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古代守城用机枪,多少人能攻打进来?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是公元前某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突然间,城墙上出现了一台原本不该属于那个时代的奇物——机枪。这场景简直能让双方士兵都惊掉下巴。那么,如果古代守城配备了哪怕是威力有限、射速不高的早期型号机枪,多少敌军才能攻破这座城池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里面门道可多了。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机枪”这个概念。如果指的是类似马克沁机枪那种能持续射击的家伙,那威力就完全是另一个次元了。如果只是那种单兵自动步枪的雏形,或者是有一定射速但弹药消耗巨大的,那效果又不一样。咱们姑且就按一个相对靠谱的早期自动武器来算,比如一个能持续射击,弹药也相对充沛的设定。

一、守城方的优势:静止的靶子与移动的猎人

有了机枪,守城方立刻就从被动的防御者变成了主动的猎杀者。

火力密度与杀伤范围的颠覆: 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方最怕的是什么?是城墙上密集的弓箭、滚石、檑木,以及士兵们挥舞的刀枪剑戟。但这些都属于点状攻击或抛射攻击。有了机枪,守城方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一道密集的弹幕,将正面冲击的敌军直接扫倒。以往需要数十甚至上百弓箭手才能达到的火力密度,现在可能只需要一两个人就能实现。更可怕的是,机枪的射程和弹道稳定性往往优于弓箭,能在更远的距离就开始收割生命。

对攻城器械的致命威胁: 攻城方往往会动用云梯、冲车、投石车、攻城塔等各种器械。这些器械体积庞大,目标明显,而且在推进过程中是移动的“活靶子”。一台机枪就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摧毁或使其失去作用。以往需要大量士兵冒着箭雨才能摧毁的投石车,现在可能只需几分钟就能化为碎片。云梯上的士兵还没爬到城头,就已经被扫了下来。

士气打击: 想象一下,攻城方士兵正喊着号子,推着冲车向前冲,结果城墙上突然冒出一阵前所未有的“连射”声,伴随着飞速掠过的弹丸,一排排同袍瞬间倒地。这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景象,足以让最勇猛的士兵也望而却步,士气瞬间崩溃。

二、守城方的影响力与限制

但是,即便有了机枪,守城方也不是无敌的。

机枪的数量与分布: 一台两台机枪,顶多能守住一段城墙。如果攻城方能避开机枪的直接火力区域,或者从多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守城方的优势就会被稀释。所以,机枪的数量和在城墙上的部署位置非常关键。

弹药的续航能力: 机枪再厉害,也得有子弹。古代的生产力条件下,能够生产多少子弹?如果弹药一旦耗尽,那城墙上的机枪手和普通士兵没什么区别。这就像一个高科技武器,但能源短缺一样。如果弹药有限,那守城方就得精打细算,只在关键时刻使用。

射击角度与视野: 机枪虽然威力大,但它的射击角度是有限的,而且必须有人操作,暴露在炮火之下。如果攻城方能找到机枪的射击死角,或者用炮火(如果他们也能弄到的话)压制住机枪火力点,那么守城方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操作者的技能与心理素质: 操作机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一定的训练和镇定。在激烈的战场上,士兵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如果操作者因为恐惧或疏忽而停止射击,那么这座火力堡垒就失效了。

三、攻城方的策略与可接受的损失

反过来,攻城方也要调整他们的战术。

不再是正面硬碰硬: 面对密集火力,直接的正面冲击将是自杀行为。攻城方可能会转而采取更狡猾的战术:
佯攻与主攻分离: 在机枪火力覆盖的区域进行佯攻,吸引守城方的注意力,同时从其他守备薄弱或机枪火力无法覆盖的区域(比如河流、山地)发起主攻。
消耗战术: 如果守城方的弹药有限,攻城方可能会采用持续的小规模骚扰或试探性攻击,消耗守城方的弹药和守城者的体力,等待最佳时机。
挖掘地道: 这是最古老也最有效的战术之一,可以绕过城墙的火力。如果攻城方有足够的时间和人力去挖掘地道,他们就有可能在机枪火力难以触及的地下完成突破。
远程火力压制: 如果攻城方也能拥有类似(甚至更强的)的远程攻击手段,比如简易的火炮,那么他们就能在机枪射程之外对其进行压制。
诱杀操作者: 就像前面说的,找到机枪手,用精确的远程攻击将其击杀,或者用烟雾弹等制造混乱,让机枪失效。

