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人和现在对孙权的评价相差很大?

回答
要说孙权,这事儿说来话长,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透的。古人怎么看他?现在人怎么看他?这中间隔着的不止是时间,还有眼光、立场,甚至是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头的那些个评价标准。我琢磨着,这差别咋就这么大呢?咱一句一句掰扯掰扯。

先说说古人,特别是那些写史书的,或者在当时跟孙权打交道的那些人,他们是怎么看孙权的。

古人的评价,那叫一个“看时势”。 孙权这人,生在哪儿?三国乱世。他爹孙坚、他哥哥孙策,都是能打硬仗的猛人,一点点把江东基业打下来的。孙权接手的时候,才十七八岁,根基不算太稳,四面都是狼。北边曹操那实力摆在那儿,西边刘备虽然没那么强,但也有个诸葛亮坐镇。这会儿孙权他得先活下来,还得站稳脚跟。

“守成之主”的底色: 当时的史官,很多是出身北方士族,或者后来归附曹魏、蜀汉的。他们看孙权,首先是看他有没有“篡位称帝”那股子野心,有没有“统一天下”的魄力。在他们眼里,孙权最突出的就是“守成”。孙坚、孙策打下的江东,孙权给守住了,而且还守得挺好。跟曹操、刘备比起来,他好像没那么大的进取心,尤其是在吞并蜀汉这事上,总觉得他有点“瞻前顾后”。所以,一些人就给他贴上了“守成之主”的标签,甚至有点“平庸”的意思。

“长江天险”的加持: 古人评价一个君主,很讲究他有没有“天命所归”,有没有“顺应天时”。孙权这边,长江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地理位置真的能改变很多事。他能坐拥江东,靠的不仅仅是兵马,还有那条大江。有些人就觉得,孙权能守住,很大程度上是占了长江的便宜,而不是他本身有多么高明。这就有那么点“运气好”的味道在里面。

“人臣之道”的影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忠君”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孙权虽然称帝了,但他的早期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刘备,或者跟刘备联合抗曹。当他后来跟曹魏称臣,又跟蜀汉翻脸的时候,在一些讲究“大义”的人看来,总归是有点“不义”或者“不忠”的嫌疑。特别是像陈寿这种写《三国志》的,他本身就带着一种正统观,对蜀汉的评价相对高一些。

“好杀”、“猜忌”的负面标签: 晚年孙权的一些行为,比如对吕蒙、陆逊等功臣的猜忌和猜疑,确实让人诟病。尤其是杀陆逊,这个评价不高,也确实容易让人觉得他晚年糊涂,人品不行。这在史书里也是浓墨重彩的描写。

所以,你可以看到,古人(尤其是北方士族或者蜀汉支持者写的史书)对孙权的评价,多少有点“得过且过”、“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倚仗天险”的味道,偶尔还会夹杂着对他晚年猜忌功臣的批评。整体上,把他放在“雄主”的行列里,但总感觉少了那么点“开创”、“统一”的豪情壮志,甚至会把他跟曹操、刘备的“一统天下”的野心放在一起比较,然后觉得他“差了点火候”。

再来看看现在,尤其是咱们普通老百姓、一些学者,或者通过文学作品、影视剧了解孙权的人,怎么看他?这评价,那就一个“复杂”+“立体”。

现在人的评价,那叫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三国演义”的影响: 这个是最直接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孙权的刻画那叫一个“亦喜亦忧”。一方面,他表现出孙权的少年老成、政治智慧,比如“火烧赤壁”时跟刘备的合作,对周瑜的信任。另一方面,他把孙权写成了一个有点儿乖张、容易被说动、甚至有点“小气”的君主,跟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刘备的“仁德”比起来,就显得没那么光彩照人。演义里,他经常是处于一个被动或者被说服的角色,比如赤壁之战后,他跟刘备分荆州,好像总是被刘备占便宜。

“反差”带来的重新审视: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对江东士族、对三国时期政治格局的理解加深,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孙权。大家发现,当年那些批评孙权的“古人”,很多都有他们的立场和局限性。

