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的南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不是像现在那么荒凉、干旱?不然丝绸之路南线为什么会选择这一带?

回答
古代南疆和河西走廊是否像现在这样荒凉干旱?这个问题触及了丝绸之路得以开辟和繁荣的关键,也揭示了历史地理环境变迁的奥秘。笼统地说,古代的南疆和河西走廊,在许多方面确实是荒凉而干旱的,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选择,反而可以说是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它的独特地位。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古代的南疆和河西走廊并非完全没有生命力,它们也不是今天我们想象中那般寸草不生。 这里的“荒凉干旱”是相对于中原地区而言,特别是与黄河流域的沃野千里相比。但正是这种“荒凉干旱”,却孕育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文明模式。

关于南疆:

我们说南疆“荒凉干旱”,主要是指其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塔里木盆地腹地,降水稀少,气候干燥。然而,正是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却在天山的雪水滋养下,形成了一条狭长的绿洲带。

绿洲经济的生命线: 天山山脉是南疆的“母亲河”,山上的冰雪融水汇聚成河流,流淌进塔里木盆地,在盆地边缘形成了串珠式的绿洲。从东往西,有吐鲁番、库车、阿克苏、喀什等一系列重要的绿洲城市。这些绿洲是古代南疆生命活动的中心,也是丝绸之路商旅们补给水源、食粮和休息的必经之地。没有这些绿洲,丝绸之路南线几乎无法通行。
独特的灌溉技术: 古代绿洲居民发展出了精巧的灌溉系统,如著名的坎儿井(地下渠道),能够有效地将天山雪水输送到农田,大大减少了蒸发。这种技术是丝绸之路能在干旱地区得以维系的关键之一。
植被的分布: 虽然整体干旱,但在绿洲边缘,有适宜的牧草和灌木生长,为商队提供了马匹所需的草料。同时,绿洲内部也种植着粮食作物,如小麦、粟,以及一些经济作物,如葡萄、瓜果等,这些都是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位置的优势: 南疆位于中原通往中亚、西亚的咽喉地带。它夹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形成了一条天然的通道。西域各国正是分布在这些绿洲上,这些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原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自然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和参与者。

关于甘肃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情况与南疆相似,但有其自身特点。

地理形状的优势: 河西走廊本身就是一个狭长的地理通道,北依祁连山,南靠阿琼山和戈壁,西接新疆,东连中原。它像一条天然的纽带,连接了东西方。
祁连山的馈赠: 同样,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是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从祁连山流出的水滋养了走廊北部的绿洲,如武威(古凉州)、张掖、酒泉、敦煌等,这些地方也形成了重要的绿洲城市。
商旅的理想通道: 相较于穿越更险峻的昆仑山或者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正面袭击,河西走廊提供了相对平坦、水源相对充足的路线,尤其适合大规模的商队往来。虽然也有戈壁和沙漠路段,但整体而言,比直接穿过荒漠要容易得多。
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控制西域、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汉武帝时期派遣霍去病、李广等将军开疆拓土,打通河西走廊,正是为了确保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也是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因此,走廊沿线修建了长城、烽燧,并设立了军事重镇,这些都为商旅提供了安全保障。

为什么丝绸之路南线会选择这一带?

正是因为南疆绿洲和河西走廊的地理条件,尽管相对干旱,但它们提供了古代文明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必要条件,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连接东西方的天然桥梁。

1. 生存与补给是首要条件: 在古代,长途旅行对物资和水源的需求极大。南疆和河西走廊的绿洲提供了生存的可能,也为商旅提供了补给和休息的场所。没有这些绿洲,丝绸之路根本无法建成。
2. 战略上的连接性: 河西走廊连接了中原和新疆地区,而新疆的绿洲则连接了中亚各国。这条线路上分布着一系列的城邦和王国,这些国家既是丝绸之路的参与者,也是中间的贸易节点,为货物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3. 相对可行的地理路径: 相比于穿越更极端的地形,如沙漠腹地或高耸的山脉,河西走廊和南疆的绿洲通道提供了相对更为平缓和可行的路线。虽然路途艰辛,但并非完全不可能。
4. 早期文明的互动基础: 早在丝绸之路真正繁荣之前,中原与西域地区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化和经济交流。这些地区作为交流的前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后来更大规模贸易路线的起点和连接点。

地理环境的变迁:

需要提及的是,古代的地理环境并非一成不变。一些研究表明,在汉唐时期,由于气候、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河西走廊和南疆一些地区的降水和植被覆盖率可能与今天有所不同,或许比现在稍好一些,但总体上“干旱”的基调不会改变。例如,一些古道的废弃,也可能与气候变化或者水源的枯竭有关。但即便如此,绿洲的存在和地理通道的作用仍然是丝绸之路选择此地的根本原因。