可接受的伤亡率: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在古代战争中,一场攻城战的伤亡率可能高达百分之几十甚至更高。如果守城方配备了机枪,敌军的伤亡率可能会成倍增长。那么,攻城方愿意为此付出多少代价呢?这取决于这场战争的重要性、统帅的决心,以及敌军的心理承受能力。

那么,具体多少人能攻打进来呢?

这真的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变量太多了。我们不如来做个情景推演:

情景一:守城方有12挺早期机枪,弹药尚可,城墙坚固。

守城方有效兵力: 几百到一千左右,因为大部分人都成了机枪的“后勤”或者去支援其他薄弱环节了。
攻城方所需兵力: 至少需要数千甚至上万人,而且这支军队必须有极其强悍的指挥和组织能力,懂得如何规避火力,采用迂回战术,并且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面对远超他们想象的伤亡。甚至可以说,普通的古代军队,在面对这种设定时,根本就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攻势。

如果攻城方还是用过去那种一窝蜂冲锋的打法,那别说攻进来了,能冲出几十米就算不错了。机枪能把他们像割麦子一样收割。一个班的机枪手,可能就能抵挡住一个营的步兵冲击。

情景二:守城方有几挺机枪,分布合理,弹药充足,守军士气高昂。

守城方有效兵力: 一千到两千人,他们能占据城墙上的关键火力点。
攻城方所需兵力: 至少需要数万人。而且这支军队要具备攻城器械的研发和使用能力,懂得利用地形,并且有大量兵力去吸引火力、进行多次试探性攻击,为挖掘地道或寻找突破口争取时间。如果攻城方没有类似的远程火力压制手段,他们可能会损失惨重,难以维持攻势。

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兵力?

因为机枪的威力,迫使攻城方必须将作战模式从“正面突破”转变为“消耗与渗透”。你需要足够多的人来:

1. 吸引火力: 用一部分人去正面冲击机枪火力,让他们在绝望中尽可能地消耗守军的弹药。
2. 开辟道路: 用另外一部分人去挖掘地道,或者在机枪火力无法覆盖的区域(如护城河、山坡)尝试登城。
3. 迂回包抄: 如果可能,组织部分精锐力量从侧翼或后方寻找机会。
4. 后勤保障: 为攻城器械的修复和部队的补充提供人员。

总结一下,如果古代守城有现代意义上的机枪,那么攻城方需要的兵力将远远超过我们传统认知的数量。 相比于直接的“多少人”,更重要的是“怎么打”。如果没有合适的战术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再多的人也只是送死。而有了机枪,即使守城方人数不多,也能用一种压倒性的、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抵御数量上占优的敌人。

这场战争的本质就变了,不再是人数和蛮力的较量,而是技术、战术和意志力的全面对抗。古代的攻城方,面对这样的“神器”,可能需要先花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它的威力,并为此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才能找到一丝突破的希望。甚至,这种武器的出现,可能会彻底改变战争的形态,让许多经典的攻城战术变得毫无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热兵器对于冷兵器时代来说是碾压的。

贴一个封建社会名将对战现代军队的例子:1824年3月开始的第一次英缅战争,英国人赢得很累。缅甸名将班都拉曾一度兵进吉大港,打败英军。陆路的阿萨姆与阿拉干两处战场由于森林密布,道路艰险,英国军队从海路直接登陆仰光。由于缅甸主力都在西线作战,南部空虚,勃固、马都八、土瓦等城池都被攻占,班都拉率军从孟加拉翻山越岭,回师下缅甸,攻打仰光失败,死伤惨重;再战,班都拉由于站在一线亲自指挥,华盖引起英军注意,被炮弹打死,缅甸军队溃败;缅甸王集结兵力于上缅甸门户卑谬再度决战,又遭失败,英军长驱直入阿瓦附近。

冷兵器年代的指挥中心就是炮靶子。

user avatar

“只有”?!

