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人和现在对孙权的评价相差很大?

回答
要说孙权,这事儿说来话长,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透的。古人怎么看他?现在人怎么看他?这中间隔着的不止是时间,还有眼光、立场,甚至是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头的那些个评价标准。我琢磨着,这差别咋就这么大呢?咱一句一句掰扯掰扯。

先说说古人,特别是那些写史书的,或者在当时跟孙权打交道的那些人,他们是怎么看孙权的。

古人的评价,那叫一个“看时势”。 孙权这人,生在哪儿?三国乱世。他爹孙坚、他哥哥孙策,都是能打硬仗的猛人,一点点把江东基业打下来的。孙权接手的时候,才十七八岁,根基不算太稳,四面都是狼。北边曹操那实力摆在那儿,西边刘备虽然没那么强,但也有个诸葛亮坐镇。这会儿孙权他得先活下来,还得站稳脚跟。

“守成之主”的底色: 当时的史官,很多是出身北方士族,或者后来归附曹魏、蜀汉的。他们看孙权,首先是看他有没有“篡位称帝”那股子野心,有没有“统一天下”的魄力。在他们眼里,孙权最突出的就是“守成”。孙坚、孙策打下的江东,孙权给守住了,而且还守得挺好。跟曹操、刘备比起来,他好像没那么大的进取心,尤其是在吞并蜀汉这事上,总觉得他有点“瞻前顾后”。所以,一些人就给他贴上了“守成之主”的标签,甚至有点“平庸”的意思。

“长江天险”的加持: 古人评价一个君主,很讲究他有没有“天命所归”,有没有“顺应天时”。孙权这边,长江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地理位置真的能改变很多事。他能坐拥江东,靠的不仅仅是兵马,还有那条大江。有些人就觉得,孙权能守住,很大程度上是占了长江的便宜,而不是他本身有多么高明。这就有那么点“运气好”的味道在里面。

“人臣之道”的影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忠君”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孙权虽然称帝了,但他的早期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刘备,或者跟刘备联合抗曹。当他后来跟曹魏称臣,又跟蜀汉翻脸的时候,在一些讲究“大义”的人看来,总归是有点“不义”或者“不忠”的嫌疑。特别是像陈寿这种写《三国志》的,他本身就带着一种正统观,对蜀汉的评价相对高一些。

“好杀”、“猜忌”的负面标签: 晚年孙权的一些行为,比如对吕蒙、陆逊等功臣的猜忌和猜疑,确实让人诟病。尤其是杀陆逊,这个评价不高,也确实容易让人觉得他晚年糊涂,人品不行。这在史书里也是浓墨重彩的描写。

所以,你可以看到,古人(尤其是北方士族或者蜀汉支持者写的史书)对孙权的评价,多少有点“得过且过”、“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倚仗天险”的味道,偶尔还会夹杂着对他晚年猜忌功臣的批评。整体上,把他放在“雄主”的行列里,但总感觉少了那么点“开创”、“统一”的豪情壮志,甚至会把他跟曹操、刘备的“一统天下”的野心放在一起比较,然后觉得他“差了点火候”。

再来看看现在,尤其是咱们普通老百姓、一些学者,或者通过文学作品、影视剧了解孙权的人,怎么看他?这评价,那就一个“复杂”+“立体”。

现在人的评价,那叫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三国演义”的影响: 这个是最直接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孙权的刻画那叫一个“亦喜亦忧”。一方面,他表现出孙权的少年老成、政治智慧,比如“火烧赤壁”时跟刘备的合作,对周瑜的信任。另一方面,他把孙权写成了一个有点儿乖张、容易被说动、甚至有点“小气”的君主,跟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刘备的“仁德”比起来,就显得没那么光彩照人。演义里,他经常是处于一个被动或者被说服的角色,比如赤壁之战后,他跟刘备分荆州,好像总是被刘备占便宜。

“反差”带来的重新审视: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对江东士族、对三国时期政治格局的理解加深,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孙权。大家发现,当年那些批评孙权的“古人”,很多都有他们的立场和局限性。

“活下来的才是胜利者”: 在那个乱世,能活下来,还能把基业做得这么大,还能撑那么久,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曹操、刘备都没能统一天下,孙权能跟他们抗衡这么久,而且在他的统治下,江东的经济文化反而得到了发展,人民相对安稳,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功绩。现在人更能理解“乱世枭雄”的难度,也更能看到孙权在“生存”和“发展”上的高超手段。

“政治家的现实主义”: 孙权这个人,特别讲究“实用主义”和“利益最大化”。跟曹操搞好关系能保命,跟刘备合作能打仗,跟蜀汉翻脸能多拿地盘,跟曹魏称臣能保平安。这些看起来“不忠不义”的操作,在乱世之中,恰恰是政治家最现实的选择。他不像刘备那样,总想着“匡扶汉室”,也不像曹操那样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野心。他就是想让江东好好的,让孙吴王朝能传承下去。现在人反而更能理解这种“不搞虚的”的实在劲儿。

