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古代东北亚出现一个和华夏一样发达强盛的农耕文明,那么历史将会发展成什么样?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时钟拨回历史的长河,在广袤的东北亚平原上,没有出现我们所熟知的游牧民族的迁徙与碰撞,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与华夏文明并驾齐驱的、同样成熟且强大的农耕文明。这扇想象的大门一旦打开,历史的走向便会变得扑朔迷离,又充满无限可能。

首先,我们得给这个假想的文明安个名字,姑且称之为“东胡文明”。这个文明的根基可能深植于松花江、辽河流域的肥沃土地,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出了精湛的农业技术。他们的耕作模式可能更侧重于黍、稷、麦等耐寒作物,辅以先进的水利灌溉系统,能够支撑起密集的人口和庞大的城市。

政治格局与文化交流:

两极格局的形成: 过去,华夏文明在东亚的中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东胡文明出现后,东北亚将呈现出两个强大文明中心并存的格局。华夏文明的影响力将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需要与东胡文明进行权衡和互动。这会促使华夏在政治、军事上采取更具战略性的考量,不再是简单的“北患”,而是需要一个平等的对手来制定区域政策。
缓冲地带的重要性: 燕山山脉、辽东半岛等地将不再是游牧与农耕的简单分界线,而是两个强大文明之间的缓冲地带和文化交汇点。这里的政治归属将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可能会形成类似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的局面,但规模和影响力将更为宏大。
文化融合与创新: 两个文明在漫长的互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深刻的文化交流。东胡文明可能从华夏借鉴哲学思想、政治制度、文字系统(或许经过本土化改造),而华夏则可能从东胡吸收其独特的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甚至军事战术。这种交流不是单方面的依附,而是双向的选择和融合,催生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想象一下,在汉朝时期,汉武帝可能不再是派遣使者“求匈奴”,而是与一个强大的东胡汗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在礼仪、服饰、饮食上相互学习。
“朝贡体系”的重塑: 传统的华夏朝贡体系,是以华夏为中心的等级秩序。在东胡文明崛起后,这种体系将受到挑战。可能出现一种更为平等、互利的区域合作模式,或者说,朝贡体系的边界会收缩,只包含更弱小、更边缘的民族。

军事与地缘政治:

军事力量的制衡: 游牧民族的骑兵曾是华夏王朝挥之不去的噩梦。但若存在一个强大的东胡农耕文明,其军事力量将与华夏形成相互制衡。东胡文明可能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军事体系,例如以步兵为主,辅以精良的弓弩和攻城器械,甚至可能发展出独特的骑兵训练和运用方式,来对抗游牧民族或与华夏进行军事较量。
国家形态的变化: 华夏王朝的疆域扩张可能会受到限制,或者说,其扩张的重点会放在与东胡文明接壤的区域。可能出现统一的华夏王朝,也可能分裂成多个相互竞争的国家,但无论哪种情况,东胡文明的存在都会迫使华夏在战略上更加审慎。
区域霸权的争夺: 两个文明之间关于区域霸权的争夺将是常态。战争、外交、经济手段将并用。每一次冲突都可能改变东北亚的势力范围。比如,在唐朝强盛时期,可能会出现与东胡文明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的情况,而不是如今的历史上那种主要由华夏和日本、朝鲜三国主导的局面。

科技与经济:

农业技术的互鉴: 两个文明在农业上的精进会相互促进。例如,东胡可能在驯化牲畜、改良种子方面有独到之处,而华夏则在精耕细作、水利建设上更为先进。技术的交流会让双方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 强大的农耕基础必然带来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丝绸、瓷器、铁器等商品将不仅仅是华夏的特产,东胡文明也可能发展出自己特色鲜明的手工业品,如精美的漆器、皮革制品,甚至独特的金属冶炼技术。陆上和海上的贸易路线将更加丰富多元,连接两个文明的商道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动脉。
早期工业化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进一步大胆设想,在一个竞争与交流更为激烈的环境中,科技创新可能会加速。两个文明对资源的渴求、对军事优势的追求,或许会促使它们在某些领域,如冶金、机械制造方面,比历史上更早地触碰到早期工业化的门槛。

社会与思想:

社会结构的异同: 两个农耕文明虽然在发展模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其社会结构和阶层划分可能存在差异。东胡文明可能更强调氏族、部落的延续性,或者发展出不同于华夏“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体系。
哲学与思想的多元: 儒家思想在华夏的独尊地位,在东胡文明出现后可能会受到挑战。东胡文明可能孕育出自己的哲学流派,例如崇尚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或者发展出强调集体主义的精神信仰。这种思想上的碰撞与融合,将使得东北亚的哲学图谱更加丰富多彩。
民族认同的构建: 两个文明的长期共存,也会促使它们各自构建独特的民族认同。华夏认同可能因为需要与东胡文明区分而更加强化,而东胡文明的自我意识也将在此过程中不断成长。