总而言之,古代的南疆和河西走廊确实是荒凉干旱的,但这正是它们之所以成为丝绸之路南线选择的关键。它们的“荒凉”孕育了独特的绿洲文明,而它们的“干旱”却恰好通过天山和祁连山的雪水滋养,形成了一系列适宜商旅生存和补给的绿洲,并在广阔的地理视野中扮演着连接东西方的关键角色。这并非因为它们像中原一样富饶,而是因为它们以独特的方式,为东西方文明的交融提供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命线和通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本来不打算回答,可后来看

@Serena Yu

的这个答案写的有很多错误。先说一下,这里是探讨。答案里面错误如下:1、汉代军队走的是天山南侧的路线不进入北疆。2、丝绸之路的北线也并不是他说的那条线。3、罗布泊在60年代才消失的,新疆丝绸之路的南北线的气候一直如此,近年来才恶化。4商队在明清在新疆仍然有活动,并不是生命禁区。丝绸之路消失的缘故并不是气候恶化的原因。下面进入分析:

@Serena Yu

兄对丝绸之路南北线的路线的叙述和后期丝绸之路的断绝的原因写的有些错误。丝绸之路的原本的早期的南北线,都是不进入北疆的。二者均是沿着南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即塔里木盆地的边缘前进的,一个沿其北缘,一个延着其南缘。后期所谓的“北线”,经过北疆,是在唐朝的中后期才开辟的,汉武帝时的军队是没走过这条线的。这条线在唐朝开辟的目的是,在唐朝时代,唐的势力范围已达中亚地界,控制了怛罗斯。这条线路经过碎叶、怛罗斯、阿斯特拉罕(伊蒂尔)等地到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

而正儿八经的的丝绸之路的南北线。南线是:东起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鄯善)、和田(于阗)、莎车等至葱岭。注意,葱岭就是帕米尔高原。

北线是: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罗布泊(楼兰)、吐鲁番(车师、高昌)、焉耆(尉犁)、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喀什(疏勒)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

丝绸之路的主干线从来指称的都是以上这两条线。这两条线我都走过。南北线的在中国的最终镇都是喀什地区。只不过北线一支是自喀什起,走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到马什哈德(伊朗),与南线汇合。

而南线从和田、若羌一一带,越帕米尔高原,到达今喀什市的塔什库尔干(注意不是喀什市),穿红其拉甫口岸,到今巴基斯坦控制克什米尔,然后由此进入东南亚印度一带,也可分支从白沙瓦、喀布尔、马什哈德、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前往欧洲。

这是两汉时代的丝绸之路的路线:



这是隋唐时代的丝绸之路的线路:

看得很明显,隋唐不仅传承了秦汉时代的主力南线,而且更加开拓了对北线的发展,多了一条从伊吾尔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分支线路。然而,南北线从来都不会进入北疆。如果大家去过新疆就知道,在新疆的中部天山山脉在古代绝对是不可逾越的存在。在今天也非常难以逾越,仅有两条公路。这是《史记》中记载的张骞的线路:

 留岁余,还,并(傍)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这里的南山便是喀喇昆仑山脉,其在天山的南部,昆仑山的西端,说明张骞当时走的南线。

而李广利征讨大宛的时候走的线路,在史记中也有明确的记载的,走的是沿着天山南侧的路线,即北线:

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1),兵到者三万。
初,贰师起敦煌西(1),为人多,道上国不能食(2),分为数军,从南北道。
贰师将军广利征讨厥罪,伐胜大宛。赖天之灵,从溯河山(6),涉流沙(7),通西海(8),山雪不积,士大夫径度(渡)(9),获王首虏,珍怪之物毕陈于阙。

从过轮台,到焉耆,皆能看出来北路走的是天山的南侧。而后面的从溯河山(6),涉流沙(7),通西海(8),山雪不积,更说明走的是天山南侧。所以没有进入北疆这一说。

上一下南线的某些地方的照片,本人所拍,严禁转载:

火焰山(历史上真的火焰山,在今喀什市奥依塔克镇,而不是哈密),为一套白垩系血红色砂岩、砾岩。

帕米尔高原两侧雪山,在今喀什市盖孜检查站。通过盖孜便可穿越东帕米尔高原,到塔什库尔干,出红其拉甫,便到了古天竺,当时唐僧就走的这条线,在今天的塔什库尔干县还有遗址。我曾经拍了很多照片,但因为很多事情都散佚了。

丝绸之路南线路上的帕米尔高原上的慕士塔格峰,高7509m.