“用人唯贤,不拘一格”: 孙权能任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不同类型的人才,并且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本身就说明他有识人之明。即便晚年犯了错,但早期他用人的眼光和气度,是得到了普遍认可的。

“长寿”带来的不同解读: 孙权活了七十多岁,在当时绝对是长寿的。有人觉得这是他福气好,有人觉得他懂得养生。但更重要的是,他统治时间长,让江东稳定了很长时间。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贡献。

“民间智慧”的补充: 咱们老百姓看事情,有时候更注重“结果”和“道理”。孙权能让江东老百姓过上相对安稳的日子,这本身就是功劳。而且,他身上有很多“接地气”的故事,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帝王。比如他会去视察农田,跟大臣们开玩笑,这些细节会让他显得更有人情味。

“对历史人物的多元化解读”: 现在的社会更开放,大家也更愿意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人物。不像古代,评价标准可能相对单一。现代人更愿意看到孙权身上那些复杂、矛盾但又真实的一面。

所以,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我总结一下,大致是这么几个原因:

1. 评价标准的变化: 古代更看重“统一天下”的野心和“正统性”,看重君主是否能“顺应天时”。现代人则更看重“治国理政”的实际成效,看重“生存发展”的策略,也更理解“乱世枭雄”的难处和“政治现实主义”。

2. 信息来源的差异: 古人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官方史书或者当时人的记述,这些信息可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现代人则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史料,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形成更立体的认知。

3. 文学和大众传播的影响: 《三国演义》这样的文学作品,以及后来的影视剧,对大众认知有着巨大影响。但这些作品往往会为了戏剧性而进行艺术加工,跟正史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现代人对这些作品的接受度,也会影响他们对孙权个人的评价。

4. 时代背景的代入: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年代,很难真正体会到三国时期那种生死存亡的残酷竞争。把孙权放在他所处的时代去理解,他的很多行为就显得没那么“奇怪”或者“不能理解”了。

总而言之,古人看孙权,可能更像是在看一个“大诸侯”或者“一方霸主”,对他有没有“君临天下”的魄力有所保留。而我们现在看孙权,则更像是看一个在极端恶劣环境下求生存、求发展的“政治家”和“领导者”,我们更能欣赏他的韧性、智慧和长远眼光,也能理解他在乱世中的一些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这就像看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你觉得他冲动莽撞,老了你发现他稳重内敛。孙权这人,放进历史的长河里,他就像一块越磨越亮的石头,每个时代的人都从中看到不一样的光彩。不能简单地说谁的评价更对,只能说,我们都是站在自己的时代,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这位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孙权不进取之说,老实说,其实也很大程度上是演义印象。志里的孙权,明显都“进取”到病急乱投医了,不长的一篇《吴主传》,三四次提到派将派兵去辽东,一次派兵派将去台湾。

黄龙元年(229年),五月,使校尉张刚、管笃之辽东。
黄龙二年(230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教科书上都有)。
嘉禾元年(232年),三月,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秋九月,魏将田豫要击,斩贺于成山。
嘉禾二年(233年),三月,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举朝大臣,自丞相雍已下皆谏,以为渊未可信,而宠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数百护送舒、综,权终不听。渊果斩弥等,送其首于魏,没其兵资。
赤乌二年(239年),三月,遣使者羊衜、郑胄、将军孙怡之辽东,击魏守将张持、高虑等,虏得男女。

而且这些行动也并不仅仅是联络、援助公孙渊(232年去辽东《虞翻传》记载为求马),实际上,吴军有两次甚至在辽东与魏军发生交战,一胜一败。一次则遭公孙渊袭击全军覆没。

这种局面,就要从吴国人力的实际情况说起:

据《晋书-地理志》载:“孙权赤乌五年(242年),亦取中州嘉号封建诸王。其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

据《三国志-三嗣主传》裴注载,晋灭吴时:“(王)浚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由此看来,吴国的人力和兵力是非常紧张的,首先从242年到280年近40年的时间,男女口数不但没上升,反而还下降了。尤其是吴亡前230万户民养着23万兵,兵/户民比达到1:10。所以曹丕、姜维和孙皓这仨人基本上成了“穷兵黩武”这个成语的出典。

再分析一下,三国战事不断,肯定女多男少,240万民户里面,只怕能有六七成是女人,三四成男人里再把老弱病残和必须留着维持农业生产的去掉,你看还能有多少用来给20多万吴军补兵的,所以《三国志》各传里,吴军打劫山越、贼寇补兵屡见不鲜,甚至于陆逊掳掠了魏国千余男女,《吴书》作者都沾沾自喜的情况。