“活下来的才是胜利者”: 在那个乱世,能活下来,还能把基业做得这么大,还能撑那么久,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曹操、刘备都没能统一天下,孙权能跟他们抗衡这么久,而且在他的统治下,江东的经济文化反而得到了发展,人民相对安稳,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功绩。现在人更能理解“乱世枭雄”的难度,也更能看到孙权在“生存”和“发展”上的高超手段。

“政治家的现实主义”: 孙权这个人,特别讲究“实用主义”和“利益最大化”。跟曹操搞好关系能保命,跟刘备合作能打仗,跟蜀汉翻脸能多拿地盘,跟曹魏称臣能保平安。这些看起来“不忠不义”的操作,在乱世之中,恰恰是政治家最现实的选择。他不像刘备那样,总想着“匡扶汉室”,也不像曹操那样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野心。他就是想让江东好好的,让孙吴王朝能传承下去。现在人反而更能理解这种“不搞虚的”的实在劲儿。

“用人唯贤,不拘一格”: 孙权能任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不同类型的人才,并且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本身就说明他有识人之明。即便晚年犯了错,但早期他用人的眼光和气度,是得到了普遍认可的。

“长寿”带来的不同解读: 孙权活了七十多岁,在当时绝对是长寿的。有人觉得这是他福气好,有人觉得他懂得养生。但更重要的是,他统治时间长,让江东稳定了很长时间。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贡献。

“民间智慧”的补充: 咱们老百姓看事情,有时候更注重“结果”和“道理”。孙权能让江东老百姓过上相对安稳的日子,这本身就是功劳。而且,他身上有很多“接地气”的故事,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帝王。比如他会去视察农田,跟大臣们开玩笑,这些细节会让他显得更有人情味。

“对历史人物的多元化解读”: 现在的社会更开放,大家也更愿意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人物。不像古代,评价标准可能相对单一。现代人更愿意看到孙权身上那些复杂、矛盾但又真实的一面。

所以,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我总结一下,大致是这么几个原因:

1. 评价标准的变化: 古代更看重“统一天下”的野心和“正统性”,看重君主是否能“顺应天时”。现代人则更看重“治国理政”的实际成效,看重“生存发展”的策略,也更理解“乱世枭雄”的难处和“政治现实主义”。

2. 信息来源的差异: 古人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官方史书或者当时人的记述,这些信息可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现代人则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史料,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形成更立体的认知。

3. 文学和大众传播的影响: 《三国演义》这样的文学作品,以及后来的影视剧,对大众认知有着巨大影响。但这些作品往往会为了戏剧性而进行艺术加工,跟正史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现代人对这些作品的接受度,也会影响他们对孙权个人的评价。

4. 时代背景的代入: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年代,很难真正体会到三国时期那种生死存亡的残酷竞争。把孙权放在他所处的时代去理解,他的很多行为就显得没那么“奇怪”或者“不能理解”了。

总而言之,古人看孙权,可能更像是在看一个“大诸侯”或者“一方霸主”,对他有没有“君临天下”的魄力有所保留。而我们现在看孙权,则更像是看一个在极端恶劣环境下求生存、求发展的“政治家”和“领导者”,我们更能欣赏他的韧性、智慧和长远眼光,也能理解他在乱世中的一些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这就像看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你觉得他冲动莽撞,老了你发现他稳重内敛。孙权这人,放进历史的长河里,他就像一块越磨越亮的石头,每个时代的人都从中看到不一样的光彩。不能简单地说谁的评价更对,只能说,我们都是站在自己的时代,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这位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孙权不进取之说,老实说,其实也很大程度上是演义印象。志里的孙权,明显都“进取”到病急乱投医了,不长的一篇《吴主传》,三四次提到派将派兵去辽东,一次派兵派将去台湾。