帕米尔高原。

帕米尔高原。

好了,说完了丝绸之路的南北分属问题,再来回过头来解决楼主的提问:

古代的南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不是现在那么荒凉、干旱?不然丝绸之路南线为什么会选择这一带?

河西走廊这个我认为没有必要分析,因为对地形很了解的话,就知道,从祖国的西北到新疆,那河西走廊是不可回避的,因为,走廊走廊,大家单从这两个字应该就知道地形是什么样的吧,即左右两侧都是无路可走的,所以河西才被称为走廊。

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脉和阿尔金山山脉)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堆积平原。所以,才得名之为河西走廊,黄河之西的走廊。

而南疆的这l两条线的选择,我们的分析得来有两个出处:1地理形势和历史原因,2气候环境。

1地理形势和历史原因。

地理形势上,天山难以逾越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当时的北疆从上文的图中,大家就可以看出,广袤的蒙古高原和北疆的草原都是被匈奴控制的,阿勒泰草原这可是世界游牧名族之乡,汉代没有强大到连匈奴的老家都攻打下来的程度,北疆设立路线是极为不明智的,而汉代和西域的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连接西域各国对抗匈奴。霍去病打下祁连山之后,就掐住了匈奴和西域各国之间的脖子,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均为昆仑山脉和天山山脉的雪水灌溉产生的绿洲,在汉代有西域三十⑥国和五十五国之称,均为绿洲小国。所以汉武帝在攻打西域的时候,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置校尉,屯田渠犁。保证后勤供应。

2气候原因。

这条从《汉书》中和《资治通鉴》中找到原因,前一段时间在读《史记》和《通鉴》,在东汉的部分中,对西域丝绸之路的上的气候原因解释的可算详尽。这是《史记·张骞李广立传》中对西域气候风貌的描写,大家可见:

汉使往既多,其少从率进孰(熟)于天子(1),言大宛有善马在贰师城(2),匿不肯示汉使。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3),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请宛王贰师城善马。宛国饶汉物(4),相与谋曰:“汉去我远,而盐水中数有败(5),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绝邑(6),乏食者多,汉使数百人为辈来,常乏食,死者过半,是安能致大军乎?且贰师马,宛宝马也。”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7)。宛中贵人怒曰(8):“汉使至轻我!”

其中的意思就是:大宛得到了汉朝的宝物,而自己心里想的是,“汉朝离我国很远,而沙漠沼泽之地很多,在北面又有匈奴的虎视眈眈,向南又缺乏水槽,道路上又没有供应粮草和粮食的地方,经常缺少食物,汉朝派使者往往都派几百人,就这样还经常缺少食物,死的人超过一半,这样的路程怎么会有大军?”


这句话说得很明白了,自汉代丝绸之路在新疆的南疆的两条线路都极为难走,都是目前这样的绿洲形状,而并不是当时这里物产丰富,而后来演变成这样的。在西汉便是荒无人烟,沙漠到处,而并不是后来恶化。

而《资治通鉴》中对东汉班超进一步攻破西域记述的更为详细,这一部分更繁琐,要翻《通鉴》,我就不引用了。

总体上,丝绸之路中段的西域的南北线路的选择,两条均是受地理位置控制的,两条线路均在山下,一条路线在天山山脉的南侧,一条在昆仑山脉的北侧,中间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两条线呢?因为其中的沙漠没有水源,荒无人烟,而在昆仑山和天山下,因为雪水的灌溉,常常形成一系列绿洲,从而养育了西域三十六国,养育了丝绸之路。

也就是说,古代丝绸之路也是像现代这样干旱的。关于丝绸之路的后期历次断绝的原因决不是气候恶化,惊天大盗斯坦因进入新疆,并且盗走敦煌莫高窟壁画你们忘了么?所以对于商队来说有绿洲的西域对于他们根本不是问题,这个问题总体要归结于世界地缘政治历次变动的问题上。

丝绸之路,从秦汉开始,到唐代一直都畅通无阻,而到了宋代,由于宋代弱势,无力控制河西走廊和西域一带。所以宋代起路上丝绸之路就开始断绝。

宋代丝绸之路断绝,然而由于西方世界对丝绸以及瓷器的渴求,导致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宋代的海军以及海上的运输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当时泉州、广州为中国最大的港口,而同时,广州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到了元代,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整个中亚和东亚又被重新连接起来,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同时并进,当时贸易极为繁盛。当时丝绸在欧洲的价格,往往相对发源地中国,要高达几百倍,上千倍。而到了元以后,蒙古帝国破灭,中亚和西亚均被伊斯兰人所控制,伊斯兰文明在中东的崛起,导致中间商对丝绸、瓷器、香料贸易的进一步盘剥,加上明代后期的封关闭国,导致欧洲想极力拓展新的航线,从侧面导致了西欧的海上探险之旅,从而发现美洲大陆。

