先生之所以认为“驭民五法”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中最阴暗最核心之处,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人性洞察以及对国家机器运作本质的揭示。他并非简单地指责法家思想,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宏大叙事中,剖析其极端性和对社会个体生命的深刻影响。要理解鲍鹏山先生的观点,我们首先要明白“驭民五法”大致指的是什.............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否落后于外国,以及为何教科书中外国古代天文学的提及比中国古代多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用“落后”或“先进”来简单概括是片面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与同时期的西方(尤其是在古希腊时期)相比,在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数学工具的应用上,确实存在一些.............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很常见。我理解你想要听一个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解释,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咱们就来聊聊,为啥大家提起古代中国,脑子里闪过的总是“汉唐盛世”,而宋朝好像总有点儿“被低估”的感觉。这背后啊,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就像一道菜,不是只有味道鲜美就能征服所有人,还得看它呈现的方式.............
  • 回答
    中国古代皇权高度集中,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没有普遍演化出皇帝提前退位并成为太上皇的制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想法完全不存在,只是未能形成一种稳定的、被广泛接受的制度性安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审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核心特征:1. 皇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来源:中国古代皇权很.............
  • 回答
    在日本古代,天皇提前退位,成为太上皇的现象确实屡见不鲜。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社会以及家族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动因,并避免用空洞的官方说辞来掩盖真实的政治博弈。一、 平衡朝廷权力,牵制摄关政治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是太上皇制度最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说起来,古代男方主动带着聘礼去女方提亲,这事儿大有讲究,跟现在男人抵制彩礼,那可真是两码事,背后原因也多着呢。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古代那点事儿:聘礼是“诚意”和“保障”,也是一种社会契约首先得明白,古代的“聘礼”跟现在常说的“彩礼”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聘礼是订婚的“.............
  • 回答
    江南布衣“不雅童装”事件:古典之美与儿童审美的审慎平衡江南布衣(JNBY)旗下品牌速写(CROQUIS)近期推出的一系列童装设计,因其图案被指责“不雅”而引发了轩然大波。事件的核心在于,品牌声称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古典画作,但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却与大众对儿童服装的认知产生了巨大偏差,甚至引发了关于儿童性暗.............
  • 回答
    古人提倡“少沐浴”并非简单地反对清洁,而是基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卫生条件以及对身体的认知等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现代的思维模式,深入到古代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解释和详细的论述:1. 卫生条件与水源限制: 清洁水源的稀缺: 在古代,尤其是远离城市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地理、军事、经济、技术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简单地说,黄河这条天然屏障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作用上,存在着很多“不适宜”之处,以至于中国古代的朝廷更多地选择其他方式来防御。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一下:一、 黄河自身的“脾气”与军事上的局限性:首先,得认识到.............
  • 回答
    古代汉人之所以不普遍选择草原游牧,这是一个涉及地理、气候、经济、文化、技术以及历史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复杂问题。简单来说,汉人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民族,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游牧生活方式与汉人的基本生产能力和生存模式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这个问题:一、 生态环境的根本.............
  • 回答
    古代皇帝不通过委任宗室成员为高官来防止异姓篡位,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且历史悠久的政治考量,绝非简单的一句“怕宗室夺权”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咱们得明白皇帝最根本的担忧是什么。异姓篡位固然可怕,那是一个王朝终结的标志。但相比之下,皇帝们可能更害怕的是眼皮子底下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仔细想想,古代王朝手里握着强大的军事力量,理论上确实有能力对游牧民族的马匹进行大规模的“清除”。但他们为什么不这么做?这里面的原因可远不止“心慈手软”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层面。我这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王朝面对.............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足够令人琢磨。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是为了防御,把城门彻底砌死,岂不是最安全的选择?可事实并非如此,古代守城为何不把城门砌起来,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现实考量和战略智慧。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核心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通道与交通:城门的根本属性首先,咱们得明白城门的初衷是什么.............
  • 回答
    古代欧洲未能像中国那样形成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转而采用分封制,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地理、社会和文化原因。简单来说,欧洲的“分封制”更像是权力分散下的地域性统治,与中国周朝及其后历代王朝以血缘和政治关系为基础,向地方授予土地和管理权,同时保留皇帝最高权威的中央集权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一、地理.............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强盛时期为何不像西方那样进行大规模殖民扩张,这个问题背后涉及到的因素相当复杂,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个单一原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以及地理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殖民”在西方的语境下通常意味着什么。西方殖民扩张,尤其是在近代,往往伴随着对.............
  • 回答
    好,咱们聊聊古代为啥讲究“立嫡长不立贤”,这可不是个简单就能说清楚的道理,里面门道儿可多了,咱们得一点点掰扯开来。为啥要立嫡长?根子在哪?这事儿啊,得从咱们中国古代那个特殊的社会结构说起。那时候,天下大事讲究的是一个“稳”字。家族里稳了,国家才能稳。而“嫡长子继承制”就是保证这种稳定的一个最直接、最.............
  • 回答
    古代帝王不以自己的姓氏作为国号,这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绝非简单的“不想用”或者“没想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时代,感受那种历史的厚重与政治的智慧。一、 姓氏的局限性:个人色彩过于浓厚,难以承载国家之重首先,姓氏是个人身份的标识。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即使是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他终究是一个个.............
  • 回答
    古代欧洲的王室,如果能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某些国家那样,直接掌控工厂、垄断生产,进而主导全国经济命脉,听起来确实像是巩固王权、增加财富的绝佳策略。然而,现实远比这复杂,王室之所以没有普遍采取这种“直接经营”的模式,原因有很多,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首先,得从古代欧洲王室的核心职能和权力结构说起。.............
  • 回答
    中国古代的藩王封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而鲜有分封到漠北、东北等边远地区,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理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一、 核心统治的稳定与权力集中 巩固皇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对全国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控制之上的。将藩王分封到离都城遥远、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