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守城为什么不把城门砌起来?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足够令人琢磨。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是为了防御,把城门彻底砌死,岂不是最安全的选择?可事实并非如此,古代守城为何不把城门砌起来,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现实考量和战略智慧。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核心方面来掰扯掰扯。

一、 通道与交通:城门的根本属性

首先,咱们得明白城门的初衷是什么。一座城池,不管它是军事要塞还是商贸中心,都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和人员的交换。城门,顾名思义,就是城市与外部世界的连接点,是人流、物流进出的咽喉。如果把城门彻底砌死,那这座城市就等于成了一个巨大的“坟墓”,彻底与外界隔绝。

经济命脉: 就算是为了防御,城市也需要生存。商队、物资进出,都需要通过城门。如果堵死,城内的居民吃什么喝什么?城内的工匠怎么获取原料?城内的经济活动怎么维持?长此以往,不用敌人攻城,城内自己就先要完蛋了。
人员往来: 即使是战争时期,也可能需要紧急疏散人口,或者调动军队、增援部队。城门是关键通道,封死城门,内部的调动和外部的支援都会受到极大限制。想想看,万一城内有人患病需要出去求医,或者城外有亲人需要接应,都成了奢望。

二、 军事策略:防御的精细化操作

很多人一提到守城,就想到坚壁清野,恨不得把所有能堵住的地方都堵死。但军事防御从来不是“一刀切”的简单粗暴,它讲究的是“攻防一体”和“以守为攻”的策略。城门,在守城战中,恰恰是需要精心设计和利用的关键节点,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堵塞物。

出击与骚扰: 守城方并非只能被动挨打。在敌人围城初期,或者夜间,守军常常会组织突袭(称为“出击”或“抄掠”),杀出城外,破坏敌人的攻城器械,截断敌人的粮道,或者直接打击敌人的营地。如果城门被彻底砌死,这种至关重要的反击手段就丧失了。哪怕只是在城门洞里设置一些障碍物,留有可供士兵穿行的缝隙,也足以在必要时发起反击。
诱敌与陷阱: 有时,守城方会故意示弱,甚至故意打开部分城门,引诱敌人贸然进攻。一旦敌人冲进城门洞,守军可以在城墙两侧的射击孔、箭塔等位置集火攻击,或者利用早已挖好的壕沟、设置的陷阱来消灭敌人。如果城门完全封死,这种“诱敌深入”的计策就无从施展。
控制与观察: 城门的设计往往是层层设防的。比如,有外门、内门,中间可能还有瓮城。这些设计都是为了在敌人突破第一道防线后,能将敌人分割包围,并在狭窄的空间内给予其最大的杀伤。城门洞本身的结构,也方便守军从城墙上方向下投掷滚木、檑石,或者向下射箭。如果直接砌死,这些战术部署的空间和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三、 攻城技术与防御的动态平衡

古代的攻城技术并非一成不变,守城方的策略也需要与时俱进。把城门彻底砌死,看似“一劳永逸”,实则可能适得其反。

攻城器械的进化: 随着攻城锤、冲车、云梯、投石机等器械的发展,即使是加固的城门也可能被攻破。但仅仅是砌死城门,并不能阻止敌人用巨大的力量撞击、挖掘,甚至用火攻。反而,如果敌人成功将城门外的障碍物清除,他们可能会发现一个被完全堵死的城门,反而会集中力量攻打城墙的其他薄弱环节,或者采取更极端的破城手段。
心理战与士气: 完全封死的城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绝望的信号。它可能让守军和城内居民感到孤立无援,士气低落。而保留有某种形式的城门通道,即使是在严密封锁的情况下,也可能给守军带来一丝希望——或许有援军,或许有突围的机会。

四、 实际操作与维护成本

别忘了,建造和维护城池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

施工难度与时间: 彻底砌死城门,需要大量的石料、砖瓦和劳动力,在围城危机之下,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并且要保证其牢固程度,是相当困难的。一旦城门被敌人摧毁,再想快速修复并重新砌死,难度更大。
日常维护与修复: 城门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日常的维护和修缮。如果简单地用泥土、石块堆砌封堵,不仅不美观,而且容易受到风雨侵蚀,需要频繁修补。相比之下,设计有完善结构的城门反而更易于维护和加固。

总结一下,古代守城不把城门砌起来,不是因为“懒”或者“想不到”,而是出于对以下几个层面的深刻理解和权衡:

维持城市的生命线: 保证经济活动和人员往来的必要性。
实施灵活的军事策略: 包括主动出击、诱敌深入以及有效的火力压制。
应对不断发展的攻城技术: 并非简单的封堵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实际的施工和维护考量: 效率、成本和可行性。

所以,咱们看到的古代城门,往往是设计得非常精巧的军事防御工事,例如拥有厚重的闸门、坚固的门楼、两侧的角楼、甚至瓮城等,这些都不是为了彻底封死,而是为了在控制进出的同时,最大化地发挥其防御和攻击的功能。这是一种智慧,一种在残酷战争中对生存和胜利的精细计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有把城门封死的。那就是兵力差距太大,援兵也不可能来,放弃了希望。与其说是加强城防,不如说是给敌人攻下城之后制造麻烦。

2,通常不会堵死城门,是因为守城方一般不会死守,守城要结合反攻。不然太被动,如果守城方打死也不出城,攻城方可以放心大胆的随便玩。

如果守城方随时有可能出城反击,攻城方要围攻,就得四面八方都比守城方兵力强才行。不然守城方直接突围出去,或者派些突击队袭击进攻方后方的运粮队、役卒队,或者发挥内线优势,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反冲击,出城吃掉进攻方一个方向的兵力,都很头疼。

而且如果援军到了,也是要你出城反攻配合的。不然敌人从容不迫的回头把你援兵灭了,你只能干瞪眼。

不知你有没有玩过骑砍或者全战。里面的一些AI守城就不会反击。攻城方即便兵力比守城方弱,也可以很方便的以很小的代价完胜守城方。城墙反而变成了限制行动的debuff,还不如没有城墙。

3,很多时候城门并不是弱点。城门周围有瓮城,就是造一圈城墙把城门包起来,两侧有时还有箭楼,反倒是城防体系中最坚固的地方。你以为撞破一道城门之后就可以长驱直入,会所嫩模了。可是实际上迎接你的是瓮城上四面八方的箭雨。