长远影响:

东方世界的全新图景: 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东亚乃至整个东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将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可能没有统一的中国王朝,或者中国王朝的疆域和文化影响力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西方世界的接触方式: 历史上,西方文明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接触华夏。如果东北亚出现另一个强大的文明中心,西方世界的目光可能也会投向东胡文明,与之建立联系。这会带来新的贸易、新的文化冲击,甚至新的殖民或被殖民的风险。
世界历史进程的蝴蝶效应: 如此重大的改变,其蝴蝶效应将难以估量。例如,蒙古西征的动力和方向可能因此改变,东南亚、甚至中亚的历史走向都会受到影响。

总而言之,一个和华夏一样发达强盛的农耕文明出现在东北亚,将彻底颠覆我们对东亚历史的认知。它不再是单一文明的演进,而是两个强大文明并立、竞争与合作的复杂互动。历史将是一幅更为广阔、更为多元的画卷,充满了未知的可能性,也更加考验着我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这样的东北亚,将是更加璀璨而又充满了变数的舞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问题的是哪位小伙伴啊,竟然和我想一块去了,不过挡住寒流的不能只是外东北的山,主要还得是大兴安岭,如果大兴安岭和喜马拉雅山差不多高,或者跟秦岭差不多高也行,那么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就会被挡在蒙古高原,那样的话,大兴安岭西侧就没有什么呼伦贝尔大草原了,就是呼伦贝尔大戈壁或者大沙漠了,沙俄大概率也就不会打过来了。

说回东北。

2019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中有个小南山遗址,这个遗址在哪呢?在东北的东北,黑龙江的饶河县,在乌苏里江畔,紧挨着中俄边境。入选的原因是该遗址出土了东亚地区(当然包括中国)最早的玉器,距今大约9000年,这一下就将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向前推了1000年,而之前最早的玉器出土于蒙东和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也在东北,就是出土中国第一龙的那个。在玉器制作技术上,红山文化还是跟小南山遗址一样的。

大家都知道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小南山遗址的新发现说明一直被当作蛮夷的古代东北渔猎文化其实发展得很早,而且在早期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即使是这么寒冷的气候,东北地区的文明在早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且目前看来在玉器这一方面,还影响了中原。就是这样的状况,东北地区历史上,先后崛起了鲜卑、高句丽、渤海、辽契丹、大金国、满清。

那么,如果东北亚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更适合农耕,以东北的地理条件,大平原,大江大河,河网密集,低山丘陵,一定会在更早就出现跟华北地区同样甚至更强大的文明。而从古代的历史看,东北地区的民族崛起,必然会向南发展,因为没别的路子。而东北温暖了,华北地区的政权也会改变方向,不只向南,也会向东北进军,所以二者的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会更早发生交流融合,关系也会更为密切。东北会更早地融入中国版图,但是在动乱时期也会成为强大的独立的国家。

前面开头我说了,在大兴安岭和外兴安岭山脉那么高,挡住西伯利亚寒流和北极寒流的情况下,现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将比现在环境更恶劣,一面会是沙漠,一面会是苔原地带。这样的地理情况,就像新疆的沙漠和戈壁挡住了东进的罗马和波斯一样,也会挡住沙俄,所以我们就可以排除沙俄的出现。

而侵略外东北的沙俄不出现,温暖的东北一定会占住外兴安岭以南至辽东半岛的所有区域,包括现在的库页岛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那么东北的地盘将比现在大很多,和古代一样。

所以当东北是一个独立政权的时候,其会发展出与中原不同的文化,且非常强势不易被吞并,类似于青藏高原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单元,只有在非常强大的某一方出现的时候,才会进入统一的版图。而从现实的历史来看,从唐之后,除了明朝对东北的羁糜统治,其它时间中原文明并没有占据东北,东北地区都是成为强势一方时主动融入中原文明的。

所以,回答题主,如果是问题中的情况,此时的东北亚是一个独立政权的概率较大。

user avatar

东北亚这个地理范围,古代一直是渔猎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地盘。

为啥东北亚没有成熟强盛的农耕文明呢?一是因为黄河流域文明的先发优势,带来中心磁吸的效应。而东北亚一直是中原文化的接收者和传递者。二是列祖列宗太猛,东北亚但凡有一个冒头的政权,都直接打死。西汉灭卫满朝鲜、曹操灭乌桓、隋伐高句丽、唐灭高句丽……