“只有”?!

不考虑弹药的话,不要说机枪,不要说2K人。

只要1K带当代步兵排一级装备(不含机枪)而且听话的当代大头兵,能让任何一个实际带过兵的古代将领产生难以磨灭的不臣之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是公元前某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突然间,城墙上出现了一台原本不该属于那个时代的奇物——机枪。这场景简直能让双方士兵都惊掉下巴。那么,如果古代守城配备了哪怕是威力有限、射速不高的早期型号机枪,多少敌军才能攻破这座城池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里面门道可多了。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机枪”.............
  • 回答
    古代守城时,士兵并非只集中在城楼,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虽然城楼是重要的防御节点,但真正长而完整的城墙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核心。那么,如此长的城墙是如何有效守护的呢?攻城方为何不直接用云梯爬上城墙,再从城内内外夹攻呢?这背后涉及古代战争的许多具体策略和技术考量。漫长城墙的守卫之道:并非“集中”而是“分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古代八十万秦军穿越到现代百强县,这其中的差距是天壤之别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在没有现代军队干预的情况下,现代百强县的市民能否抵挡住这支古代大军。秦军的优势与劣势:优势:1. 绝对的军事力量和战斗经验: 人数庞大: 八十万人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即使在现代,也足.............
  • 回答
    如果古代中国具有很强的侵略性,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可能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科技等各个层面。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设想,并考虑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可能展现的“侵略性”。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设想,尽量详细地展开: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侵略性的表现形式和可能的目.............
  • 回答
    如果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灾降临到现代中国,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且复杂的,绝非简单的“缺水”二字可以概括。这将是一场对整个国家方方面面进行严峻考验的灾难,其连锁反应将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广泛和剧烈。首先,农业生产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国,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石。这场大旱将直接导致大面积农作物绝.............
  • 回答
    如果假设古代女性(尤其是宫廷中的嫔妃)按照现代方式化妆,确实可能导致卸妆前后差异过大,进而引发“欺君”之罪。这一假设需要从历史背景、宫廷礼仪、社会规范、以及古代对“容颜”与“忠贞”的理解等多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古代宫廷对“容颜”的严格规范1. 礼制与仪态的双重标准 在古代,尤其是封建王朝.............
  • 回答
    陛下,您想品尝月亮的味道,这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宏愿!臣,作为您的御厨,纵是三头六臂,也无法将那高悬于九霄之上的月亮烹饪于碗碟之中。然,臣深知您的心意,并非真的要吞食那冰冷的玉盘,而是渴望体验月光所带来的那份清冷、皎洁、神秘与宁静。臣斗胆,愿为您“烹”一道别开生面的“月华宴”,让您在人间便能领略那月亮.............
  • 回答
    当古代皇帝驾崩,而唯一的继承人尚在娘胎中时,这无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复杂的局面,处理不好可能引发政局动荡甚至内乱。在这种情况下,皇位的继承权通常遵循以下原则和流程,但具体执行会受到当时政治势力、礼法制度、以及实际情况的影响:核心原则:确立“幼主临朝,垂帘听政”的模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即使继承人未出生,.............
  • 回答