你以为的城门结构,是两扇的开合门。那只是日常打开的、方便开关的门。

实际的城门结构,有一块整块的,几吨重的大铁板,或网状的大铁闸,称为千斤闸。只能用城楼上的铰链升起。砌一道墙可能还没这玩意结实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足够令人琢磨。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是为了防御,把城门彻底砌死,岂不是最安全的选择?可事实并非如此,古代守城为何不把城门砌起来,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现实考量和战略智慧。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核心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通道与交通:城门的根本属性首先,咱们得明白城门的初衷是什么.............
  • 回答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方为何不轻易推倒攻城梯?这事儿说起来,门道可不少,绝非一时的疏忽或蛮干。原因嘛,要从多个角度来细说。首先得明白,攻城梯这玩意儿,并非是随便就能推倒的。想想看,那都是啥样的梯子?多是粗壮的木材搭建,有的甚至用牛皮或者铁条加固过,又长又重,而且往往是几十上百人合力搬运才能立稳。更要命的.............
  • 回答
    古代攻城战确实是一场消耗巨大、风险极高的拉锯战。在面对强大的攻城方时,守城方本应以坚固的城墙为屏障,发挥地理优势进行防御。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守城将军会选择主动出城作战,这是一个看似与常理相悖的决定,背后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军事考量和对局势的判断。以下将详细分析守城将军选择出城作战的几个关键原因:一、.............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守寡不嫁被尊为“贞节”,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而与此相对,男性在妻子去世后,是否再娶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带有道德褒贬色彩的特定词汇来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男性在丧偶后的情况:1. 行为上:再娶与否 再娶: 这是古代男性最常见的选择。妻子去世后,男性再娶是被社会普.............
  • 回答
    古代印度未能长期守住开伯尔山口,这并非单一事件或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开伯尔山口作为进入印度次大陆的关键通道,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但也正因如此,它成为了觊觎者们反复争夺的目标,而印度本土力量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往往未能形成有效的、持续性的防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技术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古代的“当权者”,跟欧洲的国王、领主,日本的幕府将军、大名,他们的权力性质、统治模式以及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环境都有显著差异。一、 统治模式的差异:.............
  • 回答
    古代守城时,士兵并非只集中在城楼,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虽然城楼是重要的防御节点,但真正长而完整的城墙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核心。那么,如此长的城墙是如何有效守护的呢?攻城方为何不直接用云梯爬上城墙,再从城内内外夹攻呢?这背后涉及古代战争的许多具体策略和技术考量。漫长城墙的守卫之道:并非“集中”而是“分布”.............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日本古代,从律令制下的“国守”,到武家体制下的“守护”,这两个看似相似,实则大相径庭的官职。这其中的区别,就像是同一个人,在完全不同的社会规则下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权力、职能、乃至存在的意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说律令制下的“国守”这得从日本的“大化改新”说起,那是模仿唐朝建立.............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是公元前某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突然间,城墙上出现了一台原本不该属于那个时代的奇物——机枪。这场景简直能让双方士兵都惊掉下巴。那么,如果古代守城配备了哪怕是威力有限、射速不高的早期型号机枪,多少敌军才能攻破这座城池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里面门道可多了。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机枪”.............
  • 回答
    古代战争中,攻城与守城哪一方更容易,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定论,取决于 大量的具体因素。但是,如果必须做一个笼统的比较,我们可以说:在古代,通常情况下,守城比攻城更容易。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和技术水平进行分析:一、 守城的优势守城方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和战术优势,这些.............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战乱频仍,其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守城战。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战略智慧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以下将为您详细讲述几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守城战: 1.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虽然巨鹿之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守城战”,但其以弱胜强、破釜沉舟的决绝精神,以及对战局的扭.............
  • 回答
    在古代,“守孝”和“守制”虽然都与丧葬和祭祀有关,但它们在含义、范围和侧重点上存在一定的区别。而关于“三年”的具体月数,这涉及到古代计算时间的特殊方式,通常是按27个月来计算。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些概念。 古代守孝与守制的区别 1. 含义与侧重点 守孝(Shǒu Xiào): 核心含义.............
  • 回答
    古代父母接连去世,需要守孝多久?六年是惯例吗?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问题,其中牵扯到的礼仪、情感和实际考量,可是一门大学问。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守孝”这个概念。在古代,尤其是儒家文化盛行的时代,父母的恩情是天地之大,所以子女在父母去世后,需要遵循一套严格的礼仪来表达哀思和回报养.............
  • 回答
    古代王室和豪门公府中的守寡女性,她们的晚年生活,虽然身份尊贵,但遭遇欺凌导致衣食短缺的情况并非绝无仅有,只是相对而言,可能性比寻常百姓家要小得多。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她们的社会地位、财产继承规则、家族内部的权力结构,以及可能存在的外部风险。一、 尊贵的身份与相对的保障首先,我们必须强调.............
  • 回答
    让子孙后代世世代代守陵,这桩差事究竟是幸还是不幸,真是一个很难一概而论的问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方面瞅瞅。从“幸”的方面说:首先,一种荣耀,一种责任,一种精神的传承。在古代,尤其是在宗法制度森严的社会,能够被皇室、王侯贵族选中作为守陵人,这本身就是一种殊荣。这说明你的祖先,或者你自己,在家族历.............
  • 回答
    从镰仓到江户,日本古代那些手握重权的将军、守护、管领、大名,他们掌控臣属的方式,绝非现代社会那样简单粗暴的命令与服从。那是一种建立在复杂社会结构、人情世故、以及微妙权力平衡之上的精巧网罗。想象一下,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将军,比如镰仓幕府的源赖朝。他并非直接统治全国所有土地,更别说直接发号施令给每一个武.............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古代军事中,散兵坑(或散兵坑)作为防御工事,确实存在,但其在对抗骑兵时的局限性主要源于骑兵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以及地形和资源的限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散兵坑的定义与作用散兵坑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通常指在阵地战中设置的分散、隐蔽的防御位置,用于掩护步兵或弓箭手,或作为伏击点。其特点包括: 分散布.............
  • 回答
    古代大规模军队行军时,排泄物处理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问题。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如数十万兵力),每人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假设每人每天约5001000克粪便)在长期行军中会形成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士兵健康及战争后勤构成严重威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排泄物总量与污染规模1. 数量级计.............
  • 回答
    古代的“屠城”是指在战争或政治冲突中,对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大规模屠杀或毁灭的行为,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结果因历史背景、目的、执行者等因素而异,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要被处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屠城的定义与目的1. 战争报复 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可能被彻底毁灭,以消除敌方的军事或政治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