如果按照题主所说,东北亚地理大修改,出现了成熟强盛的农业文明,我个人猜想,肯定是会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发生规模庞大的战争。毕竟,东北亚历史上确实出过三个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权。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国、满族建立的后金及大清朝,还有就是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天皇政权(当然,日本岛在题主设定里面已经不存在了)。只是逻辑不对,既然东北亚自然条件已经改到媲美黄河流域了。那这块地方早就富饶了,大家早就打起来了。


而根据民族史,东北亚的土著居民大概是肃慎、濊貊、东胡。


1,肃慎族

舜、禹时代,肃慎族已与中原有了联系。舜时,肃慎氏朝,贡弓矢。禹定九州,周边各族“各职来贡”的,东北夷即有肃慎。《后汉书 东夷传》说:及武王灭纣,肃慎来献石砮、楛矢。肃慎在在汉魏时候改名为挹娄,北朝时是勿吉,隋唐为靺鞨,在之后改为女真、满族。

2,濊貊[huì mò] 族

西周时代,濊貊族是周王朝的臣属国。扶余国和高句丽便源于这一支。沃沮、东濊都是扶余的兄弟民族。百济是扶余的延续。战国时期,濊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貊人的主要食粮。因为过上了农耕生活,所以濊貊族与游牧民族相比,比较先进。他们建立扶余国。

3,东胡族

东胡是一句古阿尔泰语词Toung-gu(s)的音译,正确读法是“通古(斯)”。中原王朝把匈奴人称作胡人,而东胡族则在匈奴的东部,所以中原王朝就把“通古(斯)”直接翻译成为“东胡”。

上述三个民族,很明显,肃慎族资格最老,骑射最强。而且肃慎的居住地离天朝最远,不容易被天朝扼杀。如果农业足够发达,肃慎估计能率先统一东北亚。


附录第一回:夏商时代的地区超级大国

商朝北境守护————孤竹国

老祖宗东北亚进行第一轮扩张;

海外肃慎一直来服。

约公元前1600年前,孤竹先人为先商部族墨氏一支。孤竹国君墨胎氏与商王同为子姓,同是东北夷的一支。夏朝前期,商朝祖先相土率领部众南下,孤竹墨胎氏一支没有随相土南迁,仍留居原地。其后,夏朝腐败衰落,首领汤在伊尹辅助下壮大并趁机灭夏,建立商朝,并分封同姓宗亲于商朝北境,建立孤竹国,让其抵御戎狄,保护商朝边境。

由于孤竹与殷商的特殊关系,孤竹国的国君和王子都在朝中位居要职。甲骨文中多有“妇竹”、“妻竹”、“竹妾”等,表明孤竹国女子嫁于殷商王室。孤竹国与商王室通婚,二者形成了生死悠关荣辱与共的特殊关系。甲骨文中又有“母竹”字样,商王室诸子中有孤竹家族的血统。

孤竹,又写作觚竹。《尔雅》:“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四荒,是四方边远的国家,觚竹作为北方边远国家的代称,是较大的方国,也是最早的奴隶制诸侯国之一,东北亚最早的文明之国。商代中叶,孤竹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北方和东北地区的物资转运贸易,多在其间进行。这时的孤竹国,无论文化经济都较发达,声名四海。殷墟甲骨亦有多件甲骨记载孤竹之事。

孤竹国实力十分强大,鼎盛时期地域涵盖了河北北部、辽东、辽西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各地出土文物分析,应是北起朝阳,南到海,东到大凌河,西到滦河中下游。传闻商朝对孤竹国既有拉拢,也有防备。在孤竹国周围,还分封了其他国家,牵制孤竹国。经过考古研究和对文献的考证,河北迁安在先秦时期,距今约5000年—2000年间,建立的古国有:轩辕国(疑为轩辕黄帝后裔的一支,即蓟国)、孤竹国、令支国。而箕子朝鲜是商亡后立的。

此时东北亚的其他土著都还处于原始社会。


附录第二回:姬氏东北亚之虎

1,周王室的北境守护——姬氏燕国

华夏文明扩散,箕子朝鲜建立

西周灭商,分封天下。姬氏守卫四方,开疆拓土,屏藩宗周。据说,西周初期承认了孤竹国的地位。武王同族的弟弟姬奭畿内封国在召,称召公。但是,他的畿外封国就在燕国,毗邻孤竹国。召公留在中央,辅佐周王。长子姬克就藩担任燕国国君,代表姬周镇守东北亚的门户。