丝绸之路的兴盛,是因为两个原因导致的:1宗教传播;2商业传播。

宗教传播,在丝绸之路今天留下的各处的佛教石窟和遗迹便可以清楚的看到,而商业的传播,尤其是丝绸的供应链,今天只能在历史的烟尘中挖掘。为什么说,丝绸之路并不是因为环境的恶化导致的?因为在利益的面前,自然条件的约束是无力,巨大的利益,就会有巨大的冒险。为了利益,欧洲商人敢于穿越撒哈拉沙漠进入非洲西海岸,所以,对于丝绸之路的西段,在近代清代和明代还经常有少量中亚商人行走。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资本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敢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

如果你看待全面的看待世界史,看待非洲史,欧洲史,你就知道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丝绸之路中占绝对贸易的丝绸、香料在原产地的价格极为便宜,而在中世纪的欧洲,通过中间商阿拉伯人,他们往往会翻倍几十倍,几百倍,而这些商人正是丝绸之路的常客,中国的最早和最大一批伊斯兰信仰的人如今定居在泉州、广州并不是偶然。对于欧洲瓷器和丝绸是奢侈品,香料是其必需品,后期的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文明的不共戴天,而丝绸之路不论海上还是路上最终都要到达波斯湾汇集装箱,进入地中海,从而到达欧洲。

而衰败的原因: 一方面因为伊斯兰作为丝绸之路的中间商的盘剥厉害。另一方面,在当时欧洲人通过蒙古帝国,尤其是在中国做过官的马可波罗的游记,已经知道原来在东方存在着一个并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庞大帝国,并且这个庞大帝国里面,它的丝绸和香料的价格并不高昂,并且他们的实力超过伊斯兰人。所以,他们为了打败这个他们经过十几次十字军东征都未打败宗教,得到更为便宜的香料和丝绸,导致了西欧在元代以后开辟新航线来寻找东方帝国,最终导致了欧洲发现了新大陆,并让整个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革,导致了欧洲的崛起。从而,最终让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


然而,这并不是什么环境恶化导致的丝绸之路的消失。

@Tassandar @David Rand @李长 @原上草 @codedump

参考文献:

史记. 北京: 中华书局[J]. 1982 年, 1982.

司马光. 资治通鉴[M]. Zhejiang Publishing United Group Digital Media Co., Ltd, 2009.

刘德斌. 全球通史· 推荐序 [A][J].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2006.