人家孙权是吴国皇帝,根本目标是保住孙家王朝(这点跟陆逊等人有很大区别,真的很保守的是陆逊等江东大族,我猜测陆逊可能对北方政权还是存在一定侥幸心理,就算吴亡了也能接着仕于魏,没有想到自己后人会几乎悉数死于西晋之手),看着吴国这种几乎打掉一个少一个的情况,能不急火攻心么?公孙渊背盟之后,孙权甚至大怒准备亲征辽东,被陆逊劝阻才作罢(《陆逊传》)。

有人可能会说,南方可能还有很多隐户,不止那么多人,但要是孙权能把这些隐户查出来征兵,那他估计早这么干了,所以应该是有什么因素使东吴政权一直没有能力清查南方户口(吴国民户始终就是这么52万户,一直没变化)。相比之下,北方户籍人口则不断上升,到了西晋统一全国时,已达1600万人(《晋书》)。


对于这种情况,孙权当然再清楚不过,不能打出去就是坐以待毙了,于是反映到其它方面,就是扩张欲望极强,包括N征合肥/江夏(催生满数十文睡觉等N多段子)、白衣渡江也是这种扩张欲望的一种体现。后来合肥、江夏实在是打不下来,就开始铤而走险,打跨海远征辽东的主意。一方面是为了开辟新战线(万一在北方站住脚了呢?),另一方面也是在魏国统治的薄弱区域掳掠和补充人口(上述有明确记载)。

孙权登基称帝后不过4年,竟然就接连发动了3次对辽东和台湾的远征行动,这些行动还派的都是正儿八经的将军和正规军,甚至出动兵力还不少(去辽东和台湾都是1万人)。这些行动显然不是吃饱饭没事做,其实就是为了打开新局面,或者增殖人口。

所以我发现很多贴吧众对孙权把卫温杀了很不解,人家还是带回了不少成果的,而且有地理发现意义,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认为,主要因素就是因为卫温此次远征损失太惨重(全琮传:”权不听。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权深悔之“)。要钱粮,要船,东吴有的是(据裴注,吴国灭亡时,尚存米谷280万斛,舟船5000余艘)。死了那么多人,你就提脑袋来见我吧。