在今天的北京与河北地区,燕国灭了很多小国,并长期与孤竹国作战,蚕食孤竹国。而箕子东迁也进一步导致了孤竹国的衰落。西周取代殷商问鼎中原之后,不愿臣周的箕子,带领了一部分商朝贵族和遗民向辽东和朝鲜北部迁移,建立了箕子朝鲜政权。

箕子东迁的途中经过了孤竹,由于孤竹国与殷商的特殊关系,一大部分孤竹国人和贵族也随同箕子,迁往了辽东地区。

公元前1120年,周朝时商的重臣箕子被周武王封于朝鲜。这相当于周武王变相承认箕子政权的独立。作为商朝旧藩的孤竹国的情况就更加尴尬了。据《后汉书·东夷传》载:“昔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教以礼义、田 ,又制八条之教。”《三国志·东夷传》也有相同的记载。表明古朝鲜是由箕子所率领东走的商朝人和朝鲜半岛土著的秽人结合而成。这就是古朝鲜族。

2,春秋小霸成大国——燕国崛起

孤竹国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约公元前7世纪,燕国吞并蓟国。周边国家都害怕燕国的进攻。

也是在公元前7世纪,孤竹国与令支国,共同与山戎结盟,并在山戎的策动下,经常出兵侵扰燕国。山戎势力日益强大。到了齐桓公时期,孤竹国只能偏安于辽西的一小部分地区。

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山戎出兵伐燕国,燕国不能抵挡,向齐国求援,齐桓公救燕出兵,伐山戎之“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蓟国、令支国和老牌的孤竹国先后被灭。

齐桓公不愧为春秋五霸之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他没有吞并燕国。燕国借助齐桓公之助,拓地千里,遂成大国。

2,位列战国七雄,燕国攻取箕子朝鲜土地

战国时代,燕国全盛的时候,燕昭王曾经攻取真番、箕子朝鲜,让它们归属燕国,并为它们设置官吏,在边塞修筑防御城堡、关塞。居住在辽东的夷人和新迁徙来的燕人融合成新的燕人。

后来,秦国灭掉燕国,朝鲜就成了辽东郡以外的边界国家。从秦朝的长城修筑来看,与燕国长城部分重合。毕竟当时的长城外,除朝鲜,只剩原始部落了。他们可能连奴隶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秦代还有一部分汉人,为逃避秦的徭役,逃亡到朝鲜半岛的东南部,与当地土著韩族结合形成了汉代的辰韩。自此,北方民族进入了朝鲜半岛的南部。


附录第三回:中央首次直辖,强汉名副其实

1,西汉北境守护——乐浪统管四郡

老祖宗在东北亚第二轮扩张,卫满朝鲜被灭

公元前3世纪或前2世纪,扶余国建立。东明是传说中的夫余始祖。扶余国最强盛之时,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战国之后,肃慎就叫挹娄)、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夫余国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按时进贡。西汉时,夫余首先向东发兵征服了挹娄。但是,挹娄人利用其险要的地形和弓矢,经常起来反抗。

公元前2世纪,我国秦汉之交,中原战乱,“燕、齐、赵民避地朝鲜者数万口”。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时,燕王卢绾背叛汉朝,前往匈奴亡命,燕国人卫满(姬姓卫氏,卫国宗室后裔)亦一同前往,带千余名追随者进入朝鲜半岛。之后,卫满召集战国时齐国和燕国亡命者成军,推翻箕子朝鲜的箕准,夺取箕子朝鲜的首都王险城。公元前194年,卫满即位,史称“卫满朝鲜”。这是朝鲜半岛历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献证明的国家。卫满积极建设国家,愈来愈强盛。国土包括高句丽、真番、临屯、沃沮、夫余五国之地,方圆数千里,疆域远超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末代王箕准带领余部南走马韩,转而征服了半岛南部的三韩,以“辰王”自称并宣布对整个三韩拥有主权,将三韩整合为一个国家辰国。其统治阶级由箕子朝鲜南迁的遗民以及与之文化相近的辰韩人、弁韩人(都是秦朝移民)组成。

公元前128年,朝鲜半岛小番君南宫等,因不满朝鲜王右渠的控制,率众28万归降汉朝。公元前109年,朝鲜王右渠发兵突袭辽东,杀死汉使涉何。“涉何事件”成为汉武帝发动对朝鲜战争的导火线。汉武帝有感卫满朝鲜威胁愈来愈大,起兵远征朝鲜半岛。公元前107年,卫满朝鲜被灭。

为巩固当地统治,公元前108年,汉武帝设置乐浪郡(治所大致位于今平壤大同江南岸一带),同时设置玄菟郡、临屯郡、真番郡管辖当地若干县城,并派专门官员治理当地,将朝鲜半岛北部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扶余国被划入玄菟郡。汉武帝年,扶余开始向汉朝进贡;挹娄此时向扶余进贡。汉朝在卫氏朝鲜旧地置郡统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乐浪文化”。