黄龙元年(229年),五月,使校尉张刚、管笃之辽东。
黄龙二年(230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教科书上都有)。
嘉禾元年(232年),三月,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秋九月,魏将田豫要击,斩贺于成山。
嘉禾二年(233年),三月,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举朝大臣,自丞相雍已下皆谏,以为渊未可信,而宠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数百护送舒、综,权终不听。渊果斩弥等,送其首于魏,没其兵资。
赤乌二年(239年),三月,遣使者羊衜、郑胄、将军孙怡之辽东,击魏守将张持、高虑等,虏得男女。

而且这些行动也并不仅仅是联络、援助公孙渊(232年去辽东《虞翻传》记载为求马),实际上,吴军有两次甚至在辽东与魏军发生交战,一胜一败。一次则遭公孙渊袭击全军覆没。

这种局面,就要从吴国人力的实际情况说起:

据《晋书-地理志》载:“孙权赤乌五年(242年),亦取中州嘉号封建诸王。其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

据《三国志-三嗣主传》裴注载,晋灭吴时:“(王)浚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由此看来,吴国的人力和兵力是非常紧张的,首先从242年到280年近40年的时间,男女口数不但没上升,反而还下降了。尤其是吴亡前230万户民养着23万兵,兵/户民比达到1:10。所以曹丕、姜维和孙皓这仨人基本上成了“穷兵黩武”这个成语的出典。

再分析一下,三国战事不断,肯定女多男少,240万民户里面,只怕能有六七成是女人,三四成男人里再把老弱病残和必须留着维持农业生产的去掉,你看还能有多少用来给20多万吴军补兵的,所以《三国志》各传里,吴军打劫山越、贼寇补兵屡见不鲜,甚至于陆逊掳掠了魏国千余男女,《吴书》作者都沾沾自喜的情况。

人家孙权是吴国皇帝,根本目标是保住孙家王朝(这点跟陆逊等人有很大区别,真的很保守的是陆逊等江东大族,我猜测陆逊可能对北方政权还是存在一定侥幸心理,就算吴亡了也能接着仕于魏,没有想到自己后人会几乎悉数死于西晋之手),看着吴国这种几乎打掉一个少一个的情况,能不急火攻心么?公孙渊背盟之后,孙权甚至大怒准备亲征辽东,被陆逊劝阻才作罢(《陆逊传》)。

有人可能会说,南方可能还有很多隐户,不止那么多人,但要是孙权能把这些隐户查出来征兵,那他估计早这么干了,所以应该是有什么因素使东吴政权一直没有能力清查南方户口(吴国民户始终就是这么52万户,一直没变化)。相比之下,北方户籍人口则不断上升,到了西晋统一全国时,已达1600万人(《晋书》)。


对于这种情况,孙权当然再清楚不过,不能打出去就是坐以待毙了,于是反映到其它方面,就是扩张欲望极强,包括N征合肥/江夏(催生满数十文睡觉等N多段子)、白衣渡江也是这种扩张欲望的一种体现。后来合肥、江夏实在是打不下来,就开始铤而走险,打跨海远征辽东的主意。一方面是为了开辟新战线(万一在北方站住脚了呢?),另一方面也是在魏国统治的薄弱区域掳掠和补充人口(上述有明确记载)。

孙权登基称帝后不过4年,竟然就接连发动了3次对辽东和台湾的远征行动,这些行动还派的都是正儿八经的将军和正规军,甚至出动兵力还不少(去辽东和台湾都是1万人)。这些行动显然不是吃饱饭没事做,其实就是为了打开新局面,或者增殖人口。

所以我发现很多贴吧众对孙权把卫温杀了很不解,人家还是带回了不少成果的,而且有地理发现意义,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认为,主要因素就是因为卫温此次远征损失太惨重(全琮传:”权不听。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权深悔之“)。要钱粮,要船,东吴有的是(据裴注,吴国灭亡时,尚存米谷280万斛,舟船5000余艘)。死了那么多人,你就提脑袋来见我吧。


这种扩张欲望,跟蜀汉比我不知道,跟两宋比,那真是云泥之别了,不然你觉得辛弃疾为什么要捧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