完。

谢绝转载。以上图件,本人知乎首发,严禁转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南疆和河西走廊是否像现在这样荒凉干旱?这个问题触及了丝绸之路得以开辟和繁荣的关键,也揭示了历史地理环境变迁的奥秘。笼统地说,古代的南疆和河西走廊,在许多方面确实是荒凉而干旱的,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选择,反而可以说是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它的独特地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古代的南疆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些非常关键的节点。要说为什么北京、南京、杭州、西安这几座古都依旧是重要的中心,而洛阳、开封这两个曾经的“世界中心”却相对沉寂,这背后牵扯到地理位置、经济重心转移、政治格局变化、交通方式革新乃至技术进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咱们得从头捋捋。北京、南京、杭州、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古代中国政治运作和国家认同的深层逻辑。要说古代朝代“从不”与南方部落和亲,可能有点绝对,历史上有过一些有限的接触和政策,但确实不像与北方游牧民族那样,和亲成为一种相对普遍且被主动使用的外交手段。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细掰扯一下:一、 南方部落与中原王朝的性质差异:战略.............
  • 回答
    古代中国南北方对待中原王朝的威胁程度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南方少数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像北方的游牧民族那样形成一股常态化、颠覆性的力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军事能力以及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地理环境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最根本原因。北方广袤的草原和戈壁,地形相.............
  • 回答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一个宏大的历史进程,不仅仅是人口的迁徙和财富的转移,更是一场深刻的技术交流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北方的先进技术如何如涓涓细流般渗透、嫁接,最终融入南方这片充满生机的新土地,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一、 流动的人才:技术最直接的载体经济重心南移,说到底,是人的流动。当北方士族、.............
  • 回答
    北宋和南宋的军事实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无疑是绕不开的重要话题。两者都曾是统一王朝的继承者,又都面临着严峻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因此它们的军事表现和由此带来的命运走向,都值得深入剖析。至于在众多割据王朝中能否排进前三,这需要我们跳出“割据”这个框架,将其置于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比较,会得出更 nu.............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现代乌克兰的农业潜力直接套用到古代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身上。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1. 游牧生活方式的根深蒂固与优势: 生存策略的适应性: 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比如早期的高卢人、萨尔马提亚人,以及后来的匈奴、突厥、.............
  • 回答
    南美洲的领导人对古巴的医疗体系青睐有加,这背后并非仅仅是对古巴医疗水平的盲目崇拜,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实际的考量,也包含着政治与情感的联系。首先,古巴的医疗体系的确有着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在一些特定领域,其性价比和专业性在发展中国家中是相当突出的。在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南美国家,尖端医疗技术往往.............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巧!要是导游在风光旖旎、历史悠大大理,一开口就说“大理可是咱们大理的‘六朝古都’”,旁边刚好站着一拨来自南京的游客,那场面,啧啧,确实有那么点微妙,甚至可以说是“尴尬癌”都要犯了。为啥会这样?关键就在于“六朝古都”这个名头,在中国历史上,它几乎成了南京的专属标签,已经深入人心到骨子里了。.............
  • 回答
    “隋灭南陈”并非古典中国的第一次彻底完结,但它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为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奠定了基础,也承载了古典中国时代的一些重要特征的终结。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隋灭南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并将其置于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中。何为“古典中国”?首先,我们需要界定“古典中国”.............
  • 回答
    南京作为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作为六朝古都的城市,其古老的地名不胜枚举。这些地名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历史的变迁以及无数传奇故事。下面我将为您介绍几个南京一直沿用至今的古地名,并详细讲述它们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一、 钟山 (中山陵) 地名由来: 钟山,又称紫金山,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名.............
  • 回答
    古美门律师能否让《名侦探柯南》里的某些凶手被判无罪,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法律体系的差异、漫画设定的特殊性以及古美门律师独特的办案风格。答案是:很可能,而且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他甚至可能成功为凶手争取到无罪判决。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古美门律师的“强大”之处:古美门律师(出自日剧《.............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上,能够完成全国性统一的帝王不在少数,但绝大多数是通过“北向”的方式,即以北方力量征服南方。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从北方秦国发迹;汉朝开国也是刘邦在北方崛起;隋唐也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清朝更是满族作为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然而,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只有朱元璋这位传奇人物,以南方.............
  • 回答
    关于古代北伐与南征成功率的差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我尝试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希望能让这番讨论更贴近历史的肌理。1. 政治与军事的根基:北方的稳定与南方的离心首先,我们要明白,北伐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北方政权的稳定性。汉唐时期,如果北方政权能够维持内部的团结和统一,且经济民.............
  • 回答
    古代农民在遭遇旱灾或蝗灾时,之所以会“动辄全省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即使南方收成尚可,原因非常复杂且环环相扣,绝不仅仅是因为农民没有存粮那么简单。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古代农业的脆弱性、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以及当时的灾害应对机制。一、 古代农业的根本脆弱性:对自然的绝对依赖1. 单一作.............
  • 回答
    要聊北意大利为何政权林立,南意大利又为何相对统一,这得从头说起,得把历史的脉络一点点捋清楚。这就像看一幅画,得知道它用了什么颜料,怎么调色,才能明白它最终呈现出的样子。先说北意大利,那地方就像一块被无数双手反复揉捏过的面团,很难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首先,地理是个大因素。北意大利,尤其是波河平原,土地.............
  • 回答
    要说宋朝以前,中国北方和南方谁更富裕,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不同朝代、不同时期,情况都有变化。而且“富裕”这个词,怎么衡量也很关键,是看人口、土地、农业产出,还是商业繁荣、文化程度?先秦到汉朝:北方稍占优势,但南北差异开始显现在非常古老的时期,比如先秦,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也就是.............
  • 回答
    印度古代未能像中国那样实现长期大一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理、文化、社会结构、政治传统等诸多层面。而外族统治集中于北印度,南印度为何未能随之统一,同样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一、 印度为何未能像中国那样实现长期大一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审视一下中国得以实现相对长期统一的内在因素,再对比印.............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 回答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深厚的关系,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承、技艺传授到人格塑造,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包含着尊师重道、言传身教、责任担当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的师徒关系:一、 形成原因与社会基础 知识和技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