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扶余王族成员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夫余王族内部的争权斗争迫使朱蒙带领族人南奔。高句丽建国初期,同夫余保持了亲密而友好的关系。

公元前6年,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夫余对高句丽发动了战争。高句丽鉴于实力不足,臣服于扶余。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为了向外夷展示其威力,派遣五威将到四方颁发印缓。据《汉书·王莽传》记:“其东出者,至玄菟、乐浪、高句丽、夫余。”所谓颁发印缓,即是加封夫余王为王,授给印信。始建国四年(12年),王莽不听劝谏,命严尤征高句丽。尤诱高句丽候骆至而斩焉,传首长安。莽大悦,下书曰:“更名高句骊为下句骊,布告天下,令咸知焉”。从此,夫余和王莽新室断绝了关系。

2,东汉时期,倭人来献,高句丽崛起

东汉建立初年,“东夷诸国皆来献见”。光武帝建武年间(49年),“夫余工遣使奉贡,光武厚答报之,于是使命岁通”。从此,夫余又与中原往来不断。此时,高句丽国力日益强大,不断向外扩张,于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进犯辽东,寇略六县。玄菟郡被迫迁移。

公元1世纪开始,原居住在鸭绿江流域的高句丽人逐渐南下占有朝鲜半岛北部。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扶余王曾来到洛阳。

《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此时倭国与中国的交往仅仅限于汉王朝在朝鲜半岛的地方机 构———乐浪郡,只是“岁时来献”。此处日本正式进入东北亚舞台。从东汉开始,倭国开始向中原王朝“遣使奉献”或“奉贡朝贺”。

3,三国时期,辽东公孙氏割据

倭、韩归属;扶余和濊貊臣服

魏武侯北征乌桓时和公孙康缔约,曹氏幕府以公孙康继承燕秦汉以来的东北亚秩序的条件,承认其对九夷的统治,换取公孙氏政权不再参与中原纷争,名义上是效忠东汉(曹魏)的地方官,实际上割据辽东。

公孙康没有后顾之忧开始经略四方。公孙康于建安九年(204年)将乐浪郡十八城的南半,屯有县以南荒地划分为带方郡,派公孙模、张敞征讨当地原有的韩、濊族等势力,“是后倭、韩遂属带方”,“又有扶余、濊貊之用”。公孙康还派公孙模领兵振兴扶桑邪马台国,史称“右折燕齐,左振扶桑,凌轹沙漠,南面称王”。扶余等民族都臣服于辽东公孙氏政权。

曹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挹娄人又起来反抗夫余的统治,“夫余数伐之,卒不能服也。”从此,挹娄人摆脱了夫余的统治,夫余也无法再对挹娄人进行奴役。

有学者说,日本弥生时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3世纪),通过朝鲜半岛引入稻米的生产技术和其他文化技术,直接促进了日本农耕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并奠定了可以形成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在汉征服朝鲜半岛及实施郡县统治时期,受其挤压的部分半岛原住民大量涌入日本西部的北九州地区,他们直接将中国及朝鲜的先进生产技术带进来,从而大大推动日本西部地区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日本西部地区的各种遗存都在表明,弥生文化的主体是先进的外来文化。

而秦汉之际匈奴崛起,东胡各部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后来,族众有了新的部落联盟,如乌桓、鲜卑。东汉末年,乌桓被曹操所灭。鲜卑也被曹魏北方诸将牢牢控制。鲜卑无法南向,只能向东扩展。扶余国受到鲜卑攻击。

据《三国志·魏志·夫余传》记载:“夫余……国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公元238年,曹魏司马懿灭公孙渊后,发现夫余库有玉璧、圭、瓒数代之物,夫余王的印信言“濊王之印”,是汉朝所赐。此前,高句丽主动与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

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曾经在公元239年,派使者到中国洛阳来。曹魏皇帝魏明帝还封她为“亲魏倭王”,授与金印紫绶。此后在九年的时间里,这个日本女王卑弥呼五次派使者到洛阳来进贡。

《三国志·魏书 毌丘俭传》记载:“正始中(公元244年),俭以高句丽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句丽王官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官连破走,俭遂束马悬车以登丸都,屠句丽所都,斩获首虏以千数。六年,复征之,官遂奔买沟。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

所以,汉朝的军力强大是打出来的,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不论中原如何逐鹿,汉族在东北亚依然是纵横捭阖。