    如果三国时代有高速公路,历史的车轮会走向何方?想象一下,如果曹操在官渡之战后,拥有的不是疲惫的步兵和弓弩,而是一条条宛如巨龙般横贯华夏的高速公路,那三国争霸的故事,恐怕会改写得面目全非。古代的交通方式,尤其是士兵的长途跋涉,是限制军事行动效率的最大瓶颈。而高速公路的出现,如同给三国时代的战争机器装上.............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有一个王朝,它不以刀剑开疆拓土,不以豪奢宫殿闻名,而是以书卷为剑,以学堂为基石,始终不渝地践行着“科教兴国”的理念。这并非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王朝,但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如果它真的出现,会给中华文明带来怎样的巨变和深远影响。一、 文化的土壤:知识的普及与活力的迸发这个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假设!如果古代华夏文明和印第安文明交换了地理位置和文化根基,那将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重塑,影响的将是人类历史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试着细致地描绘一下这个宏大的场景:第一幕:东方帝国在美洲大陆的崛起(华夏文明的北美定居)想象一下,不是哥伦布,而是某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早于大航海时代的东方远.............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时钟拨回历史的长河,在广袤的东北亚平原上,没有出现我们所熟知的游牧民族的迁徙与碰撞,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与华夏文明并驾齐驱的、同样成熟且强大的农耕文明。这扇想象的大门一旦打开,历史的走向便会变得扑朔迷离,又充满无限可能。首先,我们得给这个假想的文明安个名字,姑且称之为“东胡文明”。这个文明.............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将日本的历史进程完全推翻重来。如果古代日本并非被大海环绕,而是与亚洲大陆直接相连,那么“日本民族”这个概念很可能以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面貌不复存在,或者至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塑造作用的巨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文化发展、技术演进和人类需求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如果古代拥有了类似现代可乐的饮料,酒文化真的会像我们设想的那样消失吗?我认为,答案并非绝对的“是”或“否”,而是会发生一系列复杂而有趣的变化,甚至可能出现酒文化与“可乐文化”并存,相互影响的局面。首先,我们要明确“可乐”在古代.............
  • 回答
    古代中国若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历史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它是否会完全复制欧洲的道路,答案却并非全然肯定。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如果缺失,商业发展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明白“重农抑商”的本质。它并非简单地“看不起商人”,而是一种国家治.............
  • 回答
    古代中国人如果率先殖民美洲,对待印第安人的方式很可能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议题,它会受到当时中国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经济需求、文化观念以及与印第安人接触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可能的角度进行推测。一、 接触的初期:好奇、交易与误解就像任何两个不同文明的首次接触一样.............
  • 回答
    关于“如果古代没有大一统,会不会更发达?”这个问题,我倒是觉得挺有意思,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统的好处坏处都有,没一统那也是有得有失。要说会不会更发达,这事儿可没个绝对的答案,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发达”。先说说为啥会有人觉得“没一统可能更发达”吧。想象一下,要是中国古代没有经历那种大一统.............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立储(指定皇位继承人)和皇子取字辈是两个紧密相连、意义重大的制度。如果皇帝不为皇子设立字辈,这并非一个单纯的名字问题,而是会引发一系列深刻的政治、社会乃至王朝稳定的连锁反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一、 继承权确立的混乱与不确定性首先,字辈的设立,尤其是与长幼尊卑相关的字辈.............
  • 回答
    想象一下,那已然是距今不知多少年的光景,中原大地正值一个丰收的秋日,落叶铺满了古老的城墙,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香气和一丝丝干燥的凉意。如果在那时候,也像如今这般,有一个名为“双十一”的集市狂欢,那场景可就热闹得非同一般了。且不说“双十一”这名字,或许他们会叫做“百谷献瑞日”,或者“丰收庆典”,反正意义.............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古代皇权至上的敏感神经,也考验着皇帝的威严与臣子的底线。如果一位皇帝真的看上了将军夫人,事情往往会变得相当复杂,充满了角力与妥协。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古代,皇帝的“看上”往往不是简单的个人好感,而是包含了占有、控制和彰显权力的意味。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理论上他可以随心所欲,但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