这种扩张欲望,跟蜀汉比我不知道,跟两宋比,那真是云泥之别了,不然你觉得辛弃疾为什么要捧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孙权,这事儿说来话长,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透的。古人怎么看他?现在人怎么看他?这中间隔着的不止是时间,还有眼光、立场,甚至是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头的那些个评价标准。我琢磨着,这差别咋就这么大呢?咱一句一句掰扯掰扯。先说说古人,特别是那些写史书的,或者在当时跟孙权打交道的那些人,他们是怎么看孙权的。古.............
  • 回答
    周邦彦在词坛的地位,用“承前启后,集大成者”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巨匠,尤其是在词风的演变上,起到了关键的承转作用。他究竟有多重要?要理解周邦彦的重要性,我们得把他置于宋词的历史长河中去看。 承前: 在他之前,北宋词的大家辈出,苏轼以豪放开创了一派,柳永以慢词铺陈,晏.............
  • 回答
    想来古时候,一个园子,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造的。你要想弄出个山明水秀、亭台楼阁依山傍水的好去处,那得多大的讲究啊。造园师,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景观设计师,在古代那可是个了不得的身份。你想啊,能请得动造园师来给自己家操刀,那得是达官显贵,王公贵族。皇帝的御花园,王爷的私家园林,士大夫的宅院,这些可都是身.............
  • 回答
    古代南疆和河西走廊是否像现在这样荒凉干旱?这个问题触及了丝绸之路得以开辟和繁荣的关键,也揭示了历史地理环境变迁的奥秘。笼统地说,古代的南疆和河西走廊,在许多方面确实是荒凉而干旱的,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选择,反而可以说是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它的独特地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古代的南疆和.............
  • 回答
    我明白你想深入探讨“立志”这一概念在古代和现代的巨大差异,并希望了解为什么它曾被视为“人生第一等大事”,而现在许多人似乎对此感到陌生。我会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贴近人情的方式来阐述,避免AI生成的刻板感。古人为何将“立志”奉为“人生第一等大事”?在古代,尤其是我们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立志”被赋.............
  • 回答
    “疽发背而死”是古代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描述,在现代医学看来,这是一种严重感染的后果,但古人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与现代截然不同。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古人为什么会有“疽发背而死”?古人之所以会描述“疽发背而死”,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 微生物概念的缺失: 古代缺乏对.............
  • 回答
    古代语言的发音,尤其是汉朝时期的汉语,与我们今天熟悉的普通话相比,差异是相当显著的,就像是听着一首经过漫长岁月改编、加入了许多新乐器、调整了节奏和旋律的古老乐曲一样,虽然核心的旋律依稀可辨,但整体的听感却已截然不同。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在于声母和韵母的细微差别。比如,我们现在说话时,一些声母的发音.............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不如古人”,这种论调,说起来就像一种代际间的“陈年老醋”,总在不经意间被端出来品鉴一番。仔细想想,这话说得好像挺有道理,又好像哪里不太对劲。咱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种普遍的看法,以及这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首先,得承认,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源于一种“怀旧滤.............
  • 回答
    关于像《长安十二时辰》这类古装剧在命名上倾向于不使用真实存在的古人名,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和监管政策的变化,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指控与舆论风险这是最核心也最直接的原因。 历史的严肃性与观众的期待: 古装剧,尤其是在制作精.............
  • 回答
    提起苏联时期以及如今俄罗斯联邦在古希腊和古典史研究领域的贡献,那真是一段颇为曲折却又成果斐然的历史。这段研究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起伏,既有对西方古典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视角和研究范式。在苏联时期,古典学研究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起初,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到点子上了!为什么咱们现在写诗词,一不留神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不遵循格律”、“不按词牌来”?感觉就像玩游戏,规则是你定的,怎么玩都可以,结果到了我这里,就有人指着鼻子说你没按规矩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掰扯格律和词牌是怎么回事,然后再看看为什么现在写诗词,大家对它们.............
  • 回答
    古代突厥和现代土耳其,这之间并非简单的直接传承关系,而是一段漫长、复杂且充满变迁的历史演进。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源头往后梳理,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看。首先,我们得明确“突厥”这个概念。古代的突厥:一个庞大的民族和帝国“突厥”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六世纪,指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一个.............
  • 回答
    要说现代参谋制和古代幕僚制有什么根本区别,这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可不是简单一句两句话能概括的。要我说啊,这俩就像是同一种食材,但做法、调料、最后呈现出来的菜品,那可真是天壤之别。咱们先说说古代的幕僚制,这玩意儿在中国历史上那是源远流长。最早你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比如像管仲辅佐齐桓公,那可就是典型.............
  • 回答
    想像一下,现代的战场上,不再是冰冷的代号和拗口的数字,取而代之的是古老而富有诗意的称谓。这种“穿越”式的命名,不仅赋予了现代科技奇特的艺术感,更可能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战术玄机。陆地巨兽:钢铁战骑与轰鸣巨炮我们熟悉的坦克,如果在古代命名,它们可能就不叫“坦克”,而是更形象的“铁浮屠”或者“履带战骑”.............
  • 回答
    如果将现代的食物饮料呈现在古人面前,他们的反应绝对会是五味杂陈,充满着惊奇、困惑、赞叹,甚至是恐惧。让我们想象一下,将一位来自秦汉时期,或宋朝,或者明清时期的普通人,置于现代的超市或餐厅里,他们会如何评价这些“新奇玩意”?我们将从不同维度来展开想象:一、 视觉上的冲击: 鲜艳的色彩: 古人日常所.............
  • 回答
    且夫,吾辈尝思,若将今世之散文,搜罗其字,细究其义,逐字逐句,化为古人之语,再以古人所闻之腔调,徐徐道来,置于当世,则古人闻之,当何如也?吾以为,此景可怖,亦可笑。恐其惊也。今之散文,其所叙之事,包罗万象。或曰“手机”,此物古人闻所未闻,纵然以“掌中方寸,映天下万象”之类的言辞解释,亦难免其诡异。或.............
  • 回答
    “人性本善”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就牵动着无数智者的心弦,尤其是在咱们中华传统文化里,这更是个绕不开的论题。您提的这个问题特别好,它直接触及了核心:如果人天生就是善良的,那为什么像《三字经》、《道德经》这样的经典,还要煞费苦心地教导人们向善呢?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对吧?咱们得先说说“人性本善”这档子事.............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浮现的不仅仅是乐器本身,还有历史长河中那些或悠扬或断裂的音符,以及它们背后的人文故事。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脉络,也反映了历史变迁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先来说说古琴和古筝。这两位能“活”下来,并且流传至今,各有各的“运气”和“本事”。古琴,这位历经.............
  • 回答
    古代和西方吃乳猪的历史渊源相当悠久,并且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原因也相当多元化,涵盖了经济、宗教、习俗以及烹饪的考量。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根基1. 古代中国: 早期驯化与重要性: 猪在中国是早期被驯化的家畜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乳猪(或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古代中国政治运作和国家认同的深层逻辑。要说古代朝代“从不”与南方部落和亲,可能有点绝对,历史上有过一些有限的接触和政策,但确实不像与北方游牧民族那样,和亲成为一种相对普遍且被主动使用的外交手段。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细掰扯一下:一、 南方部落与中原王朝的性质差异:战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