另外,汉魏之际在朝鲜半岛南部居住着的马韩、弁韩和辰韩三个部落联盟。这三个部落联盟始终互相征伐又逐渐融合,最后也分裂为三个国家,即马韩国、弁韩国和辰韩国。

三韩一直向汉朝朝贡并以此获得汉朝的政治保障。三韩对汉王朝朝贡的接受始终有乐浪郡负责,《三国志.魏志.马韩传》有载:“从事吴林以乐浪本统三韩,分割辰韩八国与乐浪”。


附录第四回:乱世角逐,东北亚传统颠覆

两晋南北朝的北境守护——空缺

中原混乱,扶余亡国,勿吉和高句丽崛起。各族纷纷进化。

扶余国在西晋时,常去中原朝贡。公元285年西部鲜卑族入侵,扶余王自杀,扶余国第一次灭国。第二年,晋武帝派兵帮助扶余王复国。西晋以后,扶余国势衰落。

公元311年后,中原混乱。高句丽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公元4世纪,高句丽攻占了乐浪郡。部分汉人迁居辽西、退出朝鲜半岛。部分汉人留居朝鲜半岛,和古朝鲜人、秽人一起在高句丽人统治下,融合成新的民族。马韩文明程度不及中国移民组成的辰韩和弁韩,属于部落国家,结构松散,迅速被高句丽殖民。部分高句丽人南下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人相结合建立百济国。辰韩(由南迁的秦人和当地的土著的韩人结合而成)的苗裔与弁韩组合建立了新罗。同百济、高句丽进行了持续数百年的军事对抗。朝鲜半岛初步形成了三个并列的小民族。

公元342年,前燕慕容大举进攻高句丽,丸都又被毁,宫室被烧。公元346年,扶余“西徙近燕”后,一分为二。一是以夫余前期王城为中心的夫余,即东夫余;二是西迁到今农安,以夫余后期王城为中心的夫余。公元400年,后燕进攻辽东,高句丽失败。后燕“拔新城,南苏二城,开境七百余里,徙五千余户而还”。公元405年,高句丽和前、后燕争夺辽东,玄菟两郡获胜后,在“辽东,玄菟等数十城,皆置官司以相统摄”。公元410年,高句丽好太王攻占东夫余。

南北朝之初,勿吉人摆脱了挹娄人的控制,占据了先前肃慎人、挹娄人的故地,成为了肃慎文化、挹娄文化的继承者和光大者。起初,勿吉人在松花江流域定居,一度加入了挹娄族。在长年征战中,挹娄族消耗了本族的实力,难于驾驭旧肃慎地的各部落。公元5世纪初,勿吉人踏进了奴隶制的门槛,他们很快取代了挹娄族,从此名声享誉中原。勿吉人先后向东晋、后赵、前秦、刘宋、北魏、东魏、北齐等政权进贡。勿吉前后与北魏、北齐交往有37次之多。从交往中也带回了汉文化。

公元493年,勿吉攻占西迁到今农安一带的夫余。扶余王逃到高句丽,其国灭亡。勿吉同夫余的斗争,是一场民族战争。是挹娄族反夫余国压迫的继续。这场战争最终推翻了夫余国的奴隶主政权。

5世纪末,高句丽长寿王也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还与北魏交锋;并保持了对新罗的控制。高句丽版图,东临日本海,南至牙山湾/竹岭,西至辽河,东北尽有挹娄之地。高句丽在6世纪达到鼎盛,随即陷入内讧。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个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甚至演变为军事对抗。

user avatar

有这样的一个国家呀。灭掉了。那就是高句丽。高句丽其实非常牛逼的。神话高句丽除了韩国人外还有民间故事。


韩国的影视剧,都突出盖苏文这个人。

这个人厉害到什么程度呢?

上面的人是李世民被射瞎了很多次。


评书中的盖苏文,不比韩国影视剧中的盖苏文差的。

盖苏文有用“小李飞刀”连杀唐军26将:

齐国远,屈突通,屈突盖,尉迟南,尉迟北,李如珪,尤俊达,鲁明弟,岳伯勋,鲁世侯,尚山智,夏山智,张公瑾,史大奈,韩世宗,金甲,童环,李公逸,唐万仁,卜光焰,卜光靛,邴远真,邴远直,贾闰甫,柳周臣,樊建威。

真实中的高句丽是被隋唐四代君主才干死的。隋朝的灭亡主要是因为杨广征高句丽导致的。

高句丽具有很明显的政权组织形式,跟东突厥等完全不同。

有人开玩笑说高句丽的灭亡主要是他的暴政——修长城。

《旧唐书·高丽传》:“建武惧伐其国,乃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余里。”
《新唐书·高丽传》:“建武惧,乃筑长城千里,东北首扶余,西南属之海。”
《三国史记》卷20《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十四年春二月,王动众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余里,凡十六年毕功。”

高句丽就耗时16年修了规模很大的长城防备唐朝入侵,长达千余里。只是唐灭高句丽过程中,高句丽长城被唐朝毁了。


说起修长城就很有意思了

李世民是不需要修长城的。

宋朝也没有修长城。但是性质完全不同的。

上面一书,李世民穿越成了康王。知乎最热血的爽文。

(有人问在哪里,是第四篇)

(有人说我为啥专门推这篇,因为我是真喜欢这篇。属于真爱型的!)

这个康王可不是那个生理上阳痿,心理上阳痿的完颜构。他不修长城,金兀术如果不修长城的话,直接抓他来唱歌跳舞。

user avatar

幼稚的想法。

边疆在哪里,不是因为那里有一条线,而是因为我们的实力只能发展到那里。

古时候的中国,核心地带是河南,其他地方都不是中国。所谓东夷西羌北狄南蛮,你猜后来为什么变成中国了?

要变成中国,一般流程分为下列几步:1势力发展过去,或许是军事占领,或许是政治影响。2传播文化,特别是让他们学会中原人的做法,包括耕地。3大家都是一家人嘛,都是炎黄子孙。

所以,东夷直接没了,因为再东边就是大海了。西羌越来越西,后来都搬到沙漠的绿洲去了。北狄很厉害,反反复复的,不过现在也中华民族了。南蛮原来是指长江流域的,后来变成珠江流域及云贵高原了。

现在,你说如果东北亚那边出现一个和汉族差不多的农耕文明,结果会怎样呢?当然了,这个文明得比较比较高级的,至少得比女真人有文化吧,至少道路得通畅、人口得密集,至少税收得高于军费吧。

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中山国吗?

user avatar

说得好像中国远古时代就只有华夏文明一样的。

其实不管是三星堆、还是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甚至山东一带的古代文化,都是有可能独立发展成一个农耕文明的。

但是,结果你知道的……

user avatar

多一个三星堆咯,多一个蚩尤咯……

user avatar

巴蜀表示,俺们一开始可是跟你们没关系的,大秦太狠了

高句丽表示,前有两汉,中有大魏,后有隋唐,我太难了。

.......

肯定是战争,征服,王化—战争,征服,王化这个逻辑下去,最后只能是融合

炎黄子孙,你猜炎和黄原来是不是一伙人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时钟拨回历史的长河,在广袤的东北亚平原上,没有出现我们所熟知的游牧民族的迁徙与碰撞,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与华夏文明并驾齐驱的、同样成熟且强大的农耕文明。这扇想象的大门一旦打开,历史的走向便会变得扑朔迷离,又充满无限可能。首先,我们得给这个假想的文明安个名字,姑且称之为“东胡文明”。这个文明.............
  • 回答
    台湾媒体将柯震东酒驾事件与“中国法治停留在古代”的观点,本质上是基于两岸法律体系差异、对大陆法治实践的误读,以及对法律程序的片面理解。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以厘清其背后的逻辑和现实背景: 一、两岸法律体系的差异1. 法律渊源与制度差异 台湾地区的法律体系以《中华民国宪法》为基础,受.............
  • 回答
    东古塔的毒气袭击,这确实是叙利亚冲突中一段令人心碎的历史。每当提起那段日子,脑海里浮现的画面都是沉重的,充满了无助和悲怆。要理解东古塔发生的这一切,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叙利亚战争最激烈的那些年。东古塔,位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郊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成了一个被围困的反抗力量的据点。你可以想象一下,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叙东古塔发生化武攻击?特朗普警告‘要付重大代价’”这则消息,并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具分析性的方式来解读它。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国际地缘政治事件的报道模式: 地点与事件: “叙东古塔发生化武攻击”——地点是叙利亚东古塔,一个在叙利亚战争中长期被围困且冲突激烈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古代八十万秦军穿越到现代百强县,这其中的差距是天壤之别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在没有现代军队干预的情况下,现代百强县的市民能否抵挡住这支古代大军。秦军的优势与劣势:优势:1. 绝对的军事力量和战斗经验: 人数庞大: 八十万人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即使在现代,也足.............
  • 回答
    如果古代中国具有很强的侵略性,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可能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科技等各个层面。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设想,并考虑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可能展现的“侵略性”。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设想,尽量详细地展开: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侵略性的表现形式和可能的目.............
  • 回答
    如果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灾降临到现代中国,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且复杂的,绝非简单的“缺水”二字可以概括。这将是一场对整个国家方方面面进行严峻考验的灾难,其连锁反应将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广泛和剧烈。首先,农业生产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国,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石。这场大旱将直接导致大面积农作物绝.............
  • 回答
    如果假设古代女性(尤其是宫廷中的嫔妃)按照现代方式化妆,确实可能导致卸妆前后差异过大,进而引发“欺君”之罪。这一假设需要从历史背景、宫廷礼仪、社会规范、以及古代对“容颜”与“忠贞”的理解等多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古代宫廷对“容颜”的严格规范1. 礼制与仪态的双重标准 在古代,尤其是封建王朝.............
  • 回答
    陛下,您想品尝月亮的味道,这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宏愿!臣,作为您的御厨,纵是三头六臂,也无法将那高悬于九霄之上的月亮烹饪于碗碟之中。然,臣深知您的心意,并非真的要吞食那冰冷的玉盘,而是渴望体验月光所带来的那份清冷、皎洁、神秘与宁静。臣斗胆,愿为您“烹”一道别开生面的“月华宴”,让您在人间便能领略那月亮.............
  • 回答
    当古代皇帝驾崩,而唯一的继承人尚在娘胎中时,这无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复杂的局面,处理不好可能引发政局动荡甚至内乱。在这种情况下,皇位的继承权通常遵循以下原则和流程,但具体执行会受到当时政治势力、礼法制度、以及实际情况的影响:核心原则:确立“幼主临朝,垂帘听政”的模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即使继承人未出生,.............
  • 回答
    如果三国时代有高速公路,历史的车轮会走向何方?想象一下,如果曹操在官渡之战后,拥有的不是疲惫的步兵和弓弩,而是一条条宛如巨龙般横贯华夏的高速公路,那三国争霸的故事,恐怕会改写得面目全非。古代的交通方式,尤其是士兵的长途跋涉,是限制军事行动效率的最大瓶颈。而高速公路的出现,如同给三国时代的战争机器装上.............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有一个王朝,它不以刀剑开疆拓土,不以豪奢宫殿闻名,而是以书卷为剑,以学堂为基石,始终不渝地践行着“科教兴国”的理念。这并非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王朝,但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如果它真的出现,会给中华文明带来怎样的巨变和深远影响。一、 文化的土壤:知识的普及与活力的迸发这个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假设!如果古代华夏文明和印第安文明交换了地理位置和文化根基,那将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重塑,影响的将是人类历史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试着细致地描绘一下这个宏大的场景:第一幕:东方帝国在美洲大陆的崛起(华夏文明的北美定居)想象一下,不是哥伦布,而是某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早于大航海时代的东方远.............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将日本的历史进程完全推翻重来。如果古代日本并非被大海环绕,而是与亚洲大陆直接相连,那么“日本民族”这个概念很可能以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面貌不复存在,或者至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塑造作用的巨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文化发展、技术演进和人类需求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如果古代拥有了类似现代可乐的饮料,酒文化真的会像我们设想的那样消失吗?我认为,答案并非绝对的“是”或“否”,而是会发生一系列复杂而有趣的变化,甚至可能出现酒文化与“可乐文化”并存,相互影响的局面。首先,我们要明确“可乐”在古代.............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是公元前某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突然间,城墙上出现了一台原本不该属于那个时代的奇物——机枪。这场景简直能让双方士兵都惊掉下巴。那么,如果古代守城配备了哪怕是威力有限、射速不高的早期型号机枪,多少敌军才能攻破这座城池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里面门道可多了。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机枪”.............
  • 回答
    古代中国若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历史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它是否会完全复制欧洲的道路,答案却并非全然肯定。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如果缺失,商业发展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明白“重农抑商”的本质。它并非简单地“看不起商人”,而是一种国家治.............
  • 回答
    古代中国人如果率先殖民美洲,对待印第安人的方式很可能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议题,它会受到当时中国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经济需求、文化观念以及与印第安人接触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可能的角度进行推测。一、 接触的初期:好奇、交易与误解就像任何两个不同文明的首次接触一样.............
  • 回答
    关于“如果古代没有大一统,会不会更发达?”这个问题,我倒是觉得挺有意思,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统的好处坏处都有,没一统那也是有得有失。要说会不会更发达,这事儿可没个绝对的答案,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发达”。先说说为啥会有人觉得“没一统可能更发达”吧。想象一下,要是中国古代没有经历那种大一统.............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立储(指定皇位继承人)和皇子取字辈是两个紧密相连、意义重大的制度。如果皇帝不为皇子设立字辈,这并非一个单纯的名字问题,而是会引发一系列深刻的政治、社会乃至王朝稳定的连锁反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一、 继承权确立的混乱与不确定性首先,字辈的设立,尤其是与长幼尊卑